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必备】大班教案范文集合四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教案 篇1
大班美术:青蛙(折纸)
活动目标:
1、 在折成双三角形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看图示折成青蛙。
2、 通过观察折纸步骤示意图以及教师的示范、讲解,巩固学习双三角的折法。
3、 喜欢进行折纸和青蛙的活动。
活动准备:
1、 教师折好的“青蛙”一个。
2、 青蛙折纸步骤示意图。
3、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记号笔若干。
活动重点:看图示折叠青蛙。
活动难点:双三角的折法。
活动流程:
谜语导入——出示范例——观察步骤图——师讲解折法——幼儿操作——游戏活动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有一个小动物要和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做游戏,你们猜猜看会是谁呢?老师先说说这个小动物的特点,然后请小朋友来猜。
师:一个小小游泳家,说起话来呱呱呱。小时候有尾没有腿,大了有腿没有尾。
幼:青蛙。
师出示折好的“青蛙”。
师:你们知道老师折的是什么呀?
幼:青蛙。
师边说边让青蛙跳。
师:我是小青蛙,我会跳、跳、跳。
小朋友好玩吗?
幼:好玩。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只青蛙玩玩呀?
幼:想。
二、引导幼儿观察折叠青蛙的步骤示意图
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看不懂的疑问,师幼共同探讨,知道每一步该怎么折.
师:请小朋友们回忆一下,图上的虚线表示什么?
幼:需要折叠的。
师:图上的箭头表示什么?
幼:箭头向哪个方向就往哪个方向折。
师:请小朋友看看,有哪些不懂得地方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幼:提出疑问。
三、师幼共同边看图边进行折纸活动
1、教师根据图示,边示范边讲解。重点巩固双三角的折法。
师:先把正方形纸对折,然后用短边对折后放开,留下中心折,用不可打开的边对中心线折正反两次,打开一边,用手把底边沿折痕往里压,变成三角形的一半,在压另一边,边成双三角。
2、教师在折成双三角的基础上继续折成青蛙。
师:现在我们继续往下折,每折好一步,用手压痕,将边与边对整齐。
3、师用笔画上青蛙的眼睛和花纹。
师:现在我们把青蛙折好了,接下来我们要帮青蛙画上眼睛和花纹。
四、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下面请小朋友来折青蛙。(鼓励幼儿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眼睛和花纹。)
五、游戏:哪只青蛙跳的高!
师:请小朋友拿着自己的小青蛙与同伴一起进行小青蛙比赛活动,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远!谁的青蛙跳的高!
大班手工活动:折纸“啄木鸟”
活动目标:
1、通过看图折纸和讨论的方法,掌握啄木鸟的基本着法。
2、用添画的方法为所折的添画啄木鸟眼睛。
活动重点:
掌握的基啄木鸟本折法。
活动难点:
看懂步骤图。
活动准备:
的折啄木鸟叠步骤图、手工纸、记号笔、教师范例。
活动过程:
1、了解啄木鸟的基本制作过程和方法:
(1)出示教师的作品,共同欣赏。
(2)分析制作步骤。
2、共同分析、探讨的基啄木鸟本折法。
出示折叠啄木鸟步骤图,师生共同分析步骤图,对幼儿不懂的几个环节进行重点演示。
3、幼儿制作。
在幼儿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个别指导并给与适当的帮助,鼓励幼儿独立完成作品。
4、作品展示,共同欣赏。
有小脚像雨伞!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激发幼儿对诗歌的兴趣。
2.在掌握诗歌的基础上,学习仿编诗歌。
3.感受妈妈的爱,懂得感恩,用行动报答妈妈的爱。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摇篮曲》。
2.与诗歌内容匹配的图片、创编所需的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摇篮,提问:看,这是什么?
幼:摇篮。
师:对了,是摇篮。摇篮有什么用呢?
幼:小宝宝睡觉的。
幼:我们小时候可以睡在里面。
师:摇篮是小宝宝的床,睡在里面有什么感觉呢?
幼:很舒服。
幼:感觉很暖和、很温暖。
2.师:睡在摇篮里软软的,很舒服,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像摇篮一样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
3.欣赏课件(没声音的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什么像摇篮呢?它摇着谁?
幼:我看到了星星,我觉得白云是它的摇篮。
幼:妈妈是宝宝的摇篮。
幼:花园里有很多的小花,风吹起来是它的摇篮。
师:小朋友说的真不错,这段动画当中还藏着一首好听的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完整欣赏诗歌,加上配音)
(二)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1.教师配乐朗诵,完整欣赏诗歌。
(1)教师配乐诗朗诵,幼儿欣赏,欣赏后提问:你听见了哪些好听的话,用诗歌中的话来说一说。(出示相应的图片)
(2)引导幼儿用诗歌中语言来回答。(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
(3)为什么说蓝天是星宝宝的摇篮?(为什么说大海是鱼宝宝的摇篮?花园是花宝宝的摇篮?)
