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案
【实用】北京教案模板汇编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京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京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段。
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首都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学过《看雪》这篇文章后,你想不想知道我们的首都北京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京,去了解一下这个美丽的城市。
2.出示投影:(天安门)图上是北京的什么地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课文是怎样描写图上的景物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要求初步读通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请大家注意字的读音。
3.学生再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4.学生汇报。教师出示下面的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中央
黄瓦
宽阔
雄伟
纪念碑
柏油
绿树成阴
立交桥
川流不息
古迹
优美
矗立
建设
似的
拼图
图案
大厦
教师从旁纠正字的读音,注意“矗、似、厦”是翘舌音。
5.记准字形: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出示下面的生字:
央瓦阔雄油阴交川迹优
1)学生自由识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3)对大家认为比较难的字或教师认为易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
央:最后一笔是“捺”。
瓦:笔顺是,一共四笔。
碑:右边的笔顺是“撇、竖、横折、横、撇、横、竖”
6.指导书写:
阔:“门”要写得宽大一点。
雄:左右一样宽,右边的“”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碑:左窄右宽。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完成课后2题。
2.作业展示。
3.师生评改。
板书:
24
北京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中央
黄瓦
宽阔
雄伟
纪念碑
柏油
绿树成阴
立交桥
川流不息
古迹
优美
矗立
建设
似的
拼图
图案
大厦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与三幅图相对应的段落指名读课文.
2.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美丽”一词要读重音。
北京如何美丽呢?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
3.读第五自然段: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呢?
(北京真美啊!)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放课文录音,思考:这段中有几句话?介绍了哪些建筑物?
2.出示投影:指出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弄清中央、前面、中间的方位。
3.指导读好方位的词。
4.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习第三段。
1.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北京什么?
2.结合画面和上文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的意思。
“川流不息”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句话么?
3.请你带着自己的感情读读这段课文。
五、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北京有……还有……,说明什么?
2.解释“名胜古迹,”并练习用“名胜古迹、风景优美”说话。
3.练习用“高楼大厦”说话。
4.指导朗读。
六、朗读全文。
七、全课小结。
板书:
北京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课前准备
1、本课词语卡片
2、有关北京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激趣,导入新课。
1、认识北京
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心脏)指指心脏在什么位置?是啊,若是心脏停止了跳动,我们的生命也就终止了,可见心脏对每个人有多么重要。现在老师说一句话,请大家用心听,看看你能从老师的话里体会到什么。 师: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
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谈一谈:如:知道了北京对祖国很重要。我们要爱祖国,也要爱北京。
2、了解北京
北京是祖国的心脏,你对北京知道多少呢?
(交流对北京的了解,师相机指导学生把话说通顺,说完整)
小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北京看一看。板书课题:北京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课件展示北京的美丽风光)。看,这就是我们美丽的首都——北京
2、北京美,作者描写北京的语言更美。先听老师读读课文,同学们一边看书一边欣赏老师的朗读。
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激发读书兴趣。
3、老师读得怎么样?想不想像老师这样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觉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多种途径,认读生字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
出示本课生字,说说哪些字是你平时见过的,是怎样认识的?(提示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a、谁能勇敢地把自己认为读得不好的句子再读一读,让我们共同来帮助你解决困难。指名读,相机出示课文中包含生字较多的几句话(生字注音)。
b、我们都来练习读读这几句话,看谁最先读好它。(自由练读、汇报朗读)
(1)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天安门前面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2)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
3、读词识字:
最难读的句子我们都会读了,相信这些词语更难不倒大家了。
出示词语卡片,去掉拼音,检查生字认读情况。(请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4、认读单个生字:
同桌之间打乱顺序互相认读“我会认”里的生字,互相检查生字读音。
四、逐步深入,把握重点
1、认识了生字,相信同学们会把课文读得更好了。请大家再小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北京的什么。(生自由读课文)
2、读了课文,北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北京非常美丽。)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美丽)
3、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美丽的北京有( )。
4、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5、课文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北京的美?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最向往的一处,勾画出来,多读几遍,等会儿读给大家听。
五、品读感悟,理解体验
学生汇报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学习课文2、3、4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朗读和感悟。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北京美在哪里。
2、你去过天安门吗?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吗?(师生互相交流对“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了解。)
3、我们来借助图片认识它们。
看图了解天安门、广场、纪念碑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图上体会“庄严”、“宽阔”、“矗立” 等词语的意思。
4、动手画一画。
自由读课文,体会天安门、广场、纪念碑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正确认识中央、前面、中间的方位(可以小组合作完成),然后交流评价。
5、想不想亲自去天安门看一看?
