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要求:
1、会写8个字,学会8个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妈妈的爱是伟大的,学会用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4、复述课文。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狐狸妈妈的爱。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要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感悟中体会狐狸妈妈对小狐狸无私伟大的爱。理解时围绕课后思考题“山洞附近树下的葡萄是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充分讨论,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复述课文,培养理解能力及想像能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爱吃葡萄吗?想吃葡萄的时候怎么办?有一只小狐狸它特别想吃葡萄,该怎么办呢?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
3、抽读生词卡片狐狸饥饿采摘附近冒险山洞一颗嗓子。
4、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思考:
(1)为什么课题是《妈妈的葡萄》
(2)妈妈采摘葡萄容易吗?找出相关词句。
体会:
A翻过一座山,翻过两座山,又翻过第三座山,狐狸妈妈终于来到了长着葡萄的村庄。
B狐狸妈妈实在跑不动了,把葡萄放在一棵树下,打算歇一会。
(3)听到猎狗的叫声,狐狸妈妈是怎么做的?谁来试着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妈妈焦急的心情。
(4)为什么小狐狸能逃脱猎狗的追踪?狐狸妈妈哪去了?
(5)请你们想象一下狐狸妈妈被猎狗追赶时的情景。
(6)山洞附近的葡萄是从哪里来的?小狐狸是怎么知道的?谁来读读妈妈说的话。
(7)如果你是小狐狸,此时你会怎么想?请你读读小狐狸的话。
(8)让我们带着对狐狸妈妈的敬意,再来读读这篇课文。
三、拓展
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
2、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续写一段话。
猎人带着狗追来了,怎么办?狐狸妈妈大声喊:“呜-危险!快逃呀!”这时。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学习要求会写的字
(1)用旧字换偏旁的方法学习:狐狸饿险洞
(2)组词
狐:狐狸狐步狐仙。
狸:狐狸狸猫狸子。
饿:饥饿饿了饿虎扑食。
险:危险保险冒险。
洞:山洞洞口洞穴。
重点指导:
摘:里面是个"古",不要写成“”。
颗:颗是量词,用作颗粒状的物品。只有和“棵”的用法区别开。“棵”跟植物有关。
嗓:右面是三个“又”,不要写成三个“口”。对比“噪”和“嗓”。
三、写字
1、观察生字在田子格中的位置。
2、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2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教学反思
《小摄影师》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我在《小摄影师》阅读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我在教学时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突出教学的重点。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情感强烈。我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再读全文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想象,把他们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续写“小男孩再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会写的字5个,会认的字2个。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平等,民主的思想感情和消除种族歧视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在世界上除我们黄种人,你还了解到了什么人种?(指名回答)
2、过渡语: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在我们这个广阔的地球上生活着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尽管肤色不同,可我们象兄弟姐妹一样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同学们,请看————(出示课件2)问:你看到什么?有一位美国诗人把我们共同的愿望写出了一首诗——《最美的花束》(板书)。
3、齐读课题(美读)、质疑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课件3)音(指名读、齐读)、形(学生提示)、义(质疑)。
2.指名5位学生读课文(应注意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3.分组读课文(一二节男同学,三四节女同学,第五节齐读)。
4、现在谁来说说“最美的花束“指什么?
三、理解诗文,体会感情
1.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先有感情地朗读,再说一说你从中知道或读懂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2.生自由读,小组交流,师巡视参与指导。
3.指名汇报,师生评价,师相机点拨归纳。
(应注意朗读的指导、评价,“花、花冠、花束、花园“等的含义)
4.课文中的你、我、他指谁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出示课件4)
5、提供句式,指名根据课文意思说话,体会主题思想。(出示课件5)(师相机评价、鼓励)
(1)蓝眼睛和黑眼睛一样。
6、小结:同学们,你们的发言,让我深深地感动,的确,不管肤色如何,不管是贫穷或富有,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要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板书:平等)
四、拓展延伸。学生谈今后同学间、朋友间、邻居间应如何相处。
五、质疑问难。
六、推荐作业。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4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苏珊的帽子(板书),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感知,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苏珊得了癌症,接受了三个月的化疗,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心里很难过,但老师理解她,同学们尊重她,最后,她开心的笑了。
2、这篇课文与本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有什么不同?(批读文)你从文中的批注当中知道了什么?
3、读了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①谁是苏珊?苏珊为什么要戴帽子?
②苏珊戴上帽子后的心情怎样?
