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古代寓言故事

古代寓言故事

发布于:2021-10-29 11:55:19 作者:

古代寓言故事通用15篇

古代寓言故事1

  南海中有一个岛,岛上的人以打鱼为生。岛民们对付蛇很有办法,因此遇到蛇并不惊慌失措。打死了蛇以后,岛民们看看扔掉可惜,便把蛇肉烹调了来吃。这一吃,大家发现蛇肉鲜美嫩滑,特别可口,于是,蛇肉成了岛民们普遍喜爱的美味佳肴。

古代寓言故事通用15篇

  有一次,一个从没有出过远门的南海人带着家人到遥远的北方去旅游。他们一家人都爱吃蛇肉,怕到了别处吃不到这样的美味了,就带了不少腊制的蛇肉当干粮。

  这个南海人带着家人走了很远很远,来到了齐国。他找了一家还算整洁的旅店安顿了下来。齐国人都十分好客,主人见他们从很远的南方来,就热情地招待他们。每天做好饭好菜给他们吃,铺床、清扫房间、洗衣服,把这个南海人一家照顾得十分周到,房钱也收得很便宜,还常常主动向他们介绍齐国的风土人情。

  南海人受到这样的款待,心里很是高兴,同时也挺感动,于是便跟家里人商量着要送些什么礼物给主人,以表达感激之情。想来想去,他觉得蛇肉最合适。北方没有这类佳肴,主人一定会喜欢的。

  打定了主意,他便在带来的腊蛇肉里挑开了,最后选中了一条长满花纹的大蛇。他高兴地拿着蛇去见主人,想象着主人开心的样子。

  齐国在北方,很少产蛇。齐国人一见到毒蛇,吓得逃命都来不及,更别提去吃了。所以见到南海人送来的大花蛇,害怕得脸色都变了,吐着舌头转身就跑。南海人大惑不解:主人这是怎么了?他想了好一会,对了,一定是主人嫌礼物轻了。他赶紧叫过仆人,叫他再去挑一条最大的腊蛇来送给主人。

  像这个南海人一样,遇事不了解情况,也不加以调查,就胡乱依自己的猜想来作主观臆断,是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的。

古代寓言故事2

  古时候有个叫支公的人,非常喜欢仙鹤。

  他常爱到仙鹤出没的地方,远远地欣赏仙鹤吃东西、散步时的一举一动,简直看得入了迷。他常常想:要是能有仙鹤长久为伴,那该多好啊!

  终于,在支公搬到剡(shan)溪东峁(mao)山居住的时候,一位深知支公爱好的老朋友给他送来了一对仙鹤。

  支公高兴极了,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般对待仙鹤,给它们吃上好的食物,细心照料它们的起居,高兴的时候,支公还常把仙鹤搂在怀里跟它们说话。

  仙鹤的活泼可爱也使支公的晚年一点都不寂寞,它们给支公作伴,跳舞给支公看,时间久了,支公和仙鹤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时光飞逝,仙鹤的羽毛很快长齐了,它们天天扑棱着翅膀,想飞到属于它们的遥远的地方去。支公实在是舍不得仙鹤离开,犹豫再三,还是用剪刀把仙鹤的翅膀剪短了。

  这下子仙鹤真的没有办法飞起来了。

  它们总是先扑打一阵翅膀,然后又回头看看,接着就沮丧地低下头,无精打采地走来走去。仙鹤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欢叫起舞了,没有了活力,没有了生气,连眼睛都一天天地暗淡下去了。

  支公对这一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后悔极了,告诉自己说:

  “既然仙鹤有直上云霄,去见识更广阔的天空的志向,我又怎么能强行把它们留在我跟前,只供自己观赏呢?”

  支公从此更加精心地饲养两只仙鹤,让它们的翅膀很快又长齐了。

  于是支公就带着仙鹤来到野外,把它们放到地上,依依不舍地对它们说:

  “仙鹤啊,快飞吧,到远方去实现你们的理想去吧!”