指导朗读,读出向往之情。
6、能不能看着自己画的示意图试着背诵第2自然段?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北京美在哪里。
2、利用课件或插图展示北京交通的发达,环境的优美(结合画面认识“立交桥”、“图案”,相机体会 “绿毯似的”、“川流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柏油马路又(宽)又(长),那立交桥、草坪、鲜花、车辆能否也用上“又……又……”来夸夸它们呢?
说话练习:立交桥又()又()。
鲜花又( )又( )。
草坪又( )又( )。
车辆又( )又( )。
4、学到这里,北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5、你想怎样读好这段话?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北京的美丽、繁荣。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美在哪里。
2、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提示“许多”、“到处”,说说从这两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3、你知道北京有哪些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新建了哪些高楼大厦?(生运用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练习说话,师相机点拨、补充)
4、通过刚才的交流,你对北京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5、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你的感受。
指导朗读,读出热爱、赞美之情。
六、升华情感,设计作业
(一)总结全课
1、学到这里,现在北京在你心中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2、能不能用一句话夸夸北京?把你赞美北京的话工工整整地写在书上你认为合适的地方。
3、有感情地把你写的句子念给大家听听。
4、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读出赞美、热爱之情。
(板书:热爱)
(二)自主设计作业
1、学习了这篇课文,下课后你准备做点什么?
2、归纳总结学生的发言,提出建议:
a、 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b、 可以和同学一起唱唱赞美北京的歌曲,背背描写北京的儿歌;
c、 可以给家里人介绍北京的美丽风光;
d、 了解北京近些年又有了哪些新的变化。
北京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3三个或三个以上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时,能正确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简化运算过程;
4通过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算律在乘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合理性,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是否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依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运算律灵活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和乘方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和加法运算一样,都包括符号判定与绝对值运算两个步骤。因数不包含0的乘法运算中积的符号取决于因数中所含负号的个数。当负号的个数为奇数时,积的符号为负号;当负号的个数为偶数时,积的符号为正数。积的绝对值是各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运用乘法交换律恰当的结合因数可以简化运算过程。
难点:
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只是针对两个因数相乘的情况而言的。乘法法则给出了判定积的符号和积的绝对值的方法。即两个因数符号相同,积的符号是正号;两个因数符号不同,积的符号是负号。积的绝对值是这两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有理数乘法法则,实际上是一种规定。行程问题是为了了解这种规定的合理性。
2两数相乘时,确定符号的 依据是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也就是小学学过的算术乘法。
3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注意乘法求积的符号法则与加法求和的符号法则的区别。
4几个数相乘,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那么积就等于0。反之,如果积为0,那么,至少有一个因数为0。
5小学学过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有理数乘法仍适用,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字母a、b、c既可以是正有理数、0,也可以是负有理数。
6如果因数是带分数,一般要将它化为假分数,以便于约分。
教学设计示例
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有理数的乘法意义基础上,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通过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教材给出的行程问题,认识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依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2)+(—2)+(—2)。
2有理数包括哪些数?小学学习四则运算是在有理数的什么范围中进行的?(非负数)
3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关键问题是什么?和小学运算中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符号问题)[
4根据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引出的新问题 主要是负数加减,运算的关键是确定符号问题,你能不能猜出在有 理数乘法以及以后学习的除法中将引出的新内容以及关键问题是什么?(负数问题,符号的确定)
二、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乘法法则
问题1 水库的水位每小时上升3厘米,2小时上升了多少厘米?
解:32=6(厘米) ①
答:上升了6厘米。
问题2 水库的水位平均每小时下降3厘米,2小时上升多少厘米?
解:—32=—6(厘米) ②
答:上升—6厘米(即下降6厘米)。
引导学生 比较①,②得出:
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结论,应用此结 论 ,3(—2)=?(—3)(—2)=?(学生答)
把3(—2)和①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
把(—3)(—2)和②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
此外,(—3)0=0。
综合上面各种情况,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继而教师强调指出:
同号得正中正数乘以正数得正数就是小学学习的乘法,有理数中特别注意负负得正和异号得负。
用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学习的乘法相比,由于介入了负数,使乘法较小学当然复杂多了,但并不难,关键仍然是乘法的符号法则: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符号一旦确定,就归结为小学的乘法了。
因此,在进行有理数乘法时,需要时时强调:先定符号后定值。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 某一物体温度每小时上升a度,现在温度是0度。
(1)t小时后温度是多少?
