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发布于:2022-01-11 06:23:29 作者:

【精华】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华】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总十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向幼儿介绍太空有许多星球,他们都是朋友,如:太阳、月亮是地球的好友。

  2、激发幼儿探索宇宙奥秘的愿望。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只,放大镜一面,黑色纸片一张。

  2、宇宙图片一张。

  重点难点:

  1、让幼儿知道太阳和月亮是地球的好朋友。

  2、知道地球、太阳、月亮之间运转的形式: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它们一直都不离开。

  活动流程:

  出示宇宙图介绍介绍延伸

  引起兴趣-->太阳-->月亮-->活动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宇宙图,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问: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在神秘的太空中有什么?(幼儿这样回答)[教师出示宇宙图]

  2、在太空中有那么多的星球,他们之中谁是地球的好朋友呢?为什么?

  小结:月亮离地球最近,一直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又围绕着太阳转,它们一直都不离开。

  二、介绍太阳

  1、实验一:昼夜之分

  师问:

  1、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你知道要多长时间?(一年)

  2、你知道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之分?(教师运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实验操作)

  小结: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动是,自己也在自转,地球转向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2、实验二:利用太阳光使纸燃烧,介绍同样的作用。

  师问:

  1、太阳是一个燃烧的巨大火球,温暖的阳光能使地契上的动物、植物得以生存,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太阳光做那些事情吗?(太阳灶;太阳船;太阳能电池可用于手表、计算机内;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还可用来发电……)

  2、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做一个实验,瞧瞧太阳光的威力吧!(在太阳光下利用放大镜演示纸片燃烧)

  三、介绍月亮

  师问:月亮也是地球的好朋友,它围绕着地球不停地转,晚上,我们可以看到皎洁的月亮,那么月亮他本身回发光吗?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太阳的光。)

  四、延伸活动

  师:在广阔的宇宙中还有许多星球,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金星、水星、木星……)它们隐藏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小朋友长大了去探索。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观察和实验相结合的一堂课。通过观察一些精彩的太阳图片来讨论认识太阳,这些图片都来源于互联网,正是利用了丰富的网络资源才让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科技为教学带来了很大帮助,可是它也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自然教学中的实验它是无法取代的。只有将信息科技与实验很好的整合在一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趣。

  小百科: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四季春、夏、秋、冬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代表着希望,充满了生机。为了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与参与积极性,使孩子们通过初步认识春天,逐渐过渡到了解春天,从而进一步到热爱春天,特选择这一活动主题。

  本主题从两个环节入手,具体如下:

  活动一:儿歌“春芽芽”

  活动目标:

  1、通过组织幼儿观察、知道植物发芽是春天的主要特征。

  2、初步培养幼儿观察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育幼儿爱护花草树木。

  活动准备:

  1、课前尽早在自然角种上种子至发芽。

  2、种子由播种到发芽、长大的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1、观察自然角中的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讨论:发出的小芽像什么?是什么颜色?

  2、出示种子发芽的图片,鼓励幼儿大胆说出种子发芽长大的过程并讨论:种子长大会变成什么?

  3、看图片学习儿歌《春芽芽》。

  4、带幼儿到室外寻找植物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1、通过比较认识狐狸和狼,使幼儿能区分狐狸和狼不同的生活习性和外型特征。并了解它们的共性。

  2、丰富词:群居、野兽。复习词:狡猾、蓬松

  活动准备:狐狸和狼的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介绍狐狸

  1、提问:

  (1)什么动物是很狡猾的?(出示狐狸图片)

  (2)狸什么地是很狡猾的?(狐狸会装死,会用尾巴把脚印扫掉,会放臭气熏人,会守在兔子洞口,会游水偷鸭子吃,狐狸知道猎人来捉它时还会把放出的臭气除掉。)

  (3)狐狸住在哪里?吃什么东西?(草原、树林,专吃兔、鸡、鼠)

  二、讲故事:狐狸的一家

  三、用比较的方法介绍狼:

  1、出示狼的图片:这是什么动物?

  2、比较狼和狐狸的不同点

  (1)狐狸喜欢吃鸡、兔,狼喜欢吃什么?

