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
【精选】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锦集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倾听音乐并感受|XX|XX|的节奏,在熟悉音乐节奏与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游戏。
2、能按音乐节奏做出机器人走、动相互传递的动作。
3、理解传递的模式,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默契与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剪辑。
【活动过程】
一、模仿机器人的动作,引起游戏兴趣。
1、你们见过机器人吗?(见过)
2、谁来说说机器人是怎么样的?(幼儿用动作来表现)
3、木头机器人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硬硬的)
4、你们见过声控机器人吗?(没有)
5、声控机器人就是声音控制的。
(用指示让幼儿体会声控机器人的特点)
[活动评析:机器人的话题本身幼儿就很感兴趣。]
二、倾听音乐,了解音乐的节奏和结构,在观察教师动作中理解游戏的基本动作元素。
听音乐,看看机器人是怎么走路的?它的节奏是什么?
(师幼一起学机器人走路。教师用1234节拍提示幼儿)
[活动评析:老师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幼儿进一步对声控机器人产生兴趣。]
三、运用机器人按开关加能量的互动游戏,进一步感受音乐节奏。
1、刚才呀,我们机器人的电快用完了,怎么办?(教师示范如何充电)
2、我刚才是怎么充电的?(买插头;找电源充;到加油站加油;买电池)
3、可以按头,还可以按哪里?
(听音乐,师幼共同做动作)
[活动评析:音乐节奏感鲜明,幼儿很感兴趣。不同的节奏之间的转变,极具情境性。]
四、幼儿尝试两两合作轮流按“开关”,给对方充电。
1、我来看看机器人的电都有没有充满。(摸一摸幼儿的头)
2、哎呀,都没有充满哦,我的电是满的
(老师下位随机按幼儿,让其充电。)
3、同伴间如何充电?(请老师示范。)
4、刚才是怎么充电的?这叫什么?(幼儿两两结合)
(请幼儿示范正确的和错误的动作,明确游戏规则。)
5、机器人们,教师还有一些机器人等着我们充电呢。
[活动评析:教师游戏化的语言贯穿于整个活动,这能够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沉浸在这个快乐的音乐游戏中。]
五、完整游戏。
[活动评析:两位教师在示范的时候,形象逼真,对头部、肘关节、臀部、肩膀的充电,幼儿很感兴趣。
幼儿上去示范错误和正确的动作,能够让幼儿自己意识到正误,再次明确游戏规则,加深影响。]
反思:
活动的导入通过迁移幼儿已有的关于机器人的经验激发幼儿的兴趣。活动中教师帮助幼儿不断的感知音乐的节奏,节奏快速慢速的不断转换,使幼儿一直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体验中,避免了游戏的枯燥和重复练习。教师通过游戏化的语言和机器人生硬的动作帮助幼儿掌握|XX|XX|的节奏型。当老师发现幼儿出现问题是=时,能用游戏化的语言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问题,帮助幼儿达到自我学习和全班共同学习的效果。如:两名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玩的很兴奋,出现没有按照老师要求行动的情况,老师说:这两个机器人有点不受控制,我帮他们调整下程序。后面幼儿两两相互充电的时候,这两名幼儿还出现了动手的现象,老师以机器人的身份介入,帮助他们充电。这样既没有影响到别的幼儿和上课的环节,又让这两名幼儿继续回到了游戏中。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多通道参与原则,是当今幼儿园音乐欣赏教育活动改革所提出的一项重要原则,借助音乐欣赏《摇篮曲》来尝试、实现这一原则。通过听觉以外的其他感觉通道,如:唱歌、表演、绘画等相互的运用、融合,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更好地表达对音乐的感觉;体会自己是活动的参与者、操纵者;感受音乐过程中所带来的快乐及亲子之情。
活动目标:
1. 知道摇篮曲是东北民歌。通过欣赏能听出歌曲的内容,进行母爱教育。
2. 通过对歌曲的感受,能说出歌曲的性质(优美、缓慢)。知道这是妈妈摇宝宝睡觉时唱的歌,要慢而轻地唱。
活动准备:
1. 幼儿园教育活动音乐磁带。
2. 设置一个娃娃睡在摇篮里的情景。
3. 表现歌词内容的图片3幅。
4. 幼儿人手一个娃娃和一块小毛巾。
重点:
引导幼儿说出歌词大意。
难点:感受两首乐曲的不同性质。
活动过程:
(一)感受《进行曲》
1、幼儿听音乐《学做解放军》排队、踏步走进教室坐好。
