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读后感
《幼儿园游戏》读后感2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游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游戏》读后感1
大二的时候接触了我人生中第一部关于幼儿游戏的书籍,这本书是由我校周桂勋老师参与编写的《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并且这本书是作为学前教育的我们的必修课。经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改变了以往不注重幼儿游戏的教学思想。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但对于此观点的理解,我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只停在于表面。但是学习了周桂勋老师上的这门课程后,我才真正懂得了这几个字的含义。我觉得身为一名幼师,这本书值得学习。值得反复阅读。 这本书共有六章的内容,分别是幼儿游戏概述、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幼儿园游戏的计划与组织、幼儿园游戏的现场指导、幼儿园游戏的观察与评价幼儿园不同类型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 本学期我们又开设了由周桂勋老师主讲的《幼儿教育政策法规》,所以我便将前者《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以幼儿教育政策法规的角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幼儿园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这一条例突出了游戏在幼儿园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这一条例的内容从‘幼儿园游戏的计划与组织’这一章节完整的给我们展现出来了;
第二,《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要求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其目的在于创造与幼儿相适应的游戏生活环境。这一要求在书中也有明确指出,如幼儿游戏环境的创设以及幼儿园游戏的现场指导等章节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三,《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的发展要身心健康发展,不能只重视死板的教育方式,而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让幼儿健康成长;
第四:《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教师也明确提出教师要支持与引导幼儿的游戏活动,书中论述了游戏的组织指导以及现场指导。
最后,《儿童权利公约》中明确指出儿童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在我看来,这些权利的出发点便是使儿童健康快乐的长大。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游戏就是基础。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创设更好的教育生活环境。
《幼儿园游戏》读后感2
游戏是儿童主要的活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因素,引导儿童开展多样的'游戏活动。董旭花老师主编的《幼儿园游戏》详细地列举了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开展的特点和观察指导策略。
细细品读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平时对幼儿的游戏观察指导太过于粗糙。首先,游戏观察应当明确观察目的,避免盲目观察。教师可根据要观察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其次,再幼儿对于游戏环境合游戏伙伴熟悉后再开始观察,避免因陌生环境等因素对幼儿造成干扰。而且应当多次、持续性地尽心观察,以保证观察锁的结果能够准确代表幼儿的发展水平,不能仅通过一次或者一天的观察就妄下结论。
在游戏观察时,老师的观察方法尤为重要。扫描观察、定点观察、追踪观察灵活运用。通过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教师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交往能力、生活经验,从而为制定以后的游戏计划提供基础材料。再制定游戏计划时只有考虑到幼儿已经有的经验合兴趣需要,以幼儿为中心设计游戏,讲预设游戏的目标设定再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才会去的好的游戏效果,使幼儿获得最佳发展。另外,通过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教师还能够了解幼儿游戏所需的最佳游戏条件,如:时间、空间合游戏材料。
幼儿在园时老师要细心指导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短信等指导家长合孩子在家进行亲子游戏。亲子游戏具有情感性、教育性的特点。作为老师,可以通过参与和观摩亲子游戏带给孩子的快乐情绪和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家长认识到亲子游戏的意义。亲子游戏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兴趣倾向,但家长缺乏亲子游戏资源和对游戏的自主创编、生成能力,幼儿园可以为家长介绍与孩子年龄相适宜的亲子游戏内容,提供游戏资源,引导家长提供一些半成品玩具、自然物、简单家用物品成为游戏材料。
游戏伴随着儿童发展,儿童在游戏中成长。书上说游戏可以成为幼儿表达内心感受,疏导内心困惑、悲愤、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手段。幼儿心理治疗是可以通过游戏来实现的。常用的方法有儿童故事治疗、结构式游戏治疗,幼儿中心游戏治疗。公平游戏治疗、认知行为游戏治疗、格式塔游戏治疗、团体游戏治疗。幼儿园里的孩子各有各的性格,有时会遇到一些性格偏执的孩子,这时老师不放试试游戏治疗的方法,让孩子再游戏中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
在研究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我能够将书中的内容结合实际应用到实际游戏知道中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