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苏珊和帽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品读课文,并在课文中进行批注。
5、课件出示:几种常用的批读方法。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参照老师提供的几种常用的批读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把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批注下来。
2、老师发现大家的批注都做的很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的批注说给大家听呢?生:我从一二句中知道了苏珊是个可爱的小女孩,但她身体里长了一个小小的肿瘤。生:我在“小小”“竟”“三个月”“更瘦小”“掉光了”这些词语下面加了“.”我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苏珊小小年纪就要经受癌症化疗这些大人们都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苏珊是多么的不幸。生:我在“落”下面加了“.”因为它是个多音字。生:我很喜欢“虽然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癌症抗争,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补上落下的功课,然而,每天光着头到学校去上课,这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这句话,在它下面画了。
3、文中的“这”指什么?(每天光着头到学校上课)怎么办?(戴帽子)。
4、师批注:同学们都感受到了苏珊丰富的内心世界,她只有戴上一顶帽子来遮住身心的伤害。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的老师和同学是怎样帮助小苏珊的?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体会边进行批注。
2、指导朗读。
3、生质疑:为什么是“下星期一”戴帽子?生:我读懂了批注当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同学们仿戴帽子?”这个问题,它表面上是同学们学习和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其实只是一个借口,实际上她是想避免苏珊到校后的尴尬,保护她的自尊和更容易受伤的心灵。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星期一到了,戴着帽子的苏珊来到了学校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默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进行批注。生:我在“犹豫”下面画了“?”,我查了字典知道犹豫的意思是拿不定主意。生:我在“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犹豫”下面了“?”,她担心什么?她犹豫什么?
2、指导朗读。
3、假如你是苏珊班级里的一位同学,看到苏珊那样的担心,那样的犹豫,你会对她说些什么?
4、苏珊走进教室后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发现?生:我在“五花八门”下面加了“.”,它与前面的“越新奇越好”相照应。生:我在课文右边批注了:看到同学们五花八门的帽子,苏珊的心里有什么样的想法呢?生:我从“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这句话中感受到老师的办法真好啊,她巧妙地解决了苏珊的难题。
5、指导朗读。
6、是啊,此刻,我仿佛看到了苏珊那如花的笑脸,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苏珊这几个月以来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快乐,为苏珊有这样聪明而又细心的老师感到高兴,同时,我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
三、学习最后一段。
1、师范读。
2、小组交流,谈体会,并进行批注。
3、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珊已经消除了心里的阴影和同学样一起快乐幸福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尊重、充满关爱的班集体。
四、总结全文。同学们,苏珊是不幸的,因为病魔让她小小的身体备受折磨,但苏珊又是幸运的,因为她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班集体,拥有关爱她,尊重她的老师和同学,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苏珊的老师和同学那样的人,那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每一个懂昨尊重,关爱他人的人,愿我们的世界处处充满尊重与平等,让世界充满爱。
五、作业。对阅读材料《将军和士兵》进行批注。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欢快。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4、感受槐乡孩子的快乐、勤劳,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自读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学准备】
查找槐树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自读品析,感知理解
1、学生自读课文:
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小组内朗读:
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选手。
各组选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
3、师生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
4、讨论:
⑴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什么样的?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
⑵槐米有什么用处?
⑶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读读相关的课文
5、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
⑴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描述后朗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
⑵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么去割槐花的?
(他们男孩女孩互相分工,协同配合,干得可欢了!)
⑶指导感情朗读。
三、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交流欣赏:
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指名交流朗读,并且说说自己朗读的句子写什么内容,自己为什么喜欢。
2、谈感受:
通过课文的朗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参加过什么劳动?有些什么感受呢?