  (2)牛、马的力气、身体都很大,狐狸吃不下,狼怎么吃得下?(狼的身体比狐狸大,狼是一群一群出来找食的)

  (3)狼和狐狸还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大小、尾巴)

  小结:不同点:通过比较认识狐狸和狼,使幼儿能区分狐狸和狼不同的生活习性和外型特征。并了解它们的共性。丰富词:群居、野兽。复习词:狡猾、蓬松

  狐狸:狡猾、是一只或两只生活在一起,吃兔、鸡等小动物,尾巴蓬松。

  狼:冬天群居,吃鸡、兔、羊、牛、马等动物,尾巴像条绳子,向下垂。

  相同点:狐狸和狼都吃动物的肉、都有尖锐的牙齿和爪子,是晚上出来找东西吃,都生活在树林里,没有人养的,所以它们都是野兽。

  四、思考提问:狐狸和狼谁凶?谁比狼还凶?(老虎、狮子等)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一)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的观察与动手探索,发现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一是上重下轻,二是底面大圆滑。

  2、简单了解物体重心,物体底面面积的大小与稳定性之间的简单科学道理。

  3、萌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二)活动准备:

  不倒翁数个;木板、锥体等物体若干。

  (三) 活动过程:

  1、 谜语导入:一个老爷爷,别看年纪大,走路左右摆,就是不倒下。

  2、 出示不倒翁,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1)、教师让不倒翁动起来,并提出问题,不倒翁为什么怎么推它也不倒下?

  (2)、幼儿分组,带着问题去操作、探索和发现不倒翁的不倒的原因。

  (3)、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

  3、 进入集体活动环节,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不倒翁的外型特征:它的底部是什么样子?它的顶部是什么样子?它的上端和下端在操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2)、不倒翁为什么不倒?

  (3)、教师小结:不倒翁不倒的原因一是它的身体上重下轻,底部有一块较重的铁块;二是底面面积较大并且圆滑,向一边倾斜时,重力的作用使它摇摆起来。

  4、 探索重心、物体底面面积的大小与稳定性之间的简单道理。

  (1)、幼儿分组操作木板,锥体,让操作物体站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引领。

  (2)、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共同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站立,寻找发现物体稳定性与物体的什么特征有关系。锥体为什么锥部在下的时,它站立不起来?

  (3)、操作不倒翁,让它左右大摇大摆,发现重心与重力作用之间的简单的关系。

  5、 教师小结。

  (1)、通过木板的站立的不同方式,发现底面面积越大,物体越稳定。

  (2)、通过操作不倒翁,当不倒翁倒向左边时,重心和重力作用线在接触点的右边,反之相同;不倒翁倾斜的程度越大,重力产生的作用就越大,摆动就越大。

  6、 幼儿边玩不倒翁边念儿歌边动作结束。

  7、 附儿歌:不倒翁,真好玩,样子长的也很独特;

  头儿小来,脚儿大,头儿轻来,脚儿重;

  左推它不倒,右摇它不倒;

  倾斜的越大,摆动的越大;

  往左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线(接触点)在右边;

  往右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线(接触点)在左边;

  摇摇摇,摆摆摆,不倒翁是我的好玩伴。

  (一)艺术活动:制作不倒翁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不倒翁,巩固 和运用在科学课中学到的科学知识。

  (2)、通过制作不倒翁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3)、激发幼儿在艺术中享受科学带来的乐趣。

  (一) 活动准备:

  1、 蛋壳、酸奶瓶、玉米粒,大米,小米,豆子等等。

  2、 彩笔,剪刀,胶水,及时贴等等辅助材料。

  3、 范例几个

  (三)活动过程:

  1、 出示范例,边玩边说科学课结束时的儿歌导入课题,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2、 观察范例,请幼儿说说自己观察到的不倒翁的制作过程。

  (1)、请幼儿摇一摇不倒翁,发现不倒翁的肚子里首先要有东西,使其有重量。

  (2)、发现一下,在不倒翁肚子里的东西如果很少不倒翁能否不倒?

  (3)、不倒翁制作应该先进行那一步,然后呢?为什么?

