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分数乘法教案

分数乘法教案

发布于:2022-01-26 06:21:50 作者:

分数乘法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数乘法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分数乘法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分数乘法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的对应分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3)一条路,已修了。(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5)甲数比乙数少。

  2、口头列式:

  (1)32的是多少?(2)120页的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

  用题。

  二、新授

  1、教学例2

  (1)运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

  (2)让学生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3)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解法一:80-80=80-10=70(分贝)

  (4)鼓励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线段图,想出第二种解答方法。

  解法二:80(1-)=80=70(分贝)

  (5)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2、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3、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75+60=135(次)

  解法二:75(1+)=75=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练习

  1、练习五第2、3题: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

  2、练习五第3、4题: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独立完成3、4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7、8、9、10题。

  教学追记: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分数乘法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15页,例2及做一做 ,练习四8─10题。

  教学目的:

  (1)、会画线段图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分数两步连乘应用题解答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先说说各式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 ╳

  2、指出下面含有分数的句子中,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数是甲数的 。(甲数)

  (2)乙数的 相当于甲数。(乙数)

  (3)大鸡只数的 等于小鸡的只数。(大鸡)

  (4)大鸡的只数相当于小鸡的 。(小鸡)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1)审题:

  全体默读,再指名读,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边讨论边画出线段图。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为什么?再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

  (根据:小华的钱数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再画出与这样的5份同样长的线段表示小华储蓄的钱数)

  然后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

  (又根据:小新的钱数是小华的 ,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画出与这样的2份同样长的线段表示小新储蓄的钱数)。

  小亮

  18元

  ?元

  ?元

  小华

  小新

  (2)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分析:根据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求出谁的钱数?再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 ,又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求出谁的钱数?

  也可以多问题分析:要求小新储蓄多少元,就要知道谁的钱数?这个数量题目中告诉我们了吗?所以要先求出谁的钱数?再求出谁的钱数?

  (3)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出算式。

  怎么求小华的钱数?

  根据小华的钱数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求小华储蓄多少钱就是求18元的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板书:18╳ =15(元)

  怎么求小华的钱数?

  根据小新的钱数是小华的 ,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求小新储蓄多少钱就是求15元的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板书:15╳ =10(元)

  把上面的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

  板书:18╳ ╳ =10(元)

  (4)检验写答: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2、做一做。

  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教师巡视指导。

  3、归纳:今天学习的是连续两次求一个数据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弄清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

  (三)、课堂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四的第8、9、10题。

  板书设计:

  例2: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小亮

  18元

  ?元

  ?元

  小华

  小新

  18╳ =15(元)

  15╳ =10(元)

  18╳ ╳ =10(元)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分数乘法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引入铺垫)

  1、列式计算。

  (1)20的 是多少?

  (2)6的 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探讨问题)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 ,吃了多少千克?

  (1)指名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2)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标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千克白菜。

  吃了 ,吃了谁的 ?(100千克白菜)要把100千克白菜平均分成5份,吃了4份,怎样表示?

  教师边说边画出下图

  (3)分析数量关系,启发解题思路。

  A.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认真想一想,吃了 ,是吃了哪个数量的 ?

  B.分组讨论交流:依据吃了100千克的 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呢?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4)列式计算。

  A.学生完整叙述解题思路。

  B.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千克)

  C.写出答话,教师板书:答:吃了80千克。

  (5)总结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让学生讨论一下解题顺序:吃了 吃了谁的 谁是多少(已知)谁的 是多少乘法。

  (6)反馈练习。(14页)1-3题,做完后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阅读课本:把书中的想的过程和线段图认真看一下,不懂提问。

  三、拓展总结(应用拓展,盘点收获)

  1、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是甲的 ,甲是乙的 。

  (2)甲是乙的 ,乙是甲的 倍。

  2、练习四1、2题,完成在练习本上,然后订正。

  3、操作:画出体育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 倍的线段图自己补充条件和问题并解答。

分数乘法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加深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分一分、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时,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2.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

  本设计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产生了多种算法,让学生通过尝试、感悟、体验、探索,总结出“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这一最优的计算方法。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彩色纸 剪贴画 长方形纸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1.把8+8+8+8+8改成乘法算式。(8×5)

  2.把0.5+0.5+0.5改成乘法算式。(0.5×3)

