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推荐】中班教案合集五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产生兴趣。
2、能仔细观察,辨别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并学习用数字来表示。
3、在操作活动中,能寻找多种方法去发现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
活动准备:
1、有关吃鱼顺序的图片若干,一天生活的图片若干,两面小红旗。
2、乐乐从家里到幼儿园的路线图,两只颜色不同的彩色笔。
3、幼儿操作活动材料《数学》第24页《我能行》,1~6数字粘纸。
4、排列其他顺序的图片若干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排列一天生活的先后顺序
1、请小朋友说说每天都要做些什么事情。(幼儿自由发言)
2、出示有关一天生活的图片,请幼儿排列一天生活的先后顺序。有个小朋友叫乐乐,他每天要做些什么事情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一天生活的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
3、师幼共同交流验证小结。小结:其实,我们每天做的事情都是有先后顺序的。
二、介绍乐乐从家里到幼儿园的路线图周老师这里有一张乐乐从家里到幼儿园的路线图,我们来看一下,乐乐从家里到幼儿园要经过哪些地方?(小朋友看图自由说一说,谁能按照他经过的先后顺序来说一说吗?)如果说家里是第一站,我给它标个数字1(标上1),那么医院呢?公园呢?小桥呢?
三、排列乐乐吃鱼的先后顺序
1、谈话引出乐乐吃鱼的先后顺序。师:中午到了,乐乐该吃中饭了,今天厨房阿姨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菜呢?今天老师还把乐乐吃鱼的照片拍下来了,那么他是怎么样的呢?谁能按照他吃鱼的先后顺序我请个小朋友来排排看。(请个别幼儿到上面来操作)
2、师幼共同检验,排列吃鱼的正确顺序,引导幼儿发现鱼越来越少,鱼骨头越来越多的顺序变化。四、完成幼儿操作活动材料《数学》第24页《我能行》1、交代要求(引导幼儿发现画飞机和刷油漆是越来越多的规律)。2、幼儿操作,完成练习。
3、已做好练习的幼儿可自由挑选其他排序练习。
4、教师简单讲解作业。选取错的比较典型的练习,师幼一起交流、验证。
五、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发现从幼儿园到家里和从家里到幼儿园的路线刚好相反的现象。
2、你们每天上学来幼儿园,放学回家的路线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也去制作一张路线图好吗?(幼儿离场)
中班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做馒头的活动了解馒头要经过和面、发酵、加碱、成型和蒸汽蒸等过程,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二、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三、活动过程
和面。
幼儿观察、摆弄面粉的形态,讨论怎样将面粉和成面,幼儿用带有标线的杯子实验和一碗面需要多少水。
(1)看一看:面粉是什么样?
(2)幼儿讨论:怎样使面粉变成面团?
(3)幼儿操作:向面粉里倒水,用匙子搅拌。
(4)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①倒了三格水,和出的面粉像稀泥,稀稀的。
②倒了两格水,面粉能变成面团。
③倒了一格水,面粉能捏成面团,但还有多余的面粉。
发酵。
幼儿将和好的面团放在暖和的地方用湿布盖好,第二天幼儿拿起面团闻一闻,面酸了。教师引导幼儿取少量的碱加水调匀后放在发酸的面团中揉,闻一闻直到面团不酸为止。幼儿用塑料小刀将面团切成各种形状的馒头。
蒸馒头。
将切好的馒头放到笼屉中蒸20分钟,热腾腾的馒头蒸出来了。幼儿品尝自己做的馒头并分享快乐。
吃馒头。
幼儿掰开馒头,发现里面有小坑坑,怎么回事呢?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并用儿童语言表述。
点评
“做馒头”是以探究为主线的制作活动,题目贴近生活。做馒头要先发面,面变酸了再加食用碱,面不酸了再放到蒸锅上去蒸,这样馒头就做成了。馒头做成功的关键是要和好面,还要控制加水和加碱的量。对于活动的知识点,可以内化成幼儿的语言。如对发酸的面加碱会不酸,可以这样帮助幼儿理解:酸和碱是两个小淘气,一见面就打架,冒出许多小气泡,这个小气泡是二氧化碳。蒸馒头要加热,一加热二氧化碳就跑出去了,它的小房子就空了,就成了馒头里的小坑坑。小坑坑实际上就是二氧化碳占据的空间。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1、通过点数格子的方式进行数量化的三项长短比较
2、学习使用工具测量的正确方法
活动准备
1、长短不等的蓝色、绿色、黄色的毛巾各一条
2、测量毛巾用的正方形图卡若干
3、记录笔
4、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用目测法和重叠法比较毛巾的长短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几条毛巾?你们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的形状相同都是正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它们的大小不同、长短不同)
教师: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们长短不同的?我把毛巾折叠起来,或者卷起来你有办法比较谁长谁短吗?(不行,必须要把毛巾放平了,不折不卷才能比较。)请幼儿说一说比较长短的方法
教师小结:有的小朋友说把三条毛巾放整齐,一看就知道了;有的小朋友说把一条毛巾放在另一条毛巾的上面,把其中的一个角对齐,这样就能比较谁长谁短了。
2、 学习正确的测量的方法,并记录
教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蓝色的毛巾最长,绿色的毛巾第二长,黄色的毛巾最短。
三种颜色的毛巾到底有多长?我们能用一个数字表示吗?用数字几?为什么?
