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教案
【精品】水教案模板集合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教案 篇1
最近,我上了一节研讨课《欢乐的泼水节》,以下是我依据上课的思路写的说课稿.
说教材:
《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局部,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局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局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析同学:
因民族差别,同学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发生情感共鸣。同学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教材的布置,再结合二年级同学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同学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检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同学全面热情参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与课文发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四、重难点:
1.感悟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文发生情感共鸣
说教学: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教学授课形式,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1、激发情感,引起需求
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同学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同学的情感即非常想去参与泼水节>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时地给同学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同学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同学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同学饶有兴趣的读1-2句。
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同学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A.出示象脚鼓点声,引发同学读的欲望,先读,感到“快乐、好玩”。
B.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 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同学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读出体验
D.看课件,(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录像)
E.体验后,观看后,男、女生赛读
(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第三个层次:5句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D.生读3-4句。
(此环节设计是让同学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3.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置
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
第二句,以声像手段烘托,让同学在乐声中唱起来,跳起来,在象脚鼓声中赛龙舟。在礼炮声中,在五彩滨纷的烟花中,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局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回归全文
用读给在座的老师听,让在座的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也想去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激发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5、生字教学
学写“吉”、“祥”二字,引导同学观察、描红,提醒写好这两字要注意的地方。来指导同学写好两字。
说效果:
此课教学,基本上达到了我预设目标,师生都能融情于文。特别让我感动的是:
1、请他们自读二自然段后,我问他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同学有那么多读后的感受跟我说,比我预想的“泼水节很好玩”,“人们好高兴呀”这些话要丰富的多。他们有的说了心中的小问号,有的说了当时的情景,有的说了自身的感受,当时,同学的回答激励了我,我感觉他们真可爱,真会读书,更爱考虑。
2、同学是最真实的,比方弱处置的第三段,礼炮的轰鸣,五彩缤纷的火花,象脚鼓点声中赛龙舟的局面,给了同学巨大的震憾,让他们在课堂上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
然而在唱起歌来,跳起舞来时,我放的是音乐课曾学的傣族舞蹈《金孔雀轻轻跳》我班同学都会跳,在元旦联欢会上还扮演过,然而课堂上只听见唱,没有几个人跳,课后我也反思了一下,原因有二,一是我放的是伴奏带,由听到唱到跳,于同学着想,是必有一个熟悉过程,因此不能达到伴奏带一响,马上就能唱跳的效果,因为终究是二上学的一首歌,也许在这里我放有歌词的歌带,效果会好些。二,我要学会他们音乐课上那样跳就好了,能刺激他们的回忆。因此此处为同学着想不够。
此外,我希望我评价同学的语言更精炼些,不要重复同学的答案。
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成因。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计算机软件、“中国年降水量”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温差别很大。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mm、400mm、5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见教参)。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计算机显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总结板书】2、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计算机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屏幕显示季风区界线,并指出玉门】
【讲授】唐代诗人王之涣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实际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请同学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比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计算机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屏幕演示)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屏幕演示云图】这是4月的云图,云带下方地区进入了雨季。5月,雨带将扩展到南岭地区,人们称之为“华南雨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季风势力日渐强大,它已不满足困守在华南地区,又要北伐了。6月初,夏季风的先头部队来到长江流域,冬季风势力较弱,摇着小白旗又向北逃命去了。请看6月的云图,云雨带到达长江流域,江南进入雨季。因为时逢黄梅成熟季节,所以这个雨带被称为“江南梅雨”。有一句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当地谚语还说“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阴雨连绵常使衣物、食品等发霉,人们又抱怨地称之为“霉雨”。
【讲授】(屏幕继续显示)7月中、上旬,盛夏来临,海洋上的暖湿气流被源源不断地送来,夏季风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了长江和淮河,继续北上。冬季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夏季风进入了华北地区,8月又占领了东北地区,控制了整个季风区。请看7月、8月的云图,这就是“华北、东北雨带”。
9月份,夏去秋来,夏季风也要走下坡路了。而冬季风是天一冷就活动起来,局势迅速逆转,夏季风南移,华北、东北雨带结束。请看云图,云雨带又回了江淮流域。冬季风南下,势如破竹,江淮雨季很快结束。10月份,华南地区的雨季也结束了。前后不过一个月,到此为止每年一次的冬、夏季风争霸赛告一段落。
让我们来总结全年的季风活动。
【投影片】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的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提问】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差异很大,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
【板书】三、干湿地区
【屏幕显示】“中国干湿状况”图。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屏幕显示】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屏幕显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屏幕显示】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水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
画面以山河为背景,在水滴和涟漪中,有两个小朋友(这实际上是一个人)。这个小朋友先用清水洗菜,洗完菜后,再把剩下的水用来浇花。从这个图中,突出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珍惜每一滴水”。
在画面上配有两道提示题。
1. 说说水给大家带来的好处?