3、小结。
通过说自己的实际劳动与感受,得到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四、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把参加的一次劳动的过程与感受写下来。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理解相关的词语,能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地运用它们。
3、理解诗歌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范读,指导学生读出长句中的停顿,注意不同标点符号时语气的表达。通过范读、探究、找关键词句的方法突破。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读的热爱和兴趣。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
生字词卡片、了解家乡的河流辽河、军河队沈阳的建设带来了哪些好处。
2、学生准备
查找小河的来历形成及对人类有哪些好处相关资料。收集辽宁沈阳都有哪些河流,他们对家乡沈阳的建设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课前老师让收集有关河流的资料,你们收集了么?(生汇报)
(课件播放小河经过高山、平原、田野……流淌的动画)
(一)导入
一条蜿蜒的小河哗哗的流淌着,它穿越高山、平原;浇灌田野、森林。小河哗哗的流淌着,她在唱自己的歌,她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通读识字
1、自由读课文,把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做记号,然后在组内解决。
2、学生互动,拿出汉字卡片互相考一考。
3、老师检查学生识字、识词情况,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坎坷干涩乳汁哺育崇高浇灌寂寞嘴唇播种分享。
4、课件出示汉字,生认读。一类字让学生自己能说出识记生字的方法及相关的词语。
5、指导生字。指导书写学生认为男鞋、易错的字。如“哺灌”。评比欣赏。
(三)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大声读课文,划出全文共有几个小节。
2、你喜欢哪个小节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
3、(课件出示画面)师:我是一条小河,一条奔跑的小河。听,哗啦哗啦,那时我流过城市山村,正在把动人的故事诉说,小河的歌里都唱了哪些故事?(唱自己是明亮的小河、快乐的小河、绿色的小河)
(1)第一节:你们知道了什么?(指名同学回答,回答到哪就指导哪句话的朗读。)猜一猜,它可能都走过哪?(生介绍自己了解有关小河形成及最后流到大海的资料。可以读查到的资料:还可以画出来。形式不限,鼓励学生到黑板上画下来。)他走的路确实够远的了。练读这句话,读出路远的感觉。指名同学读,然后评价。
(2)还知道了什么?你们从哪知道的?用书上话来回答。(生补充黑板画)有和他同样感受的人请把手举起来,诗是要读的,那位同学能用读来告诉大家小河有唱不完的歌和遇见了很多很多小伙伴。指名朗读前三句。评价。
(3)它可能唱着星星、月亮还可能唱什么?身边除了有小鸟花朵以外,还可能有什么和他作伴?
(4)你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式做一首小诗。(略)
(5)下面的一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名同学读。(读出路途坎坷、不知疲惫、不怕严寒酷暑的感受)
(6)配乐,师范读后学生评价。老师在读的时候眼前就仿佛看到了小河在山谷中不停的奔跑,身边还有小鸟、小花等等很多小伙伴。只要眼中有物;心中有物,就能读好。
(7)课件动画配乐。齐读。
4、第二节你还读明白了什么?指几名同学汇报。
(1)你知道寂寞是什么意思么?你有过寂寞的时候么?给同学们说一说。
(2)那小河可能在什么时候会寂寞呢?(答案不)。
(3)谁来读读这两句话?读出寂寞的感觉。
(4)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小河从寂寞又变成快乐的呢?用笔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5)想一想你读的时候还看到了什么?和同组同学交流交流。同学交流后回答。(干旱地区大地干裂,田里颗粒无收,人们没有水喝,就像唐僧他们路过的火焰山一带一样等。)
(6)失去生机的黄土沙石;口渴得要命的小动物见到了小河一定乐坏了。小河帮助了别人一定也乐坏了。咱们也像小河一样,把快乐送给小伙伴吧!在小组里读一读,把快乐送给他们。
(7)指名同学读。赛读。表演读。
(8)比较第一、二节句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每一节第一句的句式相同,以及每一节下面的句子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了解总起句的作用。)
5、学习第三、四小节
思考:刚才学习诗歌时都用了什么方法?(读、画、联系上下文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这两个小节。
(1)自己画出这两个小节的总起句。小组内交流还知道了什么。
(2)生汇报,其他同学适时给予补充。从而知道小河有追求、有责任感,为人们带来快乐。
(3)(课件出示小河流动的动画,经过地方的美景。)同学们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教师边过渡:有人说它是江河湖海的儿子;也有人说它是水里鱼儿的家。他经过的土地绿树成荫,一片生机;他经过的田野,大地葱绿,瓜果飘香。好像他不知忧愁,总是用自己的身躯拍打石子发出悦耳的轻唱,好像他不知疲倦,无论严寒盛夏,永远向前。因此诗歌的最后一小节说它是一条奔跑的小河。齐读最后一小结,说说你们是怎么样理解“奔跑”的?是啊!正是由于他奔跑,才最后投入大海母亲的怀抱。不愧是一条弃而不舍的小河;也正是由于他奔跑,才有这大地的生机;真是一条播种希望的小河。让我们再读课文,去聆听,去体会。课件动画配乐。生自由加动作朗读课文。
(四)课件播放:辽河介绍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真的为小河的乐观、坚韧、执著所感动了。老师把我们家乡的母亲和辽河带来了,你们听——播放课件。
(五)总结看了辽河的介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是啊!辽河让我们的家乡更美了;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小河那样,乐观面对困难、不断努力,将来有一天把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三)体会语言中流露出的对草莓的喜爱及种草莓的快乐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语言中流露出的对草莓的喜爱及种草莓的快乐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草莓数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夏天快到了,许多水果也快成熟了,同学们,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拿出草莓,由生说出水果名,教师板书:草莓),喜欢吃草莓的同学举手(生吃),你能说说它的味道吗?
