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案
【精选】桥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桥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桥教案 篇1
Lesson1 Thank you
一.教学内容与分析
1.Let’stalk
学习日常用语:Thankyou!You’rewelcome!
2.Let’slearn
学习在不同情景下使用:Thankyou!You’rewelcome!
3.Let’ssing
学唱英文歌曲:Thankyou!
4.Let’sdrawandcolour
为图画涂色,巩固本课教学内容
二.课前准备
教材,小球,贴画
第一课时
1.Warm-up
A.课前播放本课歌曲:Thank you!活跃课堂气氛。
2.Presentation
A.教师请一个小朋友帮忙拿东西,并对他/她说“Thankyou!让大家理解句子的含义,引出本课的礼貌用语教学。
B.出示本课的教学挂图,或播放动画,请小朋友边看边听,并请小
朋友猜一猜Thankyou!和You’rewelcome!的含义。
3.Practice
A.师教读,生跟读。
B.同桌练习。
C.分小组,开火车练习。
D.组织小朋友两个一组进行对话表演,可以选择书中的任何一个情景,或创设情境。
4.Game
准备一个小球,或任何安全而且孩子喜欢的物品,站在小朋友面前,抛球,谁接到球就和老师对话,对话结束后,由他抛球,继续抛球的游戏。
第二课时
1.Warm-up
A.唱本课歌曲:Thankyou!请小朋友们慢慢跟着唱。
B.请一个小朋友拿东西,并对他说Thankyou!,请他作答。
C.回忆Thankyou!和You’rewelcome!同桌互相练习。
2.Presentation
A.讨论课本中对话情景,播放动画,学生根据动画和录音跟读。
B.将小朋友分组,练习对话,表演,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好。
C.完成Let’sdrawandcolour。
D.鼓励小朋友在实际生活中恰当选择真实情景,运用本课所学用语表示感谢和回答。
3.Practice
A.看动画,听录音,学唱歌曲:Thankyou!
B.组织学生边唱歌边表演。
C.比一比,哪个组唱得最好。
Lesson2I’msorry
一.教学内容与分析
1.Let’stalk
学习礼貌用语:I’msorry.
2.Let’slearn
学习礼貌用语:Sorry!Iamlate.That’sOK.
3.Let’ssing
学唱英文歌曲:I’msorry.
4.Let’splay
完成连线游戏,巩固礼貌用语。
二.课前准备
多媒体,小布娃娃
第一课时
1.Warm-up
A.师生共同演唱上节课歌曲:Thankyou!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
B.请几组小朋友到前面表演上一课的对话,复习表达感谢的日常用语。
2.Presentation
A.请一个小朋友与老师配合,进行情景表演(可使用布娃娃或其他手拿物品),引出I’msorry.That’sallright.
B.看课本Let’stalk,请小朋友猜一猜图中发生了什么。
C.教师领读对话,请小朋友观看动画、听录音并跟读。然后教师和小朋友共同谈论以上对话的内容。
3.Practice
A.请小朋友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并请小朋友到前面表演,
要注意小朋友的发音。比一比哪些小朋友做得好,盖小印章奖励。
Lesson8Icansing
一、教学内容与分析
1、Let’stalk
学习句型:Icansing.
2、Let’slearn
学习词汇:sing,write,dance,speakEnglish
3、Let’ssing
学唱歌曲:Ican,Ican.
4、:Lookandtalk用本课句型描述图中的人物。
二、课前准备
教学用图、笔、纸、彩色笔。
三、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1、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A、演唱英文歌曲:Ilikepeaches.调动学生的情绪,为上课做准备。
B、请小朋友依次到前面,使用句型:Ilikeswimming/drawing/reading.描述自己的爱好。
2、新课导入(Presentation)
A、教师用手做唱歌状,并为学生唱一首简短的歌。歌曲停止后,教师大声说:“Icansing.”。
B、借助教学图片,请小朋友理解Icansing.的含义。之后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C、学习词汇:sing、write、dance、speakEnglish,由老师做动作,请学生猜一猜词意,再进行领读训练。
桥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听 能听懂单词 head nose eye mouth ear
(2) 说 会说单词 head nose eye mouth ear
2、 能力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使用这些单词
3、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单词 head nose eye mouth ear
2、 难点:mouth 中的读音。
三、教学过程:
STEP 1:Greeting
T: Hello! Hello! How are you!
S: Fine, fine, thank you.… Hello!Hello! How are you?
