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关于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集锦6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复习对三原色的认识,在玩色中感受颜色的变化现象。
2.组织幼儿通过操作,认识颜色的变化,让幼儿体验自由探索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1.装有半瓶自来水的瓶子,在瓶盖里分别涂上红、黄、蓝等不同的颜色。
2.每张桌子上放一份装有红、黄、蓝三色水的烧杯和滴管三根,每组准备一幅画有大树、鲜花等的背景图。
3.每个幼儿一个果冻空壳,一根棉签,一张纸。
4.词卡:红色、黄色、蓝色等词卡各一套,每组词分别涂上相应的颜色。
三、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认一认
1.神秘水:
装有半瓶自来水的瓶子,在瓶盖里分别涂上红、黄、蓝等不同的颜色,摇晃瓶子,使水的颜色发生变化。
(1)“老师这儿有三瓶水,都是什么颜色的?”
(2)“我们把它变成红色,画红红的太阳,好吗?”老师左右摇晃瓶子三下。“咦?怎么没有变成红色呀?哦,我忘了说口令了。小朋友一起帮老师说口令,好吗?”老师上下摇晃瓶子,请小朋友说口令:“变呀变,变呀变,变出红色画太阳。”
(3)同样的方法,分别变出黄色、蓝色的水。
(4)引导幼儿思考:“你们猜猜,为什么会这样?”
老师揭示瓶盖的秘密:“原来秘密都藏在瓶盖里。”
2.小结:这么多美丽的颜色其实都是由红色、黄色、蓝色这三种颜色变成的,所以我们把红色、黄色、蓝色称为“三原色”。
3.“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三种颜色的水,请你们自己玩一玩,小心点,别把水洒出来。”请幼儿自由玩色。
4.“你是怎么玩的?你变出了哪些颜色?”根据幼儿回答,老师展示他的作业纸。
5.引导幼儿讨论:我们发现,同样用“红色”和“黄色”这两种颜料,可是有两个小朋友却变出了“橘红”和“橘黄”这两种不同的颜色,为什么呢?
6.小结:原来加入不同量的颜色,能变出不同的颜色。
(二)画一画,比一比
1.游戏:变色龙:让幼儿根据需要,选择颜色,用棉签蘸着给图画涂色。
(1)教师介绍“变色龙”:这是“变色龙”,它最奇特的本领是,能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如果变色龙躲在绿叶下,它会变成绿色;如果它蹲在橙色的树枝上,
它会变成什么颜色?如果它爬在蓝色的花朵中,会变成什么颜色?
(2)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条“变色龙”,请你在给“变色龙”找一个安全的地方,用棉签蘸着颜料涂上相应的颜色,再把“变色龙”藏好。比一比,谁把“变色龙”藏得好,
不让它的敌人发现。
2.欣赏幼儿的作品,集体评议。
3.布置画展:机灵的变色龙。
活动延伸:
将材料放在“科学探索区”里,让幼儿探索添加不同比例的“三原色”,变出更多的颜色。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感知图形的基础上,初步学着按图形的形状进行匹配。
2、初步培养幼儿思维的准确性及口语表达能力。
3、在活动中体验乐趣。
活动准备:
1、honey 、danfer 、billy各一只。
2、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图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honey。
1、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吗?(对了,今天是我的生日,所以我要请我的好朋友一起来祝贺,你们想知道我请了谁吗?)
二、认识图形及进行图形匹配。
出示danfer 、billy
1、幼儿逐一认识,然后观察他们嘴巴的形状。
2、出示各种形状让幼儿认识。
(小动物说他们要吃和他们嘴巴形状一样的饼干)。
请幼儿说一说三角形的饼干给谁吃,圆形饼干给谁吃,正方形的饼干给谁吃。
三、幼儿操作。
提醒幼儿要给小动物吃和他们嘴巴一样的饼干,边喂边说:“honey,给你吃圆饼干等。”
四、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honey说小朋友们真能干,把小动物的肚子喂得饱饱的,所以honey也要奖励小朋友,看她给我们准备了什么?(出示三种形状的饼干)
活动结束:
幼儿要说出:我要吃什么形状的饼干,说对才能吃。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多种纸并知道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不同纸质发出的声音并用象声词表达出来。
3、在活动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准备一份:复印纸、卡纸、瓦楞纸、玻璃纸、报纸、皱纹纸
2、音乐《木瓜恰恰恰》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特殊的朋友,看看是谁呀?请你们去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你能发现什么?”
