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

发布于:2022-05-28 01:40:03 作者:

关于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范文锦集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范文锦集10篇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在主题《秋天多么美》的《秋天水果多》活动中,小朋友认识了仙游的特产——文旦柚,由于文旦柚是幼儿在秋天常吃的水果,所以小朋友对文旦柚存在着极大的兴趣,许多幼儿都在活动后问我:“柚子这么大是怎么长在树上呢?农民伯伯是怎么把柚子摘下来的?……”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所以设计了本次活动《柚子圆舞曲》。

  活动目标:

  1、学习创编舞蹈动作,表现柚子收成的劳动场景.

  2、培养幼儿活泼向上的欢乐情绪,体验劳动的快乐。

  3、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文旦柚的妙用,知道多吃水果有益健康。

  4、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柚子园场景

  2、幼儿人手一个小篮子;

  3、摘柚子劳动场景录象及FLASH课件。

  重难点:

  创造性的运用动作来表现劳动过程。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象,感受摘柚子的劳动场景

  师:“我们今天来到了柚子的故乡——美丽的度尾。(播放录象)看看摘柚子的农民伯伯是怎样摘柚子的?”

  请小朋友拿起篮子到柚子园里,模仿录象采柚子,感受柚子园的美景,体会劳动的乐趣。

  师:“你们刚才采柚子的时候,心里觉得怎么样?”

  教学设想:借助录象,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再现到幼儿面前,并创设多元化的情景空间,让幼儿“身临其境”,在真切的体验中去了解采摘柚子的方法,做到了《纲要》中教育教学的情景化的新理念。

  (二)幼儿自由创编动作

  1、提问幼儿:“你刚才是怎样去采柚子的?”鼓励幼儿大胆表现。

  2、分段欣赏录象,自由创编采柚子动作及采柚子儿歌。

  3、提取最美的动作,创编采柚子律动。

  小百科:舞曲是电子音乐的一种载体,指的是电子舞曲和DANCE-POP。跟HIPHOP、R&B都是没关系的。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学唱歌曲《小鸡和小鸭》。

  重点难点:

  学唱歌曲《小鸡和小鸭》。

  活动准备:

  1.CD《小鸡和小鸭》。

  2.小鸡和小鸭的指偶各一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鸡、小鸭的指偶,引起宝宝的兴趣

  师:今天又两位小客人来到我们班做客。我们来听一听他们是谁?

  1.模仿小鸡、小鸭的叫声,请宝宝来听一听。

  2.出示小鸡、小鸭指偶,请宝宝向小动物问好。

  二、玩游戏“谁不见了”。

  1.请宝宝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叽叽叽”“嘎嘎嘎”

  2.藏起小鸡(小鸭),问宝宝睡不见了,引导宝宝学小鸡(小鸭)叫,把他请出来。

  三、边念歌词边用指偶表演,引导宝宝感知歌曲内容。

  四、和宝宝一起边听CD边玩游戏。

  1.带着宝宝唱歌时,用动作(双手食指相对——小鸡;双手手心相对,一上一下——小鸭)提示歌词内容。

  2.请宝宝找到好朋友,一个当小鸡,一个当小鸭,边听CD边做游戏。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幽默滑稽的风格,伴随音乐学习小丑得意、走、看和选菜的动作。

  2、在了解4/4X X XX XO/这个节奏的基础上,伴随音乐创编出与该节奏相匹配的切菜动作。

  3、体验当厨师进行游戏的快乐。

  4、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已经用该音乐玩过找朋友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了解故事情节,模仿学习情节所匹配的动作。(幼儿围圈坐)1、在教师动作、语言的引导下初步学习基本动作。

  ①师完整讲述故事师:看看我是谁?(教师戴上小丑的红鼻头)肚子好饿呀,我要去厨房做一顿香喷喷大餐,(做得意的动作),进了厨房,我走走走走走 /左看看右看看/(3遍)。哇,发现了我最喜欢的菜(做指菜动作),我,拿呀拿呀拿呀拿。准备切,切切切切切0/……看看我切的菜。

