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
学生自学9的乘法口诀能够准确地填写算式和口诀,掌握了初步的编制口诀的方法,可见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一样可以对其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但这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即所讲内容适合自学的情况下。
这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遗憾:学生介绍口诀时个别后进生的表达力较差,对教师的要求听不明白(课上提问较多得是中下等生),让其回答问题时浪费的时间较多。教学之后感到有得有失,正是由于让学生自学及回答问题时占用时间较多,所以课尾安排的只是拓展环节没有时间了(与语文教学结合介绍“数九歌”,让学生感受9的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即一九、二九不出手……中的一九就是从冬至后开始得9天,二九就是十八天),只有忍痛割爱,没有向学生介绍只有放到自习课上了,象我意料的一样,学生对这样的知识很感兴趣。另外,在介绍课后练习中的一道了解规律的题目时,由于时间关系,学生观察的并不是很细致,如果有时间,聪明的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找到规律,其实这样的规律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运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了解,将数学的方法进行渗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思考能力,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进而想学习数学。课后我想如果课堂上学生自学的能力再强些,回答问题在顺利些,或许这节课上的会比这精彩,但是课堂上发生的情况有时是不在我们的预设范围之内的,所以,只有利用好课堂中随时出现的问题,把教学效果争取做到最好,这也是我的教学中一直追求的目的,一直想达到的最佳境界,我会一直努力下去!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2
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变情境创设为直奔主题。
9地乘法口诀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阶段,学生已有了1-8的口诀的理解和编制经验,许多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这里没有必要故作“神秘“,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课的中心,“今天我们要学习9的乘法口诀,猜猜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谁能来介绍几句?”这样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自己知道的9的口诀有哪几句,大大激发学生得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变教师的讲解为学生探索和交流。
只有真正理解了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背口诀,记口诀才会有方法。虽然在没有教之前学生都知道9的乘法口诀是哪9句,但仍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明白每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因学生又前边学口诀的经验,本节课中我就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口诀编口诀。当学生把口诀编完以后,就提出如下要求:“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用算式或画图的方式把它的意思表示出来吗?”学生讨论交流画图,还大胆地上台展示和交流。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三、变机械记忆为有意义学习
记住9的乘法口诀是多年来9的乘法口诀教学课永远不变的主题。但如何指导学生记住口诀呢?本节课让学生理解了9的乘法口诀每一句的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寻找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我很高兴我的学生都能发现许多条规律,如相邻的每两个积都相差9;积的个位上的数字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为9;除第一句外,其他上下两句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反……,在学生说了很多规律后,我引导学生理解另一条规律:几个9就比几十少几。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概括的能力,另一方面为记忆9 的乘法口诀作铺垫。
由于在寻找9的乘法口诀规律这里我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表达,以致没有时间巩固练习,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和进行适当的练习这并不矛盾,但是两者都需要时间,在探究这里舍得花时间,练习的时间就相对少了;探究如果不花时间那么探究只是走过场,没有真正落实到位,遇到这种矛盾,我该怎么办,需要我们一起探讨。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3
“9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主要使学生知道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比较熟练地求积。教学的重点是编制并熟记9的乘法口诀。本节课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学生对于口诀学习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并且有了一定的推导口诀的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小组合作,推导口诀。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条件,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了让学生自编口诀这一教学环节。我提供了一些小木块,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后自编口诀。同时,又不局限一种推导方法,允许学可以想其他更多的方法来编口诀。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合作与交流中,使他们提高学习的主体意识,学会学习的方法。为了便于学生自编口诀,在推导口诀之前,我设计了“如何记起四七二十八这句口诀”和“在自制卡片上9个9个地加,从1加到81”两个环节,为学生推导口诀作好铺垫。
(2)寻找规律,记忆口诀。
由于9的乘法口诀有其特殊规律,因此,创设情景,放手让学生找规律,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熟记9的乘法口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规律的教学思考方法,有利于提高数学能力。从这个教学案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要从以前教师教,学生学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讨论、交流,来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从中点拨、引导,并和他们一起学习、探讨,不要急于事成,把现成的结论事先告诉学生,要在自己发现学习中所得到的结论记起来也更加容易。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吃透教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策略,不断给自己充点电,使自己不至于被高度发展的社会所淘汰。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学生觉得教师是他们真正的合作者和朋友。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4