2、幼儿操作
3、师幼讨论
这些特殊的朋友是谁呀?(出示不同纸质的纸,让幼儿知道纸的名称、用处。)
是纸。
是什么纸呢?有什么用?
瓦楞纸可以用来布置环境
白板纸可以画画、写字,还可以折纸。
牛皮纸可以包东西,报纸可以用来看的。
皱纹纸也可以布置环境,还可以用来跳舞。
教师:纸的本领真大,有的可以用来布置环境,有的可以写字、画画,还有的可以看、了解我们身边的、国家的事情、还有的可以用来包裹东西等等。不同的纸它的用途是不一样的。
(评析:一开始以朋友的身份引出,使幼儿产生了一种亲切感,通过操作让幼儿从视觉和触觉上感受不同纸的质地,使幼儿知道各种纸的名称和不同的用处,从而引起幼儿对纸产生探索的兴趣。)
4、探索纸发出声音的方法,体验不同的纸发出的不同声音。
第一次玩纸,探索不同的方法。
纸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能“发出声音”,我们桌上有一些不同的纸,我们去玩一玩、试一试,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让纸发出声音?把你的做法与感受与同伴讲述。(幼儿操作)
你玩的是什么纸?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纸发出声音的?
我玩的是瓦楞纸,我是用弹的方法的。(幼儿示范)
我用的是拍的方法和搓的方法。
我用刮的方法和甩的方法,还有往两边拉的方法。
我用了两张牛皮纸上下拍打的方法。
再次玩纸,体验不同的纸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这些纸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幼儿玩纸)
不一样,有的纸发出的声音是清脆的、有的纸发出的声音太小了、轻柔的。
有的纸发出“沙沙”的声音了。
教师:能让纸发出的声音有许多。有甩、拍、搓、弹、拉等方法。小朋友还发现了不同的姿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有的是清脆的、有的是轻轻的、柔柔的声音,还有发出“沙沙”的的声音。
(评析:给幼儿了两次玩纸的机会,每次玩纸的要求各不相同,是逐步提升的。在玩纸的过程中,通过幼儿自己的尝试、比较发现了使纸发出声音的许多种方法和不同的纸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在此环节中充分开阔了幼儿的思维。)
5、选择纸张为乐曲伴奏。
自由选择纸张伴奏。
这么好听的音乐如果用我们的纸来为它伴奏会不会更好听呢?我们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纸来尝试一下吧。(幼儿选择纸张)
用不同的方法为乐曲伴奏。
你想用哪些方法来伴奏呢?
先用拍然后用弹再用搓的方法来伴奏。
幼儿听着音乐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为乐曲伴奏。
(评析:让“纸能发声”这一特性,在幼儿的感受中得以发挥,让幼儿过了一把瘾。享受音乐的美,体验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6、活动结束
这首《木瓜恰恰恰》在小朋友的伴奏下变的更加好听了,原来很普通的纸还能为乐曲伴奏。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其它种类的纸,它们是不是也能发出声音呢?请你们去找一找,玩一玩,再将能发出声音的纸收集起来,放在我们的发现室吧。
(评析:活动中教师只让孩子们探索了几种较为常见典型的纸,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种类、质地、用途不同的纸,但是有的纸能发出声音有的却不能。通过请小朋友寻找把这一活动引向了课堂之外,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一、活动题目
蚂蚁爱吃什么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对蚂蚁的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关爱自然和对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2.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适用对象
3~4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蚂蚁若干只、透明玻璃瓶、矿泉水瓶、放大镜、昆虫盒若干个、饼干屑、糖、盐、勺子若干个。
五、活动过程
探究的问题:小蚂蚁最爱吃什么?
幼儿讨论。
(1)我发现蚂蚁爱吃肉。
(2)我发现蚂蚁爱吃蜂蜜。
(3)我还知道蚂蚁爱吃饼干屑。
试一试,做一做。
(1)将饼干屑放入装有蚂蚁的透明玻璃瓶中。
(2)将糖放入装有蚂蚁的透明玻璃瓶中。
(3)将盐放入装有蚂蚁的透明玻璃瓶中。
说一说我的发现。
(1)我发现蚂蚁喜欢吃饼干屑。
(2)我发现蚂蚁也喜欢吃糖。
(3)我发现蚂蚁不喜欢吃盐,到处乱爬。
六、注意事项
1.实验用的蚂蚁最好是成蚁。
2.实验用的蚂蚁不能喂得太饱,需要饿上半天,实验效果会更好。
小班科学活动――会“生锈”的苹果
一、活动题目
会“生锈”的苹果
二、活动目标
通过动手实验,使幼儿感知苹果“生锈”的现象,使幼儿学会一些防止苹果生锈的简单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意识。
三、适用对象
3~4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盐、糖、碱、苹果、小勺、水杯、保鲜袋、带盖的容器等。
五、活动过程
看一看,苹果切片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会变色吗?