  (4)、讲讲自己打算制作的不倒翁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3、 分组制作不倒翁,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组进行制作。幼儿制作过程中,教师进行及时、适时的指导,对能力差的幼儿进行示范,及时发现有创意的幼儿进行表扬。

  4、 进行讲评活动。先让幼儿与小伙伴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不倒翁的名字,是怎么制作的,不倒翁倒的程度的大小等等。教师进行个别讲评,尤其那些能力差的幼儿,注意发现他的作品的优点,以激发其自信心。

  5、 与不到翁一起跳舞结束课程。(健康歌的曲子进行伴奏,儿歌是:左摇摇,右摇摇,头儿小小,脚儿圆圆,头轻脚重一起来做运动,左推不倒,右推不倒,左右摇晃真呀么真可爱!

  教育随笔: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的丰富知识,教育契机隐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每个细节。

  元旦日日临近了,每个班都沉浸在元旦节目的排演中,大班双语剧的排演中 ,需要个西瓜的道具,用什么做呢?思来想去决定用气球吹上一定量的气,然后外加装饰,可是气球吹起来后,发现气球太轻了,自己就动了,怎么办呢?孩子们说:“里面加点东西,让它重点不就行了吗?是呀,于是我放掉了里面的气体,把在奇妙的植物主题中幼儿带来的种子和孩子们一颗一颗地放气球里去,然后把口扎紧放到了桌子上,这时,李鑫杰小朋友喊道:”老师,老师!气球不跑了,还左右摇晃起来!和我家的那个玩具不倒翁一样!可不是吗!气球象不倒翁一样左右摇晃起来,并且不倒下了。我心里暗喜,孩子们又发现科学的奥秘了。我马上问:“为什么气球不跑了?刘力源说:”它肚子里有种子,沉了!我又问:“为什么气球不倒了呢?孩子有点答不上来了,一个个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呢?为什么呢?”过了一小回,杜琳林嘟囔着有点不自信的说:“气球的的底是圆的,还有它下面有种子沉了压的气球不倒下。”我表扬了刚才发言的孩子,同时对孩子们说:“我也很想知道它为什不倒?刚才小朋友说和不倒翁一样,明天把自己有不倒翁玩具带来咱们一起发现不倒翁为什么不倒,好不好?”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好!

  就这样一堂科学课形成了,在孩子们探索到不倒翁不倒的科学道理后,又产生了动手制作不倒翁的想法,于是一堂科学和艺术整合的课程形成了。

  在艺术课制作不倒翁的过程中,幼儿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这时,邹宇轩小朋友大声喊:“老师老师!不好了,不倒翁倒了!我连忙过去,原来鸡蛋装上种子等东西后,并不象想象中的那样摇晃起来,反而是往那推向那倒,我一看马上明白了,原来放入的种子由于没有固定,鸡蛋歪向哪,其内的种子一起就过去了,所以起不来,我故意装做没有办法的样子,着急的说:“那怎么办呀?”孩子们附和着:“对呀!怎么办呢?孩子们哑然了了一会,潘泰说:“让种子不跑不就行了吗?”这一提孩子开了锅一样的七嘴八舌的说开了:“用东西压住!”不行,不行!口小东西进不去!”老师!老师!有了,用双面胶带呀!”老师老师!用胶水粘!”我没有给予他们答案,我说:“孩子们,有这么多的好办法自己去试试吧!”在尝试操作中,孩子们即既要考虑别把蛋壳弄破了,考虑酸奶瓶口的大小,又要想办法把其内的种子固定,孩子热火朝天的做着,操作的结果最后出来,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把种子装进蛋壳(或者)后,然后倒上适量的胶水,让胶水把种子固定在底部。制作现场一片狼籍,有破碎的蛋壳,有废弃的胶带,有各色的剪纸……

  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在学习中操作,在操作中又学到了和巩固了知识。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目标:

  1、认识小麦,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2、教育幼儿尊重农民的辛勤劳动,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

  准备:

  1、本地的农作物实物小麦若干。

  2、小麦的生长图片。

  3、一些由小麦制成的食品。

  过程:

  1、导入:

  师:小朋友们,春天我们到田野里去春游,看到了农民伯伯的田里种了哪些东西?

  幼儿根据自己的记忆回答。

  2、认识小麦。

  1)师:小朋友都见过小麦吗?它长得什么样?