2、这么好看又好吃的草莓,要是能亲自把它种出来,那该多好啊!(板书:种)这节课,让我们和小弟一起种草莓吧(学生读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梳理顺序
1、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引导并板书:草莓的生长过程)。
(2)同学们,好吃的草莓到底是怎样生长的呢,聪明的孩子肯定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这篇课文共6个自然段,而每个自然段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它的内容,请你试着说说看。教师根据学情适时引导:
①草莓应该在哪个季节栽种呢?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请生朗读,教师随机板书:春天)
②春天到了,小弟和妈妈——栽苗(学生找出,师概括并板书:栽苗)
2、生交流,概括。栽下草莓苗儿后,它又有什么变化呢?让生自己尝试概括,对有争议的第4、5自然段可再读读,讨论明确:第4自然段既写了花,又写了果,可以和写果的第5自然段合并,用两个词概括:开花、结果。(教师随机板书:长高开花结果成熟)
3、引导生明确课文记叙顺序,即草莓的生长过程:春天—栽苗—长高—开花—结果—成熟。
二、选择朗读,品味语言
1、再自由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草莓生长的哪个过程,然后把你喜欢的段落大声读给同学听(教师随机出示课件),相机指导以下三个重点句段:
(1)“细细的春雨洒下来,淋在小叶上,叶儿慢慢长大了。暖暖的太阳出来,照在花盆上,小小的苗儿长高了一点儿。轻轻的春风吹来,吹在小苗上,小苗儿又长高了一点儿。小弟用小铲给松松土,小苗儿更壮了。”
①多美的情景啊,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
②教师根据朗读情况进行指导。再自由地小声读一读,小苗儿是怎样长大长高的?“细细的、暖暖的、轻轻的、松松土”——(课件在词下面画线)(这些词都是重叠的)(说明春雨、春风、阳光和小弟的动作都是那么温柔,在细心地呵护着小苗儿,好让小苗儿茁壮成长)正是有了春雨、太阳、春风和小弟的细心呵护,小苗才慢慢长高,长大,变得更壮。
③再指名读,可加上动作表演。谁愿意来当当春雨、太阳、春风和小弟去呵护这些小苗儿呢?请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知道你是怎样呵护小苗的,还可以配上动作哦。(生边读边配上动作,师适时引导)
④师生配乐有感情齐读。在大家的共同呵护下,看到小苗儿慢慢长大,长高,长壮了,你是怎样的心情?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吧。
(2)“小小的花儿凋谢后,出现了一颗小疙瘩。小绿疙瘩一天天长大,颜色也慢慢变浅,成了的小果儿了。小草莓了,朝外的一面开始发红。”
①从课文里找出括号里的词,并画出来,点名填空。(课件相机出示括号里内容)
②课件演示果儿的变化。
③草莓从“绿豆般的”到“豌豆那么大”再到“像蚕豆一样大”,作者观察得很仔细,而种草莓的小弟就更不用说了,他——指名读第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弟弟心里在想什么?他又是怎样做的?如果你是小草莓,你会对这个小弟说些什么呢?
(3)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学生自由朗读,用横线画出草莓成熟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品尝草莓的句子,然后交流。(课件出示,生对照画线)
①让课前品尝草莓的同学再次说说草莓的味道。(可仿照课文)
②借助图片,引导生理会课文对草莓的描写方法。
③这么好看又好吃的草莓谁不喜欢呀,让我们也来美美地读一读,要品出草莓的香甜哟。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
1、草莓成熟了,许多水果也成熟了,你能把你喜欢吃的水果介绍给大家吗?引导生仿照本课写法,可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说。先在小组内相互介绍,再在班上交流。
2、语言积累: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背下来。
3、拓展空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大人的帮助下,尝试种植小豌豆或其他植物,仔细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并写下观察日记,然后与大家分享、交流。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借助批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一个大的进步往往是由很小的改变开始的道理,并善于从生活中去感受、发现美。
3、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复述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绘声绘色讲故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故事)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都曾听过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读一个故事。师板书完课题,生齐读。
2、看到了这个题目,你们会有哪些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借助旁批看看哪些问题通过我们自己读书就能解决,再看看我们在读中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
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作小结,布置预习内容。
四、布置作业
1、写自己喜欢的字或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学会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3、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绘声绘色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查检复习
1、指名认读生字。
2、朗读课文。
二、精读理解,绘声绘色讲故事
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脏兮兮”“协调”“焕然一新”等词语的意思,以及问题:“街道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大的变化?”、“小姑娘的蓝裙子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变化呢?”
