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有关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总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自主探索、讨论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在活动中体会蚂蚁团结协作的精神。
3、尝试表现蚂蚁王国中有趣的生活情景。
4、能细致的观察蚂蚁,大胆的表述。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1、范画一张(上面有用白色油画棒画的蚂蚁),自制魔术棒一支(在水粉笔的另一头贴上一颗星星)。
2、每组一张白纸,油画棒人手一份。
3、蚂蚁图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题激趣。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就藏在这张白纸上,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现在杨老师就把它变出来好吗?(变出小蚂蚁)
2、哦!原来我们的新朋友是蚂蚁,请小朋友看看蚂蚁是什么样的?
二、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
1、师:请小朋友来说一说蚂蚁是什么样子的?
2、蚂蚁的身体有几部分?那三部分?(肯定幼儿的描述,同时给出科
学的名称---头、胸、腹三部分)
3、蚂蚁的头上长了什么?(一对触角、眼睛、嘴巴)
4、蚂蚁有几条腿?长在哪里?(请幼儿点数)
小结:原来小蚂蚁由头、胸、腹组成,头上长着一对触角,一双眼睛和嘴巴,身体上长着六条腿。
5、师:小蚂有不同的颜色,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蚂蚁呢?(棕色、黑色、白色)
三、了解蚂蚁生活习性。
1、蚂蚁的食性
师:原来蚂蚁有不同的颜色,你们知道小蚂蚁喜欢吃什么吗?(幼儿回答)
(只要能吃的它都吃)
2、触角的作用
有一天,有一只小蚂蚁出去找吃的,它刚出去没多远就找到一块大蛋糕,可是这块蛋糕比蚂蚁大,它怎么也搬不动。它想请它是好朋友来帮忙,可是蚂蚁又会说话,哪它会怎样告诉它的好朋友它需要帮助呢?(用触角)
3、蚂蚁如何找到回家的路?
蚂蚁请来了朋友帮忙一起把这块蛋糕搬回去,“一二、一二。。。。咦!家往哪里走了,小蚂蚁不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走了,你们想想它们怎样才能找到自己和的家呢?(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哦!蚂蚁有特殊的本领,每次蚂蚁离开自己的洞穴去外面找食物的时候,它就会释放一种气体叫“信息素”,所以不管蚂蚁离开自己家多远,都会跟着这个气味找到自己的家。
4、蚂蚁的家
(1)师:蚂蚁闻着气味回到了自己的家,我们一起来看看蚂蚁的家在哪里?它是家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
(2)蚂蚁是一个人住呢?还是很多人住?(群居)蚂蚁喜欢群居,它们的家会有什么样的建筑(育婴室、国王的宫殿、储藏室 、休息室等等)
5、蚂蚁的分工
蚂蚁的家真大呀!那你们知道蚂蚁的家里都有谁吗?它们分别是做什么的!(分别引出母蚁、父蚁、工蚁、兵蚁)
母蚁(蚁后):蚂蚁家族中体形最大的,蚁后原先有翅膀,生完蚁宝宝后它的翅膀就会脱落。
父蚁(雄蚁):它有翅膀,它的工作是等待飞行,和母蚁交*。
工蚁:负责找寻食物,照顾蚁宝宝。
兵蚁:负责保护蚂蚁家,防止敌人来侵入它们。
小结:原来蚂蚁的家是一个大家庭,人们都喜欢叫它“蚂蚁王国”。
四、蚂蚁王国。
蚂蚁王国里真热闹呀!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设计一个热闹的蚂蚁王国好吗?
1、交待绘画步骤。
2、幼儿作画。
小百科:蚂蚁(ant)是一种昆虫,别名蚁、玄驹、昆蜉、蚍蜉蚂,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蚂蚁的种类繁多,世界上已知有11700多种,有21亚科283属,中国境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有600多种。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活动题目
大班科学教案:小小听诊器
二、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使幼儿感知听诊器能把声音放大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意识;激发幼儿对声音的探究欲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卡纸、书、25~35厘米长的橡皮管或塑料管、漏斗、手表、手机等。
五、活动过程
说一说周围有哪些声音?人的身体内部有什么声音?
