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中班音乐教案

中班音乐教案

发布于:2022-03-09 01:56:30 作者:

【推荐】中班音乐教案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音乐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中班音乐教案汇总九篇

中班音乐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泡泡糖肢体与造型游戏,开发肢体意识,体验创造的乐趣。

  2、熟悉儿谣,并能边念语词边做动作。

  二、教学准备:

  道具:挂图P1、五线谱卡、五线谱游戏垫、布球、吸铁、甜甜圈、软垫若干

  乐器:鼓、吊镲。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熟悉儿谣。

  2、难点:开发肢体意识,进行嚼、粘、吹的肢体造型创造。

  四、教学队形:

  坐位:半圆形。

  站位:两排面对面、四散。

  五、教学过程:

  1、暖身活动。听鼓声律动,感应音乐的动与止。(主要训练幼儿立即反应能力)

  鼓声:拍手到处走。

  吊镲:幼儿站软垫上,或者肢体单点碰软垫。

  2、故事引导: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精灵王国,里面住着许多许多精灵。精灵王国的国王的生日就快到了,大家忙着为他准备礼物。我们来认识这些小精灵(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绿色的是贪吃小精灵,大眼睛的是好奇小精灵,紫色的是开心小精灵)。爱吃精灵、好奇精灵还有开心精灵也想送礼物给国王,送什么礼物好呢?(与幼儿互动)

  3、泡泡糖肢体与造型游戏--嚼、粘、吹。

  1)嚼泡泡糖--布球。

  l 引导语:爱吃精灵最贪吃,它想送的礼物甜甜的,可以嚼很久但不能吞。我们来听听它送了什么礼物。

  l 欣赏第一遍音乐,说出爱吃精灵送的是泡泡糖。,引导幼儿学爱吃精灵做各种贪吃状……

  l 引导幼儿想象除了嘴巴还有什么地方还可以做咀嚼状?(下巴、肩膀、膝窝、手抓捏布球、两指、五指捏布球等。幼儿做肢体创编时,教师清念语词配合动作。)

  l 听第二遍音乐,幼儿照拍子念语词做各种咀嚼状。

  2)粘泡泡糖--吸铁。

  l 引导语:开心精灵最开心,它想送的礼物是粘粘的,很好玩,什么东西粘粘的呢?(引导幼儿猜出开心精灵送的是什么礼物。)

  l 出示吸铁,学开心精灵拿两个吸铁互吸,到处走。(空练)

  l 听第三遍音乐,幼儿两人吸铁互粘造型,边念儿歌边走。于间奏部分换伴。

  3)吹泡泡糖--玩具圈。

  l 引导语:好奇精灵最好奇,什么都想知道,它想送的礼物可以吹,但不是气球。(引导幼儿猜出好奇精灵送的是什么礼物。)

  l 引导幼儿拿甜甜圈当成望远镜、方向盘……

  l 听第四遍音乐,幼儿用甜甜圈碰双膝,轮拍念语词,于间奏部分做吹泡泡状。

  4、认识五线谱音符位置。

  1)出示五线谱,复习认识五线四间(可请幼儿张开五指认识线和间)。请幼儿在五线谱卡上找出线与间。

  2)于五线谱卡上找出音符排列的顺序:线/间/线/间/线/间……并用彩色吸铁标示

  3)游戏:在五线谱游戏垫上,幼儿当小音符,找出线、间。

  5、引导语:那我们把泡泡糖送给国王吧!师生听音乐边唱边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1、由于题材是幼儿熟悉的泡泡糖,幼儿对泡泡糖的感知经验较丰富,因此,在活动过程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整个活动能以送礼物,围绕泡泡糖的特点展开,主线清晰,游戏性强。

  存在问题:

  1、活动过程第二个目标感应儿遥强化不够,导致部分幼儿只做动作,不念儿谣。

  2、老师在表现各种小精灵时,动作表情再夸张一些,就更富有感染力。

  3、“嚼、粘”的环节能让幼儿充分创造肢体动作,但老师在提升小结上语言不够简洁。

中班音乐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玩发条玩具,感知他们不同的节奏特点。

  2、理解一些发条玩具从快到慢、最后停止的节奏类型,并能在音乐声中用肢体动作创造性的进行表现。3、初步感知速度的概念,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幼儿曾玩过发条玩具。

  2、发条龙虾一只。

  3、发条青蛙、玩具发条人手一份。

  4、录有拧发条声音的音乐,配班老师弹奏一段从快到渐慢的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把玩青蛙发条玩具,感知他的节奏特点。

  1、观察青蛙发条玩具。

  (1)、你是怎样让小青蛙跳起来的?