  3.列式计算。

  (1)5个12是多少?(12×5)

  (2)12个1.5是多少?(1.5×12)

  4.提出问题。

  师:3个是多少,能不能用算式×3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乘法。

  (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引出分数乘法问题,不仅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问题:1个

  占整张纸条的,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获得最后的计算结果?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

  预设

  ①图示法计算。

  把一个长方形纸条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个

  ,是,3份就是3个,如下图:

  3个是。

  ②加法计算。

  求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相加的和是多少。

  列式:++==。

  ③乘法计算。

  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结果和其他算法的结果相同,说明几个相同分数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3=++===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完整表述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分数乘整数。

分数乘法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6、例7,做一做1~2,练习一5~11。

  教学目标:

  1、懂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能熟练进行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

  2、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够运用所学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在观察、迁移、尝试学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能利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特点,灵活地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整数混全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

  预设: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追问:遇到有括号的题该怎么来计算?

  预设: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计算题并提出要求: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23+2/5

  68-54

  1/2(3/6-1/4)

  二、探索新知

  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

  1/33/5+1 1-5/721/25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订正。

  2、分数混合运算

  出示例题6:一个画框,长 米,宽 米,做这个画框要多长的木条?

  3、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已知长方形画框的长是45m,宽是12m,求做这个画框所需要的木条的长度,就是求这个长方形画框的周长。

  4、学生独立列式或启发自学,交流收获。

  教师启发:两个算式都是分数混合运算,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1)请学生自学教材第9页的内容。

  (2)指名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发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5、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交流汇报。交流时,指名说说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分数乘法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授课课时:11课时

  第一课时分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教材第2、3页。

  授课时间:1.2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 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分数乘法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自主、合作探索意识及解决问题策略优化的思想能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学习数学的感受,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做的风筝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1/2× 3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二、基础练习

  1、的3倍是多少?

  2、10个是多少?

  订正时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专项练习

  1、自主练习第4、5、6题

  这三题是运用分数和整数相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教学时,要让学生自主进行,重点放在探究列式的理由和计算的方法上。

  2、第8题是求正方形周长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先回顾一下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列式计算。

  3、第7、10题

  这两道题是直接写得数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先约分,然后进行口算,这样速度比较快一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这样的题目时,数不宜过大,要求不宜过高。

  4、第9、12题

  这两道题是学生自己独立作,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的。

  四、合作总结

  这节课你巩固了那些知识?

  五、创意作业

  同桌出题交换解答,交换批改,共同提高。

分数乘法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 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熟练分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会用运算定律对分数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准备:

  自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回顾学习过的乘法运算定律。

  (1)请学生说一说已学过的乘法运算定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 用简便方法 计算下面各题。

  251348(9+12.5) 12524

  2、 下面的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样的关系?

  1/21/3○1/31/2 (1/42/3)3/5○1/4(2/33/5)

  (1/21/3)1/5○1/21/5+1/31/5

  3、在学生发表自己的发现后,教师明确指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也适用于分数乘法。

  二、 探究新知

  1、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1) 各组观察复习第2题的每组中两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2) 各组发表本组同学的发现。

  2、 应用

  (1) 教学例5.计算3/51/65.

  ① 请试着做一做.

  ② 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是按运算顺序计算的;有的是按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

  ③ 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④ 跟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3/51/65

  =3/551/6(应用乘法交换律)

  =1/2

  (2) 教学例6 .计算(1/10+1/4)4

  ① 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② 学生计算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计算中应用了什么定律?

  ③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

  (1/10+1/4)4

  =1/104+1/44(应用乘法分配律)

  =2/5+1

  =1.2

  3、 小结

  在学生交流后,强调以下两点:

  (1)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2) 在计算中,要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合理的运用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 巩固练习

  1、 学生在书上直接.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请学生说一说每个题目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 完成第10页做一做。其中的第2小题教师可作适当指导。(可以把87看作86+1来计算)

  四、 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三的第7、8、9题。

  五、总结

  通过这节棵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例5 计算3/51/65例6 计算(1/10+1/4)4

  3/51/65 (1/10+1/4)4

  =3/551/6(应用乘法交换律) =1/104+1/44(应用乘法分配律)