2、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去找出问题的答案。
3、学生汇报自己的体会。
4、都是小结:所有这一切的改变,只是因为大家的一认识:与美的事物不协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要求自己与美的事物协调一致的话,我们就能创造美,我们的本身就是美了。
5、教方法指导学生讲故事。
(1)指导学生抓住三“不协调”和三“不对劲”来记住这个故事。
(2)指导学生在讲故事时注意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做到绘声绘色。
(3)学生小组内讲故事,互相评议,比一比谁讲得好。
(4)自愿者讲给全班听。
6、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9
【单元总体目标】
1、会认22个生字,会写31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及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5、摘抄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6、体会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7、能抓住特点向别人介绍并写出自己喜欢的地方。
【单元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本组课文记叙的条理清楚,语句准确,生动、形象。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重点,引导读书,理解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本组课文语言优美,条理清楚,很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有趣的情景,以读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把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和热爱的感情表现出来。
3、在学习课文前后,都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
4、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5、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读学写,进行小练笔、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注意运用语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
6、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单元教学时间】
21《古诗两首》2课时
22《富饶的西沙群岛》1课时
23《美丽的小兴安岭》2课时
24《香港,璀璨的明珠》1课时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筑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1、根据上一节课的学习,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从那几个方面介绍了赵州桥。
2、教师准备课件。(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字片和与赵州桥及现代的桥相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说说你心目中的赵州桥?
注重说话的条理性和准确性,教师随机指导。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完成预习要求。
先分小组朗读,再小组之间比赛读。
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品读体验
1.介绍赵州桥的第三个特点:
美观
作者通过龙的姿态写了赵州桥的美观:不仅刻画了各式各样的龙,而且雕刻得精美,象活的一样。这种静、动相结合的写作,给人印象深刻。
2.整体感受赵州桥的后两个特点:
用“不但……而且……”连起来说一说。再分别介绍。
3.运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赵州桥。
1.学生读课文第3自然段,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
2.读一读,演一演:作者通过龙的姿态写了赵州桥的美观:不仅刻画了各式各样的龙,而且雕刻得精美,象活的一样。
3.练一练:这里的说话,既是句式的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4.同桌一人一句轮流读这一段,再次感悟作者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有效地把阅读与写作进行整合。
三巩固延伸
1.抄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诵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自然段。
2.会写14个生字。
a.说字。请同学当“小老师”,说说哪个字让你印象最深刻,是怎么记忆的。
b.写字。教师示范写生字。学生练习写字。
c.评字。小组长检查,互相评价。
1.背诵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自然段。
2.会写14个生字。根据老师引导完成本节课的写字任务。
1.学习写作方式,积累美词佳句。
2.训练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十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寓意,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教学重点
1、认识十三年生字,会写十个生字。
2、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生字卡,写字卡。
一、导入
吸引学生,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课题。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住他们。
2、正音,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互检,同桌互相读,检查字音。
(二)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三)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想结合。
(四)交流
1、解题。看图解题,结合图理解“辕”和“辙”。
2、自学。自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借助工具书找答案。
3、交流
(1)小组内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组内交流,解决问题。
4、汇报
(1)小组内喜欢的形式汇报朗读,可以分角色,加动作。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5、练习
(1)故事中这个去南方却住北走,他的朋友向他提出忠告,他却不肯接受,这种顽固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听取别人意见的人,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应该叫什么?你还知道其他的四字成语吗?
(2)这个人这样固执,走错了方向,能到达他要去的地方吗,为什么呢,他的马很好吗,请试着用“虽然可”来解释其他两项优势,换成“尽管但是”读读看,意思有没有改变。
(3)无论条件多么好,他的方向走错了,也永远不会到达他要去的地方,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都要先弄清方向,不然就不能到达目的地,就成了南辕北辙,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可以往后推,给学生机会去观察发现然后再说)。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12
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无论是阅读还是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与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这一主题密切相关。这次习作是学生第一次作文,也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延续,即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习作范围宽广,和课余生活相关的都可写。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2、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调好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建立信心。
教学建议:
1、由于学生是第一次作文,因此我建议教师要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建立习作的信心。
2、习作时,教师提出的要求不要过高,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即可。在遣词造句上要求切勿过细。
3、评价时,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习作设计
一、想一想
同学们,在口语交际课里,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现在让我们把它记下来好吗?
