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有关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汇总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一、活动题目
有趣的竹蜻蜓
二、活动目标
通过制作竹蜻蜓,训练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竹签、卡纸(画有竹蜻蜓的叶片)、剪刀、飞机模型、风扇、橡筋、图片(风车、排气扇、轮船的驱动器)等。
五、活动过程
制作竹蜻蜓。
(1)用剪刀剪下卡纸上的竹蜻蜓叶片,并用胶带在中间缠一圈固定。
(2)将竹签插在叶片中间,在竹签穿入叶片的上下处,缠上胶带以作固定。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活动题目
大班科学教案――天然“胶水”――水
二、活动目标
通过周围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使幼儿感知身边湿的物品与干的物品的不同特性。培养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盘子、水、树叶、花瓣、小纸片、熊猫纸片、布、毛线、塑料布、地毯、吹塑纸剪成的各种图形、手套、盘子、用布剪成的各种面具、画好的大灰狼等。
五、活动过程
试一试:哪张纸片能吹动起来?
方盘子里放干纸片,圆盘子里放湿纸片。
(1)干的纸片容易被吹起。
(2)湿的纸片不容易吹起。
探究的问题。
(1)熊猫能站在指尖上吗?
①在手上蘸点水就能让熊猫纸片站在指尖上。
②干的熊猫纸片不能站在指尖上。
③手上有唾液、汗水也能让熊猫纸片站在指尖上。
(2)戴干、湿两种不同手套有什么感受?
①湿的手套不易戴也不易脱。
②干的手套容易戴也容易脱。
幼儿讨论:生活中的现象。
(1)裤子尿湿后不易脱下来。
(2)下雨淋湿衣服后也不易脱下来。
(3)洗澡后马上穿衣服会很难穿。
画一画:把自己探索的过程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六、拓展思路
雨后让幼儿做值日生,感知湿的落叶粘在地上不好扫,也不容易吹走,请幼儿提出解决的办法。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绿豆芽在我们家常菜肴中并不陌生,孩子们几乎都吃过,但对绿豆变成豆芽的生长过程却知之甚少,我决定让大班的孩子们来做一次绿豆发芽的小实验,让他们多一次新奇的生活体验。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绿豆发芽的生长过程。
2、培养孩子们探索科学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
3、初步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不易,教育幼儿要学会爱惜我们的食物。
【活动准备】 绿豆种子,绿豆芽,自带的可口可乐或雪碧空瓶子,纸杯,干净吸水的小毛巾、温水、小剪刀、双面胶、中性笔。
【活动流程】 浸泡绿豆—观察生长过程—实验总结
一、浸泡绿豆
活动过程
1、认识绿豆种子和绿豆芽。
(1)教师出示绿豆种子和绿豆芽,让幼儿识别并说出名称、形状、颜色。
(2)教师引导幼儿,说说绿豆芽是怎么长出来的?教师提问:你们吃过绿豆芽吗?好吃吗?你知道一颗小小的绿豆是怎样变成绿豆芽的?教师提问: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发好多脆脆的绿豆芽让妈妈炒着给一家人吃啊?(激起孩子的表现欲)
2、让幼儿把绿豆种子装入纸杯(绿豆约占三分之二),倒入温水淹没绿豆。
3、在教师辅导下把饮料瓶子底下用小剪刀钻4个比绿豆小的眼(以保证每天浇的水不积在瓶子里,积水会让绿豆烂掉),把瓶口锥形部分剪掉(便于通风和生长)。
4、在双面胶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贴在瓶子上。
5、把纸杯里泡好的绿豆放入饮料瓶内,并在绿豆上面盖上干净吸水的毛巾(主要是保湿),开始第一次浇清水,多余的水会通过瓶底小眼排出。
二、观察生长过程
活动过程
1、幼儿每天观察绿豆发芽的情况,并由老师带领进行两次浇水管理(每天上午和下午浇水,绿豆芽一个星期即可长成食用)。
2、引导幼儿观察生长情况。教师提问举例:今天你看到了什么?和昨天比有什么变化?回答:绿豆皮裂开了,有个白色小芽钻出来了!………白白的身子上还有两片小叶子………
三、实验总结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知晓绿豆种子发芽也像小朋友一样需要呼吸,需要喝水。