《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已多次经历了编写口诀的过程,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所以在教学时我注意激活学生的知识能力储备,诱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老师的引领下自主完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找准认知起点
学生的经验,是学习的宝贵财富,如何利用好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那如何找准把握学生的已有经验,利用这些经验实行认知的“正迁移”,是整节课的重要环节。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通过1-8的乘法口诀,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对于9的乘法口诀,虽然是教学的新内容,但在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中,或者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中,或多或少会“知道”“了解”有关9的乘法口诀。根据这一学情,我在引导学生根据星星图填完表格以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写九的乘法口诀。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很快编出了九的乘法口诀,而且正确率非常高。同样的,在后面让学生说说若突然忘记了其中一句九的乘法口诀的得数,如何来回忆时,学生想出了许多好方法,如利用前一句口诀和后一句口诀相差9这个规律来算得数;利用加法来算得数等等。学生说的头头是道,这都得益于前面1-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这里老师并没有花多大的力气,学生通过平时积累的经验能自主完成学习的任务。
二、提供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培养探究能力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内化的过程。所以,教学时我力求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例题时,我动态地演示星星图,让学生观察、体会星星地个数与几个9的关系,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例如我提问3行星星一共有几颗时?学生回答是27颗。此时,我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继续追问:这个27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有的是用3个9相加得出27;有的是在前一个数18的基础上加上一个9得出27;还有的是根据星星图,和方格去比较用30-3算出27的。总之学生的想法是多样化的,思维是活跃的。数学课堂就需要思维的碰撞,这样才能闪现智慧的火花。再比如说在引导学生发现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几个九比几十少几”时,我先带着学生一起完成前面1个9比10少1,是9和2个9比20少2是18这两个练习,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填写表格。填完以后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感悟,在比较中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因为9的乘法口诀比较特殊,有着许多规律,所以在记忆口诀时,允许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或者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忆口诀,照顾学生的不同差异。特别是,老师后来介绍的“手指记忆法”,学生很感兴趣。我先请一位同学上台在投影仪上边背9的乘法口诀边演示过程,其他学生仔细观看,然后带领学生一起伸出10个手指头,自己边动边记忆,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效果很好。提供多种巧记口诀的方法,可以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利用抽象的规律来记忆口诀,让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用手指记忆口诀,让不同层次的'学习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以情促学
对于乘法口诀这种纯数学的内容教学起来是比较枯燥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课前播放了儿歌《九九歌》,让学生边念儿歌边发现和今天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数字9。课的最后再次回到儿歌,让学生找出儿歌中的9 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感受到9的乘法口诀并没有那么枯燥,连有趣的儿歌里都隐含着9 的口诀呢。还有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方法记忆口诀,以及到“9元超市”买东西等等,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原来我们的双手可以帮助记忆9 的口诀,原来我们买东西时也可以运用9的乘法口诀,让学生体会到学习9的乘法口诀是非常有用的。
五、需要改进和商榷的地方:
1、时间处理不够合理。
我在如何巧计9的乘法口诀和探索特殊规律“几个九比几十少几”这两个环节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导致后来的练习做得比较仓促,不够到位。特别是“9元超市”买东西这道练习题,本应该让每个学生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想买哪几件物品,要付多少钱,可是由于时间原因,我只是让个别学生回答,就匆匆进入下一个环节。实在是可惜。我发现自己平时上课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来时间不够,要么课上好了还没下课。看来如何合理分配时间也是个大学问啊。日后需多学习,多研究。
2、学生参与面不广。
本课的练习相对来说少了点,而且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参与面不广。第一道练习题是让学生根据一句乘法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我只是指几名学生回答,并没有给与每个学生说的机会。我想这里改成同桌互相说一说比较好,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说的机会了。第二个抢答题更是聪明学生的天下了,一些后进生根本没有回答的机会。这里若改成学生独立完成口算,再校对答案,实效性更高。第三个“9元超市”买东西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很好地将这道题目与生活联系起来,没有将这道题应有的价值体现出来。看来,以后设计练习题一定要多考虑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当然,我的课堂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对教材的处理设计,对学生的引导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在以后的教学之路上我一定会多思考,多研究,使自己的课堂逐渐走向有效!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5
