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推荐】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锦集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一)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的观察与动手探索,发现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一是上重下轻,二是底面大圆滑。
2、简单了解物体重心,物体底面面积的大小与稳定性之间的简单科学道理。
3、萌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二)活动准备:
不倒翁数个;木板、锥体等物体若干。
(三) 活动过程:
1、 谜语导入:一个老爷爷,别看年纪大,走路左右摆,就是不倒下。
2、 出示不倒翁,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1)、教师让不倒翁动起来,并提出问题,不倒翁为什么怎么推它也不倒下?
(2)、幼儿分组,带着问题去操作、探索和发现不倒翁的不倒的原因。
(3)、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
3、 进入集体活动环节,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不倒翁的外型特征:它的底部是什么样子?它的顶部是什么样子?它的上端和下端在操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2)、不倒翁为什么不倒?
(3)、教师小结:不倒翁不倒的原因一是它的身体上重下轻,底部有一块较重的铁块;二是底面面积较大并且圆滑,向一边倾斜时,重力的作用使它摇摆起来。
4、 探索重心、物体底面面积的大小与稳定性之间的简单道理。
(1)、幼儿分组操作木板,锥体,让操作物体站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引领。
(2)、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共同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站立,寻找发现物体稳定性与物体的什么特征有关系。锥体为什么锥部在下的时,它站立不起来?
(3)、操作不倒翁,让它左右大摇大摆,发现重心与重力作用之间的简单的关系。
5、 教师小结。
(1)、通过木板的站立的不同方式,发现底面面积越大,物体越稳定。
(2)、通过操作不倒翁,当不倒翁倒向左边时,重心和重力作用线在接触点的右边,反之相同;不倒翁倾斜的程度越大,重力产生的作用就越大,摆动就越大。
6、 幼儿边玩不倒翁边念儿歌边动作结束。
7、 附儿歌:不倒翁,真好玩,样子长的也很独特;
头儿小来,脚儿大,头儿轻来,脚儿重;
左推它不倒,右摇它不倒;
倾斜的越大,摆动的越大;
往左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线(接触点)在右边;
往右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线(接触点)在左边;
摇摇摇,摆摆摆,不倒翁是我的好玩伴。
(一)艺术活动:制作不倒翁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不倒翁,巩固 和运用在科学课中学到的科学知识。
(2)、通过制作不倒翁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3)、激发幼儿在艺术中享受科学带来的乐趣。
(一) 活动准备:
1、 蛋壳、酸奶瓶、玉米粒,大米,小米,豆子等等。
2、 彩笔,剪刀,胶水,及时贴等等辅助材料。
3、 范例几个
(三)活动过程:
1、 出示范例,边玩边说科学课结束时的儿歌导入课题,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2、 观察范例,请幼儿说说自己观察到的不倒翁的制作过程。
(1)、请幼儿摇一摇不倒翁,发现不倒翁的肚子里首先要有东西,使其有重量。
(2)、发现一下,在不倒翁肚子里的东西如果很少不倒翁能否不倒?
(3)、不倒翁制作应该先进行那一步,然后呢?为什么?
(4)、讲讲自己打算制作的不倒翁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3、 分组制作不倒翁,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组进行制作。幼儿制作过程中,教师进行及时、适时的指导,对能力差的幼儿进行示范,及时发现有创意的幼儿进行表扬。
4、 进行讲评活动。先让幼儿与小伙伴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不倒翁的名字,是怎么制作的,不倒翁倒的程度的大小等等。教师进行个别讲评,尤其那些能力差的幼儿,注意发现他的作品的优点,以激发其自信心。
5、 与不到翁一起跳舞结束课程。(健康歌的曲子进行伴奏,儿歌是:左摇摇,右摇摇,头儿小小,脚儿圆圆,头轻脚重一起来做运动,左推不倒,右推不倒,左右摇晃真呀么真可爱!