2、实验总结:空气和水是绿豆种子发芽不可缺少的条件。
3、让幼儿体验收获是需要等待的,也是要付出劳动的。
4、实验总结:我们所吃的食物是来之不易的,要学会珍惜。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将发好的绿豆芽带回家,让妈妈给全家炒一盘香喷喷的绿豆芽菜,
2、当一回小老师,把发绿豆芽全过程教给爸爸妈妈,让他们也学会在家里发不同种类的豆芽菜。
3、让幼儿家长给教师手写一封短信,介绍一下绿豆芽菜的口感和自己的孩子“授课”的全过程,发表一下感想,然后教师在全班一一念出。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幼儿尝试用各种办法取米,并能分析结果。
2.在活动中幼儿能大胆地与同伴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并能用合适的词语来描述。
3.幼儿初步了解碾米工具的发展,体验科技进步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活动准备:1.各种工具:剪刀、石臼、石磨、石块等。
2.一张大记录表。
3.稻子若干。
4.古代取米画面,碾米机碾米。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幼儿兴趣。
看,老师带来了什么?把稻子外面的壳剥开,是什么呢?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的稻子,请小朋友动动脑筋,怎么样才能让这些稻子变成米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二、幼儿猜想,提出自己的办法。
三、实验操作,尝试用各种工具取米。
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几种工具,用它们能不能把米取出来呢?哪种工具取得又多又好?我们一起去试一试。(提醒幼儿不要浪费稻子)教师指导有些工具的使用。
四、幼儿共同交流。
1.刚才你是用了什么工具取米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个办法取的米怎么样?
2.引导幼儿对工具质疑。(如用石臼取的米不干净,不易把米和稻壳分开。)五、观看录像,引导幼儿感受取米方法从古至今越来越先进的变化。
1.古代的取米方式。
2.现代的碾米机。
六、鼓励小朋友平时多观察,多动脑筋,长大后发明给人类带来方面的东西。
教学反思:
《纲要》中指出,科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本次活动取材孩子的日常生活,深受孩子的喜欢。首先通过自己猜一猜,说一说怎么把米取出来,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愿望,他们说了很多的方法,对动词的掌握也很好,在操作验证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各种工具更是充满了兴趣,最后了解你碾米的机器也是孩子感兴趣的。总之孩子们在普通的生活事件中发现了科学,收获了经验。
本次活动由于老师的观念、经验和准备的各种问题,在很多方面需要改进。第一,探索面太多,不利于孩子深入研究,可以把目标压缩,一次活动集中研究一个问题,比如这次就可以集中研究取米的方法,除了老师提供的工具之外,可以让幼儿观察身边的物体,探索可以利用的工具。第二,科学性不强,比如在探索不同工具的优劣的时候,太相信孩子的直觉,没有从科学的角度设计活动,不利于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可以让幼儿用不同的工具取同样量的米,从而得出结论。第三,教师对各环节活动实施太随意,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对孩子的思维产生了干扰。
希望下次改进!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一、活动题目
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杠杆
二、活动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初步感知杠杆省力的原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动物头饰、木棒、积木、重物、记录卡、水彩笔、浆糊、抹布、用力标志(大小不等的圆片)。
五、活动过程
导语:小熊要盖新房子,它买了许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动,我们去帮助它吧!
