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
【精华】草原教案集合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原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草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突出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感体验和肢体语言的融合互动,培养学生的协调交往能力。
2、拓宽思维,丰富知识,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借助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培养集体意识的同时,感受集体创作带来的乐趣,结合教学激发学生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会创编协调大方的动作来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把握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具准备:电子琴、课件、部分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今天马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想知道去哪里吗?(想)我先不告诉大家,一会到了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不坐汽车火车,也不乘飞机,那让我们一起骑上马儿出发吧!(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老师带领学生做起码的动作。)
2、观赏课件,了解蒙古风情。
师:我们到站了,请看!我们到了什么地方?(课件展示:蓝天、大草原、牛羊群、蒙古包。。。。。。)生:(内蒙古大草原)
师:你看到这里有什么?
生:蓝天、白云、蒙古包。。。。。
师:说得好,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地。你知道蒙古族吗?谁来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生:自由说。
师: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他们喜欢骑马射箭,能歌善舞。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和奶为主,他们的服饰也很有特色,男女都穿宽大长袖的袍子系腰带,长筒靴,平时以红、黄色布缠头,女子盛装时戴漂亮的头饰。
生:欣赏课件画面。
师:更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非常热闹,我们看看他们都干些什么?(课件展示:摔跤、骑马、射箭三幅图片。)你想参加吗?
生:想。
3、创编,声音创编同时进行。
师:谁想来为大家表演摔跤、骑马、射箭的动作呢?
生:试着表演创编的动作。
师:谁能为这些动作配上声音呢?
生:创编声音并上台表演。(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摔跤:嘿—嘿—,骑马: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射箭:嗖0嗖0)
4、游戏:找朋友
师:这些动作下面有几种节奏,这些节奏应该和那个动作交朋友呢?(出示动作名称、节奏与象声词的课件,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节奏。)
5、课件三幅画面,师选择不同画面,请学生作出相应的表演。(表演是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二、寓教于乐
1、欣赏歌表演,再次感受歌曲。
师:蒙古族的那达慕盛会热闹又动人,这里的人民热情善良又勇敢,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一起祝福他们好吗?(好)我们就为他们献上一首好听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加入动作。
2、熟悉歌词。
师:请大家看看歌词中有没有生字和不懂得地方?(教师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3、用身体为歌曲伴奏,再次熟悉歌曲。
教案《小学一年级音乐下册《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网!/JiaoAn/YinYueJAX/85135.html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还想再听吗?
生:想
师:不过这次老师是有要求的,请你们用自己的身体为歌曲伴奏,比如:拍手、跺脚、拍肩等都可以,请欣赏!(播放歌曲)
生:一边欣赏,一边用身体来搬走。
4、跟钢琴直接唱歌词,教师伴奏。
师:在唱的时候,你认为那一句最难唱呢?(引导学生自己找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
生:第三句。(八度音程大跳和附点)
师:谁来当小老师,帮他唱好这一句?(指名两名学生上台教唱,老师在一边点拨)
5、师生对唱一遍。(教师伴奏)
6、跟钢琴完整的唱歌词,教师伴奏。
三、创造表现
师:刚才大家唱得不错,请说说我们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唱呢?是唱得强一些还是弱一些?
生:讨论问题后按自己的方法表现歌曲。(教师伴奏,学生唱)
7、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创编动作,最后放歌曲完整的表演唱。
师:大家已经会唱歌词了,想不想和老师一样给他配上好看的舞蹈动作?
生:想。
8、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除了唱歌、舞蹈你还有别的方法来表现这首歌曲吗?
