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发布于:2021-10-10 22:07:22 作者:

【实用】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编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编10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3~4种树叶外形特征的不同,并能根据树叶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和排序。

  2、能按一定特征或规律进行树叶分类和排序,发展比较性观察能力。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清洁好的白杨树叶、枫树叶、银杏树叶若干,混放在4~5个小筐内。

  2、记录纸、记号笔,分类用的小篮子3个。

  活动过程

  1、幼儿自取小筐,观察树叶的外形特点,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并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

  2、将树叶按品种进行分类,说说分类的理由。

  3、按树叶的颜色、品种或大小,如两种树叶交替排列等,在桌上进行有规律的树叶排序活动,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排列结果。

  4、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新排序形式,并及时将排列经验分享给其他的小朋友,增强活动的挑战性。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排积木活动中,体验力的传动现象。

  2、尝试同伴之间的互相合作,有一定的团队精神。

  活动准备:

  中型长方形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感知积木排列的方法。

  幼儿分组拿积木进行排队游戏,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是如何给积木排队的。

  请幼儿分组师范,重点介绍间隔排队的方法。

  2、幼儿集中学习间隔排队的方法。

  幼儿分组尝试间隔排队的方法,在操作中幼儿如果不小心碰到积木发生"传动"现象,引导幼儿注意观察。

  教师:为什么前面的积木倒下来,后面的积木也会跟着倒下来呢?

  3、全班合作排列积木。

  教师引导全班幼儿合作排列,感知和做的快乐。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发现扑克牌的多种有趣玩法,探索如何让扑克牌站立,感受扑克牌短边对折和长边对折稳固性的不同。

  2.能积极、主动表述自己的探索发现,拓展思维,提高动手、判断和分析能力。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萌发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探索意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扑克牌(包括长边、短边对折的牌,用于比大小的10以内的牌)、篓子、盘子各若干,与扑克牌有关的变魔术视频,铃鼓,自制的皇冠等。

  2.经验准备:幼儿玩过手指游戏“开门”,有搭积木、折纸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引出活动内容

  教师双手合拢(一张扑克牌藏于手掌心),边念儿歌边依次打开五个手指。

  儿歌内容:一门开开进不来,二门开开进不来,三门开开进不来,四门开开进不来,五门开开我进来。

  指导语:打开我的五指门,里面藏着什么?

  二、比一比,了解扑克牌的外部特征

  指导语:仔细看看你的牌,和别人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教师边给每位幼儿发一张牌边提问,引导幼儿发现扑克牌上的花纹、图案、数字各不相同。

  指导语:扑克牌可以怎么玩呢?一起和石老师玩个“比大小”的游戏吧。

  如教师说“比、比、比大小,我是红心4,谁的牌比我大,请你赶快举起来”,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迅速作出判断,如果手中的牌比4大就举起来。

  三、试一试,让扑克牌站起来

  指导语:小朋友们猜一猜,扑克牌可以站起来吗?我们让它站在小椅子上试试吧。

  幼儿尝试,教师观察,及时肯定幼儿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集体面前表述,如“让扑克牌靠着椅背站立”。

  指导语:怎样才能让扑克牌自己站起来呢?

  幼儿再次探索,教师引导他们用折叠的方法尝试,重点介绍“短边对折"和“长边对折”。

  四、搭一搭,感知长边、短边对折稳固性的不同

  1.出示长边、短边对折的扑克牌,探索高楼怎样搭。

  指导语:老师这儿有什么?它们能站起来吗?那可以用它们搭高楼吗?谁来试试?

  请两名幼儿分别用长边、短边对折过的两种牌搭高楼,发现“很难叠高”后,教师出示未折过的扑克牌,鼓励幼儿继续探索。

  小结:搭高楼时动作要轻,一层楼上平放一张扑克牌,再搭第二层,用这种方法搭高楼就容易多了。

  2.尝试用长边、短边对折过的扑克牌分别搭两座四层小楼,比比哪种楼房比较稳固并说说原因。

  3.搭高楼比赛,比比谁搭的楼房又高又稳。

  指导语:我们发现短边对折的扑克牌搭的楼房比较稳,那现在就用它来进行搭高楼比赛,同等时间内谁搭的楼房层数最多最稳固,谁就是我们班的搭楼高手。

  幼儿比赛,教师提醒幼儿动作要轻。搭得最高最稳的幼儿,教师奖励他一顶皇冠。

  五、赏一赏,感受扑克牌玩法的多样性

  1.“刮牌”表演。

  指导语:石老师这儿还有许多扑克牌,我不仅能让它们都站立起来,还能让它们听口令走路呢。

  2.欣赏变魔术视频,结束活动。

  指导语:扑克牌还是魔术师的最爱呢,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师是怎样用扑克牌变魔术的。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天平称测量物体的轻重。

  2、知道物体的轻重与许多因素有关。

  活动准备:分类盒、天平、积木、弹子球、塑料球、棉花、幼儿数学用书《轻与重》。

  活动重点:学习分辨物体重量的轻与重。

  难点:幼儿动手操作测量物体的轻与重。

  活动过程:

  1、积累有关物体轻重的感性经验:

  请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比较物体的轻重。

  -----“这些物体是一样重的吗?”