  ②配乐,教师完整示范动作两遍。

  ③幼儿完整模仿学习两遍

  2、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初步有节奏的随音乐做动作。

  ①重点练习有节奏的切的动作

  ②连续完整游戏(两遍)第一遍游戏:教师重点用语言提示切菜的节奏第二遍游戏:教师重点关注能力较弱的幼儿在做切的动作时候的节奏

  (二)用4/4X X XX XO/节奏创编不同的切菜方法

  1、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用替换的方法创编片和拍的动作①重点练习有节奏的片鱼的动作,幼儿在圈上按顺时针的方向移动,完整玩片鱼片的游戏(关注幼儿在移动时候的节奏和空间距离的调整,教师重点用语言提示走走,走走走,的节奏,以及片鱼片的节奏。)②重点练习有节奏的拍姜的动作,完整玩拍姜的游戏

  2、幼儿自由创编切菜的动作①幼儿创编不同菜的切法②教师引入魔法菜板,进一步激发孩子创编的兴趣③配乐完整游戏三遍

  3、结束 师:现在,端上我们切好的菜吧,跟着老师走,咱们炒菜去吧。(幼儿假装端菜状,离开)

  【友情提示】

  活动延伸:

  1、魔法菜板放置位置的不同变化:高、低、左、右、前、后

  2、可增加魔法菜板的数量。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肢体游戏感应“短短短短长”的节奏。

  2、模唱唱名问答句,并体验游戏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挂图P1、P2、呼啦圈、彩色飘带、唱名卡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

  出示挂图P2、P1,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观察图画。

  师:瞧,小动物们都在等着宝宝叫他们的名字呢,小猫、小马、小鸟、小鸭、小狗、小猪,宝宝点完了名一看,哈哈,大家都到齐了,于是宝宝带着所有的小动物一起去农场,在农场他们都非常的开心,高兴地唱起了好听的歌。

  二、感应特定节奏

  1、肢体律动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动物们唱歌的声音吧!

  播放CD,教师带领幼儿做肢体律动。

  动物叫声部分感应拍子,咿呀咿呀唷部分感应“短短短短长”的节奏。

  第一遍幼儿听音乐观察老师的肢体律动,第二遍请幼儿自己创造不同的肢体动作,第三遍站起来围圆圈活动。

  2、道具游戏

  (1)呼啦圈

  师:宝宝带着小动物们唱歌,还带着他们玩锯木头的游戏。看看宝宝给小动物们准备了这么多的呼啦圈房子,该怎么玩呢?原来,宝宝已经告诉了小动物们,他给每只小动物准备一间房子,听到“咿呀咿呀唷”的音乐就要跳到房子里锯木头。

  教师尝试让幼儿根据“短短短短长”的节奏创编各种锯木头的动作。

  播放音乐,分组游戏。

  师:小动物们和呼啦圈一起玩真开心,他们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请他们的好朋友一起,两个人玩一个呼啦圈,听到动物叫声就和好朋友一起抬着呼啦圈散散步,听到“咿呀咿呀唷”的音乐就两人一起用呼啦圈锯木头。

  播放音乐,若干名幼儿示范,再请全体幼儿一起做。

  (2)彩色飘带

  师:小动物们用呼啦圈锯了好多短短短短长的木头,可还是不够,宝宝给小动物们又送来了另外一种道具,瞧!这是什么?嗯,飘带也会听着“咿呀咿呀唷”的音乐锯短短短短长的木头哦!让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们吧!

  播放CD,幼儿听音乐锯木头。

  三、模唱唱名

  师:太好了,小朋友们真能干!宝宝要开始点名咯!宝宝这次想听听大家一起回答的声音,宝宝问‘dddslls’小朋友一起回答‘mmrrd’.

