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必备】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汇编六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在观察、探索活动中,发现灯泡发亮的电路和金属材料的导电现象。
2.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初步了解其特性。
物质准备:
1.教具:一块展示板(图一),电池、电线、灯泡、杯子的图片各一。
2.学具:电池、电线、灯泡、杯子、积木、钥匙、晨检牌、纸片等若干。
经验准备:通过PPT对电池有了初步的认识。
活动过程:
1.导入:以问题的形式,激趣引题。
(1)教师打开没有插上电源的录音机,咦,今天录音机出了什么问题?(“录音机没有电”、磁带坏了……。)
(2)教师插上电源,验证幼儿猜测的结果。
(3)师:电能让录音机转动起来,电还有什么用呢?(电能让电动玩具动起来,电能使灯泡亮起来,电可以让电风扇转动……。)
2.尝试:选择材料,探索灯泡发亮的电路。
(1)师:老师这儿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图一,在这么多的材料中,有二样材料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请你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认为是那二样?最好能说出理由。
(2)师:这二样材料是不是真能让灯泡亮呢?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
(3)幼儿尽情地操作,教师观察、鼓励、引导(图二)。
(4)师:请告诉我们,你是怎样让灯泡亮起来的?用这个图片在黑板上把它表示出来(图三)。
(5)师:你们用电线的一头与灯泡接上,另一头与电池的顶部或底部接上,只要灯泡触到和电池的另一头,灯泡就亮了。
(6)师:是不是这样?这样连接真的能让灯泡亮起来吗?让我也来试一试?
(7)教师有意选择金属丝不露的电线操作。咦!怎么不亮?
3.发现:创设情景,操作中发现金属的导电性。
(1)师:你们的灯泡都亮了,我的为什么不亮呢?
(2)师:“小朋友,你们都认为是电线的问题,同样是电线,为什么这根电线可以,而这根电线不可以呢?”
(3)比较二根电线的不同处。
(4)幼儿比较操作,描述操作结果,大胆表述材料与灯泡是否亮的因果关系。
(5)教师对幼儿的结论进行描述:“小朋友,你们都认为,电线露出金属丝接在电池上灯泡就能发亮,有塑料包着的电线头接在电池上不能使灯泡发亮。是不是这样?(6)教师再次设疑,让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知金属的导电性。
师:出示杯子,这是什么材料做的?(金属)如果把它接在电池上,灯泡会不会亮?
(7)幼儿操作,发现金属的任何部位都能导电。(图四)
师:请小朋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8)猜想验证:再次探索
①明确操作要求。
师:“今天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不同的材料,有晨检牌、积木、纸片、钥匙,先等请小朋友猜一猜哪些材料接上电路后灯泡着?哪些不亮?然后把你的猜想记录在表格里。”
②幼儿操作记录猜想结果,教师进行观察指导(图一)。
③师**流猜想结果。
教师对幼儿的猜测结果以不同的切入方式以提问,进行统计:(图五)
提问语1:“晨检牌接在电路上有几个孩子认为亮的,几个孩子认为不亮,(教师与幼儿一起统计)说明一共有几个孩子在活动?(16个)
提问语2:“纸片接在电路上有8个孩子认为亮的,有几个孩子认为不亮?”
提问语3:“钥匙接在电路上有1个孩子认为不亮,有几个孩子认为亮?
④幼儿操作,验证猜想结果,交流发现结果。(图六)
4.拓展:提供电工用具,观察把手的材料,理解导电与安全的关系。
明确操作要求。
师提供电工用的钢丝钳、尖嘴钳、起子、活动扳手、.电工刀、电工小锤、电钻、电烙铁等:“接下来我们来找一找他们的把手在哪里,看一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能不能改成金属材料?“
5.活动延伸:
师:那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材料,今天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再做一做这个实验,找找什么材料能导电,什么材料不能导电?
小百科:一般认为电灯是由美国人汤马士·爱迪生所发明。但倘若认真的考据,另一美国人亨利·戈培尔(Heinrich Gbel)比爱迪生早数十年已发明了相同原理和物料。1801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将铂丝通电发光,他亦在1810年发明了电烛,利用两根碳棒之间的电弧照明。1854年亨利·戈培尔使用一根炭化的竹丝,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电发光。他的发明在今天看来是首个有实际效用的白炽灯。他当时试验的灯泡已经可维持400小时,但是并没有即时申请设计专利。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幼儿有顺序、有耐性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识、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3、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神童电脑软件、桥梁展示图、纸、笔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小熊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它正在那发愁不知怎么办才能过对岸,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想个办法吗?小熊的好朋友机灵猴也帮它想了个法子,我们一起听听是什么法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二、边看小神童软件边提问:
1、机灵猴和小熊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一座什么桥?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来建造桥梁的?小熊喜欢吗?为什么?