这是让大家认识水,知道水对于地球以和人类生活的作用。引导同学以自身能看见、了解的生活中谈起,说一说自身知道的关于水的事情。
2. 讨论讨论:为什么要节约用水?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通过此题的讨论,使同学进一步了解水资源在世界上所面临的缺乏状况,了解世界上对水资源的需求之大。两者的矛盾,迫使我们必需节约用水。再引导同学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从身边谈起,该怎样节约用水,使相关的环保意识深入他们幼小的心灵。
二. 教学目标:
1. 培养同学观察自然与生活中有关水的情况,知道水的作用。
2. 激发说话的兴趣,能把自身了解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3. 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使珍惜水资源的环保意识深入幼小心灵。
三.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同学:通过多种渠道(请教亲人或通过电影、电视、书籍)了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搜集家乡江河湖泊溪水和水利工程的名称、样子、作用等资料。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励交际。
1. 师:小朋友,最近几天尝试了当小记者,小小新闻工作者的滋味,采访了自身的亲人,有的还翻阅了书籍,有的通过电视节目了解了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了解了家乡江河湖泊溪水和水利工程的名称、样子、作用等。今天看谁能像电视上那些手拿话筒的记者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那样,给我们说说知道的情况。
(将同学分成学习小组进行介绍,师巡视各组交流情况,相机指导、点拨、激励。)
2. 师:小朋友,刚才你逞了能,大显了身手,现在该我逞逞能了,我也将我了解到的情况跟你们说说。(同学一定是一片掌声)
3. 师:小朋友,谁愿意上台来给我们说说你知道水给我们大家带来了哪些好处?(引导同学仔细观看课文插图,看看祖国的山河之美,看看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再从身边的生活谈起:如煮饭、喝水、洗衣、洗手脸、洗澡、抹屋扫地、浇花、浇树、工厂用水、农田浇水、建筑工地用水等。)
4. 师:小朋友,我们知道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那么多的好处,我们真是万分感谢水。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老师告诫我们要“节约用水”,这是为什么?
(四人小组商讨,同学在小组里畅所欲言,然后抽几个小组的代表上台讲讲大家商量是怎么说的,最后大家评说。)
5. 师再补充有关水资源缺乏的资料,使同学了解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需水量越来越大。但许多河流湖泊的淡水受到工厂和人们生活用水的污染,珍贵的水资源越来越少,面临这样的状况,我们一定要用实际行动维护秀美的江河湖泊,节约用水。
6. 大家都明白了“节约用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你知道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吗?
(引导同学再次观察课文插图,受到启发后,赶快把自身的想法和行动告诉同桌。假如生活中有节约用水的事例,就把这些事例说给大家听;如没有事例,也可说说该怎样做;假如身边有浪费水的事例,可说说这样做的害处。)
7. 再抽同学上台说或者同学自告奋勇上台说说。(多抽几位同学说,师生一起评价、补充。)
8. 师:我也来说说我家是怎样节约用水的。
(一是一水多用的事例;二是任何时候用完水都拧紧水龙头。总之,通过实际例子说明十分注意节约用水。)
(二)拓展活动:
安排小朋友将大家在本节课了解的情况给家长汇报,并宣传、督促家人一起参与节约用水的行动。
水教案 篇4
一、研究目标
1.科学知识
引领学生经历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分辨冷水与热水的不同;让学生通过触摸几杯不同的水,根据温度的不同把水分为烫、热、温、凉、冷几类。
2.科学技能
通过学生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大胆设计实验的精神,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能运用身边的材料展开实验研究;以实验的形式,让学生变换角度,变换方法去研究,认识冷水与热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热水会烫伤皮肤的生活经验整理,提高学生积累生活经验的科学意识;经历生活知识的延伸,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引领学生自主参与有关冷、热水的探究活动。
二、研究重、难点
研究重点:经历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的过程;并让学生经历根据冷热程度把水分为烫、热、温、凉、冷的过程。
研究难点:经历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的过程。
三、研究准备
小瓷人、瘪的乒乓球1只、冷水、热水
分组:一次性杯5只、烧杯1只、茶叶、盐、红墨水、滴管、药匙
四、研究过程
(一)激趣引入,直切重点
老师出示一杯水。
上学期我们研究过水,发现水有什么特点?今天老师也用水来做一个实验——
1.小实验
(1).小瓷猪身上倒1号杯水,观察有什么发现?再倒2号杯水,有什么发现?
