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有关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锦集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本学期,我们幼儿园开设了自己的园本课程,由于孩子们的父母大都是魏桥创业集团的工人,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工作,了解在我们生活周围,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内容,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园本课程的内容,如:线是怎样来的、各种颜色的布、飞快的梭子等,而对于其中一些物品的生产过程,孩子们不了解,我们便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帮助录下纺织工人工作的视频,让孩子们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本活动,我们选择的是“条条线儿怎样来”,在学习中,通过孩子们的观察,探索,观看视频,动手操作,逐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
【活动目标】
1、了解线是怎样纺出来的。
2、了解古代与现代纺车的不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线若干,关于纺线的视频、古代的纺车、棉花若干、不同颜色的染料。
重难点:了解线是怎样纺出来的。
【活动过程】
1、探索不同的线,导入活动
出示各种不同的线,请幼儿自由观察,自由探索。
师:“小朋友,你最喜欢哪几条线?”(幼儿自由发言)
师:那你们知道这些线是怎样来的吗?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2、出示视频:现代机器纺线工作的过程。
与幼儿一起观看,边看,教师边介绍,让幼儿了解现在先进的纺线过程。
教师:把棉花弹弹,去掉杂物,弹的蓬松,细软,把棉花搓成大拇指粗细一尺余长的纺条,再用纺花车纺 成线,然后,经过经线、浆线、晒线等多道工序,最后上织布机。
3、请幼儿观看古代的纺车。
师: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现代机器纺线的的工作过程,现在请小朋友看这里。
教师出示纺车,做详细介绍,让幼儿了解。
教师边操作边介绍纺车,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古代纺线的过程。
鼓励幼儿也试一试,这种纺线的方法。
4、我是小小纺线师。
出示棉花,请幼儿互相讨论,怎样将棉花变成线。
幼儿按照自己想的办法动手操作实验,教师进行小结,鼓励幼儿再想办法,幼儿多次操作实验。
(经过师幼多次动手操作实验,终于将棉花搓成了线。)
5、五彩线。
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染料,为自己搓好的线,染上漂亮的颜色。
6、请幼儿把五彩线拿到户外晾晒。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用五彩线粘贴出各种有趣的图形。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幼儿园科学教育与美术教育整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科技教育研究生长点。美术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我们试图让幼儿在蕴含科学的艺术创造中获得发展与快乐,在轻轻松松的做做玩玩中明白科学中的艺术、艺术中的科学。本次活动尝试让幼儿在自制弹簧玩具的过程中接触各种材料,探索弹簧的弹性与材料、制作方法之间的关系,懂得如何比较和寻求验证,并在此过程中训练幼儿的艺术创意,获得审美与成功的快乐。
主要领域科 学活 动 目 标
相关领域美 术1.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了解弹簧的弹性。
2.探究弹簧的弹性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体验发现的乐趣。
3.尝试制作好玩有趣、有创意的弹簧玩具。
活动形式集 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35分钟
重点难点l 重点:在尝试制作弹簧玩具的过程中了解弹簧的弹性。
l 难点:保丽龙球、橡皮泥与弹簧的连接。
活动准备l 经验准备:初步掌握用电线做弹簧的基本方法。
l物质准备:幼儿每人1个小箩筐,内装一样长的毛根、电线、扎丝,保丽龙球、水笔芯、橡皮泥各一;剪刀、不同长度的毛根、电线、扎丝以及不同大小的保丽龙球备用。教师用多媒体设备,设计示意图PPT,放音设备。
【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引出原有经验。(2)