说一说,用什么办法来运材料。
(1)我用双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试一试,哪种方法用的力气小。
幼儿使用各种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点。
(1)使劲用双手抱重物。
(2)弯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说一说我的发现。
(1)抱最费劲,汗都流出来了,拉有一点费劲,推只有一点点费劲,撬很轻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点点汗,推不费力,撬更不费力。
(3)抱要费力气一些,拉要稍微费力气一些,推费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费力气,轻轻一下就行了。
我的实验过程。
让幼儿用省力的办法帮小熊把材料全部运过去。
六、注意事项
1.使用木棒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给幼儿提供的重物以不超过三名幼儿抬起的重量为宜。
3.提供作支点的积木高度要适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时,支点应随重物一起移动。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发现扑克牌的多种有趣玩法,探索如何让扑克牌站立,感受扑克牌短边对折和长边对折稳固性的不同。
2.能积极、主动表述自己的探索发现,拓展思维,提高动手、判断和分析能力。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萌发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探索意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扑克牌(包括长边、短边对折的牌,用于比大小的10以内的牌)、篓子、盘子各若干,与扑克牌有关的变魔术视频,铃鼓,自制的皇冠等。
2.经验准备:幼儿玩过手指游戏“开门”,有搭积木、折纸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引出活动内容
教师双手合拢(一张扑克牌藏于手掌心),边念儿歌边依次打开五个手指。
儿歌内容:一门开开进不来,二门开开进不来,三门开开进不来,四门开开进不来,五门开开我进来。
指导语:打开我的五指门,里面藏着什么?
二、比一比,了解扑克牌的外部特征
指导语:仔细看看你的牌,和别人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教师边给每位幼儿发一张牌边提问,引导幼儿发现扑克牌上的花纹、图案、数字各不相同。
指导语:扑克牌可以怎么玩呢?一起和石老师玩个“比大小”的游戏吧。
如教师说“比、比、比大小,我是红心4,谁的牌比我大,请你赶快举起来”,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迅速作出判断,如果手中的牌比4大就举起来。
三、试一试,让扑克牌站起来
指导语:小朋友们猜一猜,扑克牌可以站起来吗?我们让它站在小椅子上试试吧。
幼儿尝试,教师观察,及时肯定幼儿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集体面前表述,如“让扑克牌靠着椅背站立”。
指导语:怎样才能让扑克牌自己站起来呢?
幼儿再次探索,教师引导他们用折叠的方法尝试,重点介绍“短边对折"和“长边对折”。
四、搭一搭,感知长边、短边对折稳固性的不同
1.出示长边、短边对折的扑克牌,探索高楼怎样搭。
指导语:老师这儿有什么?它们能站起来吗?那可以用它们搭高楼吗?谁来试试?
请两名幼儿分别用长边、短边对折过的两种牌搭高楼,发现“很难叠高”后,教师出示未折过的扑克牌,鼓励幼儿继续探索。
小结:搭高楼时动作要轻,一层楼上平放一张扑克牌,再搭第二层,用这种方法搭高楼就容易多了。
2.尝试用长边、短边对折过的扑克牌分别搭两座四层小楼,比比哪种楼房比较稳固并说说原因。
3.搭高楼比赛,比比谁搭的楼房又高又稳。
指导语:我们发现短边对折的扑克牌搭的楼房比较稳,那现在就用它来进行搭高楼比赛,同等时间内谁搭的楼房层数最多最稳固,谁就是我们班的搭楼高手。
幼儿比赛,教师提醒幼儿动作要轻。搭得最高最稳的幼儿,教师奖励他一顶皇冠。
五、赏一赏,感受扑克牌玩法的多样性
1.“刮牌”表演。
指导语:石老师这儿还有许多扑克牌,我不仅能让它们都站立起来,还能让它们听口令走路呢。
2.欣赏变魔术视频,结束活动。
指导语:扑克牌还是魔术师的最爱呢,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师是怎样用扑克牌变魔术的。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对物体下落现象感兴趣。
2、能初步感知物体下落时速度有快有慢。
3、乐意用身体动作模仿物体下落的轨迹。
活动准备:
1、幼儿游戏材料人手一套。
2、教师演示用具一套。
活动过程:
1、出示各色纸宝宝,区分红、黄、绿三色。
2、幼儿探索,观察各种纸宝宝下落的轨迹。
3、幼儿用身体动作模仿各种纸下落的轨迹。
4、幼儿探索感知各种纸宝宝落下来时速度有快有慢。
5、教师设疑:想一想各种纸宝宝落下来时一样快吗?