2、 让幼儿自己说说听完这首曲子的感受(幼儿自由发言,老师进行及时鼓励和表扬)。
3、 教师小结《进行曲》的性质和特点(欢快、有力、速度稍快)。
(二)肢体动作体验、感受
用宝宝哭的声音引出《摇篮曲》。老师告诉幼儿:“刚才的《进行曲》力度太强了,把宝宝吵醒了,请小朋友帮我想一个好办法哄宝宝不哭。”幼儿自由回答(摇一摇、抱一抱、亲一亲、拍一拍等)。每当幼儿想出一种办法,尤其是与别人不同的办法时,老师都要给予鼓励、夸奖孩子并和其他幼儿一起用动作体验摇一摇、抱一抱、亲一亲、拍一拍等,体验后让幼儿说说感觉(轻轻地)。
(三)感受《摇篮曲》
1. 老师:“小朋友们想的办法都很好,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老师也想了一个办法,我想给宝宝唱首歌,可是不知道这首曲子行不行,请大家帮我听一听。”欣赏第一遍〈摇篮曲〉,要求幼儿仔细倾听。
2. 欣赏完乐曲,组织幼儿说说感受(优美、缓慢)。老师:“这首曲子真美,宝宝睡着了,我们把她放进卧室去吧。”老师边唱边做拍手、拍腿动作,让幼儿感受2拍子。操作完毕,让幼儿说说是几拍子乐曲?(2拍子);哪一拍强?哪一拍弱?(拍手的一拍强、拍腿的一拍弱)顺势告诉幼儿2拍子强弱规律:强弱。
(四)结合〈摇篮曲〉深入进行肢体感受组织幼儿双手成摇篮状,倾听音乐、感受音乐(轻轻地、柔柔地)。
(五)运用倾听法,分段欣赏〈摇篮曲〉
1. 幼儿结合第一幅图片欣赏乐曲第一段,说说歌词内容,老师总结后再为幼儿演唱一遍第一段歌词(帮助幼儿加深和理解词意)。
2. 幼儿结合第二幅图片欣赏乐曲第二段,说说歌词内容,老师总结后再为幼儿演唱一遍第二段歌词(帮助幼儿加深和理解词意)。
3. 幼儿结合第三幅图片欣赏乐曲第三段,说说歌词内容,老师总结后再为幼儿演唱一遍第三段歌词(帮助幼儿加深和理解词意)。
4. 为幼儿解释歌词中难以理解的词,如:“娘”。(过去的年代,把妈妈叫做“娘”)。
5. 老师可着重讲解第二段歌词,让幼儿说说长大后自己的愿望是什麽?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表扬幼儿有志气)。
6. 老师把歌曲整体为幼儿演唱一遍。
(六)介绍歌曲出处(是一首东北民歌,是妈妈摇宝宝时唱的歌,要慢而轻地唱)。
(七)进行母爱教育
1. 老师:“在我们小的时候,每天晚上是谁哄我们睡觉的?”幼儿集体回答(妈妈、爸爸)。向幼儿进行母爱教育:爸爸、妈妈很辛苦,每天要上班,下了班还要照顾我们,我们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麻烦爸爸、妈妈。
2. 鼓励幼儿回家用一个动作来感谢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如:亲一下、抱一下、搂一下等),也可为父母捶捶背、揉揉肩等。
活动延伸:
幼儿每人抱一个娃娃,边欣赏乐曲边摇娃娃睡觉,风起了,会给娃娃盖被子,体验父母的辛苦。教学活动在舒缓、优美的乐曲中结束。
(八)补充加深活动
1) 把课中所用的材料投放在活动区内,让幼儿自己放乐曲,自己欣赏,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体现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2) 以〈宝宝的摇篮〉为主题,设计几个小栏目,让幼儿描述、绘画,加深亲子之情。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初步学唱三拍子歌曲《小雨点跳舞》。
2.尝试用绘画的形式创编部分歌词。
3.在创编活动中体验歌唱带来的喜悦。
4.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1.自制卡片式图谱(卡片背面贴磁条),其中两个,两种颜色的小雨点各两个,~(彩虹)两个。
2.人手一份绘画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学习副歌部分,探索用象声词表现小雨点跳舞的声音。
1.(出示图片~)教师边指图片范唱,带领幼儿学习彩虹唱歌。
师:这是彩虹,它会唱歌,让我们听一听彩虹是怎么唱歌的。
师:彩虹是怎样唱歌的呀?(幼儿随乐演唱)
2.教师引导幼儿探索小雨点跳舞的声音,并在音乐的伴奏下学习演唱歌曲的后半部分。
师:(出示图片小雨点)这是小雨点,它会跳舞,还有几个朋友和它一起跳舞呢!(依次出示图片小雨点)
师:小雨点从天上落到地上,它们跳舞的时候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
3.教师带领幼儿随乐演唱歌曲后半段。
师:这一次我们把彩虹唱歌和小雨点跳舞的音乐连起来唱一唱。
二、完整学唱歌曲
1.教师随伴奏逐一出示歌曲前半段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的含义,并学唱歌曲前半段。
师:我这里还有许多小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欣赏教师完整范唱歌曲的前半段。
师:那小问号究竟唱了什么?请仔细听!