教师:“今天,我们要来设计好玩的弹簧玩具。昨天我们用电线做弹簧宝宝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幼儿回答。教师强调要点:做弹簧的时候,电线一圈一圈地绕,绕完后拿住最里面的一圈,小心地拉出,要保持它的弹性。
二、制作各种弹簧,探索比较它们之间不同弹性的方法,验证假设。(15)
1.教师出示毛根和扎丝,“请小朋友们猜一猜,用这些材料做的弹簧,跟电线弹簧宝宝比,谁的弹性最大?”幼儿猜测。
2.幼儿制作各种弹簧,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电线、扎丝、毛根弹簧的弹性。
①操作要求:
第一,把箩筐里面的电线、扎丝、毛根都做成弹簧宝宝,动脑筋比一比谁的弹性大谁的弹性小,还要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发现的。
第二,做好的弹簧和不用的东西,都放在箩筐里。
②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提醒幼儿注意做弹簧的要点,必要时轻声指导个别幼儿。
3.集中分享:“你发现哪个弹簧宝宝的弹性大?你是怎么知道的?”(演示验证的方法)
让幼儿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在做弹簧宝宝的时候还发现什么问题吗?有问题的请举手。”
请幼儿小结:不同材料做的弹簧弹性是不一样的,电线弹簧宝宝的弹性大,毛根弹簧宝宝的弹性小。
三、设计制作弹簧玩具,展示自己的创意。(18)
1.明确任务。教师:“刚才小朋友们的学会了做弹簧,还发现了弹簧的许多秘密。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个程序:用橡皮泥、保丽龙球和各种弹簧宝宝做有趣的弹簧玩具。”
2.请幼儿说说想做什么样的弹簧玩具,弹簧安装在哪里。根据幼儿的设想,教师出示几幅设计图及幼儿作品PPT,启发幼儿打开思路。
3.幼儿制作,教师提供幼儿所需材料,适当指导。
注意事项:第一,把刚才做的弹簧都用起来,如果还要做其他弹簧,材料可以向老师要。第二,做出好玩、牢固、能够站起来的弹簧玩具,而且跟别人的不一样。
4.集中:展示特别有创意的弹簧玩具作集体表扬。互相欣赏、交换玩弹簧玩具,说说自己的弹簧玩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延伸活动】
“小朋友设计的弹簧玩具都很不错,下课后,我们把做弹簧玩具的材料放到美术角,你们可以在自由活动的时候继续做。平时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地方,注意看看哪里有弹簧,研究研究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猜拳是孩子们比较喜欢和熟悉的游戏,当遇到意见不统一或者玩具不够分配时,他们会自发地用猜拳的方式来做决定。但是在猜拳的过程中往往会为输赢而引起争执,原因之一就是比几次,赢了几次,输了几次,常常会有孩子故意赖皮,最终谁输谁赢搞不清。“谁是猜拳高手”的活动就是帮助孩子们解决游戏中的困难,学习使用统计的方法来记录比赛的结果,从而体验统计给人们的游戏、生活带来的方便。
活动目标
1.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游戏过程及结果,并尝试集体制作简单统计表。
2.感知统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萌发对统计的兴趣。
活动准备
纸、笔若干;“猜拳高手统计表”若干;制作统计表的各种标记及材料;三张内容不同的统计表。
活动过程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1.师幼互动游戏。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玩猜拳游戏吗?
你们当中谁是猜拳高手呢?一起来比一比!
2.幼儿两两游戏。
师:请你和旁边的好朋友比一比,看看谁更厉害。
(评析:活动一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谁是猜拳高手”的悬念,通过师幼间的互动以及伙伴间的游戏较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3.幼儿自由讲述游戏情况。
师:刚才你和好朋友比了几次,你赢了几次?
(评析:在孩子们的表述中自然而然发现问题和困难,比如一共比几次没有达成共识,比赛次数太多搞不清,两人输赢的次数出现偏差,没有裁判难定输赢等等。)
4.师:是啊,怎样能让很多人一下就能清楚地知道你们是怎样比赛的呢?(幼儿讲述、集体讨论)
(评析:这是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孩子们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回答,如记下来、画下来、贴五角星等等,最终达成“把比赛的过程记录下来”就能让很多人一目了然的共识。)
动脑思考,初步尝试
1.提供统计材料,幼儿两两讨论统计方法。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有纸、笔还有贴纸等。现在请你和朋友商量一下,比赛时准备怎样来记录呢?