生:乐器。(自选乐器并试着演奏。)
最后师生一起边唱边用打击乐器伴奏。(放歌曲录音)
四、完美结课
今天我们一起游览了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你有哪些收获呢?(学会了唱歌、舞蹈,为歌曲伴奏)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棒!老师很想记住你们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蹈,请大家再次为我和台下的老师们表演唱这首《草原就是我的家》!(在集体歌表演中结束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我感受最深刻是: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情绪随着教学的推进不断高涨,快乐地歌唱舞蹈,几乎达到了疯狂的地步。通过“看——说——听——唱——演”的教学活动,一步一步加深对“蒙古族”的了解。特别是他们高歌的同时骑马挥鞭表演,仿佛是真的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还情不自禁地在歌曲的间隙加上“驾”的衬词,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蒙古族儿童骑上小红马奔驰草原的情景以及他们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学生的这种热情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特别是加上衬词这一自发的集体创新行为,真是给了我意外的惊喜。让我感受到他们骑上小红马奔驰在大草原上的兴奋之情以及对大草原的热爱,他们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我,不知不觉中我也和他们一起尽情高歌舞蹈了。因此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应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创设最大的空间去感受、体验、想象、表现和创作,从而使他(她)们能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只有突出情感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美育的作用,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美,从而产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草原教案 篇2
课题:《牧歌》
课型:歌唱欣赏课
教学内容:
1、欣赏《万马奔腾》
2、学习有关音乐知识:变换拍子
3、完成实践与创造第五、六题
4、复习歌曲《银杯》和《牧歌》
5、继续学习一、二
教学目标:
1、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马头琴的音色及乐曲的艺术表现力,认识了解马头琴的形制及独奏、齐奏的演奏形式。
2、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的歌曲及音乐知识,能够对蒙古族音乐感兴趣,并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蒙古族的音乐的。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实践与创作”第四题,感受、体验、判断马头琴的音色。
2、通过“实践创造第六题”,初步学习变换拍子的创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电子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演唱上节课歌曲《牧歌》
2、提问:最有代表性的蒙古族乐器叫什么名?属于哪一类?(马头琴、拉弦乐器)
二、认识马头琴
1、马头琴,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音箱为木制,呈梯形,两面蒙饰有图案的马皮〔或羊皮〉。琴身由硬木制作,并张有两根弦。马头琴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辽宁、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蒙古族居住的地区。最初的马头琴琴首的雕饰并不是马头,而是“马特尔”,传说此图像类似古代图腾崇拜时期的“龙马”,以示吉祥和幸福。而西部却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马头琴的传说:牧人为了怀念已死去的心爱的小马,制作出了马头琴:用马皮蒙琴面,马头骨为音箱,腿骨做琴杆,马尾为琴弦和弓毛,并在琴首上端雕刻小马头像等。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最重要的乐器。
2、马头琴的演奏特点是以指甲从弦侧触弦发音,音色清晰、明亮,宜于奏出丰富的泛音。善于表现柔和深情的乐曲,特别适合演奏悠长辽阔的旋律。用马尾弓在琴弦外方拉奏,可奏双音,发音圆润,音量较小。马头琴除独奏外,还用于民歌、说书的伴奏,在伴奏民歌时,多用三度、四度的颤音来模仿演唱的特点。马头琴也常与四胡等乐器合奏。
三、欣赏《万马奔腾》
1、欣赏前认真查看曲谱中带有马头图像的旋律,并查看乐曲的拍号;
2、初听乐曲,感受三种变换拍子的旋律特点变化和马头琴在演奏“风吹”“马叫”时的音色变化及演奏方法。
3、观看高宝力现场演奏的《万马奔腾》视频,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感受马头琴的演奏。
四、学习音乐知识,完成实践创造第六题
1、变换拍子:在乐曲中,各种拍子交替出现,叫做“变换拍子”。变换拍子的拍号,一般都记写在拍子变换的地方。假如拍子的变换有规律的出现,也可以在乐曲开始处一并记出。
2、实践创造第六题
1)视唱《鄂伦春小调》的旋律,感受所具有的整齐划一的感觉
2)让学生将《鄂伦春小调》的节拍改为3/4拍(可以有多种改编方法,不必拘泥于一种,还可以分小组改编)
3)请学生视唱各种改变后的3/4拍乐谱,体会3/4拍舞曲般的感觉。更进一步感受2拍子和3拍子的不同特点。
五、继续练习“学习一、二”
六、课堂后下课!