在这次树人杯课赛中,我授课的主要内容是: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并在合作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备课时,注意在深刻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的现状和求助热线活动)。这样既体现了新课的教学理念(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先通过大量的口算巩固乘法口诀,为新内容打下基础,并从而大力表扬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其次通过学校借阅图书这一事实,让学生想:借了一本 63页的书,借阅期是7天,如果她按时还书的话,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解决方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研究探索的情况共同小结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求出商,而求商的根本就是用口诀求商。这样教学避免了教师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情况。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总结求商的方法。这样设计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思考、个性和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使其感受成功的愉悦。
第三个教学环节重点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了求助热线的空间,学生积极投入,思维非常活跃,展开了奇思妙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是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把问题解决了。
第四个教学环节感受乐园,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快乐园)、对自己充满信心(自信成长园)、积累丰富的知识掌握好的方法(丰收园)。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扬,从而使学习简单化。因为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创造一种方法要比学会一种方法具有更高的价值。另外,这节课采用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习热情高涨。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争相展示自己的想法,但是占用了很多课堂时间。
不足之处:
1、自己备课不充分,材料准备上不齐全。
2、数学语言过多,不严谨,成人性的语言多;
3、课堂教学容量自身安排较好,但实施不到位,其原因是自己的教学水平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4、课堂教学密度小、容量小;习题类型单一,各环节速度慢。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获得成功体验的、主动发展的和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定会常反思,多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6
“9的乘法口诀”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基本结构和规律,学生对于在情境中发现获得口诀已经不再期待。所以,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位于,熟练的进行9的乘法计算以及熟练的运用。
1、 课前激趣。
通过向学生引入课本教材上的情景图,激发孩子们对于本节课,本例题情景图的兴趣。
2、课中引导。
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体验中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新知识,注重规律方法的概括总结。引导孩子们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对乘法各部分表示的含义的认识。引导孩子们学会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并且正确的运用乘法和口诀。我不仅要善于对所教内容进行点拨,更要在学习方式上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导和影响,使学生提高进一步学习的本领。
3、课间交流。
我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学生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品尝到合作创新的乐趣。由此产生的互动效应,能够激发学生继续参与合作的动机,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
4、课尾拓展。
课尾通过抽取卡片将乘法口诀补充完整,并领读口诀的小活动,加深孩子们对于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此活动在原有的计算上加大了一定的难度,也变换了一下练习的形式,使得孩子们颇感兴趣。
不足之处:
首先从教学设计来说,我总是更关注课堂的整体设计,而对于一些细节问题,却没有很好的把握,在教学规律中,也没有突出重点,难点,使本节课的教学没有一个确切的重心。
其次对于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我没有让学生去找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规律可以帮助孩子们记忆口诀,极大激发他们记忆口诀的兴趣,而在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我没有将这一环节加入其中,使得孩子们的记忆有些机械式,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孩子,可能记忆有一定难度。
最后我仍然深深的感受到,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语言一定要精炼利落,并且提问要有针对性,这需要我反复琢磨反复打磨自己的教态教语,这也将是一个长期并且不断努力的过程。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7
《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是二年级数学下册49页的内容,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已多次经历了编写口诀的过程,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所以在教学时我注意激活学生的知识能力储备,诱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老师的引领下自主完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找准认知起点
学生的经验,是学习的宝贵财富,如何利用好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那如何找准把握学生的已有经验,利用这些经验实行认知的“正迁移”,是整节课的重要环节。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通过1-8的乘法口诀,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对于9的乘法口诀,虽然是教学的新内容,但在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中,或者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中,或多或少会“知道”“了解”有关9的乘法口诀。根据这一学情,我在引导学生根据给出的已知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编问题。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很快编出了比较有教学价值的问题,而且解答正确率非常高。同样的,在后面让学生说说若突然忘记了其中一句九的乘法口诀的得数,如何来回忆时,学生想出了许多好方法,如利用前一句口诀和后一句口诀相差9这个规律来算得数;利用加法来算得数等等。学生说的头头是道,这都得益于前面1-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这里老师并没有花多大的力气,学生通过平时积累的经验能自主完成学习的任务。