(评析:第一次记录基于每个孩子已有经验具有差异性的考虑,教师提供了几种不同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选择记录的方法和工具,尝试进行记录。让孩子的已有经验得到回忆和运用,为下-个梳理环节的开展做好准备。)
2.教师明确比赛规则。
①两个朋友进行比赛;
②比赛情况记录在一张纸上;
③听到铃声比赛结束。两个好朋友分工合作:一个收拾材料,一个上前贴记录纸。
(评析: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学习能力,也要注意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这里教师一连提了三点操作要求,一方面是为了让活动有序有质地进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良好的做事秩序感。)
3.幼儿第二次游戏并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
教师巡回观察,适时指导。
探索方法,集体优化
1.展示幼儿记录表。
2.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记录方法.并对此进行引导和梳理。
师:刚才的比赛真精彩,你们已经用自己的方法把比赛的情况记录了下来。现在说说看,你是怎样来记录的呢?
(评析: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对教师教育机智的考量。因为幼儿的记录可谓五花八门,是教师不可预设的。在幼儿讲述时,教师既要尊重幼儿,又要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引导方向,积极帮助、优化他们的原有经验,提炼出统计表的各种要素,如比赛名称、比赛选手的学号或姓名、比赛次数、胜利的总数等,最后形成一张“猜拳高手”统计表。各种记录的要素都是来源于幼儿自己的原有经验,这样才能凸显出此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另外,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引导幼儿认真地倾听,建立有序的课堂,保障活动的有效性。)
结合幼儿的原有经验,集体讨论制作统计表。如:通过讨论,比赛的整个过程可以用表格来显现,出示一张空白表格,这张表格是用来记录猜拳比赛的。在表格上方贴上比赛的内容。接着幼儿每说到一个元素教师就用卡通符号的形式来表示:比赛的最终输赢用手形V来表示,比赛者姓名用娃娃笑脸来表示,比赛的次数用数字来表示。
3.教师小结:我们用自己的方法为比赛设计了一张“猜拳高手”统计表。我们的表上需要有比赛名称、比赛选手的学号或姓名、比赛次数以及胜利的总数。
验证使用,体验便捷
1.师幼商讨记录符号。
师:我们用什么标记来记录呢?赢了怎么记?输了怎么记?打成平手又怎么记呢?
(评析:这一系列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幼儿的思维不受限制,孩子的意愿能自由达成。比如:有的说用不同的形状做标记来记录,有的说用打钩和打叉的标记来记录,还有的说用数字来记录,赢了加1分,输了减1分等等。)
2.教师与一幼儿互动游戏,进行示范记录。
(师幼比赛记录结束后)师:从表格上看是谁和谁在比赛呢?比了几次?比赛结果是怎么样的?
(评析:师幼之间的比赛,将活动的氛围推向了高潮,看着比赛孩子们自己也跃跃欲试。观看比赛以及记录的过程,不仅让幼儿进一步掌握了记录统计表的方法,同时也让孩子们清楚地看到新的统计表能让比赛过程和结果更加清晰明了。)
2.提供新的统计表,幼儿再次找朋友.两人一组游戏并进行记录。
3.展示各组统计表,观察并说说他人的游戏情况。
(评析:在这次比赛后,孩子们饶有兴致地相互查看他人的统计表,在表上了解他人的游戏情况,真切感知统计表的使用给游戏带来的方便。)
4.教师小结:有了这张统计表,让我们对比赛的过程和结果一目了然,看来统计的方法很有用。
迁移经验,融入生活
师:统计的方法不仅可以运用在我们的游戏中,还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呢!