  鼓励幼儿用手去掂分量。帮助幼儿发现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有的物体的轻重差别很小,很难用手掂出来。

  出示两件重量接近的物品。

  -----“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种物品哪个重哪个轻?”

  2、介绍测量工具-----天平:

  幼儿尝试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介绍天平的用法,准星必须居中,拿放要轻。

  ----“猜一猜这两样东西哪个轻哪个重?”

  请幼儿尝试用天平测量验证。

  3、选择体积相同质地不同的物品比轻重,理解物体轻重与质地有关: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盒子(大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铁块)。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平验证。

  请幼儿做幼儿用书《轻与重》中的练习。

  延伸活动: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比比谁重谁轻。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名称:

  冷冷的冰

  活动目标:

  1、感知冰的特征,知道冰块是水变的,冰又能变成水,并能用语言表达。

  2、有探索冰变化的兴趣。活动准备:冰块、毛巾、热水、大盆子、冰花、纸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出示冰)你们看、这是什么?请你猜一猜这块冰是从那里来的?(冰箱)冰箱里的冰是从那里来的?

  小结:水遇到冷会变成冰。

  二、引导幼儿感知冰的特征

  1、幼儿第一次玩冰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的冰,等一会请每个人拿一块冰,玩一玩,摸一摸然后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有什么感觉?(冷、滑)

  2、再次玩冰(引导幼儿压衣服、压冰两者进行比较)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硬)

  3、(纸和冰进行比较)冰是什么颜色的?(透明)

  4、小结。

  三、冰的融化

  1、刚才玩冰后你为什么要用毛巾擦手?手里的水是从那里来的?冰拿在手里为什么会变成水?

  2、实验:热水和冰如果有很多冰,有什么办法让它马上变成水?老师给冰请来了好朋友,请小朋友把冰放在大盆子里。管好自己的冰,看看冰碰到好朋友后有什么变化?老师到热水,引导幼儿观察。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丰富词:融化)

  3、老师这里有许多冰,请小朋友把它们拿到太阳底下去,看看它是怎么样变化的?

  四、延伸活动

  1、幼儿到室外观察冰的变化。

  2、幼儿观察冰花,教师讲解冰花的制作过程。

  3、请幼儿回家制作冰花。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比较光影的相关作品,体验自然界中的光影现象,感受并发现生活中光影的关系。

  2、对剪影艺术和摄影艺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活动准备】

  1、不同形态的动物或人物的剪影。

  2、自制幻灯箱一个,即手电筒,卡通外形的硬纸箱,透光纸组成的"小精灵"。

  3、自制幻灯片两张,美术书一本。

  4、小橡皮,黑布一块。

  【活动过程】

  导入:老师今天带来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小精灵",我们来认识一下他好吗?(出示灯箱)谁来说一说"小精灵"都有哪些特点?

  一:光影揭秘

  1、在"小精灵"的肚子里有你们想吃的、想看的和想玩的,你们相信吗?不过里面还有一个非常可怕的怪物,谁能勇敢的走上来看一看?(请一名幼儿参与)请你把小手放在"小精灵"的身上说:"我会遵守诺言,不会把所看到的东西告诉小朋友们"(请这名幼儿观看)。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动物?你看到了什么物体?(边提问边看)你看到了哪些人物?

  3、请一名小朋友揭示"小精灵"的奥秘。

  4、出示

  儿歌

  你我的好兄弟 有你就有我 你来我就来 你走我就走

  提问:影子的兄弟是谁?(会出现多种答案)我们做完下面的小实验就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答案。

  二:光影实验

  1、拿一块小橡皮放在手心里,然后把所有的光全部遮盖住,用眼睛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2、把橡皮放在桌子上,你会发现桌子上除了小橡皮还多了什么?

  提问:(1)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2)影子的兄弟是谁?