教师:你们还记得我们用图卡的方法来比较绒毛玩具的高矮吗?我们也用图卡的方法来测量一下每条毛巾有几个图卡长吧!毛巾有几个图卡长,我们就用数字几来记录这条毛巾的长度。
教师示范测量蓝色毛巾的长度。边测量边讲解测量的要点:先把毛巾放平整。然后拿一个图卡放在长方形毛巾一条长边的下面,图卡的一条边贴着毛巾的长边,图卡的另一条边与毛巾的短边对齐,再把图卡一个一个地往后排,直到图卡和毛巾一样长。图卡排得要整齐,后面的图卡不能压到前面的图卡,也不能和前面的图卡有缝隙。最后再来数一数图卡的数量,并记录下来。
请两位幼儿进行绿色毛巾和黄色毛巾的测量,其它幼儿仔细观察他们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
3、 打开幼儿用书,完成操作练习。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本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幼儿认识几种颜色,而是为了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所以,设计要注重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认识颜色、使用颜色,同时充分感受颜色的丰富性。
中班幼儿可能会对调色活动本身感兴趣,他们的兴趣容易停留在操作上。因此,设计不仅要为幼儿创设自由探索的机会,还应该组织幼儿讨论探索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使幼儿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中出现的科学现象的兴趣上,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常见物体的颜色。
2、对颜色变化感兴趣、喜欢实验活动。
3、发展表现美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2、难点:引起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颜料和调色用具。活动室的布置要色彩丰富、协调。
活动过程
1、通过认识颜色的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1)分散观察。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幼儿观察大自然、人的眼饰、周围物品中丰富多彩的颜色,并初步了解一些颜色的名称。
(2)集体活动。首先让幼儿回忆观察的颜色,教师出示相应的色块,并让幼儿进行颜色的指认和命名活动。然后让幼儿谈谈最喜欢的颜色、什么东西和自己喜欢的颜色是相同的……。
2、通过使用颜色的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熟悉颜色,体验色彩的美,引起对颜色的兴趣。
(1)涂色活动。为幼儿提供各种需要涂色的画,如树、水果、花……,让幼儿涂上相应的颜色,要求与实物本来的颜色相似。
(2)配色活动。让幼儿在空白的玩具、服装、树叶图上涂色,鼓励幼儿自己配色。活动后组织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谈谈最喜欢哪幅画的颜色。
3、通过实验活动引起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1)调色活动。先让幼儿自由探索,用颜料进行调色实验,体验发现的乐趣。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交流调色的经验,谈谈颜色的变化。教师还可进一步操作实验让幼儿发现调色的结果是丰富多变的,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制作活动,让幼儿通过制作和玩耍七彩风轮,引起悬念,产生求知欲。
教学反思
此活动是一个小朋友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也充分体现了语言活动的特点。孩子们喜欢说,有机会说,还能勇敢地说。这是因为老师给小朋友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如谈话的形式有自由交谈、分组交谈、个别交谈、等形式,从而使小朋友都有锻炼的机会。而老师活动设计的思路也非常地清晰,小朋友通过引出话题—自由交谈—分组交谈—拓展谈话范围层层深入的环节,轻松地解决了整个活动中的重难点。只是由于孩子对个季节的认识和兴趣也分清了,我觉得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们的想象力,观察能力还提高。