  (2)、小青蛙是怎么跳的?

  (3)、小青蛙跳的时候节奏是怎样的?教师小结:小青蛙跳的时候一直都是按xxxx的节奏,然后就停住了。

  2、出示青蛙发条玩具跳的节奏谱,请幼儿跟着节奏学青蛙跳。

  (二)、出示龙虾发条玩具,让幼儿观察他的节奏特点。

  1、观察龙虾发条玩具。

  (1)、小龙虾跳的时候节奏是怎样的。教师小结:小龙虾爬的时候先是快的,再一点点、一点点的慢下来,最后停住了,如果你用手去碰碰他,他会再动一下的。

  2、出示龙虾发条玩具爬的节奏谱,请幼儿用肢体动作来反复练习。

  (三)、我是发条玩具。

  1、能根据先快后渐慢最后停止的节奏类型进行表演。当我们给发条玩具上满发条时,他就会按照不同的节奏来跳舞,现在我们也来做发条玩具好不好!那么,你想做什么发条玩具?

  2、戴上大发条,合作游戏。

中班音乐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歌曲的旋律和结构,迁移已有动作经验,尝试创编各种“星猫”动作来玩游戏。

  2.尝试用乐器匹配游戏动作,学习用铃鼓和沙锤演奏歌曲“0 0 0 0 |” 和“X X X X|0 0 0 0”的节奏。

  3.变出造型时,能控制好乐器,不发出声音。

  活动准备:

  1.歌曲《快乐星猫》。

  2.乐器:铃鼓、沙锤。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乐做律动。

  师:天气真好,森林里的小猫们都出来玩啦!

  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新游戏。

  1.教师示范星猫动作,引导幼儿了解新的游戏规则。

  师:其实在我们这群小猫里,藏着几只星猫,我就是其中的一只星猫,看看我做的跟你们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还做你们原来的动作。

  2.幼儿做星猫,交换角色玩游戏。

  师:原来星猫会做各种动作呢!你们会做星猫的动作吗?

  3.请一名幼儿做星猫,幼儿再次游戏。

  师:谁愿意做星猫呀?

  师:他是星猫,我们要跟谁学动作啦?

  三、加入乐器进行演奏。

  1.探索加入乐器玩游戏的方法,随乐完整演奏。

  师:小猫们变了很多动作,开心吗?小乐器也想来和我们一起玩呢。我做星猫,你们用小乐器给我加油好不好?

  师(演奏方法):我在做胡须的地方,你们怎么演奏的呀? 拍手的地方呢?

  2.请一名幼儿做星猫,尝试乐器演奏。

  师:刚才我们都很能干,在胡须的地方用连续摇的方法,在拍手的地方用一下一下敲的方法。现在谁想做星猫?这个星猫做得怎么样?

  四、交换朋友完整循环游戏。

  1.讨论交换朋友的方法。

  师:星猫想找更多的朋友玩游戏呢,在哪个动作的时候可以换朋友呢?

  2.加入交换朋友,幼儿完整玩游戏。

  师:我们刚才交换朋友的时候,小星猫做的怎么样啊?

  3.再次完整游戏。

中班音乐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用乐器进行合奏表演,体验乐趣。

  2、引发对昆虫鸣叫声的兴趣。

  3、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蜜蜂、知了、螳螂等昆虫图片;音乐cd。

  2、部分节奏卡片,木鱼、碰铃、串铃等乐器。

  活动过程:

  (一)猜猜谁会来。

  1、森林里要开昆虫音乐。谁来了?

  2、逐一出示昆虫图片,如蜜蜂、螳螂、知了,分别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二)昆虫唱歌。

  1、你们想先看谁的表演?