  让孩子自由讨论小麦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

  2)出示实物小麦,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

  师:我们来看看小麦的样子。

  幼儿观察小麦实物,讲述小麦的外形特征。

  教师总结:认识其根、茎、叶的形状:小麦的茎俗称麦秸,空心、有节、光滑、叶狭长;茎的顶端长麦穗,麦穗有针一样的麦芒,麦穗成熟时是金黄色的。

  3、观看图片,幼儿了解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

  秋季农民把麦种播在地里;冬季压实麦苗;到第二年春天,麦苗长得绿油油的,并逐渐长大、抽穗、开花、结籽;5月底6月初,麦子慢慢地由绿变黄,成熟,农民伯伯开始收麦,叫夏收。

  4、了解麦子的用途。

  教师出示各种麦制品,引导幼儿了解这都是用麦子做的。

  提问:麦子最后结出的小麦有什么用呢?

  (麦粒可磨成面粉;面粉可做成馒头、面条、饺子、蛋糕、饼干、面包等;麦秸可编制各种草帽、扇子、垫子、草包等,也可作燃料。)

  5、教育幼儿爱惜粮食。

  师:今天我们就来自己折一个小船,让小船在水里自由航行。

  幼儿学习儿歌《大馒头,哪里来》体验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知道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爱惜粮食,不剩饭,不掉饭粒。

  教师带领幼儿学习儿歌。儿歌:《大馒头,哪里来》“大大的馒头哪里来?白白的面粉做出来,白白的面粉哪里来?黄黄的小麦磨出来,黄黄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伯伯阿姨劳动忙,大家都要爱惜粮。”

  6、教师小结。

  活动延伸:

  在小麦成熟的季节带领幼儿到田野里去观察成熟时期的小麦,体验农民收获粮食的辛苦。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在实践中大胆操作探索,了解和发现磁铁同性相斥的现象。

  2、能合理想象,创编故事,大胆讲述。

  3、通过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学具:空心小磁铁每人2个,橡皮泥每人1小团,动物小卡片每人2张。

  2、教具:教师制作好的磁铁动物(小兔、老虎),视频展示台、电视机各一台,演示用的桌子一张。

  3、教师已编好《你追我逃》的故事录音。

  活动过程:

  一、教师边讲故事边操作磁铁动物玩具,引起幼儿对活动的探究兴趣。

  1.师:今天大二班来了两位小客人,它们是……?(小兔子和大老虎)它们俩发生了什么事呢?

  2.放录音,教师操作表演动物玩具老虎追兔子,幼儿聆听观看。

  3.提问:师:小兔子被老虎追上了吗?

  幼:没有追上。

  师:老虎为什么追不上小兔子呢?

  幼A:因为小兔子跑的快。

  幼B:老虎没用呀!

  师:这里可藏着一个小秘密呢?有谁发现了吗?

  幼A:我发现小兔子自己会跑的。

  幼B:老虎追小兔子逃,老虎不跑小兔也不跑了。

  幼C:老虎和小兔下有东西。

  幼D:对,好象是磁铁,上次我在黑板上玩时也有过这样的。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看一看小兔和老虎到底是用什么做的?

  (评析:教师首先设置悬念,让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两个玩具身上。通过视听活动,以及教师诱导式的提问,使幼儿对活动中的磁铁玩具产生了极大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磁铁玩具小兔和老虎的结构。

  1、用视频仪向幼儿展示玩具的结构。请一幼儿拆开玩具拿到视频下展示。

  2、提问:师:你发现了什么?

  幼A:有磁铁。

  幼B:还有橡皮泥呢!

  师:这个玩具是怎么做成的呢?

  幼A:把一张动物卡片,插在橡皮泥上,然后把泥嵌在磁铁的洞洞里。

  幼B:先放泥到磁铁,再插上动物卡。

  师:到底用什么方法最好,让我们来自己动手试一试,做一做吧!

  (评析:视频展示玩具,让幼儿亲眼看到了玩具的结构,探索到了制作的方法,这是幼儿的一次自主活动。他们对老师的玩具十分好奇,很想马上知道是怎么做的。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探求知识的欲望十分强烈。

  三、幼儿大胆操作探索制作磁铁玩具。

  1、师: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制作需要的材料,小朋友可以自己动手做两个玩具,做好后可以玩一玩两个动物你追我逃的游戏。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和适当指导幼儿制作,鼓励幼儿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

  师:动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才能用一只手操作,让两个动物一个追一个逃?

