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草原教案

草原教案

发布于:2022-05-05 03:52:34 作者:

精选草原教案模板合集五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原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草原教案模板合集五篇

草原教案 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2、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了解主要内容。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 “洒脱”是什么意思?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教学反思:

草原教案 篇2

  一、活动设计:

  这学期我们让幼儿知道中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了解了他们的特征,讲到蒙古人擅长骑马,蒙古族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蒙古舞蹈。让幼儿通过音乐来感受其特点,并留下深刻的印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的告诉我们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从孩子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年龄特点出发,循循善诱,让幼儿通过自己耳朵听、身体动、手指画、嘴巴讲,来主动学习与探索,更好的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音乐中获得快乐及发展。所以我设计了这节课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习音乐。

  二、活动目标:

  1、感受蒙古音乐的特点,了解其热烈、欢快的音乐性质。

  2、能创造性的表现赛马的情景、动作,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三、活动准备:

  《美丽的草原》《赛马》乐曲、PPT图片、录像、尾巴等

  四、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导入: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手持尾巴随《美丽的草原》音乐入场,热身,感受音乐的柔美。(热身后,把尾巴装入口袋。)

  基本部分:

  (一)分段欣赏感受音乐。

  提问:我们随着音乐来到了美丽的草原,看,那个人在干嘛呀?

  1、观察图片,初步了解骑马和赛马。

  提问:你们看看他在干嘛呀?.

  提问:你们知道赛马和骑马有什么不同?

  小结:骑马是一个人静静的骑马,赛马是很多人进行比赛。

  提问:想不想看看赛马什么样子?

  2、观看录像、图片,进一步了解骑马和赛马。

  (1)提问:看到了什么?听到的音乐旋律是什么样的?(热烈欢快的)

  听到热烈欢快的音乐,你想做什么?(想骑马)

  (2)请孩子们演示骑马动作。并随音乐表演骑马,老师善于抓住孩子骑马动作一起模仿。

  (3)出示骑马图片,让孩子观察人是拉缰绳骑马的。

  讲解缰绳,随音乐做拉缰绳骑马动作。

  提问:音乐快还是慢?(快)

  赛马比赛的什么?(马儿跑的速度)

  除了拉住缰绳让马跑得快,还有什么办法?(扬马鞭)

  (4)出示扬马鞭图片,孩子学习扬马鞭(尾巴)动作。随音乐扬马鞭。

  提问:扬了几次鞭?

  随音乐再次感受扬鞭次数。

  (5)出示图片,观察马儿休息。提问:马儿累了,有什么方法让它休息一下?

  孩子们随音乐表演抚摸马儿的动作。

  小结:抚摸马儿的'音乐是由慢变快的。

  3、集体完整感受表演赛马。

  教师小结幼儿表现:策马扬鞭4次――快速骑马――温柔抚摸马儿。

  4、赛马后的传递游戏。

  (1)出示游戏队型图(半圆)提问:怎样变成圆形?

  教师出示箭头帮孩子理解变圆形的方法。

  (2)孩子们自己调整变成圆形。

  (3)教师哼唱旋律,由慢变快集体玩传递尾巴游戏。

  随音乐,再次玩游戏。

  二、随音乐完整表演赛马。

  1、策马扬鞭――快速骑马――温柔抚摸马儿――传递游戏。

  师:你听,草原上赛马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都是勇敢的小骑手,让我们骑上大马,握紧缰绳,扬起马鞭,准备出发了。

  2、教给孩子邀请别人的方式,让孩子邀请客人老师玩游戏。

草原教案 篇3

  草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新课

  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景象是怎样的?

  2.理清课文线索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美景

  (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二、学习第一段

  1.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2.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再读这一段,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4.朗读第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

  5.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初入和走了许久后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

  3.出示投影片: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4.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2.指导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2.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六、学习第五段

  1.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2.反复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你的理解。

  七、总结

  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教案点评:

  课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作者到内蒙古访问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线索。然后借助录音、录像、图片,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逐段领略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教学的重点放在: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草原教案 篇4

  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学内容16

  第2课时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的景象。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3、感受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教学方式

  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具:电脑课件板书:

  野草

  广阔美丽:

  湖水

  野花

  16

  欢腾的世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及设计意图导入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细读课文(一)一、二自然段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齐读课题。下面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到大草原去欣赏那独特的风光。

  自由读课文: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问:草原广阔美丽和是个欢腾的世界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

  1.