教育随笔: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的丰富知识,教育契机隐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每个细节。
元旦日日临近了,每个班都沉浸在元旦节目的排演中,大班双语剧的排演中 ,需要个西瓜的道具,用什么做呢?思来想去决定用气球吹上一定量的气,然后外加装饰,可是气球吹起来后,发现气球太轻了,自己就动了,怎么办呢?孩子们说:“里面加点东西,让它重点不就行了吗?是呀,于是我放掉了里面的气体,把在奇妙的植物主题中幼儿带来的种子和孩子们一颗一颗地放气球里去,然后把口扎紧放到了桌子上,这时,李鑫杰小朋友喊道:”老师,老师!气球不跑了,还左右摇晃起来!和我家的那个玩具不倒翁一样!可不是吗!气球象不倒翁一样左右摇晃起来,并且不倒下了。我心里暗喜,孩子们又发现科学的奥秘了。我马上问:“为什么气球不跑了?刘力源说:”它肚子里有种子,沉了!我又问:“为什么气球不倒了呢?孩子有点答不上来了,一个个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呢?为什么呢?”过了一小回,杜琳林嘟囔着有点不自信的说:“气球的'的底是圆的,还有它下面有种子沉了压的气球不倒下。”我表扬了刚才发言的孩子,同时对孩子们说:“我也很想知道它为什不倒?刚才小朋友说和不倒翁一样,明天把自己有不倒翁玩具带来咱们一起发现不倒翁为什么不倒,好不好?”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好!
就这样一堂科学课形成了,在孩子们探索到不倒翁不倒的科学道理后,又产生了动手制作不倒翁的想法,于是一堂科学和艺术整合的课程形成了。
在艺术课制作不倒翁的过程中,幼儿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这时,邹宇轩小朋友大声喊:“老师老师!不好了,不倒翁倒了!我连忙过去,原来鸡蛋装上种子等东西后,并不象想象中的那样摇晃起来,反而是往那推向那倒,我一看马上明白了,原来放入的种子由于没有固定,鸡蛋歪向哪,其内的种子一起就过去了,所以起不来,我故意装做没有办法的样子,着急的说:“那怎么办呀?”孩子们附和着:“对呀!怎么办呢?孩子们哑然了了一会,潘泰说:“让种子不跑不就行了吗?”这一提孩子开了锅一样的七嘴八舌的说开了:“用东西压住!”不行,不行!口小东西进不去!”老师!老师!有了,用双面胶带呀!”老师老师!用胶水粘!”我没有给予他们答案,我说:“孩子们,有这么多的好办法自己去试试吧!”在尝试操作中,孩子们即既要考虑别把蛋壳弄破了,考虑酸奶瓶口的大小,又要想办法把其内的种子固定,孩子热火朝天的做着,操作的结果最后出来,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把种子装进蛋壳(或者)后,然后倒上适量的胶水,让胶水把种子固定在底部。制作现场一片狼籍,有破碎的蛋壳,有废弃的胶带,有各色的剪纸……
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在学习中操作,在操作中又学到了和巩固了知识。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有兴趣进行影子创意造型。
2.探索发现影子的重叠与错位现象。
重点难点:
进行影子创意造型。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电子资源《影子变魔术》、礼帽、木棍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幼儿欣赏电子资源中的图片,感受影子造型的美。
2.这些影子造型有趣吗?
3.这些影子造型和它们的主人一样吗?
4.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奇妙的现象呢?大家可以猜一猜。
二、幼儿用书,尝试发现叠影与光影错位的现象。
1.除了大人能玩影子造型的游戏,小朋友也可以。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怎么做的,为什么他们能做出这样的效果?
2.有两个小朋友,为什么影子里只有一个脑袋一个身体?
3.小朋友没戴帽子,为什么小朋友戴着帽子?
4.为什么小朋友没牵手,影子里却可以握手呢?
三、幼儿结伴尝试进行影子造型,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找你的小伙伴进行影子造型吧,看谁的造型最有意思。
2.如果需要道具,可以向老师提出。
四、对幼儿的影子造型讨论,激发幼儿更多的思考。
1.你和谁做了影子造型?你们的造型是什么?你们是怎么做出造型的?
2.谁的影子造型最有趣?为什么?他们是几个人进行造型的?少一个人行不行?
3.身材不同的小朋友能不能在一起做个造型?怎么利用他们身材高矮胖瘦不同的特点?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小实验了解打喷嚏的原因。
2.通过观察、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
3.了解一些保护鼻子的小常识。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挂图。
2、胡椒粉、五香粉、辣椒粉、香水、咖喱等材料。
活动过程
1.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鼓励幼儿说一说鼻子为什么会打喷嚏?
——你打过喷嚏吗?什么情况下会打喷嚏?
——幼儿讨论,自由回答。
2.出示准备的教具。
师:老师这有好多东西,谁来闻一闻?
——他们闻过以后怎么了?请他们来说一说。
——打完喷嚏后有什么感觉?
