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实用】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集锦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一
目的:
1、引导幼儿观察云的形状,说出看云的感受。
2、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准备:
选择多云的日子和一块草地。
过程:
一、引发兴趣,唤起幼儿的有关经验。
1、谜语导入:身体轻又轻,空中来旅行。有时像棉絮,有时像鱼鳞。
2、启发幼儿说说平时看到过什么样的云,它们像什么。
二、引导幼儿到户外观察云的形状,说说看云的感受。
1、引导幼儿观察天空中的一大片云,说说这片云的形状像什么。(让幼儿充分想象,发表意见。)
2、幼儿随意坐或站,自由观察天上的云,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样的云,它像什么,后来又变得像什么,为什么会变。
3、请幼儿说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现象,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启发幼儿说出云是在不断移动的。)
三、引导幼儿欣赏故事《云宝宝和风娃娃》(附后)。
1、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提问:寂寞的太阳公公有什么愿望?云宝宝和风娃娃是怎样做的?它们变了些什么魔术?
2、引导幼儿根据观察所得,尝试仿编故事。
四、组织游戏:会变的云。
启发幼儿把自己想象成一片云在草地上任意地飘来飘去。当教师说“云变了”时,幼儿马上摆出一种姿势表示云的形态,并说说自己变的是一片什么形状的云。当教师说“大风吹来了”时,幼儿就四散跑开蹲下,表示云被大风吹散了。
活动二
目的:
1、引导幼儿认识云的形成过程以及云的颜色与厚薄之间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准备:
白云卡片一张,磁带、录音机各一,手电筒五支,白纸若干。
过程:
一、游戏:我是云宝宝。
随着愉快、轻松的音乐,幼儿依次传白云卡片。音乐暂停时,拿到白云卡片的幼儿可发挥想象,说:“我是云宝宝,我能变成××。”
二、讨论云的形成。
1、为什么天空中有云?云是怎么来的?(引导幼儿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回答。)
2、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提问:“小水滴想旅行请谁来帮忙?太阳公公帮助小水滴变成什么飞上了天?后来发生了什么事?云是怎么聚集而成的?
三、讨论云的颜色。
1、云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天空中的云有时是白色的,有时是灰色的、黑色的?
2、通过实验感受云的颜色与厚薄之间的关系。
①将手电筒当作太阳,将白纸当作白云,引导幼儿做实验,观察当“太阳光”照在一张纸上时所产生的现象。(透过纸能清楚地看到光。)
②当“太阳光”照在叠放的几张纸上时,你发现了什么?(光能透过纸,但看得不太清楚。)
③再加上一些纸,你发现了什么?(看不见光了。)
3、小结:其实云是白色的,只是因为云的厚薄不同,才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当云很薄的时候,阳光照在它们身上,云看上去就是白色的;当云变厚时,阳光只能透过很少的部分,云看上去就是灰色的;当云很厚时,阳光无法透过,云看上去就是黑色的。
活动延伸:
画出各种各样的云。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并能说出电脑的外形特征,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知道电脑能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结合生活经验说出电脑的用途。
活动难点:能够合理想象、设计电脑。
【活动准备】 1、教具学具准备:电脑一台。
2、知识经验准备:让幼儿自己尝试操作电脑,感知电脑的各种功能。
【活动过程】一、引导幼儿观察电脑,说出电脑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激发幼儿对电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操作电脑,并让幼儿感知电脑能看光碟、听音乐、画画等功能。
二、讨论:电脑能给人们带来哪些方便?爸爸、妈妈用电脑来做什么事情? 分小组讨论:我设计的新型电脑。讨论结束后请各组推选一名幼儿说一说本组的想法。
【活动延伸】 美术活动:让幼儿把自己设计的电脑画出来。
情境延伸:将电脑放置在活动室一角,教幼儿正确操作,让幼儿操作电脑,玩简单的益智游戏。
家庭延伸:家长可利用休息日带幼儿去逛电脑城,增加对电脑的感性认知。
【活动分析】 电脑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之一,选择电脑作为主题谈话对象,能够让幼儿有话可说。活动中,幼儿通过倾听别人讲述和自己参与探讨,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全语言讲述的环境中,锻炼了幼儿的表达性口语能力,符合小班幼儿语言教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围绕主题谈话,能用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一目标。
【活动注意】 1、教师注意提醒幼儿使用电脑的正确操作方法。
2、鼓励幼儿合理想象,设计出自己理想中的电脑。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一、设计意图:
水结冰、融化、水蒸气变成水珠的经验、溶解的秘密, 沉与浮
二、活动目的:
1:提供不同材料,建议幼儿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将小铁钉放在积木上等。沉与浮
2(立起来的木棍):将小木棍放入水中,发现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块橡皮泥,或钉上一根大铁钉,都能使它立起来。 活动目标:使用多种材料,玩水的过程充满和有趣。
三、活动材料:
饮料管、纸、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积木、塑料、菜叶、小瓷器、竹片、铁钉、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四、活动过程:下午天气热,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丰富,但给出一个条件,每人只给一盆水,要节约用水,用完就没有了。用水管连接水的有3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组、用矿泉水瓶盖扎洞来射水有3组、做水帘洞1组、沉浮和自定义玩法有几组。比较水位高度与流的快慢之间的关系,体会水由高处往低处流的特性。体会水的多少和颜色深浅变化的关系。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是科学探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如果以“放大镜”开展一个探索活动,可以“放大”的是什么呢?这是我在设计之初聚焦的问题。