中班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中班幼儿身体逐渐结实,体力也相对较好,此时他们精力充沛,基本动作更为灵活,动作能力也明显提高。根据中班幼儿这些显着特点,我设计了本次体育活动。
本次活动的运动器材“坦克车”是我利用废旧的纸箱制成(受邻居奥伊斯嘉上海日本语幼儿园运动材料的启发,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材料安全环保又低成本,简易的装饰还能从视觉上吸引幼儿。
整个活动过程的设计是以集体性游戏串联,强调幼儿运动过程的有趣性和挑战性。听指令游戏能让幼儿在玩“坦克车”的过程中,发展倾听能力,提高运动能力。竞赛游戏则能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活动目标:
1.在听辨不同的运动信号中,尝试用身体动作快速反应,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
2.在竞赛游戏中学习遵守规则,有初步的竞争意识。
活动准备:
1.纸箱制作的“坦克车”人手一辆。
2.鼓一只。
活动过程:
一、听指令游戏——听指挥的坦克车
1.角色扮演:教师扮演指挥官,手持一面鼓进行指挥,幼儿扮演解放军开坦克车。
2.游戏开始:幼儿自选一辆坦克车,分散站立于场地中,听指令行动。
玩法一:幼儿用爬行的方法开坦克车。
指挥官演示指令与动作的关系:鼓声快,坦克车开得快;鼓声慢,坦克车开得慢;敲打鼓的外圈,向后倒退开坦克车:鼓声停,坦克车停止前进。
规则:听辨鼓声并作出相应的动作。
玩法二:幼儿用站立行走的方法开坦克车。
指挥官演示指令与动作的关系:鼓声快,向前开坦克车;鼓声慢,向后倒退开坦克车;敲打鼓的外圈,侧身开坦克车。
规则:听辨鼓声并作出相应的动作。
(分析:听指令的游戏一开始就很吸引幼儿,幼儿能一边认真倾听鼓声的变化,一边迅速地变换不同的动作。游戏中玩法的变化是考虑到幼儿膝盖的承受力,同时也关注身体锻炼的全面性。一组变化的指令挑战着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并要求幼儿用不同的动作来执行指令,增大了游戏的难度。有挑战的游戏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二、集体游戏——看看谁的坦克车开得快集体游戏场景布置: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男女两队,面对面排列,轮流
玩法一:用爬行的方法开坦克车比赛。
规则:人站在坦克车外,听到指挥官的指令后,进入坦克车内,爬行至对面一队处,直至全队最后一名幼儿的坦克车到达底线。指挥官手持秒表计时,用时最短的一队获胜。
玩法二:以站立的方法开坦克车比赛。
规则:启动时,坦克车必须在起点线后,幼儿站在车旁或车上,听到指令后才能进入坦克车内。
(分析:竞赛游戏中幼儿注重的是开坦克车的速度,会忽略游戏规则。游戏中教师要在提醒幼儿注重遵守规则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利用游戏规则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这对幼儿的自律能力很有挑战,游戏能使幼儿真正体验到竞赛的乐趣。)
三、放松整理——坦克车回家了师生共同整理游戏材料并进行放松活动。
点评游戏体现的训练内容有:听动协调反应,听知觉记忆,肌肉张力、持久力、柔韧性等。
听觉感知和动作反应整合的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能力。听知觉发育落后的幼儿进入小学后,听动协调反应的速度慢,准确性差、记忆差,常常会跟不上学习的步伐。幼儿阶段能得到充分训练的幼儿,将会得益于此。这种训练在幼儿阶段是最好的时机,错过训练的有效年龄也就会失去训练的功效。
这个体育游戏的设计并不复杂,但游戏中幼儿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且有些紧张。游戏中小耳朵必须注意倾听不断变化的鼓声,在记忆不同鼓声的不同指令要求时,听觉记忆得到了训练。跟着指令不断变化肢体的动作(爬、蹲、走、跑、前进、后退),大肌肉的张力、持久力、柔韧性都得到了训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