二、说一说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读一读习作要求,同组讨论习作要求的范围。
(2)可把自己想写的先跟大伙说说,互相交流。
2、教师巡视指导
(1)自己参加过什么活动,到过什么地方,见到了什么。
(2)你感到最高兴的事,最有意义的事或你愿意写下来的其它事,比如,你参加了什么比赛,什么活动等。
三、写一写
开始写吧!相信大家都是一名出色的作家。但在写时要注意:
1、要把想说的事情写清楚。
2、要把话写通顺。
3、写完后,读给你的妈妈、爸爸听一听,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习作》教案》,来自网!,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习作》教案-三年级语文教案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做一个善良、助人为乐的人。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七色花这个故事。
3、学习课文一个片段,迁移写法。
4、仿写课文,完成《魔铃》的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珍妮善良、纯真的美好心灵。理解珍妮用掉第七片花瓣最有意义,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学习写作方法,学会片段练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出示:七色花。
3、指导朗读描写七色花的句子。
4、掲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填空提示。
3、这朵七色花怎么用呢?指导朗读相关句子。
4、快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写七色花神奇功能的句子。
5、用自己的话简要说出七色花的功能。
6、比较七色花七种用法的句子,寻找共同点。
三、聚焦片段,了解写法
1、同学们,在这七种用法中,你觉得那种用法最有意义?说说理由。
2、聚焦片段,了解写法。
3、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珍妮?指导朗读句子。
四、写法迁移,创作童话
1、传说这小狐仙有一个发着绿光的小魔铃,它能实现你的三个愿望。只要你轻轻地摇一摇魔铃,对它说:“小魔铃呀,小魔铃,我想——”它就能帮你实现愿望。现在,这个小狐仙把这个魔铃送给了你,你打算怎么用呢?拿出笔,学着课文中的写法,写一写你其中的一个愿望。
2、选取有个性的作文片段,进行展示活动。
3、进行及时评价,告诉学生,仿写也是习作的一条有效途径,加上合理的开头结尾就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故事。
五、小结
只要我们心中有一份爱心,人人都有拥有神奇的七色花和魔铃。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1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
2、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
3、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教学过程:
①谈话引题。
教师结合本堂课上两位学生的实际由衷地进行夸奖,让被夸奖的同学谈谈感受。
学生交流自己受到的最难忘的一次夸奖以及当时的感受。
②讨论明法。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例子讨论:应该如何夸奖别人。
③分组交流。
可按教室自然组分成四组。先想想小组里每个同学的长处,再用具体的事情来夸一夸组里的同学。注意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夸奖同学,每一个同学也都要被夸奖到。
④全班交流。
⑤填写“成长卡”。
成长卡上分四栏:“教师说”“家长说”“同学说”“自己说”。同学间交换填后两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能发现ABB式词语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感受重叠的表达效果。积累ABB式词语和成语。
②读背《三字经》节选,大致了解意思。
③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①出示“我的发现”中的列出的词语。引导学生认真读读,再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②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③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是ABB式。这种形容词的重叠式,一般表示程度加深或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④指导朗读,通过读体会这样重叠的表达效果。⑤拓展积累。
读读背背
①请学生捧起书,借助拼音,反复练习,把韵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指名试读。
③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指导。
④怎样理解这几个句子的意思?
⑤自由朗读,熟读成诵。同座互相检查背诵。
课外扩展
有条件的,再找《三字经》读一读,以后背给大家听。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积累成语。猜字谜,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读读记记
①自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读准带拼音的字的字音。
②同座互相检查是否能读正确。大致说说词语的意思。
③分类记忆这些词语。
趣味语文(猜字谜)
①仔细看看谜面,你能猜出谜底是什么字吗?(是“口”字)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③请同学们在搜集的字谜中,选一个让大家猜猜。
④试着编一个字谜。独立编、合作编均可。
⑤交流,并评选星级字谜。
根据所编字谜的准确和巧妙,评选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字谜。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15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培养良好习惯。
2、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力。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3、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交流发现。
3.齐读句子、体会。
4.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请各人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6.齐读巩固。
7.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1.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4.各自再读。
5 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6 了解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一看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听到鸡叫就起床练武习艺的祖逖、刘琨。以后说话写作,你想表示珍惜时间、发奋努力这个意思时,就可以用上“闻鸡起舞”这个成语。
7、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