  1、教师请一名幼儿上来示范后,全班一起模唱答句。

  2、请男孩女孩分组换角色交换问答句。

  3、听音乐把乐器送回筐里。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 篇5

  内容与要求:

  1、欣赏并感受歌曲《鱼儿的梦》优美的旋律和意境,初步学唱歌曲。

  2、能大胆地运用肢体语言表现对歌曲的理解。

  3、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材料准备:

  ppt课件、钢琴伴奏:鱼儿的梦

  活动设计:

  一、音乐游戏:小鱼游;

  二、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教师弹奏歌曲,幼儿欣赏。

  听了这段音乐,猜一猜小鱼在干什么?

  那么小鱼到底在干什么呢?(欣赏ppt,钢琴伴奏,教师演唱)

  三、欣赏并理解歌曲:

  1、理解:鱼儿玩了,玩了一天水,池塘妈妈怀里睡。(ppt1)

  小鱼玩了一天水,在谁的怀里睡着了?

  谁会用优美的动作学一学小鱼是怎样在妈妈怀里睡着的?

  2、理解:天上星星,星星落下来,给它盖上珍珠被。(ppt2)

  天上的星星掉下来为鱼儿盖了一条怎样的被子呢?

  你们小时候妈妈是怎样为你们盖被子的?

  3、理解:呣~~呣~~风儿唱着摇篮曲,轻轻吹呀慢慢吹。(ppt3)

  风儿唱了一首什么歌?

  教师哼唱,引导幼儿一同哼唱。

  为什么风儿要轻轻吹、慢慢吹?

  请你来学着风儿轻轻吹、慢慢吹,哄小鱼入睡。

  4、理解:鱼儿梦中,梦中看见了,妈妈在亲它的嘴。(ppt4)

  在梦里,小鱼好像梦见鱼妈妈回来了,它在干什么呢?

  我是鱼妈妈,你们都来做做鱼宝宝。(背景音乐,教师与幼儿互动)

  5、小结:你们觉得鱼儿的梦美不美?哪里最美?这首歌的名字就叫做《鱼儿的梦》。

  6、再次欣赏ppt,钢琴伴奏,教师演唱。

  四、演唱歌曲:

  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首优美的歌曲吧。(钢琴伴奏)

  重点:哼唱时要轻轻的、柔柔的。

  五、表演歌曲:

  我们变成一条条小鱼,听着优美的音乐,做做鱼儿的梦吧。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以游戏《网小鱼》导入,孩子们很感兴趣,在游戏中能很快进入角色,如:小鱼们玩累了要休息了,孩子们很快就安静下来了。在稍作休息后,很自然的过度到下一环节中。在活动中要幼儿创作图谱来记忆歌词,幼儿们参与也很积极,引导幼儿创编可以培养幼儿的大胆的创造力,还可以对歌曲进行内容复习巩固。通过听讲画等手段让幼儿多方位感官参与学习,体验到探索迁移的学习方法。我觉的如果在幼儿创编图谱的基础上再进行提升就更加完美了。最后利用角色游戏表演,让幼儿享受与他人合作的幸福体验。

  小百科:梦,有梦想、希望、美好、幸福的意思。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 篇6

  一、活动的选材

  茶壶是孩子们身边随时可见生活用品,应该说孩子们是相当熟悉的。同时这首歌曲欢快活泼,歌词风趣,以拟人的方式给予了小茶壶生命,很适合孩子来表演,个人认为十分适合中班幼儿来学习。

  二、活动的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制定的具体目标是:

  1. 熟悉歌曲和歌词,学习用肢体动作模仿小茶壶,感受歌曲的风趣,活泼。

  2.通过小茶壶和茶杯的角色扮演,体验同伴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三、活动重点

  是理解和熟悉歌曲的旋律和内容,并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

  四、活动的准备

  为使活动顺利开展,更具趣味性,游戏性,为此,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幼儿对茶壶已有初步的认识;教师韵律表演;活动前幼儿尝试过各种茶杯的动作模仿;茶壶PPT