  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你从哪里感受到是广阔美丽的?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然后出声读一读。

  读课题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草原是广阔、美丽、欢腾的世界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2、同桌互读。找到感受最深的语句。

  从整体角度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

  渗透段落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及设计意图

  (二)学习3、4自然段

  2、指名汇报:

  3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是广阔美丽的?4.指导背诵:多美的草原啊!那一碧千里的美景,那清澈透亮的湖水,那星星点点的野花。你们想不想把这样美的景色记在心里,自己试着背诵第二自然段,愿意背哪句就背哪句。

  过渡: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1.问:.是什么使得这片草原变成了欢腾的世界?

  2.出示填空练习:草原上有()、()、()、()、()和()。

  3.为什么有了他们就把草原变成了欢腾的世界?提出自学要求

  (1)

  分组讨论;(2)

  每组同学找到一种或两种动物或人物,通过有语气的朗读感受到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3)

  同学认真听,并给予评价。(4)

  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4.悠扬的乐曲回荡在草原上空,咱们看看这首歌完整吗?(出示歌词)下面请同学们联系上文把这首歌续写完整。

  美丽的草原宽广无边,热闹的草原充满生机,让我们一起来歌唱草原,一起欣赏草原那迷人的美景,跟着歌曲来唱一唱你们续写的歌词。

  学生汇报自学结果:1、读句子谈体会:第一句:通过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草原广阔。第二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站起来,体会草有多高。第三句:看图:想象一下这句话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第四、五句:师读第四句,生读第五句。

  学生自由诵读1、2自然段,亲身感悟草原的广阔美丽

  指名回答。

  小组学习讨论朗读用不同的形式汇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续写歌词

  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学生跟着唱。

  电脑演示辽阔的草原的图片

  湖水图片

  野花图片

  联系生活实际

  整体感知独立思考

  渗透给段分层

  亲身感悟草原的广阔美丽

  填空

  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形成互动,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集体续编歌词

  播放录象

草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及新词,掌握1个多音字“蒙(měng)”,认读1个字。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中描写野花的句子。

  4、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感情。

  5、引导学生介绍、交流搜集到的信息。

  教学重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草原的神奇美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在语文的学习中,游历过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欣赏过云雾缭绕的庐山,今天,老师建议大家去领略一下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风光。谁有兴趣?好!我们出发!

  2、多媒体课件(剪辑过的配乐锡林郭勒草原风光)

  3、启发:谁愿意谈谈感受?

  4、师:看来,大家对锡林郭勒草原很感兴趣,让我们走近一些,来个近距离接触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各自轻声朗读

  要求:体会一下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讨论:锡林郭勒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师:虽然,草原留给我们的印象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字能概括出此时大家的感受,那就是草原很——美。让我们踏上草原,细细地用心欣赏它。

  三、细读感受

  (一)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默读

  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可以边读边画。

  2、讨论:(1)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2)教师随着学生回答相机引导:这是从哪个方面描写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板书(广阔美丽)(野草)(湖水)(野花)

  4、引导学生体会

  野草——广阔、茂盛

  湖水——清亮、神奇

  野花——鲜艳、清香

  5、重点句(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1)各自轻声读,体会

  (2)讨论:从哪儿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

  (3)句子对比:

  A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B草滩上,有一洼洼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光芒,就像镜子一样。

  师:你感觉哪句好?为什么?

  结合平时看的影视作品,说说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什么样?

  什么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为什么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4)启发想象:除了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还可能映出什么?

  师:想不想亲眼看看这广阔美丽的草原?

  6、多媒体课件(草原近景,配乐腾格尔所唱《天堂》)

  7、指导朗读

  (1)各自有感情朗读喜欢的句、段

  (2)指名读,评读

  师:谁有不同的读法?

  8、指导背诵描写野花的句子

  师:锡林郭勒草原不仅广阔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我们去感受它的生机与活力。

  (二)第三、四自然段

  1、默读

  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欢腾的世界。

  2、讨论:

  (1)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欢腾的世界?

  (2)教师随着学生回答相机引导:这里写了草原上有什么?发出哪些声音?有哪些动作?

  (3)启发想象:除了这些,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我们还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3、板书(动物、人)

  4、指导朗读

  师:老师深深地被草原的活力感染了,你们呢?我们来师生合作朗读,再一次感受草原之美。

  四、总读感悟

  1、师生有感情朗读

  师读第一、三自然段,生读第二、四自然段

  2、小结:

  草原之旅即将结束,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简直是未来的作家和诗人!

  五、拓展

  1、多媒体课件(课文中的歌词)

  2、欣赏歌曲第一段

  3、自主创作第二段

  4、展示

  板书设计

  野草

  广阔美丽湖水

  野花

  15锡林郭勒大草原

  动物

  欢腾世界

  人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实用文   教案

上一篇:美术教案

下一篇:鸟的天堂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