  科学家利用光影测量了金字塔的高度,而光影又为我们的射影家和画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想像空间。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些名家作品,看看他们是如何。

  三:作品欣赏

  打开书本找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进行欣赏。

  要求:1、观察作品的表现手法?2、作品的特点?3、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剪影是剪纸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形态的外轮和黑影揭示形象特征和表情的?虽然只是一个影子的轮廓,不见五官,却能够让人意发联想(出示图片)《影子》

  提问:1、你看到了什么? 2、你想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乘坐想象的小船到影子王国中敖游吧!

  四:做一做尝试把上节课收集到的影子用剪或撕的方法进行创作。

  撕纸方法:1、先把轮廓画好。2、把大体轮廓撕下来。3、用指甲卡住把边圆线细致的撕开。注意事项:1、左右手配合2、剪或撕两种方法尝试

  完成作品:(出示背景图)1、填画2、组合。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初步学习用各种感官感知橘子的形状、味道等特点。

  乐意参与活动,学习在教师的鼓励下尝试剥橘子。

  初步了解橘皮和橘肉的作用。

  活动准备:

  橘子(总数与幼儿人数相同)。

  干净的盘子、抹布、筐子若干。

  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引导幼儿跟随着音乐摘橘子,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出示教学挂图,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树上有什么?

  (2)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跟随音乐一起摘橘子。

  教师:我们一起把树上的果子摘下来,看看是什么?

  引导幼儿用闻、摸等方法观察橘子的外表形状特征。

  每个幼儿从筐子里拿出一个橘子观察。

  引导幼儿观察橘子的外表形状。

  教师:我们摘下来的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什么?摸上去感觉怎么样?闻一闻,什么味?

  引导幼儿学习剥橘子,观察、品尝橘肉。

  引导幼儿自己剥橘子。

  教师:想吃橘子怎么办?怎么剥?

  教师示范从上往下一片一片地剥开橘皮,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引导幼儿观察、品尝橘肉。

  教师:哇!橘肉露出来了。它是什么样的?上面有什么?白白的须能吃吗?

  教师鼓励幼儿将一瓣瓣的橘肉剥在盘子里。

  幼儿品尝橘肉(鼓励幼儿连橘皮上的橘络一起吃),说说橘肉的味道。

  教师:你吃的.橘肉是什么味道的?

  引导幼儿了解橘皮、橘肉的作用。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介绍橘皮和橘肉的作用。

  教师:橘皮可以用来做陈皮、泡橘皮茶,橘肉可以榨橘子汁、做橘子酱。

  迁移幼儿生活经验,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吃的含橘子成分的东西。

  教师:你还吃过什么食物带有橘子味道?

  《好吃的橘子》教学反思

  橘子是秋天最易见到的水果,不但能够润肺化痰,还能够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剥橘子还可以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力量,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

  活动中有这样一个提问:“小朋友,你看看老师的橘瓣像什么?”“像香蕉……”“像香蕉……”小班的宝宝总是这样喜欢说别人说过的答案,单一的回答显然是不合适的,是不是问题预设不恰当?于是在进行展示活动之前在本班进行知识铺垫,当老师拿起橘瓣提问时,孩子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说“像月亮”“像小船”“像蒜瓣……”多么精彩的回答,老师的心里无限安慰,活动前后进行反思,幼儿的知识经验尤为重要,问题的预设也是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

  第三个大环节是请幼儿尝一尝橘子的滋味,有的说酸,有的说甜。然后请宝宝们互相尝一尝自己的橘子,学会分享变得大方、友爱。在展示时增加了一个小环节,就是请小朋友把橘子放在我的嘴巴里,我来帮小朋友尝一尝是酸的还是甜的。这样消除了孩子与教师的距离。“嗯,原来你的橘子真的是酸的呀”一次品尝一句回应温暖孩子的心也温暖老师的心。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班上开展《种子食品品尝会》的活动,配班男老师和小朋友开玩笑说:“可不能随便乱吃,这些种子吃到肚子里会发芽长大哦!”结果不少小朋友信以为真。由此我想起儿子小时候在家吃瓜果也总是特别小心,如果偶尔一次不小心吃了一粒西瓜子,会哭半天,认为种子到肚子里会发芽长大。苦口婆心地解释半天,他仍将信将疑。看来,这个在大人眼中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常识,却是孩子们心中过不去的“一道坎”。为了及时捕捉这一教育契机,解决孩子当下的困惑,我设计生成了大班科学活动——《种子精灵》。

  活动目标

  1.与同伴分享认识的种子,知道种子的主要作用。

  2.结合绘本图画讨论“肚子里的种子能不能长大”,了解种子的生长条件。

  3.在互动小游戏中产生探索种子秘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胸前贴有写上名字的胸牌;标有“yes”和“no”的空白展板两块。

  2.食品及餐盘;PPT及播放设备;小花盆和魔豆。

  活动环节

  1.品尝食品,寻找“种子”

  (1)交代品尝要求。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食品给小朋友吃,品尝的时候魏老师有两点小要求:第一,注意安全,尤其是使用牙签的时候。注意卫生,吃完将垃圾放在旁边的空盘子里;第二,在吃东西的时候如果发现了“种子”,请把种子收集好送给老师。能不能做到?