  仙鹤拍打着翅膀飞上蓝天,鸣叫着在支公头上盘旋了几圈,好像在感谢他的恩情,然后自由自在地向遥远的天边飞去了。

  支公虽然舍不得仙鹤,但他理解仙鹤的志向,最终放了仙鹤,这才是真正的爱鹤。

  同样道理,真正爱惜有才能的人,就应该给他们施展身手的空间,不要把他们规定在狭隘的小圈子里面。

古代寓言故事3

  春秋时代,在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他非常喜欢与文学家还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与他们常讨论国家大事,总喜欢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

  在这些人当中,有位叫冯谖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什么事都不做。

  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这地方讨债,但是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倦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满感激。

  直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

  一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

  “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

  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

  于是,梁惠王马上就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

  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

  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

  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

  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古代寓言故事4

  对牛弹琴

  原文: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出自《牟子》)

  译文: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犊寻找母牛哞哞的声音。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

古代寓言故事5

  小猪爱母猪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名叫哀骀(tai)它(tuo)的人,他的容貌虽然很丑陋,可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非常喜欢和他交往,相处亲近随和,舍不得离去。

  有一些女人甚至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还不如做他的小妾。”

  他一无权位二无财产,也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和显赫的功绩,可是外表粗陋、其貌不扬的这位丑人却受到几乎所有人的喜爱和赞美,这使得鲁国的鲁哀公惊异不已,于是就派人把他从卫国请回鲁国加以考察。

  相处不到一个月,鲁哀公觉得他在平淡中确有不少过人之处,不到一年,就很信任他了。

  不久,宰相的位置空缺,鲁哀公便让他上任管理国事,可他却淡淡然无心做官,虽在再三要求下参议了国事,但不久他还是谢辞了高位厚禄,回到他在卫国的陋室中去了。

  对此,鲁哀公求教于孔子:

  “他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

  孔子借喻道:

  “我曾经在楚国看见一群小猪在刚死的母猪身上吃奶,一会儿都惊恐地逃开了,因为小猪发现母猪已不像活着时那样亲切。

  可见小猪爱母猪不是爱它的形体,而是爱主宰它形体的精神,爱它内在的品性。

  哀骀它这个人虽然外表不美,但他的品德和才情等内在之美必定已超越一般人很多,所以您和许多人才喜欢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内在的美才可靠长久,值得追求和尊崇。

  虽然外在的容貌、身材、风采和权位、财产等也很吸引人,可内在的品德、学识、才能和真诚、自信等给人的感受则更有魅力

古代寓言故事6

  忍辱负重的猎狗

  齐国有一个人,他非常会相狗,他相狗的技术是远近闻名的,所以,有好多人都来找他相狗。

  有一次,你个人远道而来,专门找他相一条会捉鼠的狗。

  因为他家的老鼠特别的多,但是他又不喜欢养猫,所以就来找他相一个会捉老鼠的狗。他答应了。

  可是,过了好久,他还没有帮那个人相到合适的狗。

  那个人着急了,就过来问他:

  “怎么都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帮我 霞光到会捉老鼠的狗呢?”

  “不着急,不着急,自然会有的。”他就这样把那个人打发走了。

  那个人心里有点不高兴,但又不敢说出口,毕竟人家也是远近闻名的相狗专家。

  又过了几个月,那个人又过来催他了:

  “怎么还没有帮我找到呀?”

  他见那个人有点不耐烦了,就又安慰道:

  “不着急,不着急,自然会有的。”

  那个人又这样被打发走了。

  就那样又过了几个月,那个人都快忘了相狗的事了,他却带着一条漂亮的猎犬来了。

  那个人本来都不抱什么希望了,他却带来了一条猎犬,于是就欣然接受了,还连声道谢。

  齐国的那个相狗的人走了之后,那个人就赶紧把猎犬放到屋里去捉老鼠。

  开始几天,猎犬一个老鼠也没有抓住。

  于是,那个人就想:“也许是因为刚来不适应吧。”他就这样安慰自己。

  又过了几个月,可怜的猎犬一只老鼠也没有抓住,这个人真的生气了。

  他带着那条该死的猎犬,来到了相狗的人家中质问道:

  “你说它是一条会抓老鼠的狗,可怎么过了几个月,它一个老鼠也没抓住呀?”