(4)分析句式,这首诗歌中有哪些一样的地方?
幼:都有摇篮。
幼:最后一句一样,它们都睡着了。
幼:小宝宝都睡在摇篮里。
2.观看课件,分段欣赏诗歌。
(1)播放诗歌中第一小节的课件,提问:星宝宝是怎样的睡着的?
幼:白云摇着它,它就睡着了。
幼:到了晚上星星就睡着了。
(2)为什么白云要轻轻地飘?我们一起用动作来表现。
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3)播放诗歌中第二、三、四小节的课件,提问:鱼宝宝是怎样睡着的?花宝宝是怎样睡着的?小宝宝是怎样睡着的?
引导幼儿说一说,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3.诵读诗歌,体会意境。
(1)教师和幼儿一起诵读(看着图把这首诗歌完整地朗诵一遍)。
(2)教师和幼儿分角色诵读。
(3)讨论: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和小宝宝都睡着了,不能把他们吵醒,要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朗诵呢?
幼:轻轻的声音。
幼:不能太吵的声音。
幼:好听的声音来朗诵。
(4)引导幼儿用轻轻的声音来朗诵诗歌。
师:那我们就用轻轻的、好听的声音来读读这首诗歌吧!
4.表演诗歌:这么美的诗歌,我们一起用动作来表现,看谁做得最美。
(三)发展想象,仿编诗歌。
1.蓝天里出了有星宝宝以外,还会有谁?
幼:蓝天里还有太阳。
师:那我们试试,把太阳编到好听的诗歌中去。(插卡的形式,把原来诗歌中的白云图片替换为太阳,连贯地看图朗诵整句话)
2.大海中除了鱼宝宝,还会有谁?
3.花园里出了花宝宝外,还会住着谁?
4.把创编的内容看着图完整滴朗诵,提醒幼儿用轻轻地,好听的声音进行朗诵。
(四)感谢妈妈。
1.妈妈很辛苦,把小朋友照顾地很好,妈妈平时都做哪些事情呢?
幼: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要喂我吃饭。
幼:妈妈生宝宝的时候,要去医院动手术,很痛的。
幼:妈妈要给我洗衣服,做饭给我吃。
幼:妈妈每天都送我上幼儿园。
2.妈妈这么辛苦,你想怎么感谢妈妈呢?(和旁边的`幼儿讨论,说说自己的感谢方法)。
幼:上课认真听讲,考试得100分妈妈就会很高兴。
幼:我画一幅画送给妈妈。
幼:妈妈回家的时候我给妈妈拿拖鞋。
幼:我帮妈妈扫地。
幼:我给妈妈唱首好听的歌曲。
3.幼儿讲述感谢妈妈的方法,教师进行小结:感谢妈妈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送给妈妈一句好听的话,亲手做礼物送给妈妈,帮妈妈干家务等。
4.布置感恩小任务:回家后用自己的方式感谢自己的妈妈。
活动延伸:
1.将图片放在语言区供幼儿自己练习朗诵诗歌。
2.回家后用自己的方式感谢妈妈。
附内容:摇篮
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
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
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
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评析:
《摇篮》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借助《摇篮曲》作为背景音乐、动作、语言、图片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发挥孩子的想象。
1.创设情景,引导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在活动中,借助音乐、图片、身体动作等帮助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图片的出示,形象生动的再现了诗歌的内容,帮助幼儿从直观的视觉上感知诗歌的美,还帮助幼儿进行诗歌内容的记忆。在幼儿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配上了背景音乐《摇篮曲》,让孩子自始至终都沉浸在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中,体验到了诗歌带给大家的快乐。
2.运用插卡形式,引导幼儿进行自主创编。为了让幼儿更好的学习仿编诗歌,根据诗歌的句式特点制作了图片,在创编的时候,用插卡的形式,把幼儿创编的内容替换原来诗歌的内容,使得幼儿能够看着图片更好地进行创编,并较为连贯地朗诵创编后的诗歌。
3.分析诗歌特点,引导幼儿归纳总结。在学习诗歌的同时,通过启发引导,让幼儿先寻找四段诗歌的共同之处,有效的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结构,为学习仿编诗歌做铺垫。很多的幼儿能够根据图片找出诗歌的规律,自己分析出句式的特点,朗诵诗歌较为连贯,诗歌内容掌握较好。
4、本案例不仅使幼儿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而且还注重了孩子的思想教育,让孩子体会妈妈的辛苦,以及用自己现有的能力报答妈妈。这一点做的很好,值得我们发扬.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7的分解组成。
2、进一步感知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3个猴子图片、桃子(磁性教具)、桃胡、盘子、彩笔、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幼儿说小猴荡秋千的手指游戏,
教师:好了,小朋友们,谁能告诉张老师,刚才我们说的手指游戏的名字是什么?(小猴荡秋千)嗯,小朋友说的很好,小猴子都在一起玩,可是渐渐地一起玩的小猴越来越少,最后一个都没有了,它们都去哪了呢,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想)。张老师也不知道,不过小猴的妈妈知道,我们一起来问问它,好不好?