2、机灵猴和小熊又来到了哪一座桥?赵州桥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样?赵州桥和竹桥有什么区别?
3、它们来到了现代看见了什么桥?钢筋吊桥的用什么来建造的?钢筋吊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钢筋吊桥起到什么作用呢?你们现在见过哪些钢筋吊桥?
4、看完了钢筋吊桥,它们又看了什么桥?现代立交桥建立在什么地方?它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对交通起到什么作用?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现代立交桥?
5、除了机灵猴介绍我们认识的古代竹桥、赵州桥和现代的钢筋吊桥、立交桥外,你们还见过哪些桥呢?
6、我们一起进入电脑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桥梁。
三、我们看了这么多桥梁,你们最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
四、小熊现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桥,我想请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桥梁设计师帮助小熊设计一座桥,好吗?
五、幼儿设计桥梁。
六、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他的设计作品,最后一起送给小熊。
(三)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1、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动准备:
幼儿通过查询、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3、 活动过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如:通过手势、旗语、烟火等物体发信号;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2) 教师配图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如: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抗日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3) 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4) 组织幼儿玩通讯游戏传电话: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往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
4、 活动延伸:
1) 组织幼儿自己操作电脑。
2) 在活动区内提供半成品材料,学习制作这些通讯工具,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道具。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玩玩、做做、说说等多种活动,寻找不倒娃娃不倒的原因,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2、通过让娃娃不倒的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引导幼儿体验不倒玩具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各种不倒娃娃和不倒娃娃外壳若干,沙子、棉花、木块、彩泥、圆形金属、胶带、剪刀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发现问题。
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玩不倒娃娃。孩子们有兴趣的玩了起来,一会儿向不同的方向把不倒玩具推倒,一会儿把玩具拿在手里摸来摸去,一会儿在手里掂来掂去。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小朋友争先恐后的举手,有的说不倒娃娃头小脚大;有的说娃娃没有脚,娃娃下面是圆的;有的说不倒娃娃永远倒不了;还有的小朋友感觉不倒娃娃有点重。)
(二)进行比较。(发肚子里没有东西的不倒娃娃外壳给幼儿)
师:小朋友再来玩一玩老师刚才发给你的不倒玩具。(幼儿自由的玩)师:小朋友你现在发现了什么?(有的小朋友发现两个娃娃一模一样,有的小朋友发现不倒娃娃站不住,有的小朋友发现后发的不倒娃娃很轻。)
(三)开动脑筋。
师:两个娃娃看起来一样,为什么前面发的不倒娃娃能不倒而后面发的不倒娃娃却站不住呢?(小朋友再次讨论起来。有的小朋友说不倒娃娃肚子里有东西 ,有的小朋友说因为前面发的不倒娃娃重……)
(四)动手尝试。
师:那给娃娃肚子里放什么东西才能让娃娃不倒呢?请用老师给你准备的东西试一试。(幼儿打开后发的娃娃,有的先用沙子放到娃娃的肚子里,结果发现娃娃倒了还是起不来;有的小朋友用木块放到玩具的底部也不行;高兴小朋友先用橡皮泥团成一个圆球放到玩具的底部,发现娃娃倒了站不起来,他又取了一大块橡皮泥团圆压扁固定在娃娃底部,这次他发现娃娃不容易倒了。他高兴的让周围小朋友看;有的小朋友试用了几种材料后发现用比较重的金属材料能使娃娃不容易倒;更有的小朋友发现放在底部的东西必须在中间不动,娃娃才会倒了再站起来。)
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引导幼儿互相交流、探讨,并进行再次尝试。
(五)交流结果。
师:现在请你们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让娃娃不倒的?(小朋友争先恐后告诉我他们的实验过程。有的小朋友告诉我他先用棉花和木块,发现太轻了,娃娃照样倒下去起不来;他又用沙子放在里面,沙子在娃娃肚子里动来动去,娃娃倒了还是站不起来;最后他用厚铁圈放在娃娃底部,娃娃能站起来却是个歪的。)
师:谁发现了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让大家讨论)
(六)看看构造,打开不倒娃娃的肚子,幼儿观察内部结构。
师:小朋友不倒娃娃的肚子里到底有什么?
(七)发现秘密。
师:小朋友现在你发现娃娃不倒的秘密了吗?