——请没闻过的幼儿都来闻一闻,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幼儿回答后师小结。
3.出示挂图,和幼儿一起讨论:
——人为什么会打喷嚏呢?
——我们闻到哪些味道会打喷嚏?(冷气、尾气、灰尘等)
——你觉得哪些时候特别容易打喷嚏?(感冒、过敏等)
——如果打喷嚏了你会怎样做?
4.活动延伸
——将准备的教具(辣椒粉等)放到区角让幼儿继续体验打喷嚏的感觉。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主动探究恐龙秘密的积极性,能用自己的方式大胆表达对恐龙的认识。
2、初步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
3、激发幼儿探索事物的兴趣,培养正确的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
有探究恐龙的积极性,并对有正确的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1、幼儿收集各类有关恐龙的图片。
2、课件。
3、幼儿用书。
4、固体胶教学过程:
1、出示课件:导入活动教师:小朋友,猜猜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
出示图片:一张各种各样的恐龙的图片教师:你们认不认识它们?我今天请来了恐龙小博士介绍自己的家族。
2、出示不同类型的图片,引导幼儿认识恐龙及其外形特征。
教师:这是什么恐龙?请小朋友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教师:那么请恐龙小博士告诉我们一些关于这一只恐龙的一些秘密吧。
教师模仿恐龙小博士介绍恐龙的一些习性。
3、师生共同讨论恐龙。
教师:你们发现恐龙有哪些不一样的?
教师:你们现在有没有见过恐龙?为什么呢?
师生共同:恐龙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地球上,后来恐龙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环境不再适合它们生存。从此,恐龙在地球上消失了。有的恐龙被埋在了地下,它的骨骼变成了石头,所以现在我们只能看到它的化石和模型。
(策略:通过让幼儿主动探索,培养了幼儿探索。)
4、利用课件对恐龙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等内容进行深化教师利用课件加深幼儿对恐龙的认识,使幼儿认识。
谈话结束,激起继续探索的欲望。
5、拓展手工教师:请小朋友把科学书翻到第28页,认识上面的恐龙。
教师:翻到最后一页制作立起来的剑龙。
先把剑龙的模型抠下来,然后用固体胶粘上。
教师巡视、指导。
6、作品展示把幼儿做的作品进行一个小展览。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好了,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关于恐龙的那么多秘密,开不开心呀!其实,恐龙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等着小朋友去探索,让我们课后继续收集更多的资料,在教室里布置一个恐龙世界吧!
活动延伸布置恐龙世界
1.将作品收起来布置到活动角。
2.继续收集资料,共同布置"恐龙世界"。
3.请家长带小朋友去看关于恐龙的一些影碟或去恐龙博物馆。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工具(铅笔、橡皮、水果刀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工具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工具的具体用途、种类还不是很了解。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通过交流展示各种工具,初步感受工具的种类很多。
2、在观察操作尝试中感知工具的作用很大,发展综合能力。
3、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观察和探索的乐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前幼儿收集各种工具。老师和幼儿到室外寻找特殊的工具。
2、卷笔刀、削苹果机,刨子,开瓶器。以及相对应的辅助用品。
活动过程:
一、尝试操作使用工具
1、师:“前几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工具,今天让我们就来试试这些工具,看看它们有什么用。”(幼儿分别操作工具,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二、交流工具使用方法
1、师:“刚刚小朋友都使用这些工具,请你来说说你使用了什么工具?做了什么事情?
2、幼儿讲述使用过程和方法。
3、教师小结:这些工具有的是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有的是在学习中用到的。
4、师:“桌子上还有一些工具请你看一看,玩一玩,它有什么用?”
5、分类并认识字卡。
师:“现在请大家把这些工具,按照不同的用途帮它们分分类。”(幼儿操作)
师:“你为什么把这些工具都放一起?”(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出示字卡:学习工具、生活工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
4、再次分类及巩固。
教师出示有字卡的篓子,请幼儿再次分类。
师:“桌上还有一些工具我请几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它们的名称和用途,并将它们分分类。(个别幼儿讲述、操作)
5、引导幼儿认识一些特殊工具
师:“老师这还有两样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农作工具并认识字卡。
6、小结:我们今天认识了很多的工具它们有学习工具、生活工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农作工具。还知道了他们各自的用途。
三、总结认知激发探索。
出示锯子,提问幼儿这是什么?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
教育幼儿要爱观察,爱探索,长大发明各种有用的工具。
活动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工具(铅笔、橡皮、水果刀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工具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工具的具体用途、种类还不是很了解。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