(2)当a,t分别是下列各数时的结果:
①a=3,t=2;②a =—3,t=2;
②a=3,t=—2;④a=—3,t=—2;
教师引导学生检验一下(2)中各结果是否合乎实际。
课堂练习
1口答:
(1)6 (2)(—6) (3)(—6)
(4)(—6) (5)(—6) (6) 6
(7)(—6) (8)0
2 口答:
(1)1 (2)(—1) (3)+(—5);
(4)—(—5); (5)1 (6)(—1)a。
这一组题做完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本身;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的相反数。+(—5)可以看成是1(—5),—(—5)可以看成是(—1)(—5)。同时教师强调指出,a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0;—a未必是负 数,也可以是正数或0。
3填空:
(1)1(—6)=______;(2)1+(—6)=____ ___;
(3)(—1)6=________;(4)(—1)+6=______;
(5)(—1)(—6)=______;(6)(—1)+(—6)=_____;
(9)|—7||—3|=_______;(10)(—7)(—3)=______。
4判断下列方程的解是正数还是负数或0:
(1)4x=—16; (2)—3x=18; (3)—9x=—36; (4)—5x=0。
四、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有理数乘法 法则,大家要牢记,两个负数相乘得正数,简单地说:负负得正。
五、作业
1计算:
(1)(—16) (2)(—9)(—14); (3)(—36)
(4)100(—0。001); (5) —48(—125); (6)—45(—0。32)。
2填空(用或号连接):
(1)如果 a0,b0,那么 ab _______ _0;
(2)如果 a0,b0,那么ab _______0;
(3)如果a0时,那么a ____________2a;
( 4)如果a0时,那么a __________2a。
探究活动
问题: 桌上放7只茶杯,杯口全部朝上,每次翻转其中的4只,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把它们翻成杯口全部朝下?
答案: 1将告诉你:不管你翻转多少次,总是无法使这7只杯口全部朝下。道理很简单,用+1表示杯口朝上,—1表示杯口朝下,问题就变成:把7个+1每次改变其中4个的符号,若干次后能否都变成—1 ?考虑这7个数的乘积,由于每次都改变4个数的符号,所以它们的乘积永远不变(为+1)。而7个杯口全部朝下时,7个数的乘积等于—1,这是不可能的。
北京教案 篇4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想、说、做的机会,允许他们畅谈自己的想法,使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摩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不直接给出平角和周角的定义,而是通过转动活动的角,让学生讨论:当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和当两条边完全重合时所形成的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积极的思辩中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出了平角和周角的定义,真正掌握了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教学背景分析:
《平角和周角》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章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基本特征,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并且对锐角、直角和钝角有了一个表象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让学生转动活动的角来认识平角和周角,从中体会到各种角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接受能力而言,四年级的学生更容易记住直观可见的事物和通过自己探索得出的结论。因此,在本课中的我特意设计一个转转转的游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得出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通过转动活动角感受角的形成过程,认识平角、周角。进一步加深对几种常见角的认识,掌握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渗透事物间是变化的,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内容: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章
教学重点:认识几种常见的角,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北京教案 篇5
【教学分析】
这篇课文图文结合,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那灯光灿烂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改革以来的巨大变观。
【教学理念】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夜景的美,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感受北京夜晚的美,朗读长句子,理解词义。
【课前准备】
课件、挂图、生字卡、搜集关于北京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课件: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到北京去旅游一番,感受一下北京夜晚的美景。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
2、读准生字的字音,再将生字连成词,读一读。
3、轮流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4、全体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新知
1、你们的词语读得真不错,你们能把课文也读好吗?
2、请一位同学试一试,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夜幕下的北京哪儿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3、说说看,他读得怎么样?
4、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齐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教学第二自然段:
⑴ 出示挂图,展示东西长安街夜景。
⑵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⑶ 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⑷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出示画面,读相应的自然段。
⑵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⑶ 学生分四人小组自学讨论。
⑷ 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⑸ 分男女生比赛朗读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出示王府井、西单等商业街的画面。
⑵ 方法同上,重点说说,你在街道上看到什么?
4、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出示故宫夜景图,让学生感受故宫的美。
⑵ 理解“年轻”让学生了解故宫。
⑶ 齐读。
5、齐读第五自然段:
⑴ 理解“辉煌”。
⑵ 想一想这一段与哪一自然段相呼应?