草原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二、学习准备
搜集草原风景的图片、资料。
三、学时安排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注意生字“勒、骏、限、鞭、驰、蹄、茶、貌、杯、跤”和“迂、襟、涩、涯”的读音);
3、理清课文的线索(练习列小标题):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或:初见草原—迎客—相见—待客—话别;初见草原——进入草原——蒙古包外——蒙古包里——联欢话别;……)
4、反复默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
如:(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说一说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类似的感受——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清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所以想无拘无束地放声歌唱。(可能唱什么歌?)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绿得无边无际,由于天气晴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绿色。(为什么说“并不茫茫”?——在作者心中一直以为是“天苍苍,野茫茫……”)
(3)“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大花,指的是白色的羊群。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观看一幅中国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 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欲”,是“将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这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与“万古长青”、“一碧千里”区别。)
(5)“这种境界……”这一句是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境。“惊叹”,是因为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的翠绿,感到惊讶。“久立四望”,是留恋草原景色,总是看不够;“低吟小诗”,是想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可能吟什么诗)
(6)“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类似的感受。比如人心情好时,会觉得小鸟在向人歌唱,树枝摆动是为人鼓掌。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能背的背诵。
6、质疑。
7、建议课后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感受草原,或赞美草原、关注草原的实践活动(如画、写诗或文、配乐朗诵、编歌、找图片、搜集描写草原的诗歌、办手抄报……)。
第二学时
1、课文不仅写了草原的景美,还写出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人情美)。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许多人“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客人;他们盛情款待来客:“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姑娘们为客人唱歌、跳舞,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等。)
2、据课文的描述,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等场面。
3、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这一句进一步点明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4、课文中还用了不少比喻句,来描绘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画出来体会体会。
(如用“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来比喻草原上的羊群;用“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来比喻小丘;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来比喻河;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族同胞。这些比喻的特点是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我们亲眼见到了一般。)
5、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
(全文要用欢快、喜悦、赞叹的语气来读。)
6、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向同学介绍内蒙古风光和风情。说之前可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列成提纲,然后围绕提纲介绍,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7、质疑
8、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拓展阅读:《草原》课文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草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表现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教案。2、通过聆听和表演等音乐活动去了解蒙古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征,进而产生对草原及蒙古人民的喜爱之情。3、通过合作式的学习发展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性地编创与活动。4、在浓郁的情境中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的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了解家乡的特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赞美,对祖国热爱。
