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发布于:2022-01-11 08:18:05 作者:

马说教案范文七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马说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说教案范文七篇

马说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五、通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讨论:

  ①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②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③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六、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朗读课文第l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马祗骈死槽枥

  3·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4·学生逐句读、译。

  5·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或辨形):

  外见xin(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三)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马说教案 篇2

  1..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渗透点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马说马---人托物寓意

  二.正音(学生听,注音 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

  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示幻灯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幻灯)

  散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还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

  最后写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四,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韩愈当时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写下此文(幻灯片)

  五.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1.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2.如果你怀才不遇 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关于字词方面,《马说》一文,课下注释已经较为详尽,老师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讲文中没给注释的,而学生又提出不懂的。有的学生不会看注释,那是方法上的问题,要在学习中培养。但是教师一定要敢于放手。《马说》篇幅不长,当然是整体解决字词。建议言用25分钟,文用15分钟。

  字词可以让学生先预习,对照课文中的注解,自行翻译,然后划记好自己弄不懂的地方,上课的时候提出来,这样比较轻松一点,字词也能落实下去。

  关键在后面,如何把文章的深层的内涵讲清楚,可以先让学生提问,然后老师归纳问题,在学生提问基础上去解决文章疑难,可能比老师的牵着走更好,关键在老师的引导,如此老师的主导作用就出来了。

马说教案 篇3

  【设计思想】

  本文通篇设喻,托物寓意,篇幅短小,但文意曲折,阐明了不遇伯乐千里马会被埋没的道理,借此讽喻了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致使众多有识之士埋没于世的当时统治者,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忧愤。

  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及顺畅理解课文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托物寓意的手法是教学的难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由学生汇报自学所得,教师适时点拨并利用多媒体检测自学效果,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难点部分。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主要文言字词的用法。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导学生学活动目标媒体应用及分析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导入听、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听,朗读课文

  听 感知课文、激发兴趣 课件(感知课文激发兴趣)学习课文

  教师适时点拨

  适时演示幻灯片 交流学习内容。

  看老师展示应学相关内容。 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学习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得发展 课件(检查自学效果,熟知应学内容)逐段翻译课文

  教师适时点拨、讲解

  适时演示幻灯片讨论、交流 学生学会翻译本文 课件(助教、助学)深入理解课文 教师设问、适时点拨

  1、理解第一段,思考: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识人才的人。)

  2、分别理解第二、三段 思考、回答 学生理解课文深层意思 课件(助教、助学)作业

  看

  思考 课外拓展 课件(助学)结论

  与反思 1、限于学校具体情况,课件只能做成演示形。

  2、在学生做好预习的基础上来上此课,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可有选择地进行演示,有些也可以作为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反馈。

  3、此课件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但略显单薄,还需配备其他资料。

马说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二、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虽然五寨到小河头只有10多公里,但如果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吧。请翻开课本《马说》。(大屏幕显示)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在的杂文相似。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大屏幕显示)

  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大屏幕显示)

  三、研读课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 杂说》韩愈 唐)或(韩愈文选)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注释】1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在马夫的手中,不能展现才能。 辱:辱没,受屈辱。 祇 :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 4 一食(shí):吃一顿。 5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6 食:同“饲”,喂养。 7 故:因此 8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9 于:在。 10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马夫 11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枥:马棚、马厩 12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以:凭借 称:著称 13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4一食:吃一顿。食,吃。 15 或:有时,或许 16 能:可以 17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8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9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20 其:指千里马,代词。 21 是:这样,指示代词。 22 能:才能。 23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4 且:犹,尚且。 25 欲:想要。 26 等:等同,一样。 27 不可得:做不到。 28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9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30 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31 之:代词,指千里马。 32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用) 33 道:正确的方法。 34 食之:食,通“饲”,喂。 35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6 材:通“ 才 ”,才能。 37 鸣:马叫, 38 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 39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40 临:面对 41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42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3 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 44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45 知:懂得。 46 美:才能,长处。

  1、教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气,初步感知大意。)

  2、学生齐读(目是让学生熟悉文句,进一步感知大意。)

  3、学生思读,讨论理解

  (1)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巡视备问)。(大屏幕显示)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马”常被埋没。)

  (2)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

  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依靠 “伯乐”生存。

  (3)教师引语及提问: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举例论述了“千里马”被埋没。作者认为,“千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没。由此可知,“食马者”平庸浅薄。流露出作者的谴责之意。

  (4)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现在,我们把第三段齐读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样的论述?

  明确:作者在这一段还是继续写了“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而且还刻画了一个特写镜头——“食马者”“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更进一步地指出:“千里马”被埋没是由“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的。在这个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食马者”的不知马简直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浅薄,还狂妄无耻!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发出质问:“其真无马邪?”同时还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5)教师引语及提问:第二、三段都是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马”造成的,这些内容是否重复了?

  明确:没有。第二段是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而第三段是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的。

  (6)教师引语及提问:谁能说说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先提出观点,“千里马”常“不以千里称也”,指出其命运的悲哀;接着从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后,又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同时,斥责了食马者的愚妄,并以“其真不知马也”归结全文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4.学生齐读

  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综合理解

  讨论理解下列问题:

  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说“马”?(大屏幕显示)

  明确:不是。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现象,揭露了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

  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大屏幕显示)

  明确: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

  五、课堂总结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马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⑶ 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2、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⑴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⑵ 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⑶ 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⑶ 要点提示:

  ① 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②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⑷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 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⑶ 要点提示:

  ① 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② 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⑷ 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 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③ 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④ 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⑶ 要点提示:

  ① 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②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③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④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⑷ 齐读第三自然段。

  4、归纳课文:

  ⑴ 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⑶ 要点提示:

  ①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② 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3、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

马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点】

  翻译并背诵课文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一)PPT上展示徐悲鸿《六骏图》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下这样一幅图,这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所画的《六骏图》。画面上的几匹马意气风发、纵横驰骋,我们今天要了解到的这种马,它的遭遇确实截然不同。到底是什么马呢?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明白了。那有哪位同学能简要的介绍下你所了解的韩愈呢?