(教师范唱歌曲前四句。)
3.幼儿跟随教师学唱歌曲的前半段。
三、尝试用绘画的方式创编前四句歌词,同时在绘画活动中倾听教师完整范唱。
1.教师提出要求,幼儿作画。
师:小雨点可能会在哪里跳舞呢?请你用水彩笔在纸上画出你的想法。
2.幼儿交流绘画作品,教师选择合适的四幅答案贴在"?"处。
四、看教师指图,完整演唱歌曲
1.师幼问答式合作演唱歌曲。
师:有问号的地方我来唱,贴图片的地方你们唱,好吗?记住在我唱完四句问话后你们再唱,行吗?
2.教师更换四幅绘画作品,幼儿完整演唱歌曲。
活动反思:
课堂气氛活跃,课件使用合理,幼儿参与感强。但是活动节奏把握不够,时间有点长。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两段不同速度的音乐。
2.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风吹过时出现的情景。
活动准备:
音乐CD《风在哪里》,课件《风在哪里》。
活动过程:
一、听辨曲式:
1。听音乐《去郊游》入场。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去郊游吧。"2。ppt播放:起风了,树叶往下落。
师:"咦,树叶怎么会落下来?"(幼儿:风来了)3。引导幼儿说说风在哪里。
师:"你们见过风吗?见过什么样的风?"4。幼儿观看课件,观察生活中的风。
师:"你们看见风来了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小结:"轻轻的风来了,树枝摆呀摆,花儿摇呀摇,蒲公英飘呀飘,风帆鼓呀鼓。急急的风来了,彩旗甩呀甩,树叶转呀转,红旗抖呀抖,衣服飞呀飞。"二、旋律感应:
1。教师播放音乐,幼儿完整感受旋律,体验AB式的两段不同感受的音乐。
师:"风有时是轻轻地来,有时却急急地来,闭上眼睛请仔细听听,风什么时候在轻轻地走,什么时候在急急地跑?"2。教师播放音乐,幼儿感受慢节奏的旋律。
师:"你觉得刚才听到的音乐里风什么时候轻轻地来了?"3。引导幼儿用肢体表现慢节奏的旋律。
师:"你听到了吗?我们随着风中的音乐也来轻轻地摆动你的身体吧。"4。教师播放音乐,幼儿感受快节奏的旋律。
师:"这部分音乐中,风的脚步声和刚才的感觉不一样了吧?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幼儿讲述)"我们再来听听,看看,感受一下大风的到来吧。"5。教师播放音乐,幼儿用肢体表现快节奏的旋律。
师:"大风的到来是什么样的?我们随着风中的音乐表现一下大风的到来吧。"三、肢体表现:
1。教师引导幼儿用肢体来表现风到来时的景物。
师:"风来了,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我们也来变成风中的一样东西,每个人想想从现在开始你变成了什么?等风来了,你就随着风动起来,听着音乐开始好吗?"2。教师播放音乐,幼儿自由舞动。
3。教师再次播放音乐,鼓励幼儿尝试与同伴合作完成动作情节。
教师小结:"原来可以一个人表现风来了,也可以与同伴合作来表示,想不想再和风一起捉迷藏?我们听着音乐和风一起玩玩。注意听辨不同的脚步声。"四、结束活动。
师:"今天和风玩了好长时间的游戏也累了,我们回家吧。"在《去郊游》的音乐中结束。
活动反思:
《风在哪里》是一节音乐欣赏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能通过听音乐感受音乐的不同速度,并用"优美、舒缓、柔和"等词语来形容听第一段音乐的感受,从而得出第一段音乐是"风轻轻地来",而用"急、快、猛"等词语来形容听第二段音乐的感受,得出第二段音乐是"风急急地来",说明了幼儿对音乐有一定的听赏能力。在用肢体动作表现风时,幼儿能用手摆动,身体扭动、转圈等各种动作来表现,并且也能通过动作的轻柔与有力来表现两种不同的风。在把自己变成风中的一样东西时,幼儿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变出各种不同的东西,如:小花、小草、大树等等。在与同伴合作表现风中的东西时,幼儿兴致极高,通过与同伴商量摆出各种造型,与两种不同的风做游戏。整个活动中,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幼儿的主体作用,幼儿在活动中,大胆勇敢地表现自己,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进一步熟悉乐曲的旋律和结构,引导幼儿用下雨、浇花和小雨花共舞的情节动作分辩A、B、C段。