  2、蜜蜂是怎么唱歌的?教师范唱第一段,出示最后两小节的节奏卡片: x x x x / x - - - / 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3、出示螳螂,有几只?它是怎么来的?歌声是怎样的?学一学螳螂表演 xx x xx x / x - - - /。

  4、 出示知了,有几只?它在什么地方?声音是怎么样的?学一学 x. x x. x / xx - - - /

  5、跟老师边唱边拍节奏。

  (三)昆虫音乐会。

  1、分三组,分别扮演蜜蜂、螳螂、知了,看节奏卡片拍打节奏(蜜蜂—木鱼;螳螂—碰铃;知了—串铃)。

  2、教师弹奏歌曲,幼儿齐声合唱,每段最后两小节根据歌词分角色演奏相应乐器。

  3、好朋友在一起表演,昆虫音乐会肯定会更精彩。

  4、用两种乐器合奏。

  5、尝试多声部合奏。

  (四)好听的音乐会

  跟着音乐cd,配上乐器将歌曲完整表演。

  活动反思:

  虽然有三个声部,但每一个声部都是固定的节奏,只是在最后两小节有些变化,这样的合奏并不难。教师可以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 从单声部敲奏过渡到多声部合奏会给幼儿的听觉器官带来一种新的刺激。学习合奏,也是学习合作的开始,不仅动作要协调,还需学会倾听,以便能和谐地演奏。 在“昆虫音乐会”的情景中可鼓励幼儿表演其他昆虫的鸣叫声,进一步激发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小百科: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中班音乐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旋律节奏与速度的变化。

  2、能根据音乐的变化大胆地模仿、表现老爷爷与小弟弟的音乐形象。

  3、在活动中幼儿倾听音乐,大胆的游戏表演。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受旋律节奏与速度的变化

  活动难点:

  幼儿能根据音乐的变化,模仿相应的形象。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小鼓,老爷爷小弟弟的图片,音乐《老爷爷与小弟弟走路》,相机

  经验准备:幼儿对快慢节奏的音乐有过欣赏经验,幼儿对老爷爷、小弟弟走路形象有所观察。

  活动过程:

  一、导入:“手指游戏”。

  1、手指变变变:“小朋友,伸出你的两根小手指,变变变,变成一只小兔子。”

  2、“小兔跳舞”:

  ——出示小鼓,师:“小兔子要和小鼓一起跳舞咯,小鼓敲地慢,小兔就跳地慢,小鼓敲地快,小兔就跳地快。”

  ——老师敲小鼓,幼儿手指表示小兔跳的快慢。

  (此环节的重点是帮助孩子初步建立对节奏快慢变化的感知,同时手指动作的表现方式一方面能激发孩子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也给了孩子表达节奏感受的空间。)

  二、感知音乐:了解音乐旋律节奏、速度的变化。

  1、播放音乐(A段、B段),幼儿欣赏:

  ——师:“小兔子跳舞跳得可好看啦,把老爷爷和小弟弟都吸引过来了,接下来老师放两段音乐,请你听听哪一段音乐是老爷爷走来了,哪一段音乐是小弟弟走来了?”

  (此环节的重点是利用人物形象帮助孩子初步感知音乐的变化和特点。)

  2、幼儿交流感受:

  ——“为什么A段是老爷爷在走路?”(音乐A段比较深沉、缓慢,就像老爷爷走路一样慢慢地、缓缓地。)

  ——“为什么B段是小弟弟在走路?”(音乐B段比较轻快、活泼,就像小弟弟走路一样蹦蹦跳跳的。)

  ——师根据孩子的回答,随机播放音乐,验证孩子的感受。

  (此环节的重点通过讨论、验证的方法,再次把握音乐的性质。)

  3、分段欣赏,感受A、B两段音乐的节奏、速度特点。

  ——师:“请你再仔细听听,是不是像老爷爷(小弟弟)走路那样慢慢地(蹦蹦跳跳的)”

  ——师小结:“A段音乐的节奏、速度很重,很慢;B段音乐的节奏、速度很轻快。”

  4、再次整段欣赏A、B段。

  ——师:“我们再来完整听一遍,想一想老爷爷和小弟弟是怎样走路的?”

  (此环节的重点是通过A、B两段音乐的对比,让孩子感受旋律节奏、速度的变化,同时通过形象的人物角色,加深孩子对音乐性质的把握,将抽象的音乐感知变得丰富、生动,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在倾听、对比、验证、人物形象匹配等教学策略中,教师帮助孩子理解、分辨音乐。)

  三、表现音乐:根据音乐性质,模仿表现音乐形象。

  1、动作表现音乐变化

  ——“老爷爷老了,他走路时慢慢地,小弟弟很可爱,走路快快的,我们在座

  位上学一下。”(教师引导孩子用上肢动作表现音乐的变化)

  ——师放音乐,幼儿在座位上表现音乐的变化。

  (此环节的重点是通过动作来表现对音乐变化的理解,这也是为下面的分辨、模仿活动做准备。)

