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发布于:2022-04-15 19:34:38 作者:

【实用】科学教案范文六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科学教案范文六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 活动主题: 地球村

  我们同住地球村

  二、活动目的:

  1、让幼儿知道全世界的儿童住在同一个地球村上,全世界儿童是一家。

  2、让幼儿了解地球的特征。

  3、怎样保护我们的地球。

  三、活动准备:课件,儿歌,歌曲《手拉手地球村》地球仪

  四、活动过程:

  1、认识地球仪。

  让幼儿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蓝色的是海洋,各种颜色代表着国家和地区。找到我们国家在哪里,哪里是我们河南省。

  2、什么是地球村,让幼儿知道地球就是一个大村庄。

  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地球村吗?地球村就是把地球比喻成一个村庄。

  村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但是现在随着交通、通讯工具的现代化和世界人口的增长,地球也仿佛变小了,同时,地球村也是全世界人民无论国家、种族都能友好相处的意思,地球村让世界小朋友距离更近了。小朋友你们想看地球村上美丽的风景吗?

  3、出示图片,世界风光。知道地球分为七大洲和四大洋。

  提问:小朋友们刚才看到了什么?

  你们知道是谁生活在这些美丽的地方吗?----人类

  4、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现在为了让小朋友把地球看的更清楚,老师把球体的地球仪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大家会发现我们可以把地球看的更清楚了,我们一起数一数有颜色的地方有几块?有七块,这七块就是地球上的陆地,也就是七大洲,我们看看七大洲的名称。蓝色的地方是海洋,被陆地分为四大洋。

  我们现在知道了地球上有七大洲四大洋,小朋友知道地球有那些特征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地球上有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海洋,只有三分之一是陆地。广阔的平原,适合农作物树木生长。沙漠十分干燥.长年干旱,几乎没有水不适合人类居住。地球上有很多的山脉、以及河流。这是地球上几个重要的特征,小朋友们记住了吗?

  5、游戏:给不同肤色的小朋友找家。让小朋友知道世界上有几种肤色的人种,他们都分布在那些洲。

  小朋友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村庄,全世界的小朋友都住在地球村里,那么你们知道世界上的小朋友有几种肤色吗?他们大概都住在那个洲呢?让我们来看看一起找找?

  6、引导幼儿知道我们中国在地球上哪个洲?中国的地形图是什么形状的?我们喀什住在地图的什么位置?其特征你知道那些?

  刚才我们了解了世界风光、地球特征和世界上其他小朋友的居住情况。现在我看看中国在地球上那个洲?什么形状的?你们知道吗,我们所居住的新疆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占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大部分是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区,所以人口居住的不是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儿歌。

  7、学儿歌。

  8、我们应该要怎样保护地球?作为小朋友我们能做什么呢?

  刚才儿歌里说了要保护好我们的大地球,作为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去保护呢?你能作些什么呢?

  9,幼儿自由发言

  10、小结。

  今天,我们这节社会课让小朋友们认识了地球,知道了地球村,也知道全世界的小朋友都生活在这个村庄里,是一家人,了解了地球的基本特征,并且能尽我们微薄的力量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小朋友们都学的非常认真,希望小朋友们记住今天所学的内容。地球村让全世界小朋友距离更近了,近得都可以手拉手了。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歌唱我们的地球村吧《手拉手,地球村》。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观察葡萄干在雪碧里的变化过程,并能正确描述自己的发现。

  2.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及良好的观察习惯。

  3.乐于参与探究活动,在小实验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大表格一份、记录表。

  2.学具准备:一杯水、一杯雪碧、一份葡萄干、一个托盘、记号笔等每组一份。记录表每组2份、芸豆、弹珠、红豆若干。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两瓶水,引起观察兴趣。

  桌上的两杯水一样吗?有气泡的那杯水,你有什么发现?

  二、出示葡萄干,引起探索。

  1.幼儿猜想:同样大小的葡萄干放在两杯水里会有什么反应呢?(教师表格记录)

  2.操作验证,并记录。

  3.分享交流结果。

  三、观看视频,总结提升。

  1.观看视频,了解原理。

  2.师幼小结:

  原来这是因为当葡萄干沉入杯底时二氧化碳气体就吸附在表面,使葡萄干变轻浮到液面上来,小泡泡破了,葡萄干就沉下去了。

  四、再次实验,经验迁移。

  让我们一起来试试,仔细用眼睛观察一下,这些材料是不是也能像葡萄干一样上下跳舞呢?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绿色的表格里。会跳舞打“√”,反之打“×”。