幼儿总结:应在娃娃肚子的底部放重一点的东西并固定住。
四、延伸活动:
1、修一修坏了的不倒玩具。
2、把不同形象的不倒玩具放在科学角,让幼儿继续探索。
3、准备蛋壳、橡皮泥、胶水、彩笔、彩纸供幼儿自制不倒翁。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轮子的作用。
2、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探索精神。
3、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汽车玩具、三角形、正方形积木玩具、有轮子的盒子和没轮子的盒子。
购物车运沙袋和两人抬沙袋;②可拉动的行李箱和背着旅行袋;3、场地布置:运物路线(圆形、双圆)可接力的站点(两种颜色的点)。
4、区角操作材料:①图画纸、彩笔;②纸盒、轮子、双面胶、绳子等;③展板(展出幼儿作品)活动过程:
一、玩中生趣,直接导入(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可以在桌子上玩,也可以在地上玩,请小朋友试着玩一玩你面前的东西,看看谁玩的方法多、最有趣。)二、分类游戏,讨论探知:
快速把它们放进这个篮子里。好,小朋友们真能干,现在到我这里来。《伸手招呼幼儿过来,幼儿围坐在老师身边》
2、小朋友来看,你能告诉我这些玩具为什么能滚动吗?幼:他们有轮子。
3、师:哦!因为它们有轮子,所以才会滚动。那如果我们用长方形和三角形做轮子会怎么样呢?可以让幼儿用动作表现出来。
4、师:那有了圆形的轮子有什么好处呢?师:还有吗?
三、实验感知:
教师请幼儿分组推动有轮子和没轮子的盒子,然后报告试验结果,哪一个盒子更容易推动。
1、师:现在我请小朋友自己来试一试,想一想,轮子还有什么作用呢?看这里老师准备了两个不同的盒子,一个是有轮子的,一个是没轮子的。现在我们分成四组,去试一试哪一个盒子更容易推动。(幼儿分组进行实验)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个盒子更容易推动了吗?举起来让我看一看。
2、师:小朋友刚才都试过了,有轮子的盒子轻轻用力就能走很远,而没有轮子的盒子,要用很大劲才能往前走一段路。(教师边说边示范)这样看来有轮子的盒子要比没有轮子的盒子更省力一些。
四、操作对比(轮子的省时省力的功能)师: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几件有意思的东西,现在请小朋友一起来看一看都有些什么?教师出示物品(儿童购物车和米袋)。现在我们来像运动员一样玩个接力赛,这里有两个跑道,一个跑道一组小朋友,现在老师把你们分成四组,我们按箭头的方向进行运物比赛,看看那个组能轻松获得胜利。①用购物车运沙袋和两人抬沙袋;②可拉动的行李箱和背着旅行袋;师:小朋友都参加比赛了,比赛结束了,你们有什么想法?你运物的时候怎么样做会既节约时间又力气呢?
五:拓展思维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愿意了解动物传递信息的多种方式。
2、提高观察、分析及口语表达能力。
3、学习了解动物主要通过声音、行动和气味三种方式传递信息。
【重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主要是通过声音、行动和气味三种方式传递信息。
难点:了解动物运用气味的联络方式。
【活动准备】
知识:课前请幼儿搜集有关动物间联络方式的知识。
物质:各种动物的`图片、展板、头饰、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1.教师口技表演(小鸟叫声),激发兴趣。
过渡语:小鸟虽然不会说话,但它可以用叫声来联络伙伴,那你们想知道其他动物是怎么联络伙伴的吗?今天我就给你们带来了动物交流联络时的录像,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2.观看两种动物的联络方式,引出主题。
提问:蜘蛛遇到危险时,是怎样联络伙伴的?
蜜蜂是怎样跳舞的?我们一起来学学。(摇摆舞,八字舞)
你知道其它动物是怎样联络的?
过渡语:动物之间的联络方式有很多很多,下面就请小朋友和你的小伙伴边看着大图片边交流讨论:其它动物都是怎样联络的。孩子们,请到这边来!