T: Fine, fine, thank you.(学生说学生做动作,老师说老师做动作。)——课前用这种新形式的问好方法,既起到了问候的作用,同时又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复习了上节课的新知识
STEP 2:Warming up
Sing a song 《 Ally Bally》——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很快的被课堂所吸引。
STEP 3:Review
1、 What color is it? Yellow (等学过的颜色)
2、 Who’s this? Grandma (等称呼)
3、 What’s this? Dog (等学过的单词)
4、 What’s this? Head (教师举着卡片问)
——前三个问题简单的复习了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最后一个问题导入新课。
STEP 4:New Lesson
1、What can you see on my head? ( 学生到前面用手在教师的头上指,会的读出来,或领读)——这样的问题引出新单词虽然不够花俏,但是很实用,能够真正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自己能够联系实际。
2、What can you see on your deskmate’s head? (同桌两个人相互观察,然后两个人到前面演示)——换种问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一次抓回孩子的积极性,并且能够让孩子将新的知识切实的联系到自身。
3、操练
Game 1: 听一听 指一指
六个学生到前面来,其中一个学生出示卡片,下面的同学看见哪个图片,就大声读出这个单词,前面的五个同学做动作,错了回到座位,以此类推,最后评出冠军。——这个游戏虽然很简单,但是对于本课却是一个很实用的小游戏。一部分孩子锻炼了口语,还有一部分孩子锻炼了听力与反映能力。同时这种淘汰制度能够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初步让孩子懂得优胜劣汰的道理。
Game 2: Guess What?
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教师拿着器官的图片,用一张白纸挡住,图片的大部分被遮盖起来,只漏出一点点,让学生猜器官。哪个组猜对了就得奖励,最后选出优胜组。——学生猜的过程就是学生练习说单词的过程,哪怕他猜错了,他却还是练习了这个单词。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对单词进行了操练。这个环节还可调节课堂上的时间。
STEP 5:
Homework: Draw Yourself
拿着镜子给自己画一幅自画像。看到哪个器官就大声读出来,然后再画出来。——学生回家后,不知不觉在玩的过程中就复习了新的单词,而不是学生被动枯燥的复习单词。这样的方法更容易让孩子接受,收到的效果也会更佳。
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 “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研读与赏析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五、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桥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有韵味。在表达上有三个特点:(1)构思别致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本文多用简短的的句、段,来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已有多次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是难点,因为学生对洪水中逃生并不熟悉。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人物的品质的表达方法学生接触不多,本课不作刻意强调。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语言文字,重点感知老支书的感人形象,体会他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维持求生的秩序、坚持求生的顺序,将人民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让学生从内心受到感动。
3、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第一层,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桥”;第二层,老汉用自己及亲人的生命搭设了乡亲得以逃生的桥——“生命桥”;第三层,老汉用他自身的光辉形象矗立起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无坚不摧的桥——“党群桥”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难点:理解题目蕴含的含义。
五、教具准备:搜集各地遭受洪水的文字、图片的幻灯片和音像资料;制作重点句子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桥》这篇课文,今天我们接着学习,板书课题:16、桥(课件展示木桥)
(1)齐读课题:
请看这座木桥,如果这是一座普通的桥,你会怎么读课题?读
如果这是一座有特殊意义的桥,你会怎么读?读
如果这是一座震撼你心灵的桥,你会怎么读?读!)
(2) 这个动人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洪水--老汉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
1、这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让我们回到课文中,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洪水的,把它画下来。
2、谈话交流: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泼。像倒。”四个字,几句话?及其简短的字句,给你怎样的感觉?读出这突从天降的大雨、急雨。板书:写法“语言简练”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势不可当”是什么意思?还从哪里读出了洪水的来势凶猛?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是人在跳舞吗?(魔鬼、死神在跳舞,是死亡之舞啊!)拟人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狞笑是一种怎样地笑声?是什么在逼近?(死亡)拟人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拟人
(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谁来读读?多么可怕的洪水呀? 板书:比喻 拟人
4、让我们来再次感受一下洪水的凶猛吧!(出示洪水视频)如果你置身其中,心里什么感受?然后,齐读所有的洪水句子。
师:洪水迅猛地向上涨,灾情在不段地加重,此时的人们需要的是什么?(逃生,桥)
5、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师:这时,桥就是人们的希望,这是“希望桥”“逃生桥”,而此时的人群又是怎样的?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2)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这还是希望桥吗?不!这时一座“危桥”就在这危机的时刻,人们最需要的是有一个领导的人--老汉就站在木桥前!
、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老汉光辉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初步感受老汉想形象--他像一座山
师:你知道老汉叫什么名字吗?你知道他是什么样子吗?