幼儿挖去苹果内核,观察苹果的颜色。
想一想,切开后的苹果为什么会变色?
幼儿回答:
(1)切开的苹果放了一会儿,就变色了。
(2)没给切开的苹果盖上盖子。
探究的问题:怎么使苹果的切片不变色?
幼儿把糖、碱、盐变成糖水、碱水、盐水。
(1)把苹果切成薄片,分别放在糖水、盐水、碱水里。
(2)把苹果切成薄片,放进保鲜袋和带盖子的杯子里。
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
(1)我看到苹果在盐水里没有变颜色,在碱水里变色了。
(2)苹果在带盖子的杯子里变颜色了。
(3)苹果在保鲜袋里没有变颜色。
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六、注意事项
1.苹果的切片大小相同;糖水、盐水、碱水溶液的比例相等。
2.让幼儿观察苹果在空气中的变化时,挖去苹果的果核,时间短,效果明显。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弯弯绕绕的朋友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背景:
我班幼儿男孩子较多,对交通工具很感兴趣,对于圆头圆脑的轮子更是有无穷尽的探索乐趣,每次活动后,都围着我嘁嘁嚓嚓,意犹未尽。我便由此想出再让孩子对于轮子有进一步的探索。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测量等操作活动,了解我们的周围世界有各种轮子。他们大小不同,所用的材料各异,但都有相同的形状,使得轮子能滚动,并能使物体移动。
2、学习测量技能,发展幼儿观察、操作能力,扩展幼儿的'思路,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请每一个幼儿带一个轮子或有轮子的玩具。
2、教师准备有轮子和缺一个或二个轮子的玩具几个,短绳子若干条。
活动过程:
教师:“请你们把带来的轮子或玩具在桌上或地上移动,然后告诉我,是什么使你们的玩具移动的?”
幼儿:“轮子”
教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轮子是什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允许幼儿互相观察玩具。
教师:“你们还可以用小绳子量量它有多长。”
教师示范用绳子量轮子的大小,讲述量的方法,允许幼儿相互测量玩具。
教师小结:“有的轮子大,有的轮子小,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有的用塑料,有的用木头,有的用铁,有的用橡胶做的,它们做的材料都不一样,但它们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圆形的。”
教师:“你们想过吗?为什么轮子都是圆的呢?”
“现在你们可以再玩玩,观察你的玩具,或者拿一个其他形状的东西来比较一下,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请告诉大家,为什么轮子是圆形的?”
小结:“圆形的轮子能滚动,长的、方的积木不会滚动,有轮子的玩具移动省力。”
“你们在幼儿园、家里、街上还看到过有哪些东西有轮子?”
“如果这些东西没有轮子将会怎样?轮子坏了又会怎样?”
教师:“请你们以后在街上、家里、商场里各个地方观察有轮子的车子、机器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以后请你们再来讨论。”
活动反思:
幼儿对实验活动的兴趣比想像中要旺盛,有不足之处,就是关于“滚动”这一个词,应该给予简单的解释:圆形的东西能滚动。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科学活动:
身体部位的转动活动的生成:这些天,孩子们一直在讨论生活中的转动,电风扇、车轮、时钟、地球仪……答案声此起彼伏,突然有个小朋友告诉我:“老师,我的眼睛也会转!”
活动目标:
1、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感兴趣,了解身体哪些部位会转动,并能大胆地用语言、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2、能利用水笔在图片的相应的位置作标记。
3、体验转动的快乐。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人体图片、水笔、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由风车的转动引出身体部位的转动
二、探索身体部位的转动
1、请幼儿在人体图上将会转动的地方画上标记。
2、鼓励幼儿与周围同伴进行交流。
3、集体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说说并进行演示。
三、讨论:为什么这些可以转动,为什么要转动?
四、游戏“闯关”请幼儿根据标记一下子说出4个能转动的部位,若闯关成功将得到一件小礼物。
五、随音乐放松地做身体转动动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