大班教案
【精选】大班教案范文合集四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孩子学习描述事物的主要特征,捕捉有用的信息进行猜测。
2.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体验和同伴集体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我的祖国”“国庆节”等主题活动的幼儿前期经验准备。
活动过程:
(一)说说游戏,交代规则
1.兴趣激发。
师:玩过猜谜语的游戏吗?今天来玩一个游戏,题目是——PPT展示:猜猜乐。(引导识字幼儿逐一读出)
师:大屏幕里藏着许多的秘密,要请你来猜一猜。
(直接导入,没有花哨的噱头,适合大班幼儿的思维,简洁明了;关注了幼儿随机的识字兴趣。)
2.倾听规则。
师:老师来说说规则,请听仔细:
第1,请到的孩子趴在老师身体上,和老师来抱一抱。
第2,其他的孩子要认真仔细地看大屏幕上的图片,但不能把名字说出来。
第3,每人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它的特征。(什么是特征呢?对,由颜色、形状,想想看还有什么?)
第4,如果猜到就说出来。
第5,猜对的小朋友应该去谢谢为你提供信息的朋友。
师:明白了吗?明白的请举手。
(教师指令明确,易于为幼儿听懂与理解;幼儿的学习习惯非常好,安静倾听并很认真,表现出来的言行正是教师日常点点滴滴教育与培养的自然流露。)
(二)热身运动,掌握玩法
1.初次游戏,真实理解规则
(PPT展示图片——熊猫,在吃竹子;文字:熊猫)边出示边提醒幼儿:千万不能把名字说出来哦!
师:谁来提供信息。
幼:它是胖胖的。师:哦,它是什么样的。
幼:它有黑黑的圆耳朵,和黑黑的眼圈。师:脸上的特征说出来了。
猜出——熊猫。师:你是从哪里猜出来的?
师:还有什么特征可以告诉大家?幼:生活在四川;爱吃竹子;……
师:是我们国家的什么?(国宝)什么是国宝啊?(国家的宝贝)
(是很重要的一个初次尝试的过程,老师选择了典型图片——熊猫,既是幼儿所熟悉喜欢的,其特征又易于为幼儿描述和表达,让幼儿在实践游戏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了游戏规则,并体验了成功,引发了后续游戏的积极动力。)
2.再次游戏,细化规则
(PPT展示图片——国旗一面,文字:国旗)师:谁来提供信息?一句话来说。
幼:解放军叔叔拿着;上面有5颗星星;——猜出国旗。
师:除了国旗它还有一个什么名字?(五星红旗)
还有什么特征?(方方的——形状,红红的——颜色)
这次没有人违反规则。
(三)抢答游戏,(再一次游戏,进一步巩固对游戏规则的明确,并帮助幼儿了解游戏成功的关键点在于必须要说出物体特征的信息。)
1.体验规则交代要求。
师:接下来要分两组进行比赛,规则多了4条——第1,两组从排头依次排队上来猜;第2,每组代表抢猜,猜到的队+10分;第4,把名字说出来的队算输,对方+10分;第4,(出示)这是记分牌,排头翻牌,听到老师说“请加分”才能记分。
师:有几条规则?第一条是什么?还有什么?
师:这次游戏中猜的都和中国有关。
(增添集体游戏的规则,体现了教育要求的小步递进;点明本次游戏的主题“中国”,提供给幼儿游戏中表达与猜想的潜在线索,并为本次活动的主题升华打下伏笔。)
2.游戏。
PPT——天安门城楼
师:谁来提供有用的信息?
幼:红红的围墙——(天安门城楼)
幼:(在座位上轻声)我也猜到了。
师:还有什么信息也和天安门有关?
猜到的不能把答案藏在心里,否则不能加分了。
——胡锦涛(画像)
师:要提供有用的信息。
幼:是领导人——毛泽东
师:是什么时候的领导人?
幼:这个领导人是姓胡的。
师:如果不能说胡,该怎么说?他是什么时候的领导人?
加一条小规则:除了自己说还要听别人说,下面所有的字都不能说。
——阅兵式
幼:解放军;师:是什么人,是解放军在干的。
幼:国庆节的时候;师:时间告诉你了,是国庆时干的。
幼:他们举着枪;师:告诉你他们身上的装备。
幼:在很整齐地走路;——阅兵式
师:提供了时间、装备、谁在干什么、他们在做什么?