2、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雨点落下时的动作情态,小花喝水时快乐满足的情感表小雨与花儿共舞的欢乐场面。
3、引导幼儿学会二人合作表演动作,根据情节及时调整自己的动作、身体姿势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学磁带、录音机
2、花环。
活动过程:
1、复习律动《摘苹果》。
2、复习歌曲《小雨沙沙》。
3、请幼儿倾听由乐曲改编的故事,感觉乐曲情感。与教师一同练习一下三拍子的节奏。
4、启发幼儿创编动作。
(1)幼儿创编小雨点动作。
(2)幼儿创编花喝水的动作和。
(3)幼儿编花儿与小雨共舞的动作。
(4)完整练习。
5、教师表演舞蹈,引导幼儿到大自然中寻找秋天的景色。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颠倒歌》,唱准切分音和休止符。
2.体会歌曲的幽默、风趣,自主创编歌词。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喜欢欣赏儿歌,会大胆地朗诵。
5.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活动准备:
《颠倒歌》图夹文,视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动物王国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我们来听一听。(教师边做动作,边范唱)
师:你们听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二、欣赏图片,熟悉歌词,唱准切分音和休止符。
1.根据小朋友说的,逐一出示图片,每出示一张唱一句。
2.整理图片顺序。
师:小朋友听得真仔细,把动物王国发生的有趣的事都说出来了,可是这个顺序跟歌曲里说的是一样的么?(师再次范唱)
师:谁来帮这些图谱摆摆顺序?
按顺序把图谱摆整齐,点出歌曲有两段。按顺序带领幼儿唱2---3遍。
3. 唱准切分音和休止符。
拎出重点休止部分,教师唱出两种不同唱法,幼儿进行对比。
师:听听,老师唱的这两句有什么不一样的`?(带领幼儿唱出休止符)
三、鼓励幼儿大胆表演唱
师:小朋友们唱得真不错,老师相信你表演的也很棒,我们一起来看看谁表演的最可爱!
根据视频音乐,和小朋友一起表演。
四、幼儿创编歌词
师:动物王国里除了这些颠倒的事情外,还有什么颠倒的事呢?请小朋友把你想到的事编到歌词里看看,谁来试试?
师:小朋友回家后,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们一起动脑筋想一想,一起编一编。
教后反思:
颠倒歌是一首带有诙谐、幽默曲风的歌曲童谣,歌曲活泼有趣,并有韵律感,深受幼儿的喜欢。整个活动分了三个层次展开教学。
在幼儿发表自己看法的同时,我只是老师初浅的表面性地回应了幼儿,没有抓住机会让幼儿进一步理解颠倒的含义,当幼儿说到颠倒时,应该抓住“颠倒”两字,让幼儿说出颠倒的意思或句子,当幼儿提到某句时,应逐句讲解此句的含义,让幼儿真正理解颠倒,为创编做好铺垫,而不是直接告诉儿歌的名称。
让幼儿再次倾听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儿歌韵律和节奏,但由于能力弱的几位幼儿还没有熟悉儿歌, 节奏把握也不是很好,使得这些幼儿对于歌曲掌握程度不佳。可以适时出示下节奏图谱方便弱的幼儿掌握节奏,也方便音乐感强的幼儿巩固。
在第一次范唱时,我没有解释“颠倒”的含义,以至于后面的创编歌词,孩子们不能及时创编。
总之,由于有了先前的经验与理解,孩子们的回答就像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小鱼飞在蓝天中;小鸟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他们口中的颠倒世界是如此稀奇,不受拘束的孩子个个都是创造美的天使,激发了孩子们的潜在能力。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学会歌唱本首歌曲。
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教学准备
青蛙的图片。
一架电子琴。
《青蛙最伟大》视频。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来看看这都是谁的照片啊?你们认识它吗?