师幼共同讨论、讲述:生活中的统计表是怎样记录的。
(评析:在这里教师出示的三张生活中的统计表,如奥运会奖牌榜、九月天气统计表等,能让幼儿回归到生活中来,在生活中了解统计表的实用性和广泛性。)
活动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统计无处不在,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请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找一找不同的统计表,把它介绍给小伙伴们。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3~4种树叶外形特征的不同,并能根据树叶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和排序。
2、能按一定特征或规律进行树叶分类和排序,发展比较性观察能力。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清洁好的白杨树叶、枫树叶、银杏树叶若干,混放在4~5个小筐内。
2、记录纸、记号笔,分类用的小篮子3个。
活动过程
1、幼儿自取小筐,观察树叶的外形特点,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并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
2、将树叶按品种进行分类,说说分类的理由。
3、按树叶的颜色、品种或大小,如两种树叶交替排列等,在桌上进行有规律的树叶排序活动,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排列结果。
4、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新排序形式,并及时将排列经验分享给其他的小朋友,增强活动的挑战性。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发现植物的种子,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对种子的传播方式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参加寻找秋天的远足活动。和幼儿一起收集农村比较常见的植物。(苍耳、蒲公英、刺毛球、“麻雀窝”、臭草、红菱、牛膝、蓟……)
2、多媒体课件。
3、幼儿有一定播种的经验。
评析:教师能根据幼儿园所处环境,选取乡土教材作为活动内容,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活动生活化的原则。
评析:活动准备既有教具等物质材料的准备,又有知识经验的准备,活动能考虑让幼儿在已有经验上获得发展,符合维果兹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活动,感受好玩。
1、谈话导入,那天,我们去田野里寻找了秋天,你看见些了什么?
幼:喇叭花、菊花、蒲公英、狗尾巴草、麻雀窝……
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
幼:蒲公英、麻雀窝、刺毛球、臭草……
今天他们藏在哪里?
幼:田野里
评析:当幼儿回答田野里时,(而实际上是在活动室里)教师没有作出恰当的反应,可见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倾听、及应变能力还较弱。
出示苍耳、蒲公英、麻雀窝。
2、让幼儿玩苍耳、蒲公英、麻雀窝。玩过后教师提问:
⑴刚才你玩了什么?
幼1:蒲公英
幼2:麻雀窝
幼3:苍耳
⑵它们长什么样呀?⑶你是怎么玩的?
麻雀窝为什么飞起来,还有什么也飞起来了?为什么蒲公英也会飞?
为什么苍耳可以粘在头发上?
评析:“你看见些了什么?”“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刚才你玩了什么?”这三个问题答案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语过于罗嗦,应注意提问语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精练性。
二、第二次探索活动,发现种子。
1、引导幼儿发现种子。蒲公英、苍耳和麻雀窝的种子在哪里呀?
2、幼儿发现种子。把它们的种子找出来,每人找一粒种子,找到后放进盘子里。
3、幼儿互相交流。
⑴刚才你找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
⑵苍耳的种子藏(麻雀窝的种子长)在哪里?它们的种子是什么样的?(咖啡色的,椭圆形,扁扁的……)
⑶那他们的种子为什么长得这么特别呀?
4、逐步展示课件。
⑴看第一段。谁带蒲公英去旅行?为什么风能帮它?它的种子最后怎样了?
⑵经验转移。苍耳浑身长满刺,谁会帮它传播种子?
⑶看第二段。师:苍耳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教师出示相应(动物)的标志。
评析:教师原想借助于视频展示仪帮助幼儿更好地观察种子的特征,但视频仪调的颜色太暗,不清晰,反而干扰了幼儿观察,给了幼儿认识错误的认识。充分的准备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但在选择时应考虑到课件是为了活动服务,该课件制作较粗糙,与活动的配合不够紧密,并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第三次分组探索活动。教师出示另外一些植物。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植物,他们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呢?(……)
活动反思:
如何通过教学学生们了解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并找到果实或种子形状结构与传播方式之间的规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思考良久的问题。虽然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短文,但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少,对很多种子的传播方式都不了解。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对教学的效果往往能起到绝佳的效果,于是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寻找能够直观演示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视频,通过截取整理,蒲公英种子的满天飞舞,凤仙花、喷瓜的劲爆弹射,苍耳种子的勾挂之旅,椰子的随波逐流以电影的方式清晰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尤其是一些极具代表性植物的种子传播让学生兴致极高惊叹不已,纷纷感叹大自然竟然是如此的奇妙,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了解了植物果实或种子的形状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有切的关系。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将收集来的种子进行排列,并能进行分析比较。
2.能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养成耐心细致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碟种子(蚕豆、花生、黄豆各8颗)、一张操作卡、一支笔。每组再备有同样的种子一盆。
活动过程
第一次排队: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种子,排列的长短不一样
1.观察比较种子
把盛有三样种子的盘子放在视频仪上让幼儿观察。
师:你们的桌上也有同样的一盘种子,看看里面都有哪些种子,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些种子有什么不同。
幼:蚕豆是……扁扁的;黄豆是……圆圆的。
师:对呀,这些豆子的形状不同。
幼:蚕豆……大;黄豆……小;花生呢……不大也不小。
师:豆子的大小也不一样。
师:小朋友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比较出这三样种子哪个多、哪个少?