(2).什么原因呢?
(3).师生交流。
两杯都是水,就是冷热不一样就会产生不同的现象,看来冷水与热水也值得咱们去研究。出题。
2.研讨冷水与热水的不同
(1).从这个实验中你发现了冷水与热水有什么不一样?
(2).再观察,你还发现他们有什么不一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3).联系生活想一想,冷水与热水在生活运用中有什么不一样?生说师列(有热气、泡茶、泡药、溶糖、溶冰、滴红墨水等)如果用冷水会与用热水有什么不一样呢?你可以怎样证明?
3.选择问题,研讨实验
我给大家准备了许多材料,有茶叶、红墨水、糖、盐、热红水等。小组讨论,选择问题去研究、实验,讨论一下需要什么材料,工具。做好分工,科学记录。
(二)引领学生观察、实验、操作
给大家十分钟左右进行实验,注意做实验的时,一定要将研究材料同时放进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里才能比较。
(三)组织学生表达与交流
请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实验情况,其它小组注意你们组与他们研究发现有什么不同,等会补充。
(四)联系生活,了解冷热不同的四杯水
其实,生活中冷水与热水还有很多的不同。看,一个瘪了的乒乓球,想还原它,怎么办?试试。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1.出计策
生活中并不是就只能到冷水或热水,有时冷水太冷,热水太热,怎么办?如果只给你一杯冷水,一杯热水你能调出四杯温度不同的水吗?
2.实验 在小组长带领下进行操作。
3.交流
你是怎样做的?调出了四杯怎样的水?你是怎么知道的?
有遇到比这还冷的水吗?比这还热的水呢?
碰了很烫的水我们的皮肤会怎样?生活中,在怎么样的情况下会烫伤?所以我们要注意安全。
好,冷水、热水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只要留心注意,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会时刻被你发现。
水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
〖学习目标
1、会认“凤”等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重点难点
认读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年清明节前后,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节日那天,傣家人身穿节日的盛装,敲着象牙鼓,划着龙船来到聚集地,他们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大家都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
今天,我们课文中描述的泼水节,却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令傣族人民世代不能忘怀的泼水节。他到底特殊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读通课文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和同桌一起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伙伴读。
(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
2、指名读。
(其他同学做文明听众,注意他的字音读准没有,若你听到有不准的,你起来教一教他)
三、再读、理解课文
1、再次自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这次泼水节是一次难忘的泼水节?
2、学生讨论交流。
(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3、学习第三段,带着问题朗读:
⑴ 自由读第三段。
⑵ 你能用自己的话向大家描述一下人们欢迎周总理的情景吗?
⑶ 理解“四面八方”“从四面八方赶来”说明了什么?
⑷ 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热闹的场面读出来吗?
4、看图,理解第四段:
傣族人民都因为能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而笑容满面。也鼓励学生笑容满面的来读这一段。
5、朗读体会第五段。
6、启发想象,进行说话训练:
周总理把水泼到老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周总理把水泼到青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周总理把水泼到孩子们身上,祝愿他们──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有感情的朗读6~8段,下一节课我们进行朗读擂台赛。
五、板书设计
11、难忘的泼水节
傣族人民高兴
(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
准备工作
周总理的样貌、神态
泼水的过程
第二课时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
〖学习目标
1、学写本课12个生字。
2、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重点难点
正确书写生字,感知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开火车、抽读、猜谜等游戏方式复习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向你的同桌说说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令人难忘的。
二、课文延伸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情。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你知道的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
2、学生介绍。
(学生知道的可能不多,教师可以引导着介绍几种)
3、交流阅读体会。
三、识字、写字
1、识字:
⑴ 出示要求认识的和要求会写的生字,让学生想办法记住字型。
⑵ 指名学生向大家介绍记字方法。
⑶ 用组词的方法,帮助理解字义。
2、写字:
⑴ 让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并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不容易写好。
⑵ 老师有重点的进行范写指导。
⑶ 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五、小结、作业设置
把学会的生字组上词写一写。
六、板书设计
11、难忘的泼水节
我会读(出示生字词)
我会写(重点指导容易出错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