  =1/2=2/5+1

  =1.4

分数乘法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训练学生分析、解题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书上第44页上的第12题

  1、先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分数的大小特点,知道有一些分数比1大,有些分数比1小。计算后,再把每一个积分别与15(或36)比较。

  从而发现:一个数与比1大的分数相乘,所得的结果比原数大;一个数与比1小的分数相乘,所得的结果比原数小。

  2、书上第44页上的第13题

  引导学生根据第12题发现的规律,直接判断出每组两道算式得数的大小。

  二、说说分数的意义,并把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1)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增产1/8。

  ×1/8=

  (2)钢笔枝数的2/5相当于圆珠笔的枝数。

  ×2/5=

  (3)花布的米数比白布长1/4。

  ×1/4=

  (4)实际每月比计划节约了1/10。

  ×1/10=

  (引导学生想到:单位“1”是哪个量,另一个量是多少,写出数量关系。)

  二、对比练习。

  1、有两块布,白布长15米,花布是白布的1/3,花布有多少米?

  2、有两块布,白布长15米,花布比白布长1/3,花布比白布长多少米?

  3、有两块布,白布长15米,花布长1/3米,白布比花布长多少米?

  (1)分别说说题中的分数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2)比较3题有何异相点?

  三、综合练习。

  1、一种商品原价是250元,现价是原价的4/5,现价是多少?

  2、一种商品原价是250元,后来降价了1/5,降价多少?

  3、修路队修一条1米的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6,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4。

  (1)两天分别修了多少米?

  (2)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多少米?

  (3)还剩多少米没修?

  四、作业

  课前思考:

  潘老师确实是多年教学毕业班老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在她补充的练习中,3题对比练习是每届六年级学生易混淆之处,在此比较,加深对三种类型实际问题的印象,理清思维。增加的综合练习,是本课内容的拓展延伸。我要借用一下了。

  第二,在明天的教学中,我还要增加分数乘法计算练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课前思考:

  上完分数乘法的第三课时——简单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二)(例3)后,我们三位数学老师都感到这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学得不够扎实,所以需要增加一课时,设计一些对比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尤其是加强对学习困难生的辅导。潘老师在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后及时增加了这一节练习课,设计了“看关键句说数量关系”、“对比题”、“综合题”这几个层次的练习,练习题较典型,在课上,我们还是要组织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后再思考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课上还要多给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多说说数量关系,让更多的学生真正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学会思考。另外,练习八中的第12、13题要放进本课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练习也可增加些,计算正确率要提高,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亟需培养。

  课后反思:

  由于自己在前两节课新授学习时轻视了这单元的难度,高估学生,所以在新学习分数乘法时,就说明:熟练以后可以省略中间的计算过程直接写出得数,且补充习题册上也有这样的要求,造成很多学生在计算还不熟练的情况下就不愿意写出计算过程,结果计算正确率不高,还有部分学生计算方法没有得到完全巩固。所以在今天的练习课上,再次复习巩固计算方法,并且要求学生以后一定要写出计算过程,特别是有约分的类型,直到以后熟练后我再通知什么时候可以省略中间的计算过程。从今天的课堂作业看,这样操作确实收到了一定效果。

  第二,继续加强对数量关系的训练,关键是对其中分数含义的理解。只要学生能理解分数的意义,说明是将什么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那么写数量关系基本上没有困难了。同时,继续教学生学习借助线段图分析部分题目,这样更直观形象。

  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说出题中分数的具体含义和正确找出单位“1”的量,对课堂上预设的题完成的不错。从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要求写出数量关系),有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还是没能准确的找对单位“1”的几分之几表示哪个数量。对于这些学生课后还得加强这方面的辅导。

  课后反思:

  今天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简单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潘老师设计的教案,我再结合两个班级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补充了几道对比题,加强对不同类型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辨析。反思自己的教学,可能在组织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有点过于急噪,要加以改进。我想在根据关键句分析时,一是思考其中分数的意义,即找出单位“1”的量,然后分析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要把谁比谁多几分之几转化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这是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感到困难的地方。二是可以借助画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在画图分析的过程中能更清晰地看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从学生作业情况看,遇到题中要求写出数量关系仍有困难,特别是一些学习困难生。要抽时间进行个别辅导。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实用文   教案

上一篇:生日教案

下一篇:滕王阁序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