  (评析:整个环节满足了幼儿好动的欲望,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玩具。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但幼儿由于对磁铁的相斥特性不了解,好多人出现了困难。但是,只有当困难来临时,才能鼓励他们大胆提出疑惑,让幼儿继续深入探索磁铁的秘密。)

  四、针对幼儿存在的困难,重点帮助解决幼儿操作中的难点。

  1、师:有谁在操作中碰到了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帮助解决!

  幼A:为什么我的小蝴蝶一下子就被熊抓住了?

  幼B:是不是你的磁铁贴反了?

  幼C:我刚才也是这样的,后来我把一块磁铁反过来做,就对了。

  2、师:那么是什么原因会导致两个小动物吸起来或一直碰不上头这两种不同情况发生呢?因为磁铁有它的一个秘密。是什么秘密,谁知道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屏幕。

  3、教师在视频下向幼儿展示两块磁铁“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效果。

  (评析:在活动中幼儿大胆交流着自己的探索过程,这也是一个幼儿相互帮助,相互讨论学习的好机会。视频展示的效果很好,让每位幼儿都看到了磁铁的秘密,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为

  幼儿继续完成制作有了知识准备。)

  五、幼儿大胆想象,创编故事。

  1、师:现在小朋友可以继续做,已做好的小朋友可以自己边玩边编故事,然后讲给大家听。

  2、开展讲故事比赛。鼓励幼儿勇敢地上来表演操作磁铁玩具讲故事。

  师:讲故事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希望大家踊跃参加。参加比赛的选手自己准备好表演的玩具。本次比赛人人有奖。

  3、对幼儿的积极表现进行表扬,授予“优秀表演奖”“小能手奖”“聪明宝宝奖”“好故事奖”等。

  (评析:活动进入尾声,讲故事比赛活动又一次把幼儿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人人有奖的评比活动使幼儿对自己有了充分的自信,情绪愉快,表现积极,让幼儿做了一回小主人,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六、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在语言活动区继续边玩边大胆想象,创编故事。

  2、在科学活动区投放一定数量的磁铁供幼儿继续探索磁铁的其他特性,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究的兴趣。

  活动评价:

  整个活动将“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创新思维”三者有机结合,让幼儿在看一看、做一做、讲一讲的活动中,引发

  幼儿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大胆创新。充分体现了新《纲要》中“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并且始终以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活动,使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活动中,幼儿情绪愉快,思维活跃,激发了幼儿对自己的自信,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此外,活动的延伸的安排,让一些对磁铁有兴趣的幼儿可以继续进行探索。也给那些胆小害羞的幼儿一个自我表现的空间。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科学活动:绳子的用途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各种绳子及其用途。

  2、乐意开展创造活动,喜欢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1、汉字卡片:挂、系、扎、串(已认识过这四个汉字)。

  2、将衣服、毛巾、图画;没穿鞋带的鞋子;各种有孔的珠子;包装盒分四组摆放。

  3、收集一些关于绳的照片。

  4、宝物筐:各种材质不同、粗细不同、长短不同的绳子、衣架、夹子、剪刀等。

  活动过程:

  一、了解材料,引出绳子的主题

  (出示各种材料包括各种绳子)师:你们瞧,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出示四个汉字)师:这几个字能用绳子和桌子上什么东西做好朋友?

  二、分组试一试,绳子的用途

  1、师:老师把它们分成了四组,每组的中间有一个字,看了这个字后,你们四人为一组就要动脑筋把桌子上的东西变一变!

  2、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

  师:你们桌子上的是什么字?怎么变了?

  三、说一说用过的绳子

  师:刚才你们干什么了?

  你们都用到了哪些绳子?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绳子的用途,让幼儿了解各种绳子的特性。

  如:棉绳很软,打在脸上也不痛:尼龙绳比较坚固,可以用来挂重的东西;塑料绳用来做跳绳…

  四、合作玩绳子

  师:绳子还可以用来玩呢,我这里就有一些绳子,带得太少了,不能每个人一根,你们可以几个好朋友一起玩一条绳子,看看哪几个小朋友绳子能玩出新花样。

  玩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新的玩法,引导幼儿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绳子

  师:小朋友真棒!刚才我们用不同的绳子进行了扎、串、系、挂的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在哪里发现了绳子?