听一听,把耳朵贴在同伴的胸口上,有什么声音?与平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区别?身体里还有哪些声音也是很微小的?
试一试。幼儿将卡纸卷成纸筒,将纸筒一端贴在同伴的胸口,将自己的耳朵贴在纸筒的另一端,听一下心跳的声音,与耳朵贴在心口听到的心跳进行比较。
做一个小小“听诊器”。把橡皮管一端套在漏斗上,若有空隙用彩泥固定。
游戏:“听诊器”好用吗?
(1)把橡皮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用漏斗听同伴的心跳声,再用耳朵直接听,比一比用哪种方法更方便、听得更清楚。
(2)请同伴原地做运动,再用自制“听诊器”听他的心跳声,比较一下你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3)利用“听诊器”听同伴呼吸、肠蠕动等内脏发出的声音。
应用“听诊器”去听周围的环境及身体内部发出的细小的声音,如手表、手机、喝水、咽唾液、呼吸等声音。
六、注意事项
1.应选择适合幼儿操作的小漏斗。橡皮管的长短应选择在25~35厘米之间。
2.橡皮管和漏斗衔接不密封,可以用橡皮泥或胶带密封。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我班是我园种植活动的实验班,在进行观察记录活动时,幼儿对蔬菜叶子的形状、蔬菜的生长过程记录,在概念上不是很理解,因此,进一步展开对“叶子的认识”主题活动,让幼儿在不断的观察中,体验植物变化的乐趣,激发对科学知识探求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叶子的基本结构。
2.了解叶子具有的光合作用,能理解光合作用对大自然的意义。
3.知道叶子的不同生长方式,能用手势表现叶子不同形状和生长方式。
活动准备:
1.课前幼儿参与、观察了种植活动的全过程
2.几种植物叶子实物若干,白菜、萝卜.茄子.玉米头饰若干
3.多媒体课件(课件一:叶子的结构 课件二:光合作用 课件三:叶子的生长方式)
4.录音机一台,磁带歌曲《叶子》
活动过程:
一 导入主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叶子,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叶子长什么样子的?(教师出示叶子实物)
2.提问:这是什么叶子?长的什么样子呢?(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后使用正确的词语,尖尖的、长长的、大大的、圆圆的……,并完整的回答)
3.师:小朋友认识了这么多各种各样叶子,在叶子的身体里,还有几位好朋友藏在里面,我们现在就去把它们找出来。
二认识叶子的基本结构(播放多媒体课件一)
1.师:第一个朋友在叶子的边线叫叶缘;第二个朋友是叶片上的细线叫叶脉;第三个朋友在叶片的底部叫叶片基部;第四个朋友叫叶柄。(请幼儿拿着实物说出叶子结构正确的名称)
2.师:认识了叶子这么多的朋友,请小朋友来做一下呼吸的动作,我们来放松一下。(做深呼吸二次并配上手势)。
3,提问:
(1)小朋友知道我们刚才吸入的气体是什么吗?(氧气)
呼出的气体又是什么呢?(二氧化碳)
(2)我们人体时刻要呼吸,我们人体需要的氧气是从那里来的呢?
三了解叶子的光合作用(播放多媒体课件二)
1.叶子的光和作用:叶子利用太阳光的照射,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进身体里,再做成氧气放出来。(图一)
2.呼吸的作用: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吸入叶子释放的氧气,同时把没有用处的气体二氧化碳呼出来。(图二)
3.叶子的作用:叶子不停地把二氧化碳吸进自己的身体里制作氧气,然后放出来让大自然吸收。(图三)
4.师小结:叶子的光合作用是利用光制作氧气,叶子的身体是制作氧气的工厂,叶子的朋友是工厂的工人。请小朋友再来看一看,这些叶子是怎样长出来的呢?