  活动延伸:

  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再去做一做这个实验。

科学教案 篇3

  8、茎的繁殖

  1、知道用茎繁殖植物的方法包括扦插和嫁接。

  2、掌握用扦插、靠接来繁殖植物的方法。

  3、能熟练运用工具完成扦插、靠接中各个步骤。

  4、能进行简单的扦插切面对比实验,知道对比实验中唯一能改变的条件切面的形状不同。

  5、能对不同切面的茎的生长状况进行预测,并能与实际结果相比较。

  6、能对实验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并知道在观察的过程中尽可能不干扰植物的生长。

  7、能区分身边哪些植物是用茎来繁殖。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扦插、靠接操作分解图。

  2、分组材料:小刀、草灰、月季成株、净砂、枝剪、培养槽、塑料膜、毛桃树、良种桃树。

  3、课前准备:收集利用茎繁殖植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题

  1、前面我们知道了有些植物的幼苗是用茎繁殖出来的,那么,月季能用茎繁殖吗?

  2、这节课,我们就动手试试吗!

  二、组织学生动手实验

  1、分别截取两段月季当年生的茎,将一段茎的下端剪成平面,一段茎的`下端剪成斜面,并将它们编号。

  2、取土质一样的两个花盆,并将截取的茎分别插下去,有兴趣的可以猜猜哪根茎会生长得更好?

  3、指导学生观察茎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

  4、设立奖品,根据三天后月季的生长情况,为猜中者发奖。

  三、师讲述并板书:

  像上面实验中这样直接把植物的茎插入土壤中进行繁殖的方法,叫做扦插

  四、让学生说还有哪些植物是用扦插的方法进行茎繁殖的?

  第二课时

  一、复旧引新

  1、点名说什么是扦插?

  2、今天,我们来了解另一种植物的繁殖方法——嫁接

  二、学生汇报在家观察月季生长的情况,并为猜中的学生发奖品。

  三、师讲述:如果把一段植物的茎接到另一株植物上进行繁殖,这种繁殖方法叫做嫁接

  四、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1、将盆栽的毛桃树,靠近良种桃树。

  2、选精细相近的茎,用锋利的小刀削去茎直径的三分之一,削出一个椭圆形切口。

  3、把两根茎上的切口对接,使切口的树皮部分紧密接触,用塑料薄膜事绑扎。

  4、切口俞合后,剪去切口上端毛桃的茎,剪断切口下端良种桃的茎。

  5、观察嫁接后茎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

  五、师提问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是用茎繁殖的。

  六、活动:夺红旗回答上述问题

  七、小结:板书

  8、茎繁殖

  月季 扦插——直接把茎插入土壤

  毛桃树嫁接——一段植物的茎接到另一株植物上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过程:

  1.声音导入法。

  利用各种声音引起幼儿兴趣,请幼儿猜猜看是什么声音?为什么认为是这种声音?

  2. 图片对照法。

  放各种声音请幼儿辨认,请幼儿先闭上双眼,仔细聆听声音,鼓励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若幼儿无法分辨声音来源,教师给予简单的提示,最后展示图片让幼儿对照,加深印象。

  3.语言描述法。

  请幼儿描述各种声音的特色或听起来的感觉

  活动延伸:

  带幼儿到户外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带回家的活动:

  家长可与幼儿进行声音辨别的游戏。继续寻找、收集各种声音。

  活动目标:

  1.在幼儿原有基础上帮助幼儿分辨各种声音。

  2. 体验寻找、猜测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声音录音带(日常生活中声音、说话声、水声等)、声音来源图片。

科学教案 篇5

  目标:

  1观察感知不同泡泡器吹出泡泡的形状。

  2会用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猜想与实验的结果。

  3乐意与大家交流分享

  准备:

  电线所做的泡泡器肥皂水

  过程:

  1吹泡泡,引起幼儿兴趣

  吹泡泡需要什么?

  2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幼儿思考:

  (1)桌上有哪几种泡泡器?

  (2)认识后猜测

  3介绍表格记录

  4幼儿操作实验

  5交流、讨论

  (1)记录表

  (2)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说说猜想与实验是否一致

  (3)提示客观记录、看到什么样的,画什么样的

  (泡泡器我们可以提早做好做成有三角形的、圆形的正方形的长方形的并且有柄可以拿的

  一般小孩子觉得什么形状的会吹出什么样的泡泡通过实验后就发现都是圆形的)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材处理】

  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实验记录

  水的量 食盐的量 沉浮情况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后记: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实用文   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