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教案
【精华】幼儿园小班教案集锦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小班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2.增进对家人的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快乐全家福》、教师带来自己的若干张全家福照片、玩具卡《我的家庭树》。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教师出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向幼儿介绍自己的家里人,并介绍自己的家人生活,一边介绍一边根据家人间的关系在白板上画出家庭树。
1.这是老师的爸爸,老师的爸爸头发白了,老师的爸爸很厉害,他会做饭,他做的菜很好吃,还会......
2.猜猜这是谁?这是老师的奶奶......
三、教师和幼儿一起看幼儿用书,帮助幼儿了解图片上的人物关系。
1.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爷爷) 妈妈的爸爸呢?
2.爸爸是爷爷和奶奶的孩子,妈妈是外公和外婆的孩子。
3.让我们看一看这棵家庭树是怎么做的?
4.家庭树的最下方是小女孩,小女孩的上面是爸爸和妈妈,爸爸和妈妈的上面分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四、请幼儿和同伴互相说一说自己家里有那些人,分别是谁。
五、教师提问,请幼儿说出机子家里人的关系。
1.你爸爸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呢?
2.你是爸爸妈妈的孩子,那么你的爸爸是谁的孩子呢?
六、给幼儿发放玩具卡《我的家庭树》,请幼儿回家后和家人一起完成。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铅笔和橡皮的分类。
2、了解铅笔和橡皮的作用,并能正确使用。
3、初步学习握笔和书写姿势。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观察铅笔和橡皮的能力。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1—2支铅笔和1块橡皮,最好也能带卷笔刀。
2、人手一张白纸。
活动过程:
一、欣赏铅笔和橡皮,并学习按特征分类。
1、谈话导入:你们读小学后,刚开始写字要用到什么工具呢?
2、请部分幼儿介绍展示自己的铅笔和橡皮,说说不同点。(颜色、形状、长短、大小、气味、头上有无橡皮)
3、集中一部分铅笔、橡皮,教师出示某一特征让幼儿进行分类。
铅笔按颜色、形状、头上有无橡皮等分类。
橡皮按颜色形状有无气味等分类。
二、初步了解铅笔、橡皮的特点和作用。
1、自由讨论铅笔特点。
说说在使用铅笔时,会出现什么情况?(用力过猛,铅笔会断掉;削得太尖,铅笔也容易断掉。)
2、了解铅笔正确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铅笔时要注意安全,铅笔的铅芯有毒,不能用舌头舔;
铅笔笔头断了或粗了,可以用卷笔刀卷一卷。
铅笔的笔尖太尖,不要伤了自己和别人。
3、了解橡皮的作用。
如果用铅笔写错了字,那怎么来纠正呢?
橡皮有什么作用?应该怎么擦才能干净?
三、我会用铅笔、橡皮和卷笔刀。
1、幼儿尝试用铅笔写名字,教师引导幼儿如何正确握笔和书写姿势。
哪位小朋友知道怎么握笔?我请他来讲一下,大家听听对不对。
正确的握笔:大拇指和食指握住笔杆,中指托住笔杆,笔杆躺在虎口上,其余两指自然弯曲。
书写姿势:背挺直,身体距离桌子一拳的距离,眼睛距离桌子一尺(一胳膊肘)的距离,手到笔尖一寸(两个手指头宽)的距离。
2、对写错的幼儿,指导正确擦橡皮。
正确擦橡皮:一手按着纸,一手轻轻对准擦干净。
橡皮被擦脏了怎么办:在干净的纸上再轻轻擦几下,橡皮就干净了。
我要看看谁的橡皮干净了,举起来让我比比看。
3、初步使用卷笔刀,教师示范如何正确使用卷笔刀。
正确使用卷笔刀:一手握住卷笔刀,一手转动铅笔。
铅笔屑要扔到垃圾桶去,不能把它们扔在地上。
情景描述:
在铅笔和橡皮分类环节,我选取了几种不同的铅笔和橡皮先让幼儿找特征,再总结。之后我说特征请幼儿来分类。整个过程持续了很久,有些特征幼儿重复说,有些特征幼儿容易遗忘。
活动分析:
1、讲得多容易遗忘,绝大多数幼儿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单靠老师说是不清晰的。
2、幼儿的分类能力还不全面,需要老师教给他们方法。
活动反思:
1、在幼儿找出特征时让幼儿在表格里画上相应的特征,这样分类特征就很清晰了。
2、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每个小组合作分类。小组把找到的特征都画在表格里,然后全班一起交流。
小百科:铅笔名叫铅笔,常常会被人认为笔芯是铅做的。其实,铅笔芯主要的材料是石墨。虽然说咬铅笔会有铅的摄入,但是它的来源不是铅笔芯。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我们都知道,小班幼儿因为年龄特点的原因,对吃的东西都特别感兴趣。面包就是他们非常喜欢的一种食品。在平常的观察中,我发现他们在吃面包的同时也常常会与面包玩起“游戏”:“咬一口,变成桥;再咬一口,变出把枪!……”没想到,面包在孩子们的眼中蕴涵着无穷的变化!
孩子们在生活中对面包自然产生的兴趣,让我意识到应该引导他们大胆的和老师、同伴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在此背景下,我设计了“有趣面包”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乐于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感受交流的快乐。
2、观察身边有趣的事物,发现面包的外形变化,大胆进行想象。
3、积极参加操作活动没,大胆表现自己的创意。
活动准备:
1、幼儿对活动中的食物有所认识
2、故事课件、各种面包、各色糖果、果酱;消毒毛巾;做好洗手准备。
3、多媒体教室
活动过程:
一、魔棒变变变
(教师心语:小班幼儿喜欢猜想,他们的想象也极其丰富,所以,应为他们创造一个能激发情绪的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孩子们的情绪随着情节亦步亦趋。这里是以魔棒变变变为情境,引领孩子进入活动。)
1、好吃的面包
——每个幼儿尝一小块切碎的面包。
师:刚才你们吃的是什么?你们还吃过什么味道的面包?吃过什么样子的面包?你们知道刚才的面包是从哪来的吗?