  相狗的人对他说:

  “这是一条好猎犬呀!它想抓的是獐、獾、鹿呀等这些野兽,而不是家里的小老鼠。你如果想让它抓老鼠的话,就要把它的双脚绑上,这样的话,它才会抓老鼠。”

  这个人听了之后,觉得还挺有道理的,就又把那条狗带回去了,这次,他把那条猎犬的双脚绑了起来。

  第二天,他一大早去看,果然,它抓住了好几只老鼠呢!

  他就又跑到那个相狗的人那里去,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相狗的人感叹道:

  “好啊,猎犬!放开了能捉獐,绑起腿来能捉老鼠,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这正是我们有些人所不能做到的呀!”

古代寓言故事7

  熊渠子是楚国人,从小决心要练就过硬的射箭本领。

  十五岁那年,熊渠子辞别父母外出,拜名师学射。

  开始时,老师既不给他弓,又不给他箭,而是让他举石锁,熊渠子尽管不理解老师的用意,但是他想,既然老师让他这么做,那总是有道理的。

  于是他十分认真地用两只手轮换着将五十斤重的大石锁一次又一次举起来。

  起初手还发抖,一年后,便举重若轻,五十斤重的石锁在熊渠子手里已不算什么,老师便给他换成一百斤的石锁继续苦练臂力。

  五年后,当熊渠子能举起三百斤重的大石锁时,老师交给他一把大硬弓,还是没给他箭,老师让他每天对着目标瞄准,拉开弦和放开弦时双手不能有丝毫的颤动。

  熊渠子按照老师的教导又练了三年空弦,老师终于拿出箭来。

  这时候的熊渠子除了有强大的臂力外,还练就了一副敏锐精细的眼力,他在老师的指导下,抬弓搭箭,对准目标,百发百中,不论是空中的飞禽还是地上的走兽,就连敏捷的野兔子,只要被熊渠子的弓箭瞄准,便都是箭飞靶落,飞禽走兽都不在话下。

  更为精彩的是,熊渠子百步开外举箭穿杨的本领,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神射手。

  二十五岁那年,熊渠子告别师父回家乡,一路上晓行夜宿。

  这一天走在路上,行至一片荒郊时已是夜问。

  突然,他看见前面正有一只老虎伏在路边,熊渠子冷不防吓出一身汗,他立刻下意识地抽出箭来,拉开硬弓,奋力朝老虎射去,不偏不斜正好射中。

  熊渠子赶紧爬下等待老虎作垂死挣扎。

  好一会过去了,老虎一点声响也没有,熊渠子想,老虎怎么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死了呢?

  待他走近一看,哎呀,哪里是什么老虎,原来射中的竟是躺在路边的巨石,而且射出的箭有大半截已深深扎进石头中了。

  熊渠子不禁心中奇怪:我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力气,竟将箭几乎全射进了巨石之中?

  于是,他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使足力气,朝巨石再射出一箭,只听咣噹一声,箭未中石。

  熊渠子不服气,连发几箭,尽管使出全身力量,眼前除了箭与巨石相击火星飞迸,却再也一箭未中,箭都不知弹飞到哪里去了。

  所以说,只有在真正全神贯注、意念专一时,才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诚心”所产生的力量。

古代寓言故事8

  高山流水

  《列子》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林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古代寓言故事9

  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一年四季,早上天一亮就起床,扛着锄头往田野走;傍晚太阳快落山了,又扛着锄头回家。他实在是很辛苦。

  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桩子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而农夫地里的野草却越长越高,把他的庄稼都淹没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把一次偶然的事件当作常有的现象、看成是一种必然规律的做法是缺乏根据和十分轻率的。一个人如果那样去看问题,就会做出像这个宋国人一样的蠢事来。

古代寓言故事10

  北方有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菱角。他到南方做官,有一天参加宴会,席间摆有菱角。他不知道怎么吃,就连壳一起放进了嘴里。有人提醒他说:“吃菱角要把壳剥掉。”那人觉得不好意思,就自护其短,说:“我知道,我带着壳吃,是为了清热败火。”别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山前山后,到处都是!”