感谢给你提供正确信息的`人,去跟他们握握手。
——脸谱
幼:……;师:看看图片都和什么有关?都往那边想。
幼:是一个面具;师:是什么东西告诉你了。
幼:涂上颜色的。——脸谱
师:第一个信息很重要,去感谢一下。
——兵马俑
幼:和皇帝有关;
幼:有很多的兵和马;师:有谁?
幼:有车;师:有什么?
幼:用泥土做的;师:材料,用什么做的?——兵马俑
师:在哪里?还可以有什么信息?谁发现的?谁把它挖掘出来?跟哪个皇帝有关?
——牡丹(链接音乐:牡丹之歌)
幼:一朵紫色的花;师:是什么告诉你了。
幼:玫瑰;牡丹
师:牡丹是什么?中国的什么花?来听一首歌“牡丹之歌”,有没有听过?我们的国花是什么?
——中国国家馆
幼:一个场馆;——中国馆
师:正确的名字叫什么?这幢房子的特征还有什么?
——(影星)成龙
师:这两个字一个都不能露出来
幼:演广告片的;是一个演员;功夫很好的;——李小龙
师:让他和李小龙区别开来;幼:名字只有2个字;
师:他和李小龙的名字最后一个字是什么?——成龙。
◎教师对幼儿的及时关注与不断追随:每个人对每个事物的理解、认识都是有差异的,教师允许幼儿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师对幼儿的回应非常到位:始终把握本次活动的重点,随时提醒幼儿围绕“提供有用的信息”来表述自己的认识;对不同幼儿的不同回答都有不同的反馈,并潜在地将幼儿的思考引向进一步的深入;
◎幼儿有着丰富的前期学习经验的积累: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幼儿普遍对活动涉及的众多知识点的非常熟悉,更可喜的是孩子们在学习时的热情与投入;
◎课程设计上对上海时代特征把握——现代与多元:阅兵式、世博会是最新信息的传递,体现的是幼儿学习与社会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音乐TV的链接,呈现的是教师对幼儿学习的多元关注。
3.查看记分牌,为胜利的一队颁奖。
说说你们是怎么胜利的,胜利队的幼儿相互拥抱。
(通过对成功原因的追问,让幼儿懂得成功是一次团队集体合作的成果;同时体现了对成功幼儿的赞许。)
(四)唤发对祖国的热爱。
师:前段时间成龙唱了一首歌“国家”,讲了中国的许多地方。
来看一看有些什么地方是你认识的?
(播放歌曲“国家”MTV+游戏中猜过的所有图片)
幼:天安门;长城;天坛,……
师:歌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我心中……
(本次活动的点睛之笔,升华与提升在此一举。既是对本次活动的一个回顾与小结,更巧妙地运用了音乐与画面给人的那种情感的渲染,一改爱国情感教育的说教形式,让在座的每一位从心底升腾起一种为祖国自豪和身为中国人的骄傲!)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与其说是游戏,不如说是一次游戏化的集体教学活动,从激发大班幼儿的好胜心与集体荣誉感出发,创设了一个你说我猜、抢答抢猜的游戏情境;选择猜猜的每一件事物都与“中国”息息相关,凝聚了中国元素的精华,在巧妙设置其次第出现的前后顺序中,蕴含的是对幼儿前期学习经验的唤起与挑战;活动环节的层层深入却始终围绕以“提供有用信息”为线索让幼儿来学习正确表述自己对不同事物的认识与理解,结合了对遵守游戏规则和同伴合作理解沟通意识的培养;虽然教师是借班上课,但现场的师幼互动非常融洽,体现在教师对幼儿的兴趣激发、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也体现在每一位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同伴间在游戏中的默契配合;整个活动过程,呈现的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流畅,是孩子学得愉快、教师教得有效,值得我们学习。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的前身是建构式课程中的《鼓儿变变变》,音乐选编自民间舞曲《蕲族舞》,乐曲节奏清晰,结构工整,形象鲜明,有利于幼儿感受旋律的节奏。活动中的层次呈递进性,从“身体鼓”到“朋友鼓”,再到“架子鼓”。但第一次的试上结果让我非常纠结,对之失去了信心:音乐活动失去了快乐的感觉,孩子不快乐。是活动内容不适合,还是我的教学策略有问题?静下心来反思,属后者。没有给孩子往上攀的支架,须在以下两方面作调整:
1.经验的拓展。孩子们对鼓的接触机会不是很多,甚至零接触。应该各种鼓(或者鼓的图片)、鼓表演让孩子们欣赏,让孩子们去尝试打鼓,亲身体验打鼓的那种情绪、那份快乐。
2.图谱的。因为音乐没有跳跃、舒缓不同的节奏,所以孩子们根本分不清哪儿是“身体鼓”,哪儿是“朋友鼓”,对音乐的立体感感受不强,导致老师教得累,孩子学得累,失去了音乐活动该有的氛围。图谱的,帮助孩子了解乐曲的结构、乐句等,在做相应动作的时候有个。
附:《会变的鼓儿》第二次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⒈根据乐曲的结构做摆造型、敲鼓等动作。
⒉体验与同伴合作造型、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⒈关于鼓的知识经验:部分鼓的认识、欣赏打鼓表演或自己有打鼓经验。
⒉节选民间舞曲《蕲族舞》。
⒊图谱一份:
活动过程:
⒈我的身体变小鼓。
⑴引导幼儿将自己的身体部位变小鼓。
师:谁来为客人老师介绍一下你认识的鼓?它有什么特点?