  五、活动的过程

  1.兴趣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

  无论是什么活动,孩子们的兴趣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活动以“教师跟音乐表演,请孩子们猜猜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开始,老师的表演,猜谜的形式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参加活动的愿望,为顺利开展活动做好铺垫。

  2. 三大活动环节

  为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活动以观察、理解——熟悉、表演——合作游戏三大环节进行。具体的活动过程表现为:1.通过教师的表演以及茶壶图片的展示,抓住茶壶的外形特征“矮又胖”,并初步尝试用动作表示“小茶壶”。2.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歌曲并表演。这个环节中,我把学习歌曲与动作表演进行了整合,在“按节奏念歌词”“初步学习演唱歌曲”的同时,都进行了肢体的模仿。因为孩子们是好动的,而通过肢体模仿也是让孩子理解记忆歌词的手段之一,在使孩子进一步熟悉歌曲的同时,也解决了动作表演,可谓一举两得。3.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游戏快乐。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迁移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创编倒水的声音。在这环节中教师让幼儿自己想象倒水的声音,模仿这种茶杯的外形,既增加了情趣,又使幼儿能顺利迁移已有的经验。最后是合作游戏活动,先是教师与幼儿分角色扮演茶壶和茶杯,然后是个别幼儿与其他幼儿分角色扮演,最后让幼儿自己找伙伴两两合作分演角色。

  3.活动延伸

  活动中孩子们接触的是“又矮又胖”的小茶壶,为了不使幼儿思维局限,在活动的最后我特别出示其他不同形态的茶壶,让孩子们认识到茶壶的多姿,了解到茶壶并不是只有“又矮又胖”这一种,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继续表演的愿望。

  五、活动的遗憾

  1.原歌曲是一首英文歌,始终找不到原歌曲的伴奏,曾经尝试将英文歌歌词用相关软件弱化,但是效果很不理想,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得用钢琴弹奏录音,虽然音效比较清楚,但是始终及不上专业的伴奏来的感觉好。同时因为我考虑到孩子们又要学唱,又要表演,有意识地将速度放慢了一些,使得歌曲的“欢快活泼”体现不够。

  2.孩子们在表演中没有将倒水的声音表现出来,教师并未及时引导,使在游戏时缺少了些趣味性。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 篇7

  教学提示:

  学唱歌曲,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根据歌词,懂得勤劳最光荣。学习这首歌时,小朋友可以用手摇铃、节奏棒和沙铃等乐器来为这首歌曲伴奏。

  课堂游戏:

  两只小蜜蜂

  活动目的:

  锻炼小朋友的反应速度。

  活动准备:

  宽敞的教室

  活动过程:

  1.人面对面,两手作兰花指状展开,双臂上下飞舞。

  2.“两只小蜜蜂呀,飞在花丛中呀,飞呀”边唱一边两手在胸前飞舞。

  3.出手锤子剪刀布。

  4.赢了的小朋友伸手作摔巴掌状,口念“啪啪”;朋友和声“啊啊”不输不赢则同时努嘴作亲嘴状。

  音乐小知识:

  音乐名言

  难道音乐家不应该象诗人和画家一样地研究大自然吗?事实上,他能够研究人——大自然最杰出的创造物。——约?弗?雷沙特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正值秋天收获之际,我班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我爱秋天”:我带领孩子去大自然观察秋景:品尝秋天里丰收的果实;画一画“我眼中的秋天”。孩子们在活动中兴致勃勃.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更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怎样让幼儿把心中对丰收的'喜悦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呢?我选择了幼儿很少接触的民族乐曲《喜洋洋》。曲中欢快的乐段与抒情的乐段正好能表现出丰收欢庆的景象和秋叶满天飞舞的美丽。

  活动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感受音乐的美。

  2.感受、理解音乐的热烈和柔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3.能用身体动作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内容,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动画制作(①拟人化的水果在欢庆丰收;②拟人化的树叶在翩翩起舞)。

  2.情境创设:丰收景象(装饰各种水果篮、农作物篮、花卉篮)。

  3.各种水果、小树叶头饰。

  4.各种材料的打击乐用具。

  活动过程

  一、感受部分

  1.师幼随《摘果子》音乐边跳边进入活动室。

  ①师逐一举起水果篮、农作物篮、花卉篮,问幼儿:秋姑娘给我们送来了什么礼物?