  生:韩愈,字退之。

  师:这位同学答除了一部分,让我们看一下有关韩愈的有关介绍。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自己默看。(PPT展示韩愈生平)好,同学们请看一下标题《马说》,在我们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和这篇文章类似的标题?

  生:有。师:有哪些?

  生:《爱莲说》

  师:那这些标题中都有“说”,说是一种文体,有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生:议论题材,作者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好那我们来看一下“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PPT展示,大家来看一下。)接下来我们就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是要掌握字词翻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之后小组进行讨论,每组组长上来抽签。(在最开始的时候进行任务分配)

  二、朗读课文,实现读准、读对停顿

  (一)让学生拿出导学案一起读一读文言字词积累中的第一题。

  (二)请生读课文,并让同学点评。(让生指出需注意的字词及停顿,PPT展示重要字音)

  (三)音频范读。

  师:同学们都读的很正确,现在请同学们听一听音频。(有些同学听的很认真并未能做好注释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十分值得学习的。)

  三、掌握字词及全文翻译

  (一)请生将导学案中的重点字词答案写在黑板上,并生进行点评。

  师:在这篇课文中还有哪些字词我们应该注意?

  (二)请学生翻译,并进行点评。

  之后挑出重点句,开火车形式下来进行翻译。

  四、分析文章内容

  (一)师: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去学习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大家看这几个小问题:(1)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和伯乐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作者要说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答案:伯乐对千里马有重要作用。

  师:但是这篇文章中的千里马并没能遇到伯乐而是遇到(生答:食马者和奴隶人)

  (3)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课文原句回答)答案:策之不能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

  (4)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后果?(原文)

  答案: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即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千里马?(原文)

  答案:1.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其真不知马也。

  师:课文中“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两句话大声斥责了那些食马者。课文围绕一个中心即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被摧残进行分析。这是伯乐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造成的。那么文章写千里马真的只是在写千里马吗?请生回答导学案中主题探究。(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比喻义)

  这种写法叫做“托物寓意”,那么作者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抨击

  五、拓展延伸

  在韩愈所处的社会存在这种现象,那么在我们的社会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如果你是“千里马”,如果没有遇到“伯乐”你会怎么对待?

  生:各抒己见。

  总结:1.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2.不断的完善自己。3.抓住机会去展示自己。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拓展延伸写一写

  3.相关练习朱静思

马说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背诵这篇千古名作,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埋没和摧残人才的现实。

  教材分析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难点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教学模式:三疑三探

  课时共2课时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刘翔被称为“中国的速度”他在20xx年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在20xx年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的比赛中,刘翔以12秒88打破了英国运动员保持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并夺取该项目冠军。刘翔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要靠什么?

  教师引导:从儿时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长,从平庸的跳高选手到奥运会冠军,年轻的刘翔,早已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但在刘翔的背后,有那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练孙海平。连刘翔自己也说过:“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师傅有很大的功劳。”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2、文体介绍: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如:《爱莲说》

  《捕蛇者说》、《说勤》。

  3、走近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

  集》。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三考进士不第,多次被贬不得志。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对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分钟)自探提示:

  1、熟读课文,根据学习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展示出来,教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①生字词:②重点词语③重点句子

  2、整体感知:思考:作者流露出对“千里马”和“食马者”怎样的感情?

  二、解疑合探(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明确:

  1、①生字词:

  骈死于(pián)、一食或尽粟一石(sù)(shi)、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xiàn)、槽lì(枥)、其真无马(邪)

  ②重点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

  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出名)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是马也(这种)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

  执策而临之(面对)

  2、词类活用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

  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

  3、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吗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翻译下列句子。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明确:作者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惋惜。同时表现了对愚蠢浅薄的“食马者”的愤懑和控诉

  三、质疑再探:(分钟)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本文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作者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应怎样对待“千里马”这样的人才?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亦可用现代汉语回答:主张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四、运用拓展(分钟)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二)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地出示下面的习题共学生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①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表现食马者愚妄浅薄的排比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想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④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⑤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⑥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⑦在生活中,有人常慨叹“世上的人才很多,只是没人发现而已。”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板书设计

  马说(韩愈)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人才的人

  发泄怨愤,为怀才这遇之士鸣不平

  作业布置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背诵这篇千古名作,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埋没和摧残人才的现实。

  教材分析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难点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背诵课文及重点句子的意思。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对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分钟)自探提示: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2、本文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法?

  4、读完全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二、解疑合探(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明确:

  1、明确: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2、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

  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3、明确: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4、明确: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三、质疑再探:(分钟)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四、运用拓展(分钟)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二)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地出示下面的习题共学生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板书设计

  马说(韩愈)名马被埋没—根本原因——不知马

  寓意:寄托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

  作业布置

  请你给韩愈写一封信,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感受。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实用文   教案

上一篇:桥教案

下一篇:小学生期末的评语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