三、朗读课文,评出“最佳朗读奖”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指名朗读全文。
3、看图说一说,北京的夜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课外延伸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它历史悠久,景色美丽迷人,请你把收集的北京夜景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大家欣赏。
三、复习巩固
1、认读生字、词语。
2、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3、比一比,组成词语:
问( ) 句( ) 府( ) 些( ) 奇( )
闪( ) 勾( ) 咐( ) 紫( ) 夺( )
四、作业
1、指导完成课后作业。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流不( ) ( )光( )色 ( )( )闪闪
( )幕降( ) ( )灯( )照 ( )彩( )目
【板书设计】
北京亮起来了
长安街
的海洋 环形路
王府井 辉煌
光的世界 西单亮丽
故宫
(总)(分)(总)
北京教案 篇6
设计计指导思想
《关于北康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属于“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交锋时刻”板块。由于本专题的学习方式为活动体验,教材在设计上强调实践性.目的是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因此,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关于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宜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展开活动。教师应在课前印发“辩论的基本规范”等材科和“学生听众参与情况记录表”;明确正反方的代表人员,布置学生充分预习.提炼观点,准备好资料卡片;强调其他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听众的倾听能力。开展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能够在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而敏捷地应对和辩驳,让学生学会倾听。能够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辩论结束后.教师作适当点评和总结,让学生体会、感受梁思成先生的远见卓识、儒雅风范。
教学目标
l.认识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育修养的重要性,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犬方。
2.能够在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而敏捷地应对和辩驳。
3善于倾听.能够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
教学重点与难点
l.能够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而敏捷地应对和辩驳。
2.善于倾听,能够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
3.感受粱思成先生的远见卓识和儒雅风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印发有关辩沦的基本规范等材料和“学生听众参与情况记录表”。
2.每个小组推荐2人,明确正方“保存派”和反方“拆除派”的代表.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帮助自已组的代表准备好相关论据和材料(以文本为基础)。
3.通过查阅课外书籍或网络,搜集证明己方观点的相关论据和材料,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学生听众参与情况记录表”。
二、背景导人。
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同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对于北京城墙的处理意见,当时主要分为两派:一是坚决主张拆除城墙的“拆除派”;一是以梁思成为代表,坚决主张保存城墙的“保存派”。粱思成曾在1957年写下这样一段话——“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对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你又有怎样的看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语言现场”。
三、辩论过程。
1.主持人致开场词,简单宣布辩论规则。
2.主持人宣布辩题“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并介绍正反方代表及其所持立场(分刖为“北京城墙应当保存”和“北京城墙应当拆除”)。
3主持人宣布辩论开始。
4正方一辩首先陈词。(时间3分钟)
5.反方一辩陈词。(时间5分钟)
6.正方=辩任选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时间2分钟)
7.反方二辩任选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时间2分钟)
8.正方三辩任选反方二辩或i辩进行一对攻辩。(时间2分钟)
9.反方三辩任选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时间2分钟)
10.正方一辩攻辩小结。(时间1分30秒)
11.反方一辩攻辩小结。(时间1分30秒)
12.自由辩论。(各4分钟)
13其他同学提问。(4分钟)
14.反方四辩总结陈词。(4分钟)
15正方四辩总结陈词。(4分钟)
(说明:在整个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听众要认真填写表格,积极参与)
四、教师点评、总结。
在本次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体现了同学们敏捷和缜密的思维(视课堂具体情况作进一步评析)。我们刚才在辩论中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各自据理力争,不分伯仲(视具体情况作进一步评析)。你们想知道上世纪50年代这次辩论的结果吗?历史没有选择粱思成,这篇极有说服力的辩词并没有阻止拆除者的脚步,从1952年开始,北京外城城墙被陆续拆除,历史也让今天的北京为当初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城记》一书的前言中,作者王军饱含深情地写下这样的文字:“研究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是无法绕过梁思成先生的。是他在兵匪满地、行路艰难的旧中国,跋涉在深山老林里,寻觅中华古代文化的瑰宝,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部建筑史;是他发出居者有其屋、城市规划的最高目标是安居乐业的呼喊,为中国城市的理性发展筚路蓝缕;是他搏尽全力为中国古代建筑请命,虽是屡战屡败,却痴情不改。”
五、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城记》,进一步了解相关北京城墙的情况。
北京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 认识“央、瓦”等14个生字,会写“央、交”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好的部分。
3、 积累好词,了解北京的变化,热爱北京,热爱祖国。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3
课前准备:新北京图片及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提问: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她的首都在哪里?
