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发布于:2021-12-15 08:46:51 作者: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合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合6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目标

  1、学习按群计数。

  2、练习物品捆扎的生活技能。

  准备:

  彩色小棒若干,橡皮筋若干,计时器一个,任务转盘一个(如图一)。

  玩法

  1、四名幼儿围坐在桌子四周,一名幼儿转动任务转盘,依其指针指向明确此轮游戏任务。

  2、一名幼儿打开计时器开始计时,四名幼儿同时开始按任务转盘上的任务要求捆扎彩色小棒。

  3、计时时间一到,所有幼儿立即停止捆扎,并开始点数彩棒数量。如果任务转盘指向的任务要求是“2根一捆”,幼儿就要两个两个数,也即按“2、4、6、8……”点数自己所捆扎的小棒;如果转盘指向的任务要求是“5根一捆”,幼儿就要五个五个数,也即按“5、10、15、20……”点数自己所捆扎的小棒。最后以所捆扎的小棒数量最多者为赢(如图二)。

  规则

  1、需按任务转盘的指向决定每轮游戏的任务。

  2、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时间一到就必须停下来。

  3、点数小棒时必须以数群为单位,以达到按群计数的学习目的。

  说明

  1、每幅任务图都由三部分信息组成。如在左侧这张任务图(如图三)上,数字5代表每捆5根小棒,字母代表捆小棒的颜色要求,“A一5”代表每捆5根小棒,且颜色要一致;在右侧这张任务图(如图三)上,“ABCDE”代表每捆5根小棒,且颜色需不同。两张任务图上的“5分钟”表示的是捆扎日寸间。

  2、教师可依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来设计任务图,以每捆5根小棒为例,上述两个任务要求都比较简单,如果幼儿能顺利完成这两个任务,教师就可以设计难度更大一些的任务来挑战幼儿,如“AABBC”代表每捆5根小棒,且要由三种颜色组成,其中某两种颜色的小棒各两根,第三种颜色的小棒一根。

  3、任务转盘上的8张任务图可以根据需要更换,也可以提供空白任务图(如图四)让幼儿尝试着自己商量、确定游戏任务,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并借此帮助幼儿真正理解任务图的意义。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活动题目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弹力运动会

  二、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与实验,使幼儿进一步感知不同物体的弹性现象,培养幼儿观察的敏锐性。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皮球、橡筋、气球、弹簧、木块、铁片、弹性球、动物标靶、自制弹弓(每人一个)、纸制子弹等。

  五、活动过程

  拍一拍,捏一捏,感知不同物体的弹性。

  幼儿自主选择一个皮球跟着音乐拍球,其中有些皮球是没有气的。

  诱导幼儿按一按、捏一捏有气和没有气的皮球,共同找出原因,知道皮球打了气会弹得高,原来空气也有弹性。

  找一找生活中有弹性的物品。

  (1)在一大堆物品中找出有弹性的物品(如拉一拉弹簧、橡筋、捏一捏气球、海绵等)。

  (2)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有弹性的。如弹簧床、海棉枕头、沙发、床垫、吹气救生圈等。

  玩一玩。

  (1)橡筋的一端系在中指上,另一端系一只小球,并用同一只手拿着球向下投,用手掌收回小球。

  (2)橡筋一端系着中指,然后一只手拿着球向前投,随后收回,重复投掷,可投向目标处。

  (3)固定橡筋一端,另一端手拉着小球,拉到一定的距离时放手,让球反弹回去,超过固定物的高度。

  (4)将长橡筋的一端固定在乒乓球拍柄上,然后用球拍向上拍打小球,让小球弹上去又拉回来,反复拍打。

  做游戏。

  (1)看谁射中靶。

  用力投掷玩一玩中的小球,使橡皮筋拉长,让小球能打中相隔一定距离的动物标靶。

  (2)看谁弹得远。

  一手握小弹弓的把柄,另一手用纸制子弹拉紧橡筋,然后放手,让子弹弹出去。拉得越紧,子弹弹得越远。

  在地上按一定距离画三条线,超过最远一条线得3分,超过第二条线得2分,超过第一条线得1分。

  六、注意事项

  1、小弹弓不要对着别人。

  2、可分别采用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和自由活动的形式。

  七、拓展思路

  弹簧纸偶:先把一张大的长方形纸卷成筒状,然后在上面画上眼睛、嘴巴、耳朵及尾巴等。用另一张小纸条来回折叠,折成弹簧状,要求折得整齐。然后把纸筒粘在弹簧状纸条上,用手轻轻一按,它一会儿变矮,一会儿变高。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一、设计意图:不倒翁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玩具,但它里面蕴含着力的平衡的科学道理。怎样让孩子发现这些科学现象,并理解加以运用了呢?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为孩子准备了许多材料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发现,探索其中的奥秘,并制作各种各样的不倒翁。