  ②这些都是秋天里的水果、农作物、花卉,秋天真是丰收的季节。秋姑娘不仅给我们送来了礼物,还带来了一首庆丰收的乐曲呢。

  2.幼儿倾听音乐《喜洋洋》。

  ①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欢快、动听、想跳舞……老师也有这样的感觉。)

  ②仔细听听乐曲的前、后有什么不一样?

  指导策略:鼓励幼儿听后轻轻讨论,各抒己见,如有意见分歧。则引导幼儿比较倾听A段音乐与B段音乐在速度、力度、节奏、配乐上的变化.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在幼儿讨论产生结果后.教师用语言合并手势稍作小结:先是欢快的音乐(有力度的动作),然后是柔美的音乐(柔软的水波浪动作),再后来又是欢快的音乐。

  二、理解部分

  师:水果娃娃和树叶娃娃听了这么动听的乐曲,它们欢快地跳起了舞。(出示静止的水果娃娃和树叶娃娃两幅分开的画面。)

  1.第一段音乐是谁在跳舞?为什么?

  2.再来听第二段音乐。想想现在是谁在跳舞呢?为什么?

  3.第一段音乐是水果娃娃在跳欢快的舞,第二段是树叶娃娃在跳优美的舞。听,第三段音乐跟哪一段音乐是一样的,是谁在跳舞?(跟第一段音乐一样,水果娃娃在跳欢快的舞。)

  指导策略:在前两个提问中。如幼儿回答正确并意见统一.则让画面随音乐节奏动起来;如意见有分岐,教师则引导幼儿先考虑水果娃娃和树叶娃娃跳舞时有什么不一样.再想想两段音乐哪一段欢快,更适合谁跳舞:哪一段音乐优美,更像谁在跳舞。

  三、表现部分

  (一)伴奏

  你喜欢这首乐曲吗?我们一起来为水果娃娃和树叶娃娃的舞蹈伴奏好吗?(出示各种积木、玩具、小桶、小杯、筷子、易拉罐、贝壳等物品。)

  1.自取自玩

  幼儿选一样喜欢的东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它发出好听的声音:拿相同东西的幼儿也可以在一起想办法。

  幼儿行为:幼儿通过相互交流、自我尝试.发现不同的敲击物能发出不同的声音,选择材料的不同部位敲击,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幼儿在自玩中显得开心又投入。

  2.听音乐伴奏

  ①幼儿跟随音乐自由表现。

  幼儿行为:从头至尾一样的速度、一样的力度,没有起伏变化。

  ②启发幼儿思考:如何敲击才能表现出小树叶在轻柔飞舞。在敲打小乐器时应该要注意什么。(让幼儿先自己尝试,再邀请个别幼儿示范如何轻柔地敲击小乐器,并组织幼儿重点演奏这一段。)

  幼儿行为: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自己尝试,幼儿感受到了不同性质的音乐应有不一样的表现方法,演奏水平明显提高。

  ③完整演奏(师双手持圆舞板,用语言提示和手势动作带动幼儿一起演奏,充分表现乐曲的热烈和柔美。)

  幼儿行为:在老师情绪、体态的感染下,幼儿的演奏很投入.表现在小脸上、眼神里、肢体动作上,把对乐曲性质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创编动作

  师:水果娃娃和树叶娃娃跳得多开心,你们想不想也来扮成秋天里的果实,和它们一起欢庆丰收呀?