  藕如船

  冯梦龙《广笑府》

  有位主人招待客人,把细小的藕梢拿给客人吃,却把又粗又大的藕段留在厨房里。客人说:“我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诗‘太华峰头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我一直不相信会有那么长的藕,今天我才相信了。”主人问:“为什么?”客人答道:“藕梢已经到了这里,藕段和藕头还在厨房里呢!”

  罚人吃肉

  冯梦龙《古今谭概》

  五代时期有一个人叫李载仁,是唐朝皇室的后裔,为了躲避战乱,投奔到江陵的高季兴那里做了官。李载仁生性迂腐迟钝,而且从来不吃猪肉。

  有一天,他要去接受上司的召见,刚刚骑到马上,两个随从就打起来。李载仁大怒,立即叫人从厨房里取来了大饼和猪肉,罚那两个打架的人当场面对面吃下去,并且一再警告他们:“如果再敢打架,就往肉里再加上些酥油给你们吃!”

  莫砍虎皮

  石成金《笑得好》

  有个老头在山中遇到了老虎,老虎衔着他往山上拖。老头的儿子拿着柴刀去追杀老虎,眼看就要追上了,老头在虎口里大声喊道:“我的儿,我的儿,你要砍只砍虎脚,千万不要砍坏了虎皮啊!这样才能多卖些银子!”

  囫囵吞枣

  《笑笑录》

  在一次聚会上,一个客人说:“吃梨对牙齿有好处,但是会伤脾;吃枣对脾胃有好处,但是会损害牙齿。”一个年轻人听了,想了很久,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咽,就不会伤脾胃;吃枣的时候只吞不嚼,也不会损害牙齿了。”

  一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那你真是囫囵吞枣啊!”大家都笑了。

古代寓言故事11

  暑假中,我准备读6本书,这本书就是其中的一本,里面有一个个小故事,却蕴藏着一个个大道理,等着我们去探知。特别是书中的三个小故事,读后给我印象非常深刻,感悟也很多。

  一个是薛谭学讴,主要讲了一个叫薛谭的人跟秦青学唱歌,在还没有完全掌握秦青唱歌技艺时,却自以为学会了,告诉秦青他要走了,秦青也不阻止他走,只是为薛谭高歌一首。薛谭听完以后,顿时恍然大悟,发现自己唱歌技艺跟秦青差的很远。于是,他跟秦青道歉,继续留下来学唱歌。这篇故事让我懂得骄傲自满、浅尝辄止,只会半途而废;知错能改,也是一种好的品质。

  再有一个是大鼠的故事,有很多只猫都被它吃了,而猫却吃不了它,最后它是被一只叫做狮猫的给吃了,为什么这只狮猫来了之后,大鼠被吃了,其他的猫却不能呢?原来是狮猫一直坐在地上,每当大老鼠来骚扰它时,它就是不动,最后等大鼠精疲力竭时,狮猫猛地把大鼠给吃了。这个故事让我懂得生活需要智慧,蛮干不如智取。

  还有一个是狼狈为奸的故事,讲得是狼和狈,它们都是凶残、阴险的动物,互相勾结做坏事,而且还知道互相配合,知道取长补短。我们做人一定不能像它们一样,专干坏事,危害人类。但我们也要学习它们团结互助,互相配合的精神。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一则意味深长的故事,胜过一本厚厚的书。