二、基本活动
1、教师出示小猴图片,
教师:这位猴妈妈有两个猴宝宝,月月和星星,今天它给两个猴宝宝摘了7个桃子回来,叫小猴回来吃桃子,(哦?原来啊,小猴都回来吃桃子去了),吃完桃子,小猴想拿着这7个桃胡去玩,可是猴妈妈不知道该怎么给两个猴宝宝分,请小朋友帮忙分一分,好不好?
2、幼儿操作,
教师:现在每个小朋友都有七个桃胡,想想如果你是猴妈妈,你要把这7个桃胡给两个小猴分完,该怎么分?分好的小朋友轻轻的转过身来,张老师就知道你分好了,我们看看谁在分的时候又安静又快,现在请小朋友轻轻的转过身去动手分。
3、教师提问:
教师:分好的小朋友面向老师坐端正,我看看有多少小朋友分好了,嗯,咱们晶晶班的小朋友都很棒,所有的小朋友都分好了,我请几个小朋友把你分的结果告诉老师,(幼儿边说,老师边在黑板上记录下幼儿说的结果,)
4、教师:好了,小朋友们有这么多分法,你看猴妈妈多开心啊,她想,有这么多分法,以后我就不愁给宝宝分桃胡的事了,可是,我一时记不住这么多方法,你们能记住吗?(能)
好,张老师就来考考我们小朋友,(当老师说给月月分几个,你们不说话,转过身用手里的桃胡告诉老师你的答案,比如,当我给月月分一个的时候,星星就分六个,你们就把桃胡分成一和六两组,分好的小朋友就立刻转过身来坐端正,老师就知道你分好了,明白了吗?)
好了,现在我看看谁分的又对又快,给月月分两个、月月分四个、月月分五个。。。
5、恩,我们班小朋友都特别聪明,可以又快又准确的给小猴子分桃胡。可是,猴妈妈没有记住,我们一起来帮她找个更好的记忆办法,好不好?(好),那我们现在来观察一下两只小猴分到的桃胡数有什么特点,先看左边(也就是小猴月月这边),你发现了什么?(从上往下数,数字逐渐增大,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依次大一,)这种的排列我们把它叫做递增,再看看右边(也就是小猴星星这边),你发现了什么?(从上往下数,数字逐渐变小,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依次小一),这样的排列我们把它叫做递减。
6、知道了什么叫递增和递减,我们现在一起来跟老师做一个游戏好不好?:老师说,小朋友,我问你,七可以分成几和几,请小朋友们按照递增的顺序从一开始回答,说,张老师,我告诉你,七可以分成一和六,依次往下进行,明白了吗?
7、小朋友们帮助猴妈妈解决了难题,你看猴妈妈多开心啊,你们开心吗?
三、巩固练习
1、既然咱们班小朋友这么厉害,那张老师倒想考考我们小朋友,现在小朋友的桌子上老师每人都准备了一份题,和刚才玩桃胡一样,请小朋友轻轻的转过身,每人拿一份题,一人一只彩笔,做完之后立刻转过身来,老师就知道你做完了,我们看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2、教师讲评幼儿作品。
四、结束活动
今天晶晶班的小朋友表现这么棒,张老师想奖励一下我们班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老师会奖励什么呢?那就请小朋友们排好队到院子里去看看吧。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黑色,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2、能大胆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乐意与同伴合作实验,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盘子、碘酒、喷壶、淀粉、棉签、一次性杯。
2、薯片、黄瓜、藕、饼干、面包、萝卜、芹菜。
3、记录纸、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碘酒的颜色和作用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药水,等一会儿老师会用棉签蘸到小朋友的
手背上,我们仔细来观察一下它的颜色,闻一闻它的气味。“
2、大胆交流碘酒的颜色和作用。
二、感知碘酒滴入淀粉中会变色
1、出示牛奶水和淀粉水,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1)感知颜色和气味的异同。
(2)滴入碘酒,观察现象。
2、观察淀粉,了解淀粉的特征
(1)分组观察看(颜色)、摸(光滑程度)、闻(气味)
(2)总结淀粉特征:看起来是白色粉末状,摸上去较光滑,无明显气味。
(3)再次验证碘酒滴入淀粉中会变成蓝黑色。
三、幼儿操作实验:哪些食物中有淀粉
(1)讨论哪些食物中有淀粉。
(2)教师示范小实验,进行实验结果的记录。
(3)幼儿操作实验:幼儿将碘酒滴在各种食物上,观察颜色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4)展示幼儿实验结果。
四、喷画,结束活动
以帮助兔妈妈找到兔宝宝的情境进行喷画,结束活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