二、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因为9的乘法口诀比较特殊,有着许多规律,所以在记忆口诀时,允许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或者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忆口诀,照顾学生的不同差异。特别是,老师后来介绍的“手指记忆法”,学生很感兴趣。我先请一位同学上台边背9的乘法口诀边演示过程,其他学生仔细观看,然后带领学生一起伸出10个手指头,自己边动边记忆,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效果很好。提供多种巧记口诀的方法,可以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利用抽象的规律来记忆口诀,让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用手指记忆口诀,让不同层次的学习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三、需要改进和商榷的地方
1、时间处理不够合理。
我在如何巧计9的乘法口诀和探索特殊规律“几个九比几十少几”这两个环节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导致后来的练习做得比较仓促,不够到位。特别是“9元超市”买东西这道练习题,本应该让每个学生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想买哪几件物品,要付多少钱,可是由于时间原因,我只是让个别学生回答,就匆匆进入下一个环节。实在是可惜。我发现自己平时上课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来时间不够,要么课上好了还没下课。看来如何合理分配时间也是个大学问啊。日后需多学习,多研究。
2、学生参与面不广。
本课的练习相对来说少了点,而且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参与面不广。第一道练习题是让学生根据一句乘法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我只是指几名学生回答,并没有给与每个学生说的机会。我想这里改成同桌互相说一说比较好,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说的机会了。第二个抢答题更是聪明学生的天下了,一些后进生根本没有回答的机会。这里若改成学生独立完成口算,再校对答案,实效性更高。第三个“9元超市”买东西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很好地将这
道题目与生活联系起来,没有将这道题应有的价值体现出来。看来,以后设计练习题一定要多考虑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当然,我的课堂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对教材的处理设计,对学生的引导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在以后的教学之路上我一定会多思考,多研究,使自己的课堂逐渐走向有效!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8
“9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主要使学生知道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比较熟练地求积。教学的重点是编制并熟记9的乘法口诀。本节课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学生对于口诀学习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并且有了一定的推导口诀的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小组合作,推导口诀。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条件,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了让学生自编口诀这一教学环节。我提供了一些小木块,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后自编口诀.同时,又不局限一种推导方法,允许学可以想其他更多的方法来编口诀。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合作与交流中,使他们提高学习的主体意识,学会学习的方法.为了便于学生自编口诀,在推导口诀之前,我设计了“如何记起四()二十八这句口诀”和“在自制卡片上9个9个地加,从1加到81”两个环节,为学生推导口诀作好铺垫。
(2)寻找规律,记忆口诀。
由于9的乘法口诀有其特殊规律,因此,创设情景,放手让学生找规律,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熟记9的乘法口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规律的教学思考方法,有利于提高数学能力。从这个教学案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要从以前教师教,学生学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合作者。
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讨论、交流,来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从中点拨、引导,并和他们一起学习、探讨,不要急于事成,把现成的结论事先告诉学生,要在自己发现学习中所得到的结论记起来也更加容易。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吃透教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策略,不断给自己充点电,使自己不至于被高度发展的社会所淘汰.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学生觉得教师是他们真正的合作者和朋友。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
2.学生会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就学难点:熟炼应用乘法口诀求商(根据除法算式想出合适的口诀)
教学策略:尝试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引探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片一)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2÷2 18÷3 6÷2 16÷4 8÷4 20÷5
15÷3 8÷4 18÷6 4÷2 10÷5 4÷4
学生开火车口算,教师抽名说是怎么算的,可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二、激趣导入
录音播放“喵喵”,大家猜猜谁来了,(出示小兰猫)。
师:今天小兰猫也来与大家一块学习,大家高兴吗?……
师:小兰猫也给大家带来一些问题,请大家帮助。咱们能行吗?
过六一了,小猫们也很高兴。你瞧他们在干什么?(出示例似p48主题图)(图略)
三、探究新知
1.学生认真整体按顺序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中的小猫咪们在干什么?然后分三个小画图面依次仔细地观察思考,并根据已有信息尝试提出问题。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帮助归纳整理,提取有价值的问题。
3.出示问题(1)平均每行几面?学生针对提问先自己独立尝试解决,然后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学生展示不同的解题思路,并说说自己认为哪种方法较好。
5.问题(2)、(3)的教学程序如上。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四、归纳小结
出示思考题:
1.怎样求商。
2.怎么想乘法口诀.(提示:看算式中的什么数想口诀)
学生思考后,积极发言.