用放大镜看物体,除了“放大”还会有什么奇妙的发现?这个问题能够萌发幼儿对生活中放大现象的好奇和猜想,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要放大的是“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激活中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索心。
从功用来看,“放大镜”是用来“看”的,所以,我顺理成章地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导幼儿建构“观察的经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角。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想象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视觉效果。
2.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探究”部分,可以发现探究的目标有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喜欢探究是前提;方法能力——探究,是关键性目标;在探究中,周围事物和现象是载体目标。本活动的环节设计紧扣这三个维度,用想象激活幼儿的好奇;用使用工具、尝试操作、积累探索能力之一的“观察”经验,伴随前两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让幼儿对周围事物和对放大镜等有了新的经验。应该说,这也是我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一种解读和表达。
活动准备
1.幼儿有正确使用放大镜的经验。
2.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3.欣赏用的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和猜想
关键提问:
1.看,想象一下,这像什么?
它是一种动物所拥有的,猜想一下,可能是谁拥有的呢?
【设计意图:先观察然后想象,想象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再次观察,而且能够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放大镜下物体的奇妙视觉效果。】
总结要素:
*教师肯定幼儿的想象,如:这像某某,某某很漂亮,它是蝴蝶的翅膀。
*引出产生奇妙视觉效果的工具:放大镜。如:这是高倍放大镜,它能放大蝴蝶美丽的翅膀,让人看得更清晰。
关键提问:
2.听,这是谁的声音?(先放一段鸟鸣声)
想象一下,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设计先听后想象有两个作用:其一,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多种感官的运用;其二,幼儿这一次的想象基于上一次奇妙视觉效果,幼儿会更加期待看到放大后的效果,对放大镜放大物体后的现象有更深的印象。】
总结要素:
*再次引出放大镜。如: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看上去轻轻的、柔柔的,像某某,像某某。
二、想象和比较
关键提问: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让观察更具有目的性。随着环节的展开,幼儿的观察从无意观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观察前行,当然,比较也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感受。】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总结要素:
*肯定并归纳幼儿在比较中的发现。
*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为后续使用做准备。】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出示两张图片)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上个环节的想象、猜想和比较,又让幼儿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镜观察。】
辅助提问:
*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比比图片。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指导。
总结要素:
*(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如:舌头上的小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
三、使用放大镜
关键提问:
1.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幼儿的观察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目的,让幼儿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从无目的观察到借助放大镜,通过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进一步积累有意观察的经验。】
2.操作
观察要素:
*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3.讨论:
*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
*4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点击电脑上的放大功能,验证幼儿的观察,这也是对幼儿的观察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四、拓展和延伸
孩子们,请看——放大镜放大东西后,也会有丑丑的感觉。这是一个引起世界轰动的科学实验,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做了这样的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比放大镜更清晰的显微镜下,水分子形成了丑陋的结晶。请看——
【设计意图:尝试把科学探究和真善美链接,并且拓展放大镜的另一个种类——显微镜。】
当对着水表达不同的爱和感谢时,水结晶就会显得美丽异常。
五、结束
孩子们,我们也来做放大镜,把微笑和友好传给一个人、两个人、传给全班,原本小小的微笑和爱就会越放越大,世界也会越来越美好。(播放图片的同时插入音乐)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复习巩固10以内的连加。
2、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幼儿按物体某一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
3、通过游戏和模仿活动提高幼儿团结合作的能力,感受游戏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幼儿已经了解各种各样的鞋子的特征,幼儿收集各种各样的鞋子,反面都标有5元以内的价格,货柜,“货币”,记录卡,笔,购物袋。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最近,我们开展了关于鞋子的活动,小朋友们都带来了许多鞋子,请大家来介绍一下你带来的是什么鞋子。幼儿自由介绍
二、基本部分:
1、准备开超市:
师:小朋友现在想用鞋子来干什么?