四 了解叶子的生长方式(播放课件三)
1.师:组织幼儿观察叶子的不同生长方式。
2.请小朋友描述三种叶子的不同生长方式,并能用手势演示。
3.教师小结:一片一片叶子向上长的叫互生;两片叶对着向上长的叫对生;三片叶或更多的叶子一起向上长的叫轮生。
4.师:请全体幼儿表演叶子的生长方式。
一手在下,一手在上手指并拢,做互生叶状;
双手手碗靠拢,手指伸直,表示两片叶,做对生叶状;
两人或多个幼儿一起做,一幼儿双手手腕靠拢,表示两片叶,另一幼儿伸出手表示第三片、第四片……叶子,做轮生状。
5.师总结:小朋友认识了叶子是各种各样的,知道了叶子的光合作用,了解了叶子不同的生长方式。如果在户外发现了奇异的叶子,可以收藏好,带到幼儿园,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欣赏它。
五 结束部分(播放磁带《叶子》)
师:老师这儿有许多蔬菜叶子头饰,小朋友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头饰戴上,跟着音乐《叶子》,我们一起来跳舞吧。
(第一段:表演叶子的形状。第二段:表演叶子的生长方式。第三段:表演呼吸新鲜空气。)
活动延伸
可让幼儿到户外去找不同形状的树叶,开拓视野,巩固学习效果。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分析:
“雨”是自然界中幼儿最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特别是夏天,绵绵不断的“雷雨”更给幼儿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然而,我们发现许多的幼儿都不知道或说不出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以及雨是怎么形成的。针对此状况,为了让幼儿知道雨的形成的奥秘,特设计此活动。
活动内容:
奇妙的自然━“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雨的自然现象,通过故事及实验探索雨的形成的奥秘,引起幼儿对自然界的关心与注意。
2、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幼儿观察雨的自然现象,通过故事及实验知道雨的形成的奥秘。
2、难点:能和同伴一起去探索雨的形成的奥秘。
活动准备:
挂图、雨形成的图书资料、小实验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游戏:说相反。
教师带领幼儿于户外玩“说相反”的游戏。
二、幼儿亲身体验:“下雨啦”
“下雨啦”,“下雨啦”。幼儿与教师共同进入活动室。
讨论:雨是哪里来的?从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三、探索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谈话、试验操作、观察图片、书籍、探索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2、幼儿进行经验交流。
3、教师讲述故事《水滴的旅行》。
4、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实验,发现水受
热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它们升到天空中,遇冷变成小水滴,无数这样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变成云。这些水滴在云中互相碰撞,合并变大。当水滴重到空气的浮力再也托不住时,它们便会从云中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
四、活动延伸:
去寻找为什么向日葵会下雨的答案。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过程
一.展示挂图
请幼儿看幼儿用书我家的植物的画面,教师给幼儿一一讲解展示挂图我家的植物
二.思考问题
看到了图上的许多种植物后,请幼儿思考以下问题
─哪些植物会发出香味你们家里有能发出香味的植物吗这些植物让你想到什么有趣的事
─哪些植物的叶子有多种颜色你家有吗是些什么颜色的叶子呢
─哪些植物会攀爬这些植物学会开花吗开什么颜色的花呢
─哪些植物常在房间.客厅里看到呢
三. 照顾植物
请幼儿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照顾植物
─修整枯掉的叶子或过长的枝叶。
─整株拔起生病的植物,更换土壤、晒晒太阳。
─当土壤表面干了的时候,就需要给植物浇浇水,直到喷底有水漏出来为止。
─开花的植物放在阳光下,观叶的植物一星期1-2次太阳即可。
四、活动延伸:
学习孵豆芽的方法并观察豆芽成长的过程。
活动目标
1. 认识家中常见的植物.
2. 感觉照顾植物的乐趣.
3. 了解植物成长的过程.
活动准备
1. 幼儿用书我家的植物
2. 挂图我家的植物
3. 班级里栽种的各种植物.
活动流程
展示挂图→ 思考问题→ 照顾植物→ 活动延伸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幼儿探索获得成功的要领:重心、小心、积木摆放、高矮等
2、能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
3、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重点:
幼儿自由探索制作纸桌的方法和使纸桌变稳的方法。
难点:
幼儿探索纸桌"稳"的方法,并能用较完成的语言表达。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一份A4纸,一份积木
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主题师:小朋友们,我们今天一起来聊一聊桌子,一张桌子有哪两部分组成?
师:一张桌子由四条桌腿和一个桌面组成!那如果缺一条桌腿会怎样呢?三条腿的桌子你见过吗?它的桌腿是什么形状的?