教师点拨,请同学将归纳小结的方法指点给小兰猫.
五、巩固强化训练
1.学生独立完成P49“做一做”组内订正
2.视算P51例4 学生用手势表示商
3.游戏(一) 小兔过河采蘑菇;
游戏(二)火炬接力赛(小组合作完成)
六、发展评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想对自己说什么?学生尝试自己小结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教学9的乘法口诀。而9的乘法口诀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阶段,因此在课始我就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课的中心,这样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课的一开始,我呈现了一个10×9的方格图,每行的10格中都有9颗☆,由此提出问题:1行有9颗☆,2行有几颗?3行、4行……9行呢?要求学生根据图意独立完成“几个9”连加的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在表中。然后,让学生直接利用列表计算的过程和编制乘法口诀的经验,填出9的乘法口诀。
接着,我安排了“试一试”作为练习题,要求学生用一句9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因为教材没有通过例题来教学这类算式的计算,而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计算经验独立完成,这样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逐步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有了之前的做题经验,这一题学生做起来没有困难。
由于记忆9的乘法口诀有特殊规律可利用,即:是几个9的和就应比几个10少几,所以在“想想做做”的第1题中,教材组织学生再次观察例题图并借助填表探索并发现上述规律,启发学生利用这个规律帮助记忆9的乘法口诀。第2题,通过题组的形式,让学生根据一句乘法口诀直接写出相关的四道乘、除法算式的得数,进一步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第3题,通过每组两道算式的对比练习,使学生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巩固对一些难度较大的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第4题,是用竖式计算有关9的表内乘、除法,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刚刚学习的9的乘法口诀。
但是本节课最大的遗憾,就是由于我在寻找9的乘法口诀规律,花了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而浪费过多的时间,导致设计的练习,没有全部做完。该如何引导孩子有效地探索和进行适当的练习并不矛盾,但是两者都需要时间,该如何合理整合呢?我有些困惑。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1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册教材中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本节课《9的乘法口诀》教学中,注重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节课的设计说明与反思
表内乘法是第一学段的学生需要掌握和形成的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本册教材里集中进行表内乘法的教学,“表内乘法(一)”教学乘法的意义和2~6的乘法口诀;“表内乘法(二)”,教学7~9的乘法口诀和“倍”的概念。本节课力求让学生在理解乘法含义的基础上掌握9的乘法口诀。
本节课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将所有相关的乘法算式排列在口诀表的两边,目的在便于学生理解一句口诀可以用于计算两个乘法算式,也自然地渗透了乘法的交换律。同时,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记忆口诀的活动和练习。如“对口令”等,使学生通过这些富有童趣的活动,心情愉快的记忆乘法口诀。
本节课还注重了把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渗透于掌握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学习乘法计算的目的是用它解决问题。教学中注重了让学生通过活动探索,理解乘法计算的含义和方法渗透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例如本节课中要求学生根据赛龙舟情景图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进行解决问题,使乘法计算教学与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的机会练习乘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2
乘法口诀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乘法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并形成乘法基本计算能力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口诀这一教学内容学生是第一次遇到,因此在设计时大体分了三个环节:第一,激趣导入,孕育口诀。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调动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第二,自主探索,创编口诀。从学生熟悉的手出发,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使口诀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第三,快乐练习,深化巩固。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在自编口诀的基础上汇报口诀,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又通过分析口诀来记忆口诀。在巩固练习中,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坡度,使乘法口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这一课中,我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小小庆祝会”的故事情境中,体验“北京申奥成功”的喜悦,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第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如在教学环节二“自主探究,合作求知”中,不是直接呈现“9的乘法口诀”,而是创设了问题情境“一共有多少面会徽”,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主动地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实施解决问题策略中,体会编制口诀的重要性。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设计了一系列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性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数数、算算、编编、理理、说说的过程中,发现编制口诀的方法,经历了有条理的数学思考的过程。
第三,注重情感的交流和体验。时时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借师生间的愉悦合作、情感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了,动起来了,自己去回顾、体验、发现、构建,在有效的研究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体会到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的乐趣。此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个人探究、小组研讨、合作交流,力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以及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注重多样练习的设计。为了巩固新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口诀的优越性,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练习。在基础性练习中设计了“填口诀”“计算”等练习;生活性练习中设计了“算衣服扣子”“算矿泉水”等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体验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同时培养与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虽然注重了情感的陶冶和习惯的培养,可是仍显得不够,尤其是在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合作学习效能方面有所欠缺。今后,在诸多不足之处还需下大力气,不断研究实践,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创新性教学。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3
首先,教师提出了袋鼠跳一下是9,两下是18,那么后面的几跳分别是多少呢?