2、对,它就是青蛙,那小朋友你们喜欢青蛙吗?
3、青蛙都有什么本领啊?知道的小朋友来说说吧!
4、青蛙能抓害虫,能帮助农民伯伯除害虫,青蛙助人为乐,伟大不伟大啊?
5、我是这就有关于青蛙的歌曲,你们想不想学啊?
6、这首歌曲的名字就叫《青蛙最伟大》。
7、我们来一起看视频,来欣赏这首美妙的音乐吧!
8、听完了《青蛙最伟大》,小朋友有什么想说的吗?
9、我们学会了唱《青蛙最伟大》,才能学习这首歌的舞蹈对不对啊?
10、我们先来熟悉熟悉这首歌的歌词,我们先来一起读几遍歌词。
11、我们把歌词熟悉记了,才能很快的学会,更能流利的唱出来。
12、那现在老师边弹边唱一句,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一起来唱,一句句的多唱几遍。
13、唱的变数越多,才能让小朋友们学会唱的更快,正确的纠正孩子的音调。
14、小朋友们学会唱以后,给以带领孩子举起小手,有节奏的拍手,打着节拍唱着歌。
15、锻炼小朋友们一起共同的合唱出来。
16、请小朋友们说说歌词里都唱了什么?
教学结束
小百科:青蛙(Frog)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两栖类动物,成体无尾,卵产于水中,体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异,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绝大部分青蛙通过体外受精繁殖,受精卵在母体外孵化成蝌蚪。全球只有10至12种青蛙进化至体内受精,部分会把受精卵排出体外孵化成蝌蚪。但青蛙在动物学上特指的是黑斑侧褶蛙。青蛙一向被认为是卵生动物,不过科学家发现,一种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雨林的青蛙能够产下蝌蚪。这种青蛙是全球6000多种青蛙中唯一一种能够“下蝌蚪”的青蛙。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 篇8
活动准备
1、陕西方言版动画片《猫和老鼠》片段
2、掌上图谱
3、歌曲CD
4、多媒体设备、钢琴
活动目标
能够结合掌上图谱记忆歌词内容。
认真倾听,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边唱边玩的快乐。
感受陕西方言歌曲的风格特点,尝试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活动过程
1、方言问好,初步感受陕西方言特点。
(1)、教师自我介绍。
(2)、学说陕西方言:嘹咋咧1
2、幼儿观看陕西方言版动画片《猫和老鼠》片段。
(1)、幼儿观看动画片。
(2)、找出不同点:找到了吗?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吗?
3、教师讲故事,引出歌曲。
4、幼儿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歌曲。
①清唱一遍。
②提问歌词内容并解释歌词中陕西方言的意思。
学说陕西话:老鼠、二半夜、吓、克里马擦
③教师再次演唱歌曲,鼓励幼儿跟唱。
(2)、利用掌上图谱学唱歆曲。
①引导幼儿说出掌上图谱内容
②幼儿戴掌上图谱演唱。
A在教师提示下边唱边玩。
B幼儿再次看图谱演唱。
(3)、在学唱歌曲的基础上学玩双人游戏。
①介绍游戏玩法。
②幼儿游戏。
A双人边唱边游戏两边。
B集体游戏一遍。
(4)、游戏:抢房子,
A幼儿摆椅子。
B介绍游戏玩法。
C进行游戏两遍。
(5)、给歌曲起名字,并用方言学说歌名。
用四川、陕西话说:猫和老鼠。跟听课教师互动,教大家学用陕西话说“猫和老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