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并且表演。2、聆听器乐曲《挤奶舞》表演。3、编创与活动:多声部的节奏练习。教学重点:在音乐活动中感受蒙古音乐,了解蒙古风土人情,引导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多声部节奏的练习与编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奖励品(黄色小丝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 铺垫1、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与学生一起拍手进教室。2、引导: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我们祖国的56个民族象56朵花一样缤纷、美丽。列举几个知道的民族名称。让学生进入愉快的音乐氛围之中,让学生通过歌词了解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下环节作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1、“比比谁的耳朵灵”:今天来了一位少数民族的小朋友,大家想不想认识他呢?不急,先来听听他的歌声吧!播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2、多媒体:蒙古族小朋友做自我介绍,教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学教案》。小朋友来自大草原,是蒙古族的小朋友。
三、学唱歌曲并表演1、多媒体播放歌曲音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欢迎这个新朋友。再次感受蒙古的音乐。2、你能想象描述一下大草原上的景象吗?3、说得真好,我们随蒙古小朋友去草原游览一下吧!(展示多幅草原图配上歌曲音乐),正象歌中所唱得那样(图中配上歌词)聆听歌曲。4、作为朗读的奖励,老师代蒙古小朋友教大家几个蒙古族特有的舞蹈动作,表达开心的心情。5、随着歌曲做蒙古族的舞蹈动作。分组编创。6、小组展示,其他学生配唱歌曲。巩固歌曲。
四、编创与活动1、奇奇说:我们蒙古族人民不但能歌善舞还善于骑马、射箭、摔跤。听!(多媒体播放欢呼声)那是在举行那达慕大会呢!(播放大会画面)作简介。了解“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人民在每年7、8月份举行的“祭神节日”中举行的射箭、摔跤、骑马大会。2、举行我们的“那达慕大会”(媒体出示表示不同节奏的运动项目供选择)学生选择自己想参加的项目,分三组念节奏,打拍,然后三声部同时拍出。3、更热闹,要求为节奏配上象声词。4、比一比,哪组能拿到冠军。三声部同时读出。
五、聆听蒙古乐曲,欣赏、体验、表现。1、庆祝大家的胜利,蒙古人民跳起了舞。(播放《挤奶舞》录象)说说他们的动作是在做什么?并且模仿挤奶动作。2、这些都是蒙古族人民在劳动中积累学会的技能。他们在劳动中也不忘唱歌跳舞,把劳动的动作也编进了舞蹈中。体会蒙古族人民的聪明与勤劳。3、播放音乐,大家一起来跳一跳!学生合着音乐跳一跳,表达快乐开心的劳动心情。
六、总结、拓展1、作为一名善琏小朋友,我们怎样感谢这位蒙古的小朋友呢?引导学生挖掘家乡的特色。(多媒体出示家乡风景图片)2、 大家说一说怎样向他介绍自己的家乡,请他也来江南小镇玩一玩3、总结:送一首诗给奇奇:草原是你们美丽的家;水乡是我们可爱的家;祖国是我们繁荣的家;我们都爱共同的家!(配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4、宣布草原之旅结束,让我们骑上小红马回家吧!!(音乐《我是人民的小骑兵》)
草原教案 篇5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用欢快自豪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并初步掌握蒙古族歌曲的演唱风格。
二、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情境,并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在听,唱,演等情感体验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三、通过歌唱让学生从中感受大草原的美好和对自己家乡“松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教学重点:
运用创新手段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并积极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难点:
通过对歌曲的理解自然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又来到了我们共同唱歌跳舞的欢乐时光!首先让我们跳起来,动起来,一起放松心情好吗?师生共同表演舞蹈《青春舞曲》。
2、采访客人:
1)今天教室里来了很多客人,请同学们问一下他们都是什么民族的?
2)介绍教师的民族:满族
3、欣赏FLASH影片《家乡》。(藏族歌曲)
二、实践体验、学唱歌曲: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也蕴育了各具风格特色的民族歌曲。下面让我们共同来倾听一首歌曲,想一想它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它和哪首歌曲很相像?并在图片中选择出这个民族的服装。初听歌曲。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歌曲《草原赞歌》。(课件1:无画面)
3、再次感受,当你闭上眼睛倾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脑海中会浮现什么画面?
4、让我们来一同欣赏草原的美景,再次欣赏歌曲(课件2:声像俱全)
5、看到美丽的景色,老师都忍不住想唱歌了,你们欢迎吗?教师范唱。
6、出示图片“美”。提问:你觉得这首歌美在哪里?
1)旋律美。用“嗒”模唱歌曲。
2)歌词美。有感情读歌词。
3)内在情感美。介绍歌曲背景,并欣赏影片《草原英雄小姐妹》。(课件3)
这首歌曲描写了蒙古族少年儿童龙梅和玉荣两姐妹为保护集体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英雄事迹,也表现出他们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和热爱,更展现了内蒙草原的兴旺发达,日新月异的建设面貌!
7、这样“美”的一首歌,就让我们用美丽的心情,美丽的表情,美丽的声音来演唱一遍好吗?
8、自学
请为歌曲分段,每段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感情来演唱?
一段、轻快有弹性的声音,似乎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广阔草原,听到马儿驰骋的哒哒蹄声。
二段、更加自豪的感情。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同时也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
9、分组合作学习
一组用“嗒”伴唱;一组主唱;一组用自制道具伴奏;一组用舞蹈表演。
三、歌曲创新改编,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1、提问:我们的家乡是哪里?你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那么就让我们做一次“小小作词家”,把这首歌改编成《松原赞歌》
2、学生朗读自编的歌词。
3、随音乐热情的演唱《松原赞歌》。
四、小结
在《爱我中华》中结束这愉快的四十分钟!