2、神奇的面包
——教师出示小魔棒
师:今天我要教你们用魔棒来变出好吃的面包,和我一起念咒语吧!
——在教师和幼儿的. “魔棒,魔棒变变变”的咒语中,放映不同形状面包的幻灯,教师逐一提问。幼儿观察、想象并大胆地讲述自己的想法。
师:看看这块面包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也是方形的?
师:三角形的面包真有趣,你能用身体变出一个三角形的东西吗?
师:让我的魔棒给你们一点魔力吧,看谁能变出更多不同的东西。
师:这块面包和刚才看到的面包有什么不同?你知道面包中间的心型是怎样变出来的吗?
——教师提供一块面包和一个心型模具,请个别幼儿演示。
(教师心语:好的提问应层层递进,并能很好地推进幼儿的活动。在引导孩子的认知过程中,尽可能地寻找时机,丰富孩子的知识。)
二、动物朋友的面包
1、熊妈妈的早餐
——教师讲述故事,幼儿猜测故事的情节。
师:熊妈妈做了三份面包早餐(分别是一块、两块、三块),它们到底是给谁的呢?为什么?
师:熊爸爸大口吃起了面包,猜猜被熊爸爸咬过的面包会变成什么样?
——请一名幼儿现场模仿熊爸爸吃面包。将面包变换角度,引导幼儿想象被咬过一口的面包变化。
2、动物朋友来品尝
师:熊宝宝想请它的动物朋友一起来品尝好吃的面包,熊妈妈会同意吗?为什么?
——引导幼儿学会与人分享。
师:你知道这些面包都是为哪些动物朋友准备的?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夹在面包中间的水果、青菜等食物,来猜测相应的动物,如:夹有香蕉的面包是为猴子准备的。
(教师心语:小班是幼儿言语习惯养成的最好时期,而小班孩子的良好语言习惯就是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所以,我设计了他们喜欢的故事环节,来帮助幼儿大胆表达。)
三、快乐面包坊
——请幼儿观看趣味面包的幻灯,教师出示制作材料,交代制作要求。
幼儿分组尝试自己动手制作趣味面包。
——将幼儿制作好的面包造型,投影成幻灯,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象和制作过程。
活动延伸:
1、将自己做好的面包,与其他班级的小朋友分享。
2、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关注更多可以想象的事物。
附:课件流程
各种形状样式的面包幻灯片照片--------摆放在桌子中间三盘数量不同的面包------熊宝宝一家对应做在各自的面包前-------显示熊爸爸咬过的照片-----显示熊宝宝咬过的照片------显示熊妈妈咬过的面包照片--------显示送给好朋友吃的面包(鱼、青菜、肉、小虫 等)-------趣味面包宝宝的幻灯照片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泥条盘绕的方法制作蜗牛。
2、愿意和同伴交流、讨论,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创意。
3、养成耐心、细致做事的习惯,对陶艺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布置“蜗牛”生活场景。
2、蜗牛图片多幅。
3、陶泥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2、讨论、练习蜗牛的制作方法。
(1)教师:蜗牛长什么样子?我们可以怎样制作蜗牛呢?
(2)师幼共同讨论蜗牛的制作方法。
(3)教师:蜗牛平时生活在哪里?会干些什么?请你们用陶泥尝试制作各种各样的蜗牛。
由于有了图片的加入,因此在此处教师没有进行示范,而是采用和幼儿一起讨论的方式引导幼儿自己讲述制作的方法,同时也为后期制作不同的蜗牛奠定了基础。
3、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各种不同姿态的蜗牛。
4、活动评价。
幼儿将制作的蜗牛放置于生活场景中,互相评价。教师作点评。
评价环节,教师为幼儿制作的蜗牛创设了一个生活空间,使幼儿制作的蜗牛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这样容易激起幼儿自己讲述的欲望,有利于幼儿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活动建议:
1。区角活动在美术区开展绘画活动“可爱的蜗牛”;在墙面张贴图片,供幼儿欣赏。
2。家园共育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蜗牛的资料,帮助幼儿了解其特征,扩展经验。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理解歌词,并掌握短语“我不是懒惰虫”。
2、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出懒惰虫难受的样子。
3、幼儿能与同伴共同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5、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准备:
知道懒惰虫是什么样的人
活动过程:
l、谈话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师;“小朋友,你们爱劳动吗?你们平时都帮妈妈干什么活呀? (幼儿自由发言)噢,你们可真勤快呀!可是,有一位小朋友,他不爱劳动,他不喜欢帮妈妈扫地,洗碗……更不喜欢冼手、洗脸、洗澡……他呀实在太懒了.所以大家都叫他懒惰虫.突然有一天,懒惰虫的浑身都长满了虫子,小朋友,浑身上下都长满了虫子会怎样?到底谁是懒惰虫?小朋友,是你吗?现在老师要来找找喽,小朋友可要仔细听好了。”
2、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并引入游戏情景
示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最后一拍指向老师)
问:“谁是懒惰虫?你们听听薛老师是怎么说的? (我不是懒惰虫)老师是怎么说的,如果指到你,你会怎么说?那到底谁是懒惰虫呢?我们再来找找吧!”
3、师幼共同游戏,学唱歌曲。
4、歌表演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表现积极,但忽视了能力弱的幼儿的表现,在下次活动中需要个别指导。
小百科:偷懒是不喜欢费体力或脑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