幼:排队
师:对呀,排队是一个好方法,排好了队还可以数一数。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出示了一盘种子,先让幼儿观察、比较。通过提问“看看里面都有哪些种子,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些种子有什么不同”,让幼儿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为接下去一次次的种子排列作好铺垫。)
2.幼儿操作记录
师:好,我们就用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看看三样种子哪个多、哪个少。(出示操作卡)这上面有三条线是什么意思?
幼:把每样种子排在线上。
师:每条线的开头有面小红旗表示什么?
幼:从小红旗开始排。
师:排队时,每颗种子要紧紧挨着,要不把种子洒落外面,排好后数一数每排有几颗,并在每排种子后面的第一个方格里记录。
3.集体分析比较
师:谁愿意拿上来给大家看看?从这张操作卡上你们看出了什么?三样种子的数量是……
幼:都是8,一样多。
师:还发现了什么?它们的队伍一样长吗?哪个最长?哪个最短?
幼:蚕豆的队伍最长,黄豆的队伍最短。
师:为什么种子的数量一样多,排列的队伍却不一样长呢?
幼:因为这些种子的大小不一样。
师小结:说得真好,被你们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种子的数量相同、大小不同,排列起来的长短是不一样的。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幼儿尝试给种子排队,通过数一数发现种子的数量是一样多的;然后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卡上的不同,很快发现种子数量一样多,可是队伍却不一样长。再通过进一步追问,使得幼儿再次去分析去发现,原来因为种子的大小不同。)
第二次排队:感知大小不同的种子,排列长度相同时数量不同
1.分析思考
师:排队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呢。你们想不想再来排?好的,这里有三条线段,一样长吗?
幼:一样长。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用这些种子在一样长的线上排队,种子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呢?
2.幼儿操作记录
!J币:到底会怎样呢?请你们接着往下排,排好后数一数,记录在后面的第二个空格里。
3.集体分析比较
师:从这张操作卡上你们发现了什么?数量一样多吗?
幼:不一样多。
师:为什么排列一样长的队伍,有的种子少,有的种子多呢?
幼:因为有的种子大有的种子小。
师小结:说得真好,又被你们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排列的长度相同时,种子大小不同,数量也是不同的。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三条线段是一样长的,然后提出疑问,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在分析中发现答案。)
第三次排队:感知排列的疏密与队伍长短之间的关系
1.明确要求
师:不管用什么方法排,都要使每样种子的`数量一样多,排列的队伍也一样长。先把种子轻轻放入盘子,再请每样种子排8颗,记住它们的队伍要排得一样长。
2.幼儿操作
师:想一想怎样把小的变得和大的一样长,或把大的变得和小的一样长?
3.展示操作卡,集体分析比较
师:我们来看看每样种子一样多吗?队伍是不是排得一样长?
你是用什么方法让队伍变得一样长的?
幼:将小的种子排稀一点,变得和大的种子一样长。
师:谁觉得自己排得比他更好?