草原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描写的生活情景。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曾随课文一块登上过黄山,欣赏过黄山奇石,到过贵阳黄果树瀑布,领略了那里的独特风光。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同学们还想不想作一次长途旅行,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北国,领略一下那里的独特风光。(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同学们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呢?(生质疑)带着问题到课文中去找吧!(指名读课文)
2、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汇报学习结果)
三、自主探究:
1、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和感受拿到小组中去交流吧。把你的疑问提出来让小伙伴帮助你。
2、 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
四、品读课文:
1、 课文读完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美)作者老舍先生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景色美、人情美、语言美)
2、 你最喜欢的是那一部分,找出来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可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得体会)
五、知识拓展:
1、 出示“能力大考验”课件,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画面,设计解说词,再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小组选派一个代表汇报。
2、 为自己搜集的图片配上解说词。
六、作业:
搜集自己家乡的有关图片,写一段文字,想别人介绍自己家乡。
草原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1、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蒙古舞蹈基本动作。
3、综合练习:双声部节奏练习及双响筒及多种伴奏乐器。
4、音乐游戏“****会”、大型粘贴图画创作。
指导思想:
本课根据音乐新课标的要求提倡音乐与姊妹艺术综合为指导思想,将音乐与舞蹈、美术等姊妹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从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及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学习,指导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即兴的为歌曲创编动作表演。和对不同音乐意境的感受。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掌握有关蒙古舞的基本动作,及对音响的`探索能力。
3、通过“意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唱、聆听、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绪,并能有表情的演唱并能用舞蹈动作表演。
2、通过对草原****情景的表现,对的马蹄声,及加油声的模仿,掌握双声部的节奏。
教学难点:“****会”音乐游戏的挖掘,及游戏中孩子们的合作,配合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放“马跑”的律动的音乐。
学生:随“骑马”律动进入教室。
老师:孩子们,看!我们骑着马儿来到哪里了?
学生:大草原!
老师介绍大草原
老师:对,我们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大草原,它像一幅巨大的绿毯铺在地上。美极了!
二、新课引入
1、老师舞蹈引入(背景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老师:有没有谁知道老师跳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学生:蒙古族
老师:(出课件)介绍蒙古族族的穿着服饰、蒙古包。
老师:(出课件)非常正确,看这就是蒙古族的小朋友。蒙古族是我国的56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长年草原上生活,喜欢穿美丽的色彩鲜艳的长袍,漂亮的马靴。他们最常的打扮是在头上栓一条美丽的头带,非常的神气。
老师:(出蒙古包图)看这是什么?这是他们的房屋,由于他们长年在草原上生活,他们的房子不是用砖瓦盖成的,而是用木制的圆形的墙壁上面加一个伞型的顶组合成的帐顶的四周用厚厚的毛毡子覆盖着用毛绳固定。房屋可以移动。这就是蒙古包。
2、学习几个蒙古舞蹈动作,一边学习一边思考蒙古人的生活。
老师做蒙古舞的马跑步,挤奶,雄鹰展翅的动作介绍蒙古族的生活。
三、学习歌曲
1、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学生念一次歌词。
a、为歌词加上动作。
b、孩子们一起表演,选出一个做得特别好的孩子再带着大家做一遍。老师请一个孩子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来一次。
3、听。
a、老师范唱。
b、学生听磁带。
c、学生跟琴有感情的演唱,老师做提示让孩子唱得更有感情。
d、用动作表演歌曲。
四、扩展歌曲
1、表现欢乐的草原。
a、老师提供彩纸和孩子们一起把自己打扮成蒙古人。
老师:(出****图)
老师拿出两样乐器,问哪一个发出的声音更象马蹄声。
学生:双响筒
b、老师将乐器发给一些同学,拿到手串铃的孩子想想怎样用它为****的选手加油,拿到双响筒的孩子用他来模仿马蹄声。
没拿到乐器的孩子,动动脑筋想一想还可以用身边的音响来模仿马蹄声。或用怎样的动作表情来加油!