师:今天我们来玩敲鼓的游戏,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当小鼓呢?
⑵引导幼儿感受A段乐曲,并随音乐敲击身体的某一个部位。
师:我带来了一段音乐,请仔细听一听。
师:感受如何?鼓的表演经常在迎春晚会、过节等时间进行,象征着欢腾喜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让我们跟着音乐在小鼓上快乐地打一打吧。(出示第一条图谱,跟着图谱打节奏)
⒉我的小手变小鼓。
⑴出示第二条图谱,比较不同,引导幼儿用手掌夸张地摆高低鼓的造型。(引导幼儿手掌向前、向上或侧向,平整)
⑵教师哼唱B段,引导幼儿将乐句与图谱匹配。
师:鼓的造型变了几次?每次发出几下鼓声?
⑶教师哼唱,幼儿尝试造型。
师(以采访形式):请问你为什么快的完成了三个造型,在哪个地方应该想好下一个动作?
⑷随B段音乐教师造型,个别幼儿敲鼓。
师:我来试试你的方法好用不好用,谁来负责敲鼓?
⑸随B段音乐个别幼儿摆造型、敲鼓。
师:他们合作得则样?好在哪里?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⑹幼儿随B段音乐做鼓的造型动作,教师敲鼓(引出结尾音乐,并出示相应的图谱)。
⑺比较造型的不同位置,并跟着老师的哼唱尝试。
⑻引导幼儿随B段音乐完整造型、敲击。
⒊我的朋友变小鼓。
⑴引导幼儿两两变成“朋友鼓”,尝试随B段音乐造型、敲击。
师:你知道你的鼓是谁吗?鼓手应该在哪个地方马上站到你的鼓的面前准备?为了保持我们鼓表演的一致性,每次鼓造型后击鼓几次?让我们来试试。
⑵引导幼儿随A、B段音乐表演“朋友鼓”。
⒋我们是套架子鼓。
⑴引导幼儿几人合作变成“架子鼓”。
师:你们见过架子鼓吗?有很多鼓面,有高有低,我们怎么来造型呢?
⑵邀请一组幼儿尝试摆架子鼓造型(4秒时间完成造型),寻找造型时存在的问题。
⑶教师哼谱,4组幼儿尝试摆架子鼓造型。(引出“会变的鼓”名字)
⑷幼儿尝试“身体鼓”、“朋友鼓”、“架子鼓”的完整表演。
⑸撤走图谱的完整表演。
⑹2遍或3遍的连续表演。(解决架子鼓打完后立刻回座位准备身体鼓)
大班教案 篇3
小班语言:
儿歌“拉大锯”
设计思路:
源远流长的民间游戏,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丽奇葩,具有简便、易行、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等特点,对开发幼儿智力、丰富幼儿生活具有良好的作用。幼儿民间游戏本身就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它符合了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表现的特点,而民间游戏中加入儿歌后,更显民间游戏的魅力,幼儿易接受,且随时随地、自由结合,不用任何道具就玩得很开心,使幼儿的表演能力得以发挥,是一把开启幼儿“说话”的“金钥匙”。儿歌“拉大锯”选自小班“一起玩”这一主题,对于我们班的幼儿,我是首次尝试民间游戏儿歌素材,算是给孩子缤纷的游戏世界里增添精彩的栏目,经过我细腻的斟酌,设计,“拉大锯”这一语言活动出炉了,希望能带给孩子们智慧、无穷无尽的快乐和满足!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有表情的朗诵儿歌。
2、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
活动准备:
背景音乐、姥姥形象(指偶)、情境表演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通过游戏情境,熟悉儿歌内容。
⑴出示指偶“姥姥”。
师:瞧!今天谁来我们班做客?