2、 播放北京的有关介绍片段,激发学生了解北京的兴趣。
3、 板书课题,揭示本堂所学内容进入新课。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 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注意看准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记住它。
2、 同桌互考生字,难记的交流认字方法,看哪组能最快记住所有的生字。
3、 学生交流认字过程中最难记的字,并启发学生自己想方法记忆。
4、 重点字教师提示并讲解。
似:在“似的”一词中,字音为shi;
厦:在“大厦”一词中,字音为sha;
阔:读音为三拼的“kuo”,而不是“ko”。
5、 读生字并组词。
6、 根据字形组合猜字谜,学生复记生字。
“庄”、“阔”、“周”、“似”、“拼”、“案”、“厦”、“坛”。
7、“土”还有哪些字。
(1) 区别“坛”、“城”并练习书写;
(2) 自学城市的市怎样写。
8、掌握笔顺写“央”字。
三、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再认生字。
1、 再自读课文,看谁能读得最流利。
2、 小组接力读,开展竞赛。
3、 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边读边体会,并争取把它背下来。
四、巩固本堂所学。
1、 全班抽认生字卡。
2、 小火车抽认生字并组词,学生判断正误。
3、判断正误。
4、听写所学四个要求会写的字并注音。
“中央”、“花坛”、“城市”。
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所学。
1、 开火车抽认生字卡。
2、 重点字抽认。
二、 课文,理解内容。
1、 自己读课文,最喜欢哪儿就多体会体会,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它。
2、 走入北京,让我们细细地品味和欣赏新北京的美丽。
第二自然段:
(1)齐读该段,提问:你了解了北京地什么?
(2)你能把你了解到的画下来,再当小导游介绍给大家吗?
(3)看着图再读,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天安门的美。
第三自然段:
(1)自己读该段,边读边想:这一段给我们介绍的是北京的什么?
(2)听老师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些什么?觉得怎样呢?
(3)自己反复再读读,把你觉得美的地方勾出来,并想想它的样子。
(4)体会读。/article/
(5)课后读一读。
第四自然段:
(1)请人读,边听边想:北京还有什么?(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
(2)老师介绍:
是啊,北京有闻名世界的故宫、万里长城,这些宏伟壮丽的名胜古迹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北京有风景如画的颐和园,山水相映、美不胜收,到处是绿树,鲜花争奇斗艳到处盛开,就像一个美丽无比的大公园,令人留恋忘返,北京处处是凌立的高楼,一片繁荣的现代都市景象,你喜欢北京吗?
(3)激发情感再读此段。
3、品读全文。
(1)首尾段齐读,中间段落分组读。
(2)体会感情反复品读末段。
三、 扩展活动。
展示收集资料,谈谈你所理解的北京的新变化。
四、 写字教学。
1、教师提示:
“旁”第6笔是横钩。
观察“国”、“图”指导写方框。
板书设计:
10、北京
北京 中国的首都
天安门 红墙 黄瓦 广场 纪念碑
美 柏油马路 立交桥 爱
名胜古迹 公园 高楼
北京教案 篇8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单元教学重点: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单元教学难点:
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1)小熊购物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 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3、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在动物学校的旁边开了一家超市,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去那儿购物。今天,小熊哥俩正在商店里购物呢!你想看看吗?
2、教师出示情境图,教师板书课题:小熊购物
二、自主探究新知
1、解决第
(1)个问题胖胖应付多少钱?
1)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教师总结重要数学信息。
2) 大家看小熊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出小熊应付多少钱?这个问题。
3)教师巡视搜集学生出现的不同做法
4)展示学生作业,并引导其他学生质疑第二个算式是什么意思?若学生中不出现第二个算式,教师引导学生将两个算式合在一起。
5)脱式计算: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教师结合算式指导学生进行脱式计算,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6)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总结
2、解决第
(2)个问题壮壮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1)教师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2)集体反馈时,(重点让学生结合情境,理解为什么用上20减34)
北京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学生采访在座的老师。
3.学生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学生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课堂实录
师出示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师:喜欢童谣吗?
生:喜欢。
师:谁来说说这首童谣讲的是什么事儿?你说。
生:这首童谣……
师:(打断)拿话筒。
生重说:这首童谣讲的是北京的春节。
师:这首童谣啊,真的是讲的是春节,不过,它是50多年前,当时街头流行的一首童谣,孩子们都爱念,它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了。这节课,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学习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想去吗?
生: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