  1、幼儿自由讨论

  2、播放各种绳子的照片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绳子可调皮了,躲起来很难发现,金老师就把这些绳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绳子藏在哪里了?有什么用呢?

  六、结束

  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有用的绳子,那楼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们把今天看到学到玩到的赶快去告诉他们吧!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了解十二生肖所包括的.动物、顺序及十二生肖的循环特点。

  2.在常识活动中激发大班幼儿的尝试兴趣,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3.培养幼儿对属相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1.投影仪及十二生肖的投影片。

  2.幼儿每人一件属相挂件及头饰。

  3.操作卡片人手一套。

  4.录音机及磁带。

  【活动过程】

  一、了解十二生肖

  1.教师指着胸前的挂件,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老师胸前挂的是什么小动物?因为刘老师属蛇所以我挂了一条小蛇的挂件,小朋友谁知道自己属什么?你们家里人属什么?

  2.人的属相有哪些动物?一共有多少?边出示投影边认识十二生肖的名称。

  3.这些属相中哪些动物是我们看到过的,为什么会有“龙”这个属相呢?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小结:十二生肖是我们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发明的,每年都用一种小动物作为标志,一共有十二种生肖,生肖就是属相,知道了自己的属相就能推算出自己的年龄。

  学习词:生肖、属相。

  二、通过投影、故事,尝试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1.听录音故事“十二生肖”。

  教师边放投影边提问:故事的名称是什么?十二生肖包括哪些动物?它们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2.幼儿尝试讲述十二生肖的顺序。

  3.欣赏儿歌“十二生肖”。

  鼠、牛、虎钻山洞,

  兔、龙、蛇爬大山,

  马、羊、猴练跨步,

  鸡、狗、猪练跳高,

  按着次序排好队,

  锻炼身体争第一。

  三、讲解十二生肖的循环规律

  1.一个属相表示多长时间?十二生肖排完了怎么办呢?

  2.放投影提问:小红属马,姚爷爷也属马,这是怎么回事呢?

  3.今年出生的人属什么?去年呢?明年呢?

  老师小结:一年是一个属相,同一年出生的人属相相同,十二个属相排完了,又从头排起,十二年循环一次。

  四、幼儿操作尝试

  给十二生肖排队,看谁排得又对又快,老师巡回指导。

  五、音乐游戏“十二生肖”

  幼儿带上头饰,进行表演,游戏结束后,幼儿模仿十二种动物的任何一种动作走出教室。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9

  设计思路

  猜拳是孩子们比较喜欢和熟悉的游戏,当遇到意见不统一或者玩具不够分配时,他们会自发地用猜拳的方式来做决定。但是在猜拳的过程中往往会为输赢而引起争执,原因之一就是比几次,赢了几次,输了几次,常常会有孩子故意赖皮,最终谁输谁赢搞不清。“谁是猜拳高手”的活动就是帮助孩子们解决游戏中的困难,学习使用统计的方法来记录比赛的结果,从而体验统计给人们的游戏、生活带来的方便。

  活动目标

  1.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游戏过程及结果,并尝试集体制作简单统计表。

  2.感知统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萌发对统计的兴趣。

  活动准备

  纸、笔若干;“猜拳高手统计表”若干;制作统计表的各种标记及材料;三张内容不同的统计表。

  活动过程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1.师幼互动游戏。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玩猜拳游戏吗?

  你们当中谁是猜拳高手呢?一起来比一比!

  2.幼儿两两游戏。

  师:请你和旁边的好朋友比一比,看看谁更厉害。

  (评析:活动一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谁是猜拳高手”的悬念,通过师幼间的互动以及伙伴间的游戏较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3.幼儿自由讲述游戏情况。

  师:刚才你和好朋友比了几次,你赢了几次?

  (评析:在孩子们的表述中自然而然发现问题和困难,比如一共比几次没有达成共识,比赛次数太多搞不清,两人输赢的次数出现偏差,没有裁判难定输赢等等。)

  4.师:是啊,怎样能让很多人一下就能清楚地知道你们是怎样比赛的呢?(幼儿讲述、集体讨论)

  (评析:这是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孩子们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回答,如记下来、画下来、贴五角星等等,最终达成“把比赛的过程记录下来”就能让很多人一目了然的共识。)

  动脑思考,初步尝试

  1.提供统计材料,幼儿两两讨论统计方法。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有纸、笔还有贴纸等。现在请你和朋友商量一下,比赛时准备怎样来记录呢?