6、幼儿探索感知各种纸落下来有快有慢。
延伸活动:
观察其他物体下落的轨迹。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设计思路
祥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开”了一个汽车城,她和她的伙伴们张罗着要卖各种各样的汽车,他们先从自己家里带来了很多玩具汽车,摆放在汽车城里。可偌大的空间里,总觉得汽车还不够!最关键的是,有顾客来买车,他们向祥祥提出:“你们怎么没有卡车、公共汽车、双层巴士呢?”于是,幼儿提出要自己制作汽车。为了满足幼儿的意愿,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盒子,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让汽车城里的汽车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
幼儿会如何制作汽车呢?最简单的做法是:用硬一点的纸板剪四个圆,然后粘贴在盒子的两侧即可。当汽车城的第一辆自制“双层巴士”面世时,立刻引起了轰动,还赢得了雷鸣般的学声。随着游戏的一天天推进,汽车城里自制的汽车越来越多,可教师却发现,这一辆辆“盒子汽车”一旦制作成功就成为一个个摆设,幼儿根本不会去把玩它们。
那日,教师去汽车城买车,祥祥热情地为教师介绍一辆辆汽车,教师则故意对那辆自制的“双层巴士产生浓厚的兴趣。结果,祥祥反过来劝教师:“不要买这辆车啊,它开不快的,你瞧,它只开一点点路就停下来,而跑车可以开到很远的地方去哦!”怕教师不信,祥祥还演示给教师看,一辆现成的玩具跑车和一辆用纸盒制作的“双层巴士”比赛,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看着幼儿辛辛苦苦制作的汽车如此不受欢迎,难免有些遗憾,教师禁不住想:能不能激发幼儿去改制“盒子汽车”,从而让自制的汽车也能很好地开起来呢?
这天的游戏交流中,教师拿出了玩具跑车和一辆纸盒制作的汽车,询问幼儿:“你们喜欢哪一辆?”前一阵子还被热捧的“双层巴士”遭受冷遇,理由很简单:“盒子汽车不会跑!”也有幼儿讲到:“盒子汽车的轮子不会滚!”“有没有办法让轮子滚起来呢?”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
基于幼儿的认知,教师决定设计一个集体学习活动来激励幼儿改制“汽车”,从而了解“汽车”制造的一些简单原理。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中了解简单的轮轴构造,尝试改制“汽车”,体验成功的乐趣。
2.乐意在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游戏中制作的各种“盒子汽车。
2.各种制作材料及工具:剪刀、胶水、双面胶、长短不一的牙签、大头针(可供幼儿在较厚的圆纸片上戳洞)、吸管、幼儿收集的废旧纸盒、纸轮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教师制作的汽车,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前几天你们在游戏中用盒子做了很多辆汽车,可是“盒子汽车”跑不起来,只能停在汽车城。今天,我也做了一辆汽车,猜猜我的汽车能跑起来吗?
2.绝大多数幼儿认为教师的汽车应该和他们的汽车一样“轮子不可能滚起来,只有2—3名幼儿有些动摇(这几名幼儿的理由是:“因为老师的本领大,所以老师做的汽车应该能跑起来!”)。
3.教师演示:自制的汽车,能跑起来。
(引来幼儿一阵欢呼,所有的幼儿都看到教师自制的汽车跑了起来,轮子滚得飞快。)
【设计意图:活动开场,教师就直接出示自制的“盒子汽车”,旨在引发幼儿的关注,让幼儿在出乎意料中产生强烈的好奇,并由此激励幼儿的探究兴趣。】
4.师:为什么我的汽车轮子能滚起来呢?
5.幼儿仔细观察教师制作的汽车,很多幼儿看出了其中的一些差异。
“你的轮子不是粘在盒子上的!”
“你的轮子是戳在牙签上的!”
“我们的`轮子粘在盒子上一动不动,所以滚不起来!”
“我看见马路上汽车的轮子都是能滚起来的!”
“牙签把两个轮子连在一起,两边的轮子都能滚起来啊!”
【设计意图:围绕“为什么我的汽车轮子能滚起来”的讨论,幼儿会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些许奥妙。事实上,当幼儿的目光聚焦到牙签时,幼儿已经自然习得了“轮子之间有轴”的粗浅道理。】
二、幼儿探索、改制“盒子汽车”
1.师:你们看出了不少秘密,你们想让汽车轮子也滚起来吗?