古代寓言故事12

  森林里的柳树上住着一只丑陋的鸟。但是它很善良,因为它很丑,所以它没有朋友。百合花上有一只美丽的蝴蝶,但这只蝴蝶总是歧视别人,鄙视别人,因为它喜欢美丽。池塘里有一片荷叶。荷叶碧绿如碧玉,但比碧玉光滑。它像草坪一样绿,但比草坪更娇嫩。当人们赞美它的时候,荷叶变得傲慢。所以蝴蝶和荷叶每天都和它们的伴侣以鸟类为目标。每当蝴蝶遇见小鸟,小鸟经过池塘时,它们总是说:“好丑啊!”这是丑陋的!从没见过这么丑的鸟。离我远点。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鸟儿在草地上散步时,他突然注意到蝴蝶晕倒在草地上。他非常焦虑。他飞回家,提着水桶到河里去打水,然后又来到草地上,把水倒在蝴蝶身上。这时,蝴蝶立刻醒了过来。当他醒来的时候,他看到了那只鸟,急忙跑了上去,离它很远,大声说:“走开。”张开,走开,丑八怪,别弄脏我美丽的翅膀。小鸟听了很伤心,叹了口气就走了。然后小鸟又来到池塘边。他看到一个小孩在摘荷叶,看着荷叶恐惧的表情。他想:“如果这孩子把它摘下来,这荷叶还会活着吗?”不,我必须保存它。”于是他飞过去,在孩子的头上打了起来。他用爪子紧紧抓住孩子的头发。孩子想摆脱它,但他摆脱不了。孩子冲回家。然后小鸟又从孩子的头上飞下来。荷叶发现是一只鸟,便尖叫起来:“走开,走开,不要弄皱我的裙子。”鸟儿听了,垂头丧气地回家去了。

  日复一日,一年一度的选美比赛又将开始。动物们听到了就来报名,蝴蝶和荷叶也报名了。小鸟也想参加选美比赛,但是它真的丑得看不见人,它多么希望自己变得美丽,去参加选美比赛。许愿树听到了鸟儿的愿望,实现了它的愿望。小鸟想看看这个湖,看看它有多丑。然后一只穿着花裙子的鸟出现在镜子里。它惊呆了,呆呆地站在那里。它惊讶地说,“这是‘’‘‘这是我吗’?”这只鸟看起来越来越快乐。它立刻去报名参加选美比赛,并获得了第一名。蝴蝶的灵魂慢慢地变老了,荷叶伤心的心也破碎了。

  当鸟儿来到流兴奋地,树的欲望终于开了口,“嘿,喂鸟,我是树的欲望,事实上,外表的美丽并不重要,但内心的美,如果你是那种,你的心是最美丽的,我希望你能继续帮助别人。

  是的,只有好人才能实现他们的愿望。

古代寓言故事13

  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李膺传》。

  讲的是在东汉恒帝时代,有个清官姓李名膺,字元礼的。李元礼曾经当过司隶校尉,权力不小。当时有个太监叫张让,他的弟弟张朔依靠着自己哥哥的势力,在野王县混了个县令当,而且还无恶不作。

  李膺早就知道张朔的罪行了,一直没有机会查办。有一次,李膺知道张朔到京城来住在张让家里,机会难得,他就带领兵将去把张朔抓来,公开审讯后将其处死了。张让见自己的弟弟被处死了,当然怀恨在心,就在恒帝面前告李膺一状。

  恒帝于是把李膺找来责问他:为什么你没有经过奏准就杀了张朔。李膺说:我不愿意积压案子,但没想到办案快也成了罪名,我不怕罪名,也不怕死,请皇上宽限几天,我把当朝主要罪犯都除掉,我就来受死。恒帝听他说得很有道理,也无可奈何,太监们从此便小心谨慎,不敢狐假虎威了。

  李膺不怕强权,敢于凭法惩治官,这种精神是十分可敬的,于是,有些人称赞他为天下模楷。他的威望很高,每天都有些人想结识,拜见他。而谁要能迈进他家大门,就是获得最高荣誉,被称为登龙门。