  2、模仿音乐形象:

  ——出示角色图:老爷爷

  “老爷爷是怎么走路的?我们来做做看,谁表演地最像。”

  ——(播放音乐A段)幼儿自由模仿,教师用相机记录幼儿的不同动作。

  ——利用相片,抽取精彩的动作,集体学习(拄着拐杖走;边摸胡子边走路;边敲背边走路;一摇一摆地走路等等)

  (B段音乐,小弟弟的形象模仿同上,小弟弟走路:一蹦一跳的走;跨着步走;单脚走;边拍皮球边走等等。)

  (此环节的重点是模仿人物的形象,这也是音乐游戏的另一个难点,通过自由模仿、照片记录、集体学习等策略,教师帮助孩子丰富对人物走路形象的认识和模仿经验。)

  3、游戏:“谁来了?”

  ——师:“老师放音乐,请你听听谁来了,我们就变成谁。”

  ——师放音乐,幼儿根据音乐变化进行模仿。(根据孩子兴趣和表现重复几次)

  (此环节通过多次的游戏,帮助孩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四、音乐游戏:看演出

  游戏规则:师放《老爷爷与小弟弟》的音乐,幼儿根据音乐模仿,师敲小鼓,“老爷爷”与“小弟弟”就在座位上坐好。

  (此环节通过鼓点的提示,将听信号的游戏融入到模仿游戏中,这就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降低了孩子对音乐感知的惰性。)

  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游戏是小朋友的基本活动,他们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都需要通过游戏这一方式来实现。本次活动的内容是两段对比明显的音乐,但是当我为音乐配以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并让活动围绕一个有趣的情景故事展开后,孩子们的注意力、感知力、模仿力就被调动了起来。活动中我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方式,让孩子先听辨、后模仿,并给了孩子自由表现的空间,同时利用相机整理、分享孩子的创意,这让每个孩子都有了尽情表现的机会。最后以小鼓为信号,不仅和开头起了呼应的作用,而且也增强了音乐游戏的趣味性,让活动达到了新的**。

  当然,本次活动我也存在着一些疑惑:老师在音乐欣赏前,就提出了两个音乐形象,这是否会限制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局限了孩子的音乐遐想空间,倘若给孩子一个倾听、自由发表的空间后,再提出音乐形象,孩子对音乐的感知是否会更具有自我理解和,这也是尊重孩子想象、感受的一个表现吧,在以后的活动开展中我也将对此进行新的尝试。

中班音乐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音乐欢快幽默,其滑音部分极具特色,日常教学活动中常被表现成从上至下的律动。我们认为同一种音乐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中班幼儿对磁铁的吸引特性具备一定认知经验,将吸铁过程与音乐的滑音部分巧妙结合,用“磁铁将军和小兵”的虚拟故事贯穿游戏始终,旨在让幼儿感知了解音乐中动静变化和滑音的同时,还能在自我掌控的游戏情境中,自选角色、自我印证、自我挑战,感受合作游戏娱人、娱己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感知音乐中动与静的变化和滑音的特点,能用自己喜欢的肢体动作表现停顿及磁铁与金属相互吸引的情景。

  2、能随音乐变化进行律动游戏,享受多人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活动前丰富幼儿对磁铁相关特点的认识。

  2、对音乐原曲进行编辑。

  活动过程

  活动前热身。

  1、无音乐节奏小游戏:运用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初步感受音乐的基本节奏型。

  (1)身体一个部位的节奏游戏。

  指:我请你们玩游戏,用身体的哪一个部位玩?

  (2)身体多个部位配合的节奏游戏。

  指:我想用身体的两个部位一起游戏,用哪里?怎么玩?

  2、第一遍感知音乐,引入故事游戏情景,体验乐曲完整结构。

  指:还有个更好玩的游戏藏在音乐里,我们来听听。(这天,威风的磁铁将军和快乐的小兵们出门去——)

  3、第二遍感知音乐,展开故事游戏情景,体验乐曲中行进与停顿的变化。

  指:从音乐里你听到了什么?(它们走走走走,红灯——停!)

  4、第三遍感知音乐,继续展开故事游戏情景,体验乐曲中滑音部分的特点。

  指:小兵们走着走着,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它们走走走走,突然X被X吸住了;它们继续走走走走,突然X又被X给吸住了。)

  指:他们是听到什么声音,才会发生这件奇怪事的?