二。幼儿探索,一条腿的纸桌
(一)(PPT)题目:一条腿的桌子师: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出示PPT(一条腿的纸桌)。
这张桌子不是4条腿,也不是3条腿,而是1条腿。(出示两张纸)有难度才需要我们去挑战!让我们的脑筋转一转,只有小手去动动、去试试,这样我们才会成功!
师:请你想一想,这张纸怎样才能做成桌腿呢?
(二)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教师提要求,幼儿初次尝试操作。
师:两人一组在一张桌子上操作。你们可以自己想,也可以参考别人的。请大家轻轻的选一个位子坐下来。(教师个别指导"你用什么方法做成的桌腿")2。教师讲解做纸桌的方法并做记录。
师:我们继续来聊聊,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做成这一条腿的纸桌?注意说方法。
幼:卷——圆柱体出示PPT幼:折——三棱体、长方体出示PPT师:先折再折——讲解"双层"纸桌的"稳"。出示PPT"稳"
(三)幼儿再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师:接下来我们再一次探索,用积木来做测验,把积木一块块的放在纸桌上,全部放上去,纸桌不倒,你就成功了。积木倒了,我们重来。这一次要让你的桌腿变的稳,想想有什么方法。
(四)教师讲解获得成功的要领1、师:你觉得要让纸桌变得稳,可能跟什么有关系?——积木的摆放(交叉摆更集中,找到重心)、积木摆放的数量、纸桌高矮、粗细、小心等等。
2、师讲解"插"的方法要领。
三、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在玩的时候要思考、探索,怎样让桌腿更稳。老师昨天在午睡的时候也在思考,后来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请你来看一看。(师示范折纸桌)请大家将所有积木都放在老师的积木框里,观察老师所用的方法带着思考结束活动。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一、活动目的:
1、知道两种颜色混合起来会变成另一种颜色。
2、激发幼儿动手操作和对颜色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薄手工纸、装有红、黄、蓝、绿、紫等眼力的盘子。
三、活动一:
1、出示红、黄、蓝的玻璃纸,让幼儿说出颜色的名称,在说一说活动室里及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哪些东西的颜色和这些相同。
2、幼儿自由摆弄、重叠色纸相互交谈自己的发现。
3、师以变魔术形式把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出另一种颜色,激发幼儿兴趣和好奇心。
4、组织幼儿自己动手将两种颜色混合,倒在一起,引导幼儿发现两种颜色混合起来会变成另一种颜色。
四、活动二:喷焰火。
1、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
2、教师介绍玩法。
3、请幼儿与教师合作喷焰火让幼儿说一说喷的焰火有什么颜色?颜色混在一起是有什么变化?
4、指导幼儿自由选择颜色喷焰火,提醒幼儿不弄脏衣服、桌面。
五、自由观赏、评价同伴的作品。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内容】《顶纸板》(科学)
【活动目标】
1、对探索如何顶起纸板感兴趣,体验顶起纸板的成功喜悦。
2、学习手眼协调地顶起纸板,感知纸板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并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活动准备】
人手一支铅笔、一个酸奶瓶、学习包《科学 顶纸板》、亲子手册《科学 顶纸板》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教师顶纸板的表演(也可欣赏"顶缸""顶碗"等杂技表演节目),引导幼儿尝试的.欲望。
二、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用铅笔顶起纸板、玩纸板。
三、引导幼儿探究能顶起规则形状纸板的位置。
1、知道幼儿在铅笔能顶起纸板的位置画圆点(或提供画有圆点的规则形状纸板,幼儿用铅笔分别顶在职班的各个点上,在能顶起纸板的点上打购,在不能顶起纸板的点上打叉),感知纸板油一个能顶起来的点,思考与交流铅笔顶在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形状的什么位置才能顶起来纸板。
四、尝试用铅笔不规则形状的纸板。
1、引导幼儿用铅笔去顶部规则形状的纸板,通过不断尝试探索寻找能顶起这些值班的点,并积极与同伴交流探索的情况。
五、玩一玩、比一比:哪些东西容易顶起纸板?幼儿两人一组,尝试用铅笔、细木棍、酸奶瓶顶纸板;玩一玩、比一比:哪种东西容易顶起纸板?想一想、议一议:这是为什么?然后还可以一人选一种材料顶起来至班,另一人往纸板上搭积木,看那组搭的最高
【活动延伸】
一、顶纸板大赛。
师幼共同尝试用一只手指顶纸板,比比看谁又快又稳地把纸板顶起来;也可以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定值班, 看谁顶得又稳又快;也可以比比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定期最多的规则形状的纸板和不规则形状的纸板,学习分类统计自己顶起的纸板数;还可以组织幼儿玩顶纸板接力赛的游戏。
二、在活动区提供各种形状的纸板、铅笔、粗细和长短不同的小棍子以及塑料碗、盘子等物体,供幼儿探索、比较如何更好、更快地顶起纸板。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9
一、设计意图:不倒翁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玩具,但它里面蕴含着力的平衡的科学道理。怎样让孩子发现这些科学现象,并理解加以运用了呢?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为孩子准备了许多材料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发现,探索其中的奥秘,并制作各种各样的不倒翁。