  1.幼儿可演奏,可用头饰装扮(提醒幼儿音乐欢快的时候,水果娃娃跳得真开心,音乐柔美的时候,树叶娃娃在翩翩起舞。)

  幼儿行为:个别男孩一直选择扮做“小小演奏家”,老师留给了他们表现的空间,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选择和各自能力。

  2.鼓励幼儿相互交换头饰继续表演

  幼儿行为:多数幼儿乐意相互交换头饰,也有个别幼儿一直钟爱自己一开始扮演的角色.幼儿在尽情的表演中体验到了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

  3.教师以秋姑娘的角色介入表演

  师:看,老师装扮成谁了?秋姑娘来和你们一起共庆丰收了。

  幼儿行为:幼儿的自由选择、相互打扮、交换角色以及教师的介入把活动推向高潮.良好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给幼儿创设了良好的活动氛围.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四、结束部分:分享水果

  “秋姑娘”与幼儿共同表演后,双手托起水果篮.把水果作为礼物分发给幼儿共同分享。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 篇9

一、 活动目标:

  1、 能够根据幻灯片内容大胆表现欢快和笨重的两种不同音乐,并能根据音乐性质进行游戏活动。

  2、 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二、 活动准备:

  1、幻灯片、碰铃、双响筒、鼓。

  2、了解小鸟、兔子、熊等动物的动作特点。

  三、 活动过程:

  (一)观看幻灯片,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内容。

  1、 看一看:(1)这是什么地方?(2)发生了什么事情?(3)都有谁?(4)后来怎么样?

  2、 说一说:(1)这里这么安静,怎样才能让森林热闹起来? (2)每部分图片要配什么样的音乐?(幼儿根据自己对图片的感受,说说图片要配什么样的背景音乐。)

  3、 听一听:(1)幼儿倾听教师准备的音乐,听一听是几拍子 的音乐?(2)感受图片与音乐相结合的效果。

  4、玩一玩:教师弹奏,幼儿尝试跟着音乐唱唱跳跳。

  (二)音乐游戏:熊与石头人。

  1、 教师扮大熊,幼儿扮小动物游戏。

  2、 个别幼儿扮大熊,其他幼儿扮小动物自由选择造型游戏。

  3、 打击乐伴奏深化游戏。幼儿按意愿扮演小动物,其余幼儿选择乐器为音乐伴奏。

  4、游戏规则:教师弹奏舞曲,幼儿自由结伴舞蹈。教师弹奏《熊走》音乐,扮演“熊”的幼儿按节奏走出来,扮演小动物的幼儿自由做造型不动,动的“小动物”则被“熊”吃掉,退出游戏回座位等待。

  (三)教师提出问题结束游戏。

  “今天小朋友玩的都很开心,请你们回家以后想一想,还有哪些不同的玩法,可以玩的和今天不一样?”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案 篇10

  准备:

  1.节日里的声音(爆竹声、烟花声等)与民乐《喜洋洋》相结合的录音带及视频。

  2.小鼓、小铃、沙球等乐器若干。

  3.节奏谱:x一 | x一 |;xxxx xxxx | xxxx xxxx | ;x 二 | x 二|。

  过程:

  一、欣赏音乐,初步体验——幼儿感受节日里的热闹气氛

  1.完整欣赏音乐《喜洋洋》,初步感受节日里的喜庆和热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喜洋洋》。我们来听一听发生了什么事情。(幼儿完整欣赏。)

  师:好听吗?有什么好事情发生了?

  幼:过年了/过节了/结昏了……

  师:大家说的都是些高兴的事情。你们是怎么听出来的?

  幼:听到了爆竹、烟花的声音。

  2.观看视频《喜洋洋》,再次体验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师:看到什么开心的事情了?幼:放烟花/放爆竹/喜气洋洋过大年了。

  师:除了过年,我们还会在什么节日放烟花和爆竹来庆祝呢?