  5、玩碰碰游戏。

  (1)自己身体一个部位和另一个部位的吸引。

  指:这个碰碰声音有魔力,你们听到以后,身体的哪个部位和哪个部位会被吸到一起?

  (2)教师和一位幼儿示范两人合作游戏。教师扮演磁铁将军,幼儿扮演小兵。

  指:当磁铁将军听到碰碰声音时,会发生什么事情?你身体的哪个部位会被我吸住?

  (3)相邻幼儿两两分组,身体各部位的相互吸引。

  指:商量好谁是磁铁将军,谁是小兵。碰碰声音出现的时候,磁铁将军会吸住小兵身体的哪个部位?

  6、拓展游戏玩法。

  (1)幼儿散点式行进,交换角色和游戏玩伴,滑音部分快速反应找到玩伴两两吸引的游戏。

  指:磁铁将军和小兵们大家一起出发了,当听到碰碰声音的时候,看哪位磁铁将军最快找到自己的小兵吸住他。

  (2)幼儿两人一组身体某部位粘连的方式散点式行进,滑音部分快速反应找到另外两个已粘连在一起的玩伴变为四人的游戏。

  指:这会儿,还有更好玩的要事情发生了——刚才吸在一起的将军和小兵,当再听到碰碰声音的时候,还会发生什么事情?会和另外的将军和小兵吸住变成4个人在一起的大军队么?试试。

  7、与客人老师的互动游戏。

  8、游戏玩法,活动结束。延伸:与其它玩伴、爸爸妈妈的分享游戏和创新游戏的其它玩法。

  指:我们今天玩的游戏可以是自己一个人玩、可以是两个小朋友一起玩、可以是两个小朋友变四个小朋友一起玩。可不可以和更多小朋友一起玩玩?和爸爸妈妈怎么玩呢?这个游戏还可以有其他的玩法么?下课后大家都去试试,祝你们玩得愉快!

中班音乐教案 篇7

  一、设计意图:

  诗歌《吹泡泡》篇幅短小,共四句,诗中意境优美,有一定的韵味,适合中班上学期教学。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走入这个活动,也为了取得好的互动效应,我在班内区域中投放了玩“吹泡泡”的游戏材料,班中孩子对这个游戏非常感兴趣,自由活动或吃过午饭后,他们几个人一组兴致勃勃地玩着,一边吹一边交流着自己的的发现:“我的泡泡多大呀!”“我的泡泡是彩色的”“我的泡泡是小鱼吐的泡泡”``````中班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语,在此基础上,他们愿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对事物的理解、发现、想象,基于此,我把《吹泡泡》纳入了活动课程,教案《中班活动教案一(数学 语言 音乐 体育)》。

  二、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诗歌优美、抒情的语言,能在学念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彷遍、想象。

  2、懂得自然界中许多事物存在着相互关系。

  三、活动准备:

  1、孩子已有吹泡泡的经验 。

  2、诗歌图片几幅。

  3、优美的音乐磁带。

  四、活动过程:(一)、谈话,引起兴趣

  1、小朋友,上次我们玩了吹泡泡的游戏,你们都吹出了泡泡,好玩吗?

  2、有一个小朋友看见我们这么好玩,她也想玩了,她是谁呀?(看图片)

  3、这个小妹妹一边玩,一边还在说着“吹泡泡”的诗歌呢,听听小妹妹是怎么说的。

  (二)、倾听,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1、师朗读诗歌一到二遍

  2、小妹妹说了什么?

  3、师根据幼儿说的随即贴上图片

  4、我们能不能跟着小妹妹一起说一说诗歌

  5、为什么星星是月亮吹的泡泡?(雨点、小鱼、果子)

  (三)、彷编诗歌

  1、小妹妹还要吹很多泡泡,看看我们中三班的小朋友会不会用“谁是谁吹的泡泡”帮小妹妹说一说。

  2、小朋友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一下。

  3、幼儿彷编,根据孩子彷编的诗句,幼儿互相学习,

  (四)、延伸活动

  把我们刚才编的诗歌画出来,贴到图上去,让全班小朋友看看说说。

中班音乐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的剧本的理解,能够大胆的表演角色。

  2.能根据音乐的节奏,把动作和表情做到恰如其分。并能说出,剧中所表达的情感。

  3.在大家合作表演下,对表演与模仿更加的充满兴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猫和老鼠的PPT(图片音乐)

  2.小小影视角(给幼儿欣赏模仿动画片)

  活动过程:

  一、用教师是导演,来招小演员,来激发他们表演欲望。

  师:今天啊,江老师还有个新称呼,叫做江导演。听说XX小朋友很有表演天赋,那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很会表演啊?