  (评析:第一次记录基于每个孩子已有经验具有差异性的考虑,教师提供了几种不同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选择记录的方法和工具,尝试进行记录。让孩子的已有经验得到回忆和运用,为下-个梳理环节的开展做好准备。)

  2.教师明确比赛规则。

  ①两个朋友进行比赛;

  ②比赛情况记录在一张纸上;

  ③听到铃声比赛结束。两个好朋友分工合作:一个收拾材料,一个上前贴记录纸。

  (评析: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学习能力,也要注意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这里教师一连提了三点操作要求,一方面是为了让活动有序有质地进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良好的做事秩序感。)

  3.幼儿第二次游戏并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

  教师巡回观察,适时指导。

  探索方法,集体优化

  1.展示幼儿记录表。

  2.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记录方法.并对此进行引导和梳理。

  师:刚才的比赛真精彩,你们已经用自己的方法把比赛的情况记录了下来。现在说说看,你是怎样来记录的呢?

  (评析: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对教师教育机智的考量。因为幼儿的记录可谓五花八门,是教师不可预设的。在幼儿讲述时,教师既要尊重幼儿,又要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引导方向,积极帮助、优化他们的原有经验,提炼出统计表的各种要素,如比赛名称、比赛选手的学号或姓名、比赛次数、胜利的总数等,最后形成一张“猜拳高手”统计表。各种记录的要素都是来源于幼儿自己的原有经验,这样才能凸显出此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另外,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引导幼儿认真地倾听,建立有序的课堂,保障活动的有效性。)

  结合幼儿的原有经验,集体讨论制作统计表。如:通过讨论,比赛的整个过程可以用表格来显现,出示一张空白表格,这张表格是用来记录猜拳比赛的。在表格上方贴上比赛的内容。接着幼儿每说到一个元素教师就用卡通符号的形式来表示:比赛的最终输赢用手形V来表示,比赛者姓名用娃娃笑脸来表示,比赛的次数用数字来表示。

  3.教师小结:我们用自己的方法为比赛设计了一张“猜拳高手”统计表。我们的表上需要有比赛名称、比赛选手的学号或姓名、比赛次数以及胜利的总数。

  验证使用,体验便捷

  1.师幼商讨记录符号。

  师:我们用什么标记来记录呢?赢了怎么记?输了怎么记?打成平手又怎么记呢?

  (评析:这一系列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幼儿的思维不受限制,孩子的意愿能自由达成。比如:有的说用不同的形状做标记来记录,有的说用打钩和打叉的标记来记录,还有的说用数字来记录,赢了加1分,输了减1分等等。)

  2.教师与一幼儿互动游戏,进行示范记录。

  (师幼比赛记录结束后)师:从表格上看是谁和谁在比赛呢?比了几次?比赛结果是怎么样的?

  (评析:师幼之间的比赛,将活动的氛围推向了高潮,看着比赛孩子们自己也跃跃欲试。观看比赛以及记录的过程,不仅让幼儿进一步掌握了记录统计表的方法,同时也让孩子们清楚地看到新的统计表能让比赛过程和结果更加清晰明了。)

  2.提供新的统计表,幼儿再次找朋友.两人一组游戏并进行记录。

  3.展示各组统计表,观察并说说他人的游戏情况。

  (评析:在这次比赛后,孩子们饶有兴致地相互查看他人的统计表,在表上了解他人的游戏情况,真切感知统计表的使用给游戏带来的方便。)

  4.教师小结:有了这张统计表,让我们对比赛的过程和结果一目了然,看来统计的方法很有用。

  迁移经验,融入生活

  师:统计的方法不仅可以运用在我们的游戏中,还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呢!