二、活动目标:
1、感知不倒翁的秘密,制作不倒翁的玩具。
2、激发探究,体验物体平衡现象的兴趣。
3、提高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1、布置场景-"玩具城"。
2、幼儿操作材料:纸片,玻璃球,豆粒,沙子。塑料球,橡皮泥。
四、活动过程:
1、导入主题。以到"神秘的玩具城"去玩的形式引人主题。
2、让幼儿自由探索。
(1)师:你们玩时可要仔细的看一看,比一比,摇一摇,看看发现了什么?-倒和不倒。
(2)教师让幼儿自由玩。
(3)提问:你们是怎样玩的?发现了什么/这些玩具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让幼儿从中发现玩具有的不会倒,有的会倒,而且这些玩具的底部都是半球体的。
4、尝试制作不倒玩具。幼儿交流、体验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上轻下重,固定底部物体。
5、演示对比实验。引导幼儿发现:不倒翁里面装有不同轻重的物体,重的东西滚到哪边玩具就倒向重的那一边。把橡皮泥放在玩具的中间,玩具就不倒了,不倒翁就做成了。
6、幼儿完成制作,自由的玩一玩,体验乐趣和成就感。
7、教师小结:小朋友们今天真聪明,发现了不倒翁的科学秘密,还自己动手制作的不倒翁。现在我们拿给中,小班的弟弟妹妹看一看,好不好?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幼儿有顺序、有耐性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识、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3、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神童电脑软件、桥梁展示图、纸、笔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小熊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它正在那发愁不知怎么办才能过对岸,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想个办法吗?小熊的好朋友机灵猴也帮它想了个法子,我们一起听听是什么法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二、边看小神童软件边提问:
1、机灵猴和小熊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一座什么桥?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来建造桥梁的?小熊喜欢吗?为什么?
2、机灵猴和小熊又来到了哪一座桥?赵州桥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样?赵州桥和竹桥有什么区别?
3、它们来到了现代看见了什么桥?钢筋吊桥的用什么来建造的?钢筋吊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钢筋吊桥起到什么作用呢?你们现在见过哪些钢筋吊桥?
4、看完了钢筋吊桥,它们又看了什么桥?现代立交桥建立在什么地方?它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对交通起到什么作用?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现代立交桥?
5、除了机灵猴介绍我们认识的古代竹桥、赵州桥和现代的钢筋吊桥、立交桥外,你们还见过哪些桥呢?
6、我们一起进入电脑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桥梁。
三、我们看了这么多桥梁,你们最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
四、小熊现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桥,我想请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桥梁设计师帮助小熊设计一座桥,好吗?
五、幼儿设计桥梁。
六、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他的设计作品,最后一起送给小熊。
(三)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1、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动准备:
幼儿通过查询、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3、 活动过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如:通过手势、旗语、烟火等物体发信号;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2) 教师配图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如: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抗日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3) 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4) 组织幼儿玩通讯游戏传电话: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往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
4、 活动延伸:
1) 组织幼儿自己操作电脑。
2) 在活动区内提供半成品材料,学习制作这些通讯工具,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道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