师:他的排法很特别,他把蚕豆竖起来,把大的变紧一些,就和小的一样长了。看来只要动脑筋一定还会想出更多的排法。
(评析:这是一次开放性的操作,有些难度。它要求幼儿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一个挨着一个排列),不管用什么方法排,只要能使数量一样多、队伍一样长。这就给了幼儿足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了幼儿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可以想出多种排列方法。)
活动延伸
区角活动:数学区提供种子、排序板等,让幼儿继续玩种子排队的游戏。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物种的繁多。
2.喜欢探索周围事物和现象,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对劳动的兴趣,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
●活动过程
1寻找、选择和确定要种的种子
为了寻找种子,我鼓励幼儿:“你觉得哪里有种子就到哪里去找一找。”为了帮助幼儿能够找到种子,我们专门就活动的意图、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以及配合的方法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在家长的反馈中,天天的妈妈不无感慨地说:“当我带孩子到超市后,他一直是那么兴致勃勃地在找,好不容易找到了,他瞪大眼睛,惊喜地说,‘妈妈.你快看,小种子就在这里!这些豆子.我们还能吃呢’。”田田寻找种子,是在植物园进行的。通过寻找,幼儿收集了大量的种子。我们选择哪些小种子来进行种植呢?幼儿各抒己见,有的说要能开漂亮花朵的;有的说要能结出果实的;还有的说要像幼儿园里的爬山虎一样,能爬得高高的……最终我们确定了生活中比较常见、而且变化比较明显、便于幼儿进行观察的扁豆、丝瓜和牵牛花的种子。
2.种植活动
种植小种子,都需要些什么材料呢?幼儿分组进行了讨论。在小组的记录表上可以看出,幼儿认为种植小种子需要水、铲子、土、花盆、浇花的水壶、小水桶等。为了便于幼儿对小种子进行照料和观察.我们决定把它们种在阳台的花盆里。怎么把小种子种下去呢?幼儿在讨论中达成了共识,认为种植的过程应该是:铲土一挖坑一撒种一浇水。第一组孩子们认为还要做好观察的准备——准备“小种子”记录本。
种植活动开始了。幼儿还是以组为单位.有的负责撑住装土的编织袋,有的负责用小铲从袋中把土铲出,倒进花盆里,有的负责把花盆中的土砸实一点儿。准备工作做好了,就差把小种子种下去了。孩子们在花盆的中间用手指挖一个小坑,小心翼翼地把小种子放进坑里.然后再盖上一些土。该浇水了,这下可出了问题,刚埋好的小种子被水一冲。又露了出来。孩子们争论说。是把小种子埋得太浅了。找到了原因.孩子们又重新把小种子埋得深了一些,看到小种子没有再露出来,这才松了一口气。
小种子种好了.要对它进行观察.可看不到小种子怎么办?孩子们有的说:“用铲子把土挖出来,或者把土倒出来就可以看见了。”有的说:“可以换成一个透明的花盆,这样就能看见了。”经过讨论,幼儿一致认为把土挖出来是不可行的,换成透明的花盆也会打扰刚种下去的小种子。大家决定找一些透明的花盆.再重新种下一些小种子。可大家一种才发现:种在透明的花盆里.还是看不到小种子。见见说:“这个方法不行,玻璃是透明的.可土是黑色的,种子是浅颜色,它被土挡上了,还是看不见,这个方法失败了。”多多也说:“种子的四面都是土,上下也是.就看不见了。”我问大家:“我们再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不让土挡住小种子?大家可以试一试。”听了我的话.幼儿开始尝试着将种子放置在花盆的不同位置并热烈地讨论着。桐桐说:“可以把种子往上放一点,想看.把土一拨开就能看见种子了。”大家都觉得这样会伤害到小种子。见见提议说:“如果把小种子放到玻璃那儿,就是放在玻璃边上,可能行。”于是,孩子们开始尝试着把小种子往玻璃边上挪。啊,终于看见了!幼儿高兴地欢呼起来。真正体验到了自己发现的乐趣。[
幼儿园托班科学活动设计――纸宝宝跳舞
活动目标:
1、对物体下落现象感兴趣。
2、能初步感知物体下落时速度有快有慢。
3、乐意用身体动作模仿物体下落的轨迹。
活动准备:
1、幼儿游戏材料人手一套。
2、教师演示用具一套。
活动过程:
1、出示各色纸宝宝,区分红、黄、绿三色。
2、幼儿探索,观察各种纸宝宝下落的轨迹。
3、幼儿用身体动作模仿各种纸下落的轨迹。
4、幼儿探索感知各种纸宝宝落下来时速度有快有慢。
5、教师设疑:想一想各种纸宝宝落下来时一样快吗?