幼儿自由发言——最后经大家讨论决定开个鞋子超市
2、分类活动:
师:可是,这些鞋子现在放的有点乱,小朋友可以想想,我们的鞋子可以按什么方法分分类,把他们放在柜台上呢?
师:咦,鞋底上都标上了价格,我们今天按价格来分类呢?
教师引导幼儿按不同的价格来分类
幼儿按鞋子的价格摆放相应的柜台
3、集体核对
4、选营业员
(1)师:小朋友看看我们商店里的柜台和商品都有了,商店里还却什么?(营业员,货价,钱,顾客)
(2)请小朋友讨论用什么办法来选营业员。
师:你们说说看,你们可以用哪些方法选营业员呢?
(3)选营业员,营业员就位
师:好,现在请营业员选择你喜欢的柜台。
5、游戏活动:
师:我们的游戏马上就要开始了,今天的游戏和平时不一样,小朋友可以自由组合,3个人一家,一个管钱一个负责记录,还有一个负责选鞋子,每一家有10元钱,要一边买一边记,买一双记一次价格,要把钱全部用完,组合好的家庭就可以来领钱。
三、结束活动
请小朋友介绍自己买的什么,自己是怎样把钱用完的。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了解十二生肖所包括的动物、顺序及十二生肖的循环特点。
2.在常识活动中激发大班幼儿的尝试兴趣,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3.培养幼儿对属相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1.投影仪及十二生肖的投影片。
2.幼儿每人一件属相挂件及头饰。
3.操作卡片人手一套。
4.录音机及磁带。
【活动过程】
一、了解十二生肖
1.教师指着胸前的挂件,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老师胸前挂的是什么小动物?因为刘老师属蛇所以我挂了一条小蛇的挂件,小朋友谁知道自己属什么?你们家里人属什么?
2.人的属相有哪些动物?一共有多少?边出示投影边认识十二生肖的名称。
3.这些属相中哪些动物是我们看到过的,为什么会有“龙”这个属相呢?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小结:十二生肖是我们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发明的,每年都用一种小动物作为标志,一共有十二种生肖,生肖就是属相,知道了自己的属相就能推算出自己的年龄。
学习词:生肖、属相。
二、通过投影、故事,尝试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1.听录音故事“十二生肖”。
教师边放投影边提问:故事的名称是什么?十二生肖包括哪些动物?它们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2.幼儿尝试讲述十二生肖的顺序。
3.欣赏儿歌“十二生肖”。
鼠、牛、虎钻山洞,
兔、龙、蛇爬大山,
马、羊、猴练跨步,
鸡、狗、猪练跳高,
按着次序排好队,
锻炼身体争第一。
三、讲解十二生肖的循环规律
1.一个属相表示多长时间?十二生肖排完了怎么办呢?
2.放投影提问:小红属马,姚爷爷也属马,这是怎么回事呢?
3.今年出生的人属什么?去年呢?明年呢?
老师小结:一年是一个属相,同一年出生的人属相相同,十二个属相排完了,又从头排起,十二年循环一次。
四、幼儿操作尝试
给十二生肖排队,看谁排得又对又快,老师巡回指导。
五、音乐游戏“十二生肖”
幼儿带上头饰,进行表演,游戏结束后,幼儿模仿十二种动物的任何一种动作走出教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