  二、根据老师所表演的剧本,自己理解剧本中猫或者老鼠的情绪。进行表演。

  师:你们什么时候会兴高采烈的?那是怎么样表现的呢?

  三、缺乏表演的动作,再引入动画片根据动画片里猫和老鼠,丰富的动作和表演。进行模仿,学的更多的表演的动作与表情。

  再次来体验兴高采烈如何表演。

  四、第二个剧目,让幼儿尝试饥饿难耐是如何表演的,并且体会小老鼠的心情和感受。

  教师先来表演剧目二,问:这时候出来了谁?

  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老鼠,它怎么了?(引出饥饿难耐)那它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尝试模仿饥饿难耐。

  跟着音乐体验。(注意动作和表情)

  五、继续引出下段的剧本,进行表演。

  六、组织游戏,进行配乐表演。

  先听音乐让他们猜老鼠在干什么,然后总结他们的。引出第三个剧目。

  继续是老师来表演(注重表情和动作)问:"老鼠想到了什么方法?可是对方是猫呀,要是醒来可就糟糕了,小老鼠是怎么去偷的"(小心、偷偷的去偷……引出小心翼翼)请他们来表演,如何小心翼翼。

  1.首先,由老师作为猫,小朋友作为老鼠,去偷那条大鱼。(分清楚,去偷时候的小心翼翼和猫伸出爪子时的惊恐万分)

  2.再由一部分小朋友做老鼠,一部分做猫体验不同的情绪和心情。

  3.最后,可以离开小椅子,更大范围的去表演。例如:可以躲到某小朋友后面、慢慢吞吞的前进等。

  六、分组活动,选出猫和老鼠。将整个故事,完整的表演一遍。

  七、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在"影视角"自由选择动画,模仿与表演练习。

  2.编排一个动画经典表演。

  反思与分析

  1.选材新颖 动画《猫和老鼠》一直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而动画中,猫和老鼠丰富的动作与表情,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兴趣和模仿的动力。孩子们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跟着做动作与表情。所以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一定是非常的浓厚的。

  2.教学形式多样,即体现了集体活动,又关注了小组活动以及个别活动。

  3.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资源、多媒体这种声形并茂的教育辅助材料,它生动形象的提点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让幼儿敢说、敢做、敢演。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表演与模仿,引导孩子们丰富的表演,体现了师幼互动。

  4.重视分层引领,先由"听"与"看"后由"说"与"演"。在孩子们表演的极其精彩与生动时,给予鼓励与表扬。

  5.与孩子们互动及分组游戏,让整堂课不乏味,让孩子们有极大的兴趣参与与配合。

  可能出现的问题:1.孩子们比较好动,在一起表演的时候很容易离开座位,不听指挥,又容易一起蹦跳,摔在地上等。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2.在看动画过程中,或者在表演过程中,孩子们会把这个当做游戏,无论剧中应体现开心还是难过,他们都会很开心与兴奋。

  小百科:老鼠是哺乳纲、啮齿目、鼠科的啮齿类动物,俗称“耗子”,是哺乳动物中繁殖最快、生存能力很强的动物。全世界约有三千多种老鼠,无论室内、野外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足迹。

中班音乐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夏天的雷雨》,能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两两结伴演唱。

  2.了解夏天的雷雨和闪电。

  活动准备:观察过雷雨前后的自然景象。

  活动过程:

  1.说说夏天的雷雨。

  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雷雨现象。

  教师小结夏天闪电、打雷到下雨的过程。

  2.欣赏、熟悉歌曲。

  教师范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熟悉歌词。例:教师:"天空中,一闪闪,什么光发亮?"幼儿:"一闪闪,一闪闪,闪电光发亮。"出示节奏卡,帮助幼儿理解和把握切分节奏。

  3.填词唱歌。

  幼儿跟老师一起唱,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内容。

  幼儿在教师伴奏下,尝试演唱歌曲《夏天的雷雨》。

  4.表现歌曲。

  请幼儿尝试在演唱的过程中根据歌词内容创编简单的"闪电、打雷、下雨"的动作。

  幼儿尝试两两结伴,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演唱,并用动作进行表演。

  教师引导幼儿有表情的演唱。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上一篇: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

下一篇:大班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