6、幼儿探索感知各种纸落下来有快有慢。
延伸活动:
观察其他物体下落的轨迹。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目的:
1.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探索兴趣和观察力。
准备:
1.打火机、蜡烛、盘子人手一份。
2.幼儿两人一桌,每桌放有一只大玻璃杯和一只小玻璃杯。
过程:
一、点蜡烛
1.引导幼儿讨论晚上停电时,我们可以用哪些办法照明?
2.请幼儿使用桌上的材料(蜡烛、打火机、玻璃杯、盘子),想办法让蜡烛燃烧,并把它固定在桌面上。鼓励幼儿自由探索,注意用火安全。
3.及时肯定幼儿的探索行为。如:有的幼儿把杯子倒扣在盘子上,再将蜡烛固定在杯底上(如图①),有的幼儿用杯子罩住蜡烛(如图②),有的幼儿把蜡烛放在杯子里(如图③④)。
4.启发幼儿按图②方法操作,说说蜡烛有什么变化。(蜡烛熄灭了。)
5.启发幼儿讨论:为什么盖上杯子,蜡烛会熄灭呢?
6.让幼儿带着疑问再次操作,说说自己的新发现,如蜡烛燃烧时,杯子会发热、会变黑,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杯子里会有小水珠等。
二、谁的蜡烛先熄灭
1.让同桌的两人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同时盖上杯子(一大一小),说说自己的发现。
2.提问:谁的蜡烛先熄灭?为什么小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大杯子里的蜡烛后熄灭?
3.引导幼儿再次用实验验证哪只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说说其中的原因。(小杯子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先熄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后熄灭。)
三、怎样使杯子里的蜡烛继续燃烧
1.启发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杯子里的蜡烛一直燃烧?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法,请幼儿介绍并演示,如蜡烛快要熄灭时揭开杯子,或者如下的方法所示
4.引导幼儿再次操作,初步感知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东西,洗脸、刷牙、漱口我们都必须用到它。虽然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孩子对于水的浮力并没有太多的认识。有一天,在洗手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一个塑料袋掉在水里,于是孩子马上跑来问我:老师,为什么那个塑料袋漂在谁上面呢?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一现象的兴趣非常的浓厚,于是我抓住了这一契机设计了这一活动《浮与沉》。本活动通过实验来探索、丰富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并让孩子们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的物体的沉浮现象,学会记录实验结果。
2、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自主实验探索科学现象,培养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水、毛巾、铅笔、记录卡、木头、塑料、泡沫、玻璃、金属、石头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出课题
师:这个魔术袋里啊装了好多东西,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装了什么吗?
1、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是我们把他们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呢?
2、教师操作让幼儿仔细观看记录卡,引导幼儿看上下两个箭头,上表示上浮,下的表示沉下去的,告诉幼儿如何做记录卡的方法。
3、让幼儿自由讨论,叫兴趣较浓的幼儿上来操作,并提醒幼儿记录的方法。
二、分组实验,自主探究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啊?
1、讲解操作方法与规则:要求幼儿操作完后,马上拿铅笔到记录卡做好物体沉浮现象的记录。
2、幼儿操作:师,小朋友在把物体放进水里时要看仔细了,看一下物体到底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认真观察水中的现象。
温馨提示:①把材料贴近水面轻轻地放入水中;
②每次只放一种材料;
③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现象记录。
④小组要分工,更要合作。
3、教师来回巡视,适时指导,帮助幼儿在观察沉浮现象时,如何做好表示沉和浮的记录,同时帮助能力差的幼儿。
4、表达与交流请个别组幼儿汇报、分享实验现象:在汇报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
三、教师验证、小结
将幼儿做的记录卡作验证与分析,按幼儿的记录进行讲解,并对幼儿错误记录再次进行操作,加深幼儿对物体沉、浮有进一步了解。从而激发幼儿的探讨兴趣。
四、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趣的沉浮现象,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物体放在水中会发生很有趣的现象,小朋友在家里也可以动手去做做实验,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噢!
活动反思:
幼儿对实验很感兴趣,在通过实验验证时我说一个幼儿放一个,应该让幼儿自己放物品更能调动积极性,应多进行此类活动。在科学角应投放沉与浮的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