  师幼共同讨论、讲述:生活中的统计表是怎样记录的。

  (评析:在这里教师出示的三张生活中的统计表,如奥运会奖牌榜、九月天气统计表等,能让幼儿回归到生活中来,在生活中了解统计表的实用性和广泛性。)

  活动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统计无处不在,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请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找一找不同的统计表,把它介绍给小伙伴们。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一、活动生成

  本次课程源于幼儿的一次科学区活动。那天我们在科学区中投放了蜡烛、瓶子及打火机。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其中有一位小朋友无意间将一支蜡烛折断成长短不一的两截。他一会儿用小瓶子盖在一支短蜡烛上,一会儿将大瓶子盖在短蜡烛上。他发现小瓶子里的蜡烛熄灭得快。我们根据孩子的发现查找了一些科学资料,同时还进行了实验,发现了蜡烛燃烧的几个有趣现象,于是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产生了。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地操作实验材料,进行各种探索,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幼儿科学实验的认真态度,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

  三、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3支蜡烛(一支长、两支短),一个透明的大杯子,一个透明的小杯子,一个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张记录纸和一支笔,同时每组桌上放一支主蜡烛和一个打火机。

  2、多媒体课件及展示台。

  3、歌曲磁带一盘,录音机一台。

  四、活动过程

  (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蜡烛的用途。

  1、课件引入。

  师:你们看。谁来了(多媒体演示蜡烛宝宝)?让我们一起来和蜡烛宝宝说说话好吗?

  2、了解蜡烛的用途。

  蜡烛宝宝:小朋友们好!你们想一想,人们在什么时候需要我呢?

  幼儿:过黑黑的山林时,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

  蜡烛宝宝:小朋友们说得很对,我的用途确实很大,我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光明,还可以给你们带来快乐呢!

  师:小朋友,下面请你们点燃桌上的蜡烛,和蜡烛宝宝一起来唱歌吧!

  幼儿点燃蜡烛,并和蜡烛宝宝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二)启发联想,初步感知空气与蜡烛燃烧的关系。

  1、启发联想。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呢?

  幼1: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

  幼2: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

  幼3: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

  幼4: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

  幼5:我上次在科学区玩儿的时候,发现用瓶子盖在蜡烛上面,蜡烛就熄灭了……

  师:用瓶子盖上去真的能使蜡烛熄灭吗?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实验。

  3、引导幼儿之间交流实验结果。

  师:这个办法行吗?(行!)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瓶子盖到燃烧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吗?(请3位幼儿自己解释。)

  师:小朋友,让我们来听一听蜡烛宝宝是怎么说的吧!

  放多媒体,边观看蜡烛熄灭的过程边听蜡烛宝宝的解释: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燃烧时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当我被杯子盖住后,里面的氧气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氧气没有了,我也就熄灭了。

  师:噢!原来蜡烛燃烧还需要氧气呢!

  (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

  1、师:小朋友,蜡烛宝宝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想!)那你们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么?

  幼:一支长的蜡烛、两支短的蜡烛、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师:我们就来学做小小科学家,去找一找蜡烛燃烧的秘密。不过我们做实验时要象科学家一样仔细地看一看,耐心地做一做,还要不怕困难。只要你们仔细地看,耐心地做,你们一定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然后请你们将发现的现象记录在这张表上(出示记录表)。记录时可以想想我们平时学过的记录方法。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同时注意鼓励胆小的幼儿(有些孩子怕烫,有些缩手缩脚)和认真实验的幼儿。

  3、组织幼儿交流。请小朋友将自己发现的现象放在展示台上与大家交流。

  幼儿A:我发现大瓶子盖在小蜡烛上火熄得比小瓶子的慢……

  幼儿B:我发现瓶子一盖到3支蜡烛上,蜡烛很快就熄灭了……

  幼儿C:我把蜡烛放到有水的碟子里,发现火熄灭了,水就跑到杯子里去了,还冒泡泡。

  幼儿D:我发现火要灭时,就把瓶子拿起一点。一拿起瓶子,火又变旺了。

  幼儿E:我将长的和短的蜡烛一起放在大瓶子里,发现长蜡烛的火熄灭得快。

  幼儿F:我发现我的瓶子变热了,而且变黑了。(若有幼儿提出这个现象,师可追问幼儿:你们的瓶子是不是也这样?(是)咦!瓶子怎么会变热、变黑的呢?幼:是蜡烛火烧热的,黑的是烟。)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验证。

  1、师:刚才小朋友们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你们可以看一看,哪种现象自己还没有发现,再去做一做实验吧!还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交流一下自己实验中的想法。

  2、幼儿再次自主地实验,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将各种有趣现象都做一做。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