找到“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抓住“清瘦”对比“他像一座山”,找出“盯”,体会老汉的镇定和沉着。板书:沉着镇定
a.轻轻地读,用心体会,一个“盯”字,你读懂了老汉的心了吗?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在想什么?(有序)
b.理解“他像一座山”。“山”给人怎样的感觉?(伟岸、高大、稳重)老汉没有伟岸的身材,他的什么给人山一般的感觉?(板书:镇定)读出一个镇定的老汉!
人们依赖老汉,他是人们心中的靠山啊!所以说——(再读)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人们对老汉求生的期盼?“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一个“望”字,你从人们的眼神里读出了什么?人们像往常一样把求生的目光投向了他们拥戴的老汉。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7~23自然段,用波浪线线划出描写老汉的句子,感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
2.小组汇报。
3、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句子)
(1)“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连用三个感叹号,你体会到了什么?(情况危急,必须有序:“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他像一座山那样的镇定与果断。
(2)忘我的老汉。
a.透过老汉的镇定,你读懂老汉这个人了吗?“一百多号人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此情此景,你读出什么了?人们纷纷逃向了生的彼岸,只有老汉坚守在桥边指挥。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相机板书:忘我)这是一个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一心想着他人的老汉啊!(读句子)
b.过渡:我们继续用心灵感受这位老党员。读下面的句子,你感受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3)无私的老汉。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哪些字词刺痛了你的眼睛?为什么?(揪、吼道、豹子)
b.透过这些词语,你读懂老汉的心情了吗?读出老汉此时的焦急、恼火。
c.他为什么这样恼火?他急什么?火什么?(此时,洪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了,情势十万火急,谁先走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啊!在老汉心中,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谁能走进老汉心里,读出他焦急、恼火背后的一颗爱民之心? 这个小伙子是谁?你是从哪儿得知的?(最后)是呀,课文有很多地方都像这样设置了悬念,知道最后才让我们恍然大悟!板书:(设置悬念)他像一座山那样守护者人民群众的生命,哪怕这个人是自己唯一的儿子,不容侵犯!(板书:不徇私情 舍己为人)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a.这句你读懂什么了?容不得多想,老汉一瞬间闪过脑海最强烈的念头是——
b.这一“推”、一“吼”,你读懂了这又是怎样的一个老汉?(先亲人后自己)此时你又感受到这是个怎样的老汉呢?父爱如山!请写上!
3、洪水淹没了村庄,吞噬了那个求生欲望很强的儿子,也吞没了人们拥戴的老支书。
四.回归整体,再读感悟。
(1)此时此刻,在你的心中老汉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老汉--在灾难面前他沉着镇定,他舍己为人,他无私无畏,他就是那一座山,一座巍然屹立的高山,一座百姓心中靠山!更是一座桥,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之桥!让我们用心底的真挚的感受齐读7--23自然段
(2)师读最后4个自然段,师:这是一种悲,这是一种痛!这座用血肉凝注的生命桥书写着“为人民服务”的故事,他震撼着千千万万颗心!也震撼了我们的心,请读课题!放歌曲!
五.小练笔。 写下自己读书的收获
桥教案 篇5
目标:
1.学会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读懂桥之美,欣赏桥之美
2.品味本文诗一般的描写性语言
难点:
通过分析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的审美效果,达到提升学生欣赏水平
方法:
朗读欣赏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欣赏导入
很高兴有机会和的同学一起来学习探讨。人们都说:停车等红绿灯的时候相互注视就是一种缘分,那今天我们一起在一间教室能面对面交流就更是前世修来的福了。为了珍惜这这份缘,那我们就一起来上好这堂课,行不行?
出示幻灯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大家都读过这两句唐诗吧,美不美?
明确:对,很美!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欣赏吧!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和广阔的天空、大地这些块面衬托、配合,于是就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和谐的画面,这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落下,“黄河”如线自西往东,那简直就大彻大悟了。
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这种点线经营法也常用在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之中。那么今天我们带着这种方法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桥梁欣赏的,看看能不能提高大家对桥梁的欣赏水平。板书:桥之美。
简单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这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写的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艺术小品,(别小看吴老先生,他曾有一副作品在拍卖会上卖出了4070万元的天价,创造了当代书画艺术作品之最,想见他也是鉴赏的行家。在这里他以一位画家独特的眼光谈了他对“桥之美”的看法,中提到了很多桥,他认为有些不美,有些却很美。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先找出作者认为不美的桥?