(二)展开:了解动物的三种主要联络方式。
1.幼儿自由观看讨论动物图片,发现学习。
2.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主要的三种联络方式。
(1)幼儿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的联络方式。
(2)幼儿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动物联络方式的归类。
A.通过模仿动物叫声,引导幼儿了解动物的“声音”联络方式。
B.观看蚂蚁联络时的动画,引导幼儿了解“行动”联络方式。
C.演示科学小试验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气味”联络方式。
3.幼儿操作图片,练习巩固。
(1)幼儿每人自由选择一张动物图片,与同伴相互交流联络方式。
(2)幼儿自己判断再将手中的图片贴到相应的板子上。
(3)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检验。
4.开阔视野,粗浅懂得动物与人们的关系。
(1)了解动物的其它联络方式。
(2)观看课件,知道动物的联络方式还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蝙蝠(超声波联络方式)――发明了雷达
海豚(超声波联络方式)――对治疗脑瘫患儿非常有效
狗(气味联络方式从中延伸介绍很多动物像狗一样具有两种或三种的联络方式)――搜救犬。
(三)结束:表演动物的联络方式自然结束
设置情景,带领幼儿表演蚂蚁的“行动”联络方式,自然结束。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在一次餐后区域活动时,两个小女孩把纸杯当小电话,模仿着大人聊天,只见她们你一句我一句说的可高兴了。其他孩子们觉得好玩,也纷纷用纸杯当小电话玩起了打电话的游戏,忽然一个孩子说:"要是纸杯真的可以当小电话传声音那该多好玩呀!"孩子们听这个提议可兴奋了兴致盎然地说着"用纸杯做电话"的不同看法,我马上捉住孩子这一兴趣点,根据大班孩子动手能力强、喜欢探索特点,设计了本次的科学活动"奇妙的传声筒"。预设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主,旨在通过科学的探索,引导幼儿在做做玩玩中获得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主动尝试、积极探索科学的兴趣。
一、活动目标
(一)了解声音能通过棉线、铜丝、塑料绳的震动进行传递。
(二)学习对比观察,能对探索的问题进行预测与验证并作出准确的记录。
(三)感受探索科学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1.初步知道"传声筒"的玩法。
指导语:引导幼儿探索能让传声筒传声的方法。
(二)材料准备:
1.ppt多媒体课件:《奇妙的传声筒》《电话屋》。
2.两人一套幼儿操作记录材料(线绳连接的传声筒、细铜丝连接的传声筒、塑料绳连接的传声筒操作记录卡)。
3.场地准备:园内较开阔的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
(一) 出示用棉线连接的传声筒,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1.幼儿自由玩棉线连接的传声筒,探索传声筒玩法。
指导语:老师今天带来什么?用棉线连接的传声筒能不能传递声音呢?请两个小朋友一组找个舒服的地方试一试!
2.分组再次探索,发现拉直棉线震动才能传声。
指导要点:两个小朋友合作探索,发现要把棉线拉直、话筒贴紧耳朵才能传递声音;传递声音时棉线在震动。
(二)幼儿分组探索,引导幼儿探索声音通过连接物的振动传递,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1.出示三种不同连接物连接的传声筒,学习记录。
指导语:瞧!老师还带来了两种不同的传声筒,一种用铜丝连接的传声筒,另一种是用塑料绳连接的传声筒,请小朋友比一比三种不同连接物连接的传声筒,看看哪种传声筒传声的本领大?请小朋友来做小小裁判员,一边做实验一边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指导要点:介绍记录表格,引导幼儿学习记录的内容与方法。
2.幼儿两人一组合作实验,比较三种不同连接物连接的传声筒那种传声本领最大,并把探索结果记录下来。
指导要点:请幼儿两人一组合作探索,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记录:连接物是否拉直、是否能感受到振动、是否能传递声音。
(三)分享交流,启发幼儿把传声筒传声的探索与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
1、幼儿交流实验结果。
指导语:请小朋友说说你们的探索发现,那种传声筒传声的本领最大?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根据自己记录的结果,大胆说出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
2、播放课件,了解声音传递的秘密。
指导语:为什么铜丝连接的传声筒在拉直或不拉直的情况下都能传递声音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的秘密。
(知道声音通过连接物的振动进行传递,铜丝硬振动快,声音就容易传递到另外一只话筒,所以铜丝不管拉直或是不用拉直都可以传递声音。而棉线和塑料绳软,松松的棉线和塑料绳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震动,使震动无法到达另一只话筒,只有拉直的棉线和塑料绳才能很好地传递震动,让声音随着拉直的棉线和塑料绳的震动顺利地传递到话筒的另一端。)
(四)了解"传声筒"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知电话传声的秘密。
1、激发幼儿寻找传声筒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电话传声的秘密。
提问: 请小朋友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应用了"传声筒"传声的原理?
2、观看课件《电话屋》,初步感知电话传声的秘密。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电话是如何把我们说话的声音传递出去以及如何接收的全过程。
四、活动延伸
(一)将幼儿制作的不同的"传声筒"投放在科学区,鼓励幼儿课间继续探索发现声音传递的更多奥秘。
(二)在美工区提供材料,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不同的传声筒,通过尝试和改进更多的"传声筒"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附资料:
1、传声筒的小秘密传声筒利用的就是声波引起固体振动传播的原理。一般的固体的传声能力强于空气和水,线在拉直后与固体相似,可以提高传声能力,降低声波损耗,达到传声效果。声音通过连接物的振动进行传递,铜丝硬震动快,声音就容易传递到另外一只话筒,所以铜丝不管拉直或是不拉直都可以传递声音。而棉线和塑料绳软,松松的棉线和塑料绳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震动,使震动无法到达另一只话筒,只有拉直的棉线和塑料绳才能很好地传递震动,让声音随着拉直的棉线或塑料绳的震动顺利地传递到话筒的另一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