师:我们有礼貌的向姥姥问好!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大戏”吗?今天,姥姥带你们去看大戏,你们想去吗?
师:好的!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我们大家一起去!(播放背景音乐,丰富后半段儿歌歌词,开火车,绕教室一圈)
⑵观看情境表演“拉大锯”
师:大戏好看吗?
师:刚才哥哥、姐姐手上拿的是什么?
师:他们是怎么表演的?(丰富“拉大锯,扯大锯”儿歌歌词)
2、完整欣赏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师:在姥姥家看了大戏,又学了拉大锯,还真有点累,休息会儿,竖起耳朵来听首好听的儿歌“拉大锯”,听——
3、学习儿歌。
师:“拉大锯”真好玩,我们一起来玩好吗?现在每人手上都有一把大锯子,我们来拉大锯了哦!(集体跟念、表演2——3次,鼓励启发幼儿配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
4、游戏“拉大锯”,在游戏中理解、表演儿歌。
师:刚才我们是一个人玩“拉大锯”,现在我请一个小朋友两个人也可以玩“拉大锯”游戏,谁愿意和我玩?(请一位幼儿上来与老师合作示范)
师:我与好朋友面对面,五个手指头张开,举起来,与好朋友的小手交叉,两只脚一前一后站的稳稳的,边念儿歌边玩游戏!(游戏2——3次)
[page_break]
5、结束
师:“拉大锯”的游戏真好玩,我请你们当小老师,去教教弟弟妹妹玩好吗?(开火车出活动室)
大班教案 篇4
适用班级: 大班
重点领域: 艺术
活动方式:分组
执教者:番禺区北城幼儿园-----刘海燕
活动目标:
1、通过以游戏的方式了解熟悉音乐的曲式结构。
2、学习用创造性的动作自由表现乐曲中不同乐段的情景和情节。
3、学习建立游戏的规则,并体验与别人合作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音乐图形谱,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
2、音乐和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1、老师:“呜……”,听什么开来了?
“对,是火车,而且是一列奇妙的旅游列车,在旅程中,它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呐,现在老师请大家边听音乐,边看图谱,想想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听完以后告诉我好吗?”
二、看图谱欣赏音乐,帮助孩子理解音乐的结构和内容
1、安静倾听乐曲,教师根据音乐的变化,在电脑上操作图形乐谱。(欣赏后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换感受)
2、再次倾听乐曲。教师在图形谱上指示音乐的进行,幼儿坐在座位上用不妨碍他人的小动作表现来表现音乐中的情景动作。
3、提问后,老师根据孩子的讲述进行整体描述(或请一个孩子进行)
三、分段欣赏,并跟随音乐做游戏
“原来我们的列车有一个这么奇妙的旅程,我们今天就来玩这个奇妙的列车旅程好吗?”
(1)引子:重点弄清什么时候收拾行装,什么时候告别,什么时候拉汽笛,什么时候派队(起踵点头)启动。
(2)Ba段:重点弄清什么时候进山洞,什么时候出山洞,什么时候过长隧道。并且提示幼儿表情的投入。
(3) 3段:重点指导黑子们想象奇妙的森林里有什么景物或动植物,并用身体去表现,并鼓励孩子们与别人一起合作摆造型,并提示孩子的造型要留出“铁轨”给列车通行。
(4)尾声:重点是放气和减速刹车,要求能卡准节奏做。
四、完整地进行游戏
1、教师作火车头,带领孩子完整地做游戏。把幼儿分成两组,女孩子先扮演列车,男孩子先扮演奇妙的森林。
2、玩第二遍时,男女孩子交换角色。教师在玩之前提示第一次游戏中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鼓励孩子们做出与别人不同的造型。
3、让孩子自由扮演角色,并提醒幼儿听准音乐,按音乐的变化进行游戏,并遵守游戏的规则。
4、高潮结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