c、将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加油,一组模仿马蹄声。(各队选一个拉拉队长。)
2、一起跟着音乐制造热烈的****场面。(请几个孩子表演****的场面。)
3、粘贴图画。
a、老师放变奏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
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b、老师拿出为孩子们准备好的粘贴画,让孩子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创作图画表现美丽的大草原。
草原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理清课文线索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⑴ 草原美景
⑵ 欢迎远客
⑶ 亲切相见
⑷ 热情款待
⑸ 联欢话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二、学习第一段
1、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2、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投影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再读这一段,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4、朗读第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
5、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初入草原和走了许久后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
3、出示投影片: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4、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2、指导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2、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六、学习第五段
1、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2、反复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你的理解。
七、总结
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课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线索。然后借助录音、录像、图片,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逐段领略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教学的重点放在: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草原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唱蒙古族民歌《牧歌》,感受蒙古长调民歌“诺古拉”润腔的独特风格。
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情,感受无伴奏合唱中人声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教学内容:
从音(歌曲牧歌)、诗(配乐诗朗诵)、画(山川草原)贯穿全文。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并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
2.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一 画(略)
1. 画面导入,师生问好
2.(创设情景激发情趣)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草原旅行,从新疆来到蒙古领略草原风光。如果你来到蒙古,蒙族同胞会先跟你亲切地说“塔、赛白奴”,“您好”。请同学和我一齐说一遍。然后给你端来可口的奶茶,请你吃烤全羊,让你一饱口福。再带你去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还会带你去祭拜他们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陵。
3. 了解一下草原上的生活和歌曲(引导学生说出四大牧场)。
二 音(主)
1.请同学描绘一下这两首歌曲所表现的画面(说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同学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吗?(蒙古族)这两首歌曲是放牧时演唱的歌曲,叫《牧 歌》。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
2. 讨论与思考:蒙古族哪种风格的民歌适宜舞蹈?
3. 学唱《牧歌》及歌中“诺古拉”润腔的独特风格。
4. 欣赏并了解无伴奏合唱《牧 歌》。
三 诗 (略)
1. 教师师范配乐诗朗诵《牧 歌》。
2. 学生参与,教师评价。
四 学生实践及才艺展示
1. 民歌与现代流行歌曲(课件)
2. 你能唱几首民族风格的歌曲吗?
族会更相处得更融洽,民族会更团结。(下课)
草原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蒙古族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突出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感体验和肢体语言的融合互动,培养学生的协调交往能力。
2、拓宽思维,丰富知识,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借助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培养集体意识的同时,感受集体创作带来的乐趣,结合教学激发学生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会创编协调大方的动作来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把握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具准备:钢琴、蒙古族服饰、课件、部分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 感受蒙古风情。
1、导入:
师:今天马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想知道去哪里吗?(想)我先不告诉大家,一会到了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不坐汽车火车,也不乘飞机,那让我们一起骑上马儿出发吧!(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老师带领学生做起码的动作。)
2、观赏课件,了解蒙古风情。
师:我们到站了,请看!我们到了什么地方?(课件展示:蓝天、大草原、牛羊群、蒙古包。。。。。。)生:(内蒙古大草原)
师:你看到这里有什么?
生:蓝天、白云、蒙古包。。。。。
师:说得好,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地。你知道蒙古族吗?谁来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生:自由说。
师: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他们喜欢骑马射箭,能歌善舞。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和奶为主,他们的服饰也很有特色,(课件展示:蒙族服饰)男女都穿宽大长袖的袍子系腰带,长筒靴,平时以红、黄色布缠头,女子盛装时戴漂亮的头饰。
生:欣赏课件画面。
师:更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非常热闹,我们看看他们都干些什么?(课件展示:摔跤、骑马、射箭三幅图片。)你想参加吗?
生:想。
3、创编,声音创编同时进行。
师:谁想来为大家表演摔跤、骑马、射箭的动作呢?
生:试着表演创编的动作。
师:谁能为这些动作配上声音呢?
生:创编声音并上台表演。(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摔跤:嘿—嘿—,骑马:嗒嗒 嗒嗒 嗒嗒 嗒嗒,射箭:嗖0嗖0)
4、游戏:找朋友
师:这些动作下面有几种节奏,这些节奏应该和那个动作交朋友呢?(出示动作名称、节奏与象声词的课件,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节奏。)
5、课件三幅画面,师选择不同画面,请学生作出相应的表演。(表演是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设计意图】1.创设情景是导入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必须手段。我根据主题内容运用多媒体,创设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情景进行教学,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并能产生相关的联想、想像。2.借助观看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课件,让学生在模仿摔跤、挤奶、射箭、赛马等动作来体验民俗的同时,进行节奏练习,以及学生的即兴创编能力的培养,使之在玩玩跳跳中轻松达到教学目标。3.在体验民俗、节奏练习及即兴创编时都采用本课歌曲做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感受、体验蒙古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风格特征,提前熟悉歌曲的旋律,为下面的歌曲教学做准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