生1:9、18、27、36、45、54、63、72、81.
师:怎么来的呢?
生:相差9,一个是9,两个是18,三个是27……
生齐读一个9是9,两个9是18,三个9是27……
【评析:这个数轴是在7和8的乘法口诀中方法的延续,学生在学习7和8的乘法口诀的时候,已经掌握了这样的加法向乘法口诀的过度的经验,这节课这个环节的教学就是经验的巩固和应用。不仅仅是计算出结果,而且要知道几个9相加如何向乘法转换等等。】
其次,根据数轴上9的加法,自己编一下9的口诀。
三名学生上黑板板演。两个写乘法算式,一个写乘法口诀。
生1:1×9=9
2×9=18
3×9=27
4×9=36
5×9=40
6×9=48
7×9=56
【评析:很多老师认为学习了7和8的乘法口诀,9的口诀很容易了,特别是9的数轴上,一个9,两个9,一直到九个9相加结果出来之后,学生对9的口诀就迎刃而解了,结果依旧会出错。另外一点,学生学习乘法口诀肯定是乘法算式和口诀在一起学习的,而这节课老师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割裂开,学生对乘法算式成了死记硬背,不是参照或者对比去理解记忆,所以学生错把8的口诀加在了9的算式上,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第三,观察下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9=9
2×9=18
3×9=27
4×9=36
5×9=45
6×9=54
7×9=63
8×9=72
9×9=81
生1:得数翻了一下18、81,27、72,36、63,45、54.。
生2:得数一个和一个都是相差9。
生3:从上往下,每个都多9,从下往上,每个少9.。
生4:十位上每个比前一个都多1,个位上每一个比前一个少1.
师:除了这个,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5:个位加十位的和是9.
师:一九得九,比10少1,
二九十八,比20少2,
三九二十七,比30少3,
九九八十一,比90少9
【评析: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9的口诀中,规律是最多的,教师在这个环节里,不仅仅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来发现了什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发现,发现了之间的关系。这些不是割裂开,而要整合,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积累基本经验,把知识内化,形成一种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
片段四:
1、九的口诀的手指操
2一个钟表,报时时候钟响一次是9秒钟,11点的时候响多长时间?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4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将“静态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动态的探究式学习”,提倡将“关注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习过程”。在9的乘法口诀编写后,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探究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上,并创设了认知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索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多种途径,学生的思维被进一步的激活,使知识建构不再整齐划一,而是个性体悟。同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介绍了手指记忆法,通过示范介绍、模仿尝试、互相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对枯燥的口诀记忆产生了内在的自觉的需求,获得了认知层面与情感层面的“双赢”。这样的课堂给了学生一个宽广的发散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从而发现每一句口诀的含义,进一步探寻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知识的获得完全依靠学生,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同时也注意到学生的观察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自主化。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使课堂成为焕发生命的场所,很好的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5
反思整节课,可以说学生是在快乐中度过的,有课前的龙舟赛视频,课中的袋鼠跳格、手指记忆视频,课后的乘法口诀儿歌视频,学生始终沉浸在欢乐之中。
课前比较担心的是教学内容是否真正得到了落实,学生是否记住了口诀等问题,也通过课堂上的对口令游戏得到了答案。为什么学生如此之快就能掌握9的乘法口诀呢?这不仅要归功于推导的详尽,更要取决于对口诀规律的巧寻。
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本节课鼓励学生大胆寻找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认真查找每个数的特点以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学生的思维都很活跃,小组内讨论都很热烈。由于在课上给孩子们留出了充分的观察、探究的时间,并放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找数与数之间的规律,从而加深了记忆。之后又通过手指记忆法,口诀儿歌等,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记忆的兴趣。从练习反馈来看,孩子们用口诀,计算的正确率都有明显的提高,从而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都能达到了,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