  幼:国庆/元宵节/劳动节……

  师(小结):这么多节日都可以放烟花、爆竹来庆贺。下面我们再来听《喜洋洋》的音乐,请大家一起用小手学拍烟花、爆竹的声音。

  二、观察节奏谱,匹配节奏——幼儿运用不同节奏表现声音

 1.跟随音乐视频,在教师的带领下学拍爆竹、烟花的节奏。(如看到放爆竹,教师用语言指令及示范带领幼儿拍打节奏:放爆竹了——砰一|啪一|。)

  2.观察图谱,为不同声音选择合适的节奏型。

  师:节日里有这么多热闹的声音,请你仔细找一找,爆竹、烟花、百子炮的声音分别躲在哪张节奏谱里?哪个节奏最像它们发出的声音?

  [教师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幼儿能否为声音匹配合适的节奏型,能否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表达表现声音;(2)教师可重点引导幼儿理解并学习表现那个加颤音的小尾巴符号。如,“这是谁发出的声音?这个小尾巴是什么意思?看得懂吗?‘哧……哧……’这是烟花连续发出的声音。我们试一下。”]

  3.跟着音乐,用拍手的方式给百子炮、爆竹、烟花的声音配上节奏。

  三、乐器配音,协作表演——幼儿适用不同乐器为各种声音配音伴奏

 1.出示小乐器。

  师: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2.演示小乐器。

  师:它们也来为烟花、爆竹、百子炮配音了。听一听,它们像谁的声音?(小鼓一爆竹,小铃一百子炮,沙球一烟花。)

  3.幼儿自由选择乐器,分成百子炮组、爆竹组、烟花组。

  师:现在请你选择喜欢的乐器。给节日里的声音配上好听的节奏。

  4.幼儿根据视频尝试按节奏谱演奏。

  (1)师:准备好了吗?我们的表演马上要开始了。我们要看仔细,看看哪个小乐器先演奏。

  (2)幼儿演奏,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根据视频及节奏谱演奏。(如教师用语言及动作提示:“放爆竹了,小鼓准备好,砰一|啪一|砰一|啪一|……放百子炮了,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烟花准备好,哧……|哧……|哧……|哧……|。”)

  5.幼儿再次表演,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1)师:我们的小乐器表演了节日里各种好听的声音,真热闹!不过,刚才是我带领大家一起表演的,现在,你们看我的动作指令来演奏,行不行?

  (2)幼儿根据视频和教师的动作指令再次演奏。

  (3)师:今天,我们又过了一个热闹的节日,高兴吗?现在,我们的小乐队将去为弟弟妹妹表演节目,大家一起过节,好吗?

  设计意图:

 每当过节时,人们总会通过各种手段营造欢乐、喜庆、祥和的气氛。燃放烟花、爆竹等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以热闹、喜庆的感觉。于是我设计、组织了“节日的声音”这一活动,重点让孩子们从声音的角度来重温节日的欢乐。

  中国民乐《喜洋洋》欢快活泼,节奏感强,容易把幼儿带入节日氛围,也有利于幼儿演奏表现,所以我选择该乐曲,并将与音色相符的打击乐和节日里各种热闹的声音相结合,让幼儿真切地体验节日的欢快,尽情地表现表达。

  在活动中,我考虑到如果让中班幼儿完全根据音乐的旋律进行演奏,难度太大,因此采用让幼儿通过视频欣赏、图谱对照、乐器演奏以及教师的动作指令等策略,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降低难度,突破难点,而小步递进的目标也使幼儿的演奏更具连贯性。

  该活动把幼儿感兴趣的生活情景、生活经验融入活动,与欣赏音乐、学习节奏、打击乐器相结合,幼儿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充分享受到奏乐活动带来的快乐,同时也提高了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目标:

  1.欣赏节日里的各种声音,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尝试用各种乐器与不同节奏来表现节日欢庆的场面。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