(此时幼儿已经兴趣盎然,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动手改制那一辆辆“盒子汽车”。)
2.教师为幼儿介绍各种可能需要使用的材料。
3.幼儿实验,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教师发现:整个过程中大多数幼儿忙着在圆片中央戳一个洞,然后插入牙签,再就是用玻璃胶或双面胶将牙签连同两个“轮子”一起粘贴在盒子底部。整个实验过程,教师看到有幼儿拿起过吸管,却又放回,幼儿并没有将吸管用到“盒子汽车”的改制中。)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给予适当的支持与回应,如帮助幼儿在较硬的圆纸片上戳洞,如提醒幼儿寻找一根长短适宜的牙签,如鼓励幼儿看看同伴使用了哪些材料等。教师还可为幼儿介绍吸管,鼓励幼儿尝试使用。当然,教师也应该做好幼儿不会使用吸管的准备。】
三、分享交流
1.师:插上牙签的“轮子”能滚起来吗?
(有幼儿说能,也有幼儿说不能。)
2.师:有的汽车已经能跑起来了,谁愿意和我的汽车比一比,看谁的汽车跑得快呢?
(结果:幼儿制作的汽车不是跑偏了,就是不跑了。)
“为什么制作汽车的时候都用了牙签,可我的汽车能跑得又快又直呢?”
3.有幼儿开始注意到:教师汽车上的牙签转得很快,而幼儿制作的汽车上的牙签一点儿也不灵活。
4.有幼儿开始悟出:牙签动得快,轮子就转得快:轮子转得快,车子就开得快o
5.怎样让牙签转起来呢?
(幼儿百思不得其解。)
6.“谁愿意来玩玩我的汽车?”
教师放低了“台阶”,结果有幼儿看到了粘在盒子底部的两根吸管,这两根吸管让幼儿恍然大悟。
【设计意图:此环节由“看谁的汽车跑得快”引出,进一步激励幼儿思考“盒子汽车”之间的差异。其实,讨论、玩耍、比较的目的都是帮助幼儿理解“原来制作的车子开不快,那是因为车轴没有动起来,而加装了两根吸管后,车轴在管子中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让它自由转动,所以车子就可以开得比较快。”】
四、幼儿再次修整自己的“盒子汽车”,鼓励幼儿找自己的伙伴去比一比“看谁的汽车跑得更快”
1.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获得成功。
2.师:你的汽车跑起来了吗?比赛中有什么问题呢?
【设计意图:保留这样的追问是教师关注幼儿、了解幼儿的又一个过程。作为集体学习活动的尾声,对幼儿而言,再一次修整自己的“盒子汽车”并和同伴比一比“谁的汽车跑得更快”,其过程一定会遭遇不少问题。有幼儿反映“轮子”东倒西歪;有幼儿不止一次地遭遇“轮子”掉出来的窘境;有幼儿则发现竞赛对手的“车轮”比自己的“车轮”大,比赛存在着不公平……事实上,将探讨的话题演变成幼儿离开课堂后继续探究的问题,能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
五、整理收拾实验用品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9
设计思路:
四季春、夏、秋、冬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代表着希望,充满了生机。为了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与参与积极性,使孩子们通过初步认识春天,逐渐过渡到了解春天,从而进一步到热爱春天,特选择这一活动主题。
本主题从两个环节入手,具体如下:
活动一:儿歌“春芽芽”
活动目标:
1、通过组织幼儿观察、知道植物发芽是春天的主要特征。
2、初步培养幼儿观察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育幼儿爱护花草树木。
活动准备:
1、课前尽早在自然角种上种子至发芽。
2、种子由播种到发芽、长大的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1、观察自然角中的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讨论:发出的小芽像什么?是什么颜色?
2、出示种子发芽的图片,鼓励幼儿大胆说出种子发芽长大的过程并讨论:种子长大会变成什么?
3、看图片学习儿歌《春芽芽》。
4、带幼儿到室外寻找植物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