  (2)分组品尝食品,寻找种子。

  2.分享“秘密”,了解种子的作用

  (1)说说自己认识的植物种子。

  师:你们收集到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它的子儿就是它的种子吗?

  师:有的人品尝了火龙果,发现火龙果的种子了吗?

  师:还有人吃的是什么?它有种子吗?

  师:你们还认识哪些植物的种子呢?请用完整的话向大家介绍。

  (2)欣赏老师收集的植物种子图片。(播放PPT课件。)

  师:魏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种子,这里可能还有一些你没有见到过的种子哦,我们一起来欣赏。

  (3)幼儿讨论:植物的种子有什么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种子朋友,谁能告诉我,种子有什么用啊?

  师:你们说得很棒,种子可以加工成种子食品,用来吃;而种子最大的作用是能长出新的植物。

  3.依托绘本,自主选择

  (1)幼儿讨论:小胖猪把木瓜的种子吃到了肚子里会发生什么事呢?

  师:小胖猪最近就碰到一个问题——它吃瓜的时候不小心把木瓜的种子吃到了肚子里。种子种在泥土里会长出新的植物,那吃到肚子里会怎么样呢?

  师:猜猜小猪幼儿园的小朋友是怎么想的?

  师:小胖猪又是怎么想的呢?

  师:(出示小猪头上有木瓜树的图片)小猪希望头上真的长出一棵木瓜树。他为什么愿意头上长树呢?

  (2)玩游戏《yes or no》,了解植物的种子长大需要什么条件。

  师:小猪的愿望会不会实现?我们来玩一个“yes or no”的游戏吧,认为小猪愿望会实现的人把你的胸牌贴到“yes”这一边,认为不会实现,就送到“no”这边。

  (集体玩游戏《yes or no》。)

  师:你选择的是什么?请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到底小猪肚子里的种子有没有长大呢?

  (老师讲述《子儿吐吐》的部分故事内容:他跑进厨房,喝下他所能喝的最多的水,然后飞快地钻进被窝里乖乖地躺着。满心期待头上长出木瓜树的胖脸儿,怕树长不直,连床都换头睡呢!他所做的这一切,完全都是为了树好。第二天,胖脸儿起得很早。其实,他迷迷糊糊的根本没睡好。半夜,他好想知道木瓜树长多高了,但又不敢用手去摸,怕这一摸,树反而不长了。天亮了,该可以了吧?他紧张地用手很慢地、很慢地,往头上摸——?)

  师:有没有长出树呢?(再次玩游戏《yes or no》。)

  师:恭喜你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是呀,一粒植物的种子要发芽、长大是需要很多条件的。空气、水、温暖的阳光、植物需要的温度,有时候长大还需要施肥,所以植物的种子不能在人的肚子里长大。

  4.播放动画,猜想交流

  (1)猜想:有没有一种种子是可以在肚子里长大的呢?

  师:植物的种子不能在肚子里长大,那有没有一种种子是可以在肚子里长大的呢?让我们再来玩一次《yes or no》的游戏,请你一定要认真想一想,然后作出选择。

  (2)观看PPT,了解人类的种子——精子和卵子。

  师:妈妈肚子里有一粒“宝宝种子”,它是两粒种子结合在一起变成的(PPT)。一粒种子叫精子,住在爸爸的身体里面;一粒叫卵子,住在妈妈的身体里面。当精子和卵子在妈妈的肚子里相遇,它们就会成为好朋友,紧紧拥抱,然后发生奇妙的变化,变成一个小宝宝。

  5.种植魔豆,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植物的种子不能在我们肚子里长大,但许多动物的宝宝种子却是在妈妈肚子里长大的,种子的世界真巧妙。正是因为有了小小的种子,生命才能一代一代相传下去,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和爱护每一粒种子精灵。

  师:今天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粒神奇的种子,你们想不想亲手种下它,然后看着它慢慢长大?那让我们赶快行动吧!