  二、活动目标:

  1、感知不倒翁的秘密,制作不倒翁的玩具。

  2、激发探究,体验物体平衡现象的兴趣。

  3、提高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1、布置场景-"玩具城"。

  2、幼儿操作材料:纸片,玻璃球,豆粒,沙子。塑料球,橡皮泥。

  四、活动过程:

  1、导入主题。以到"神秘的玩具城"去玩的.形式引人主题。

  2、让幼儿自由探索。

  (1)师:你们玩时可要仔细的看一看,比一比,摇一摇,看看发现了什么?-倒和不倒。

  (2)教师让幼儿自由玩。

  (3)提问:你们是怎样玩的?发现了什么/这些玩具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让幼儿从中发现玩具有的不会倒,有的会倒,而且这些玩具的底部都是半球体的。

  4、尝试制作不倒玩具。幼儿交流、体验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上轻下重,固定底部物体。

  5、演示对比实验。引导幼儿发现:不倒翁里面装有不同轻重的物体,重的东西滚到哪边玩具就倒向重的那一边。把橡皮泥放在玩具的中间,玩具就不倒了,不倒翁就做成了。

  6、幼儿完成制作,自由的玩一玩,体验乐趣和成就感。

  7、教师小结:小朋友们今天真聪明,发现了不倒翁的科学秘密,还自己动手制作的不倒翁。现在我们拿给中,小班的弟弟妹妹看一看,好不好?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糖、奶粉、果珍粉能溶化在水里,感受水的“变化”现象;

  2、能将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大胆地表述出来;

  3、愿意参与实验活动,对科学实验有兴趣。

  活动准备

  1、一杯白糖水,标记指示图,磁铁板一块。

  2、装有温开水的水壶每组两把,奶粉、果珍、白糖若干盘,小勺、水杯人手一个,盖布四块。

  活动过程

  1、观察活动,引入课题

  教师出示一杯白糖水,让幼儿猜猜是什么水?

  请个别幼儿品尝,说说是什么味道的。

  猜测活动:水怎么会是甜的?

  2、实验活动:水娃娃的魔术

  观察桌上的材料,说说都有些什么?

  你们猜猜看,如果把这些料放在水里会怎样呢?(幼儿自由表达)

  提出操作要求:

  (1)只能选择一种饮料粉进行冲调。

  (2)水壶倒水时,一手哪好把子,一手扶助壶身,不能倒的太满。

  (3)使用过的物品(小勺、水壶)要放回原处。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比较、探讨“饮料粉”到哪儿去了。(帮助幼儿理解“溶化”,并引导幼儿发现:怎样才能使饮料粉溶化的方法。)

  3、品尝活动

  说说调配好的水是什么味道的。

  4、表述结果,教师记录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冲调方法、步骤。

  教师利用标记指示图进行记录。

  5、再次冲调饮料

  提出要求:

  (1)选择另一种材料进行冲调。

  (2)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冲调。

  幼儿操作。

  活动延伸

  你还喝过哪些味道的水。

  水除了能使糖、奶粉、果珍粉溶化,还能使什么溶化?

  活动评析

  该活动属于“猜想―验证式”的设计。幼儿对于溶解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但是知之不多。这一活动就是利用幼儿对溶解现象的一定经验,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让幼儿通过实验拓展他们的认识,验证他们的猜想。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意图:我在科学区投放了一些直管玩具,孩子们用沙子、小石子、小珠子等做实验,发现它们有的能通过直管,有的不能,从而产生了一个个的“为什么”。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和探究点,在玩直管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究哪些材料能穿越弯管,意在通过操作活动和观察活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感知到身边一些科学现象的基本原理。由此初步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1.在猜想、操作验证活动中体验探索与分享成功的乐趣。