注意作者并没有直接说不美,但从他的语言倾向来看,是并不美的。
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
三、自主学习
1.分析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不美的原因
不美的原因:孤立、没有周围景物的衬托,不能与其他的景物形成点、线、面的呼应配合,不协调。
2、既然“孤立、没有周围景物的衬托,不能与其他的景物形成点、线、面的呼应配合”是这些桥不美的原因,那么作者的着眼点又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回到课文100页,从“桥,多么美”至第三段3段,找出作者的着眼点。
明确:小桥流水人家美很美,美在景物之间的衬托、呼应、协调。
如果:在小桥流水边是一撞现代化的玻璃外墙的高楼,这幅画美吗? 流水人家边架起一座很高大的钢筋水泥桥,这幅画美吗?
桥与周边的景物要协调、呼应、配合才行。如果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那作者主要着眼于什么?
即:“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这也就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
得出结论前用了三个关联词语强调:注意:“并非……也并非……而是……”
(齐读这句话)
四、合作探究
吴老先生还是怕我们不懂,于是又举了好些美丽的桥来教我们欣赏,请同学们看第四段,并找出这些桥。
哪位同学愿谈谈你的发现?(如果学生沉默,我们可以问班长、学习委员、科代表或者问学生你们想听听谁的思考?)
待学生举出例子后,分小组合作探究:这些桥都美在哪些地方?(欣赏桥之美的同时也欣赏语言的美)
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每个组先推荐一名代表读小组认为写得好的句子,然后确定赏析的中心发言人)。
品味、赏析“桥之美”: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明确: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吴冠中先生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诉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事物,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语言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罢了。这恰恰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明确: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体现。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赏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学生展示后全班齐读这几句)
(3)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明确: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4)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明确: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又和谐统一。
归纳:
(1)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桥与密密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之美
(2)江南细柳下的石桥——桥石与细柳刚柔相济之美
(3)宽阔水面上的长桥——长桥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之美
(4)广西等地的风雨桥——桥与险峰、激流配合的安闲、对照之美
小结:以上这些优美的文字,展现出了或刚劲或柔美或娴静的各种桥梁的魅力,让我们如沐春风,如品甘霖。以上四个例子中的桥以及后面写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里的小桥,它们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是这些关键作用作用构成了桥之美。
5、根据我们对上面一些例子的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桥之美,美在哪里?
明确: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那么,这个规律我们是怎样得出来的呢?
明确方法:个别例子——抽象规律
五、欣赏表达
既然我们已经从中归纳出了欣赏桥梁的规律和方法,那么我们何用一用呢?
出示图片,请大家运用我们刚才所探究出来的欣赏桥之美的规律和方法,寻找下面桥梁中的一座(或者你身边的一座也可以),进行赏析。要求:桥与……配合构成了…….的美的句式写话或说话。
六、课外延伸
其实,“协调、配合”不仅体现在桥梁建筑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规律。(可以问一个拓展问题)秀气的女孩子,化妆涂个像张飞那样的浓眉毛,那就不美了,我们云外的校园不是很美吗,那是因为注意了建筑物与绿化的协调、配合。
我们这一堂课只是一个例子,实际上,欣赏艺术的方法是多样的,介绍艺术规律的也很多,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去读读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写的《重复与变化》、日本当代小说家清冈卓行的一篇美学论文《米罗斯的维纳斯》。
小结:大千世界,可谓精彩纷呈、千姿百态,希望同学们掌握更多的艺术规律,更好地发现和欣赏生活之中的美和艺术之中的美!
桥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桥之美》。拿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这篇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桥之美体现在何处?作者是如何说明桥之美的?
二、讨论学习:
1、自读课文,讨论。要求:边读边思考刚才总结的问题。
2、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桥之美。
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作者举了乌镇的石桥、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长桥之美、山区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以及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厚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狭窄拥挤,令人憋闷;而石桥轮廓鲜明简单,能使空间陡然疏朗开阔,令人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坚硬的石块,强弱、轻重、动静不同,颜色对比,阳刚与阴柔两种美的不同,和谐而统一。
●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形成鲜明的对照。
3、小结:
吴冠中老先生以其画家独有的眼光给我们品评了桥之美,先总的说了美在哪里——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然后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什么样的桥梁才是美丽的。条理清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导我们对这些人类的智慧结晶进行了欣赏。
4、再疑:你是否赞同吴冠中先生的看法?为什么?
三、拓展学习:
那么,我们也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一些桥梁,试着品评一下这些桥美在哪里。
(出示桥梁图片)
——可以从构造奇特、用料特别、特定意义、外观造型等不同方面进行说明。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桥之美》这篇文章,作者先从总的方面说了作为一个画家,对桥梁的欣赏的着重点,然后分别举例说明了桥与周围景色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欣赏桥之美的又一种角度;而且,我们还知道,说明一个事物时,应先抓住该事物总的特征来说明,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
五、作业。
请给将要修建的南京长江三桥设计一个方案,说明一下你的设计思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