  龙门本来是黄河上的一个山口,鱼要想跳过龙门这一关,游到黄河上游是很困难的。据说,每年的一个固定的时节,跳过了龙门的鲤鱼就可以变成真正的龙了。因此,人们把升官发财求功名之门也比喻为登龙门。

古代寓言故事14

  战国时期,楚将昭阳率精锐之师攻打魏国,连战皆捷,攻克八座城池。昭阳得意之余欲率军趁胜攻伐齐国。楚将陈轸见部队连续激战,虽情绪高昂,却已是疲惫之师,急需休整,便竭力劝阻昭阳伐齐,并讲了一个故事:

  楚国有个庙宇主人春祭,赏赐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人多酒少,难以分配,此时有人提议说:"仅这一壶酒不如让一个人喝个痛快,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在地上画蛇,看谁先画好,谁就独喝此壶酒!"大家一致表示同意。

  约定时间,大家同时开始在地上画蛇,其中有个人画得最快,很快就把蛇画好了,这壶酒就归了他。

  但他看其他人都还没有画好,得意之余,便想表现自己,显示自己的本领,于是一手提着酒壶,一手提笔,别出心裁地说:"我还要替蛇画几只脚哪!",正当他提笔给蛇画脚的时候,其中一人却已将蛇画好,伸手夺过正在加画蛇足人手中的酒壶说:"蛇是没有脚的,你何必替他画脚呢?"说罢,便张口喝起酒来,画蛇脚的人只好呆呆地站在一边,懊丧地看着别人喝酒。

  陈轸的意思是说,楚军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现在正是得胜班师回朝的时候,军队可以养精蓄锐,我们也可受到楚王的赏赐和人们的赞扬;如以疲惫之师,攻打有备的齐国,一旦失败,就会前功尽弃,遭到楚王的处罚和人们的唾骂。

  “画蛇添足”就用来比喻多此一举或弄巧成拙。

古代寓言故事15

  臧谷二人都是给财主家放羊的牧童。因为家境贫寒,这两个孩子刚过记事的年龄就走上了与自己的父母一样为财主卖命的人生道路。开始放羊的时候,他们把羊看成和鸡、鸭、猪一样,都是可供驱赶的玩物,觉得和这些畜、禽相处挺有意思。山坡、路旁和荒野的青草绿茵;河渠、池塘的碧波涟漪;头顶上五彩缤纷的骄阳、蓝天和白云;以及充斥在大自然各个角落的清新空气,使这两个孩子与世上的万物和谐地融于一个时空。他们像那些家禽和家畜,五谷和百花;像山间的石头,河里的水珠,以及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一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担忧。

  然而,他们毕竟是人。每当臧和谷看到富家子弟念书、玩乐,心里总是非常羡慕。经过一番琢磨,其中的一个孩子找人去借了一本书。他利用晚上的时间向别人学习认字,而在白天放羊的时候则拿出随身所带的书来练字、复习。另一个孩子用竹子削了一些色(shai)子,放羊的时候,他坐在草地上,拿5个在正方体的6个面上分别刻着1、2、3、4、5、6的不同点数的色子,抛起来又落下,落下后再抛起,聚精会神地玩着掷色子的游戏。5个色子在地面上显示着变幻莫测的点数。一个穷孩子独自一人掷色子,居然也享受到了和下棋对弈相同的趣味。

  有一天太阳快下山的时候,臧和谷想起了要赶羊回家。他们把羊唤拢一点数,发现各自都丢失了一些羊。这两人回去以后,财主问他们放羊的时候干什么去了。一个回答说当时在看书;另一个回答说当时在掷色子。两个孩子丢羊的时候做的事虽然不同,但是他们丢失了羊的结果却完全一样。

  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必须忠于职守,全神贯注,否则就容易出差错。至于臧和谷是因为年纪幼小,渴望得到学习和娱乐的机会才引发了差错,则当另作别论。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儿童故事   寓言故事

上一篇:自编寓言故事

下一篇:寓言故事小学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