  案例评析

  本节活动中巧妙利用绘本画面作为讨论的话题,让绘本成为活动的主线,但是又不失“科学味”,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学技巧的灵活运用让人耳目一新。

  1.绘本巧妙利用

  绘本《子儿吐吐》和课题不谋而合,但是,如果把绘本故事全部呈现给孩子,就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讲述故事,那样就偏离了科学活动的中心,成为了绘本阅读。所以,我只抓取了绘本中的典型画面作为讨论的话题,让绘本成为活动的主线,但又不至于削弱活动中的“科学味”。

  2.游戏灵活渗透

  本次活动的组织以“谈话为主”,感兴趣的孩子会一直追随话题,争先恐后地发表建议,但也会有个别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容易游离于话题之外,所以恰当、科学地选用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从学会变为会学是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我在活动中渗透了游戏《yes or no》,一方面集中了每个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在“猜想和选择”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印像,巧妙解决了这一难题。

  3.环节层层递进

  种子有什么用?植物的种子能在肚子里长大吗?有没有一种种子可以在肚子里长大?通过由浅入深的三个话题来贯穿整个活动,环环相扣,让孩子们的思维不断得到碰撞,在相互辩论中解决矛盾,拓展知识,让孩子在科学活动中身心和谐发展。

  纵观整个活动,老师很好地处理了以下三方面的关系:(1)当下与长远的关系。活动选材第一源于自己的儿子不小心吃了西瓜籽,认为种子到肚子里会发芽长大;第二源于自己班级的孩子。及时捕捉这一契机,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让孩子获得初步感知,对孩子今后长远的发展肯定会起到很大的帮助。(2)活动和操作的关系。在本次活动中虽然没有给孩子们准备多少操作材料,但是已有经验的积累是活动能顺利开展的前提之一。预先让孩子在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调查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已有经验,从而顺利进行了与新知识的对接。(3)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老师跟孩子之间的互动真实而温暖,让人听起来很舒服,毫无做作之感。老师通过由浅人深的三个话题来贯穿整个活动,环环相扣,让孩子们的思维不断得到碰撞,在相互辩论中解决矛盾,拓展知识,猜想结果,陈述理由,孩子们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9

  一、活动目标:

  1.能按要求连接管子,发现管子的多种连接方法。

  2.尝试绘制和使用管子组合连接线路图,了解线路图的作用。

  3.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接管子的模型(线路)结构框架、长短不一的各种管子、接头、记录表。

  三、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实验操作:按要求连接管子。

  (1)观察操作材料,了解连接要求:将分离的两个管子连接在一起,并能通过两个“花园”。

  (2)幼儿两人一组连接管子。

  (3)幼儿交流介绍,发现管子的多种连接方法。

  3.依据管子组合连接顺序绘制线路图。

  (1)集体讨论线路图的绘制方法。

  (2)幼儿根据本组管子的组合连接顺序绘制线路图。

  (3)集中展示线路图,并验证是否正确。

  4.实验操作:看线路图接管子。

  (1)幼儿交换线路图,并看图连接管子。

  (2)讨论并小结:线路图的作用。

  5.延伸活动。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不同造型的西瓜皮进行联想。

  2、根据教师提供的句型进行替换、创编。

  3、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创作的快乐,培养幼儿间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实物:半个西瓜皮、三角形西瓜皮、半月形西瓜皮;三种造型西瓜皮图片人手一张。

  小动物卡片、铅画纸若干、蜡笔、糨糊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对西瓜皮进行初步想象。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不同造型西瓜皮)这些西瓜皮看上去像什么?(小船、小床、碗……)那西瓜皮口朝下看上去又像什么?(小伞、屋顶、桥……)

  二、把西瓜皮和小动物联系在一起,并创编儿歌。

  师:西瓜皮会变魔术,瞧!它变成了什么?(秋千),谁在上面玩呀?(小熊……)听,老师把这幅图编成了两句话:西瓜皮,变秋千,小熊用它荡秋千。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让西瓜皮变个魔术?变好魔术后想一想,哪个小动物会用它来干什么?幼儿自由想象并讲述。(提醒幼儿相互讲述)请个别幼儿讲述。如:西瓜皮,变帽子,小兔用它遮太阳;西瓜皮,变雨伞,小猫用它来撑伞;西瓜皮,变小桥,小狗用它来过桥;西瓜皮,变篮子,小羊用它装青草;西瓜皮,变翘翘板,小猫小狗翘啊翘。

  三、引导幼儿记录自己的想象,小组合作创编《会变魔术的西瓜皮》的连环画书。发给每张幼儿一张铅画纸,让幼儿把自己联系好的小动物和西瓜皮贴在上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添画,然后每个小组在教师的帮助下把做好的纸张订在一起,变成一本自制的连环画。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