  2.能动手操作验证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懂得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

  3.喜欢动手操作,会观察记录实验结果,乐意将操作结果告诉同伴。

  活动重点:探究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懂得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

  活动难点:想办法让毛线快速通过弯管。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观察生活中有哪些管子,是用来干什么的;活动前带幼儿一起玩钻管道的游戏。

  2.物质准备:人手一份记录表、笔、弯管,每组一筐操作材料(铅笔、石子、木棍、毛线、螺丝帽、打气筒等),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讨论的兴趣,了解管子的多样性

  1.师:刚才我们一起玩钻管道的游戏,小朋友们走得很快,可是老师觉得弯腰在管道里面走很慢,这是为什么?

  2.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样的管子?是干什么用的?

  二、猜想并记录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

  1.出示弯管,引导幼儿观察、猜测:这个管子是什么样的?猜一猜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

  2.引导幼儿认识准备好的各种材料。猜想并记录:你们觉得哪些材料能通过弯管?请把你的猜想结果记录在这张表格上。(引导幼儿用对错号等方式记录自己的猜想结果)

  3.幼儿猜想并记录。

  4.幼儿交流自己的猜想结果,教师根据情况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觉得螺丝帽(毛线)能(不能)通过弯管?还有谁的猜想结果跟他的不一样?

  5.小结:有的小朋友认为能通过,有的小朋友认为不能,这些物品到底能不能通过弯管?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结果呢?

  三、幼儿操作,验证哪些物品能通过弯管,哪些不能,并记录交流实验结果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每一种提供的物品都要实验,并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2.幼儿利用弯管和各种材料做实验。

  3.鼓励幼儿大胆实验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导。

  4.请两三个幼儿交流实验结果,教师根据结果引导幼儿小结:螺丝帽、石头为什么能通过去呢?(小、硬)木棍为什么不能通过去?(比管子粗)铅笔为什么不能通过弯管?(又长又直又硬)打气筒打出来的空气看不见,你是怎么知道它通过弯管了呢?毛线为什么不容易通过弯管?

  5.出示毛线:谁能想办法让毛线快速穿越弯管?幼儿讨论并示范帮助毛线通过弯管的办法。(把毛线系在螺丝帽上;用嘴吹;打气筒打气等)

  四、引导幼儿明白“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

  1.提问:我们每个人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是一样的吗?要想知道结果究竟怎样。应该怎么做?

  2.师:一些东西不容易通过管道,容易堵塞,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3.出示手电筒:手电筒发出的光能通过弯管吗?我们到科学区里再去实验探索吧!

  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投放手电筒、铁丝、弹簧等材料,引导幼儿迁移经验,进一步深入探究。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来源:

  日常生活中常常看见大人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气球、皮球等打气,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设计了此次活动,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同时,让孩子们动手动脑了解打气筒的使用方法以及构造,并使幼儿树立起"实践来检验真理"的科学探索。

  ◎活动目标:

  1、科学小实验,并大胆动手动脑完成小实验

  2、筒的作用以及构造,正确的使用打气筒

  3、"实践来检验真理"的科学探索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打气筒1个 ,记录表每人一张,彩色笔若干盒

  2、经验准备:用打气筒◎活动重难点:

  1、重点: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实践,了解打气筒的构造

  2、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辨别打气筒的两个孔的功能

  ◎活动过程:

  1、提问:你们玩过气球么?什么时候?怎么玩的?(出示打气筒)怎样用?打气筒上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孔,打气管应届到哪个孔上?让孩子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预测打气筒的,并记录下他们的猜想。

  2、幼儿动手操作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师幼公共探讨实验结果:打气管应该接到哪个孔上?你猜对了么?

  4、老师提问:打气筒上的两个孔哪个是进气口,哪个是出气孔?幼儿预测;教师操作:分别用手捂住出气口和进气口,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讨论 。

  5、实验探索的结果

  ◎活动延伸:

  生活中除这样的打气筒,还有哪些打气筒,它有进气口和出气口么?回去观察一下家里的打气筒,通过你的观察,记录下打气筒的进气口和出气口。

  ◎活动评析:

  该活动来自生活,打气筒是幼儿感兴趣的工具;活动所的材料充足,操作性强,有助于幼儿获得科学经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自主实验探索,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并推进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科学活动有利于幼儿树立探索的。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