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关于大班教案模板锦集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熟悉5的分解组成,找出互补规律。
2、能进行合作性游戏,提高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3、发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4、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5、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活动准备:
地毯20块每人一朵花(点子与数,2朵花有x)纸、笔各8件,;地图一张黑板、粉笔数卡0-5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开花",找出5的组成
1、5人一组开花(根据花的颜色找出5的分解组成)。
2、讲述记录结果。
3、整理5的分合方法,得出互补规律。
二、游戏"找朋友"
1、两个点子合起来为5的,找一对好朋友。
2、两个数字合起来为5的,找一对好朋友。
三、游戏"打扮祖国妈妈"
1、按花色分两组坐好。
2、交待游戏玩法。
花插在地图的边线上,红花往上接,蓝花往下接,数字与数字、点子与点子相接,比比哪队快。
3、比出结果,看哪组地毯多。
四、游戏"猜数"
1、翻出6个数字(0-5)给幼儿看。
2、交代玩法,看数字记住其位,听清楚老师的问题。
3、幼儿游戏,教师出题,奖给幼儿一定的奖品。
五、得出竞赛结果,稍做评价。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用剪刀剪出细细的面条,锻炼幼儿的手指精细动作。
2、体验自制手工长寿面的乐趣,并获得快乐体验。
活动准备:
1、安全的剪刀、白纸若干。
2、幼儿已经会玩的手指游戏。
活动过程:
一、手指儿歌导入,引出主题。
师:“孩子们,伸出你的手,跟我一起来!十个手指扭一扭,这边那边抖一抖,十个手指上下翻,跑跑跳跳向前走,十个手指扭一扭,上上下下抖一抖,十个手指驾马车,嘚驾!进城了!吁……十个手指扭一扭,围着圆圈走一走,十个手指不见了,你来找找我的手。”
师:“你们的小手在哪呢?小朋友的小手真厉害,你来说说我们的小手都能干什么?”
二、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情绪。
1、师出示白纸:“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大的一块面,你们闻一闻香不香?猜一猜咱们今天要做什么呢?”请幼儿自由表述。
2、今天是妈妈的生日,过生日的时候要吃什么?怎么样把这么大的一块面做成面条呢?引导幼儿说出用剪刀剪一剪。
三、教师示范操作并指导幼儿安全使用剪刀。
1、师:小剪刀怎么用呢?用剪刀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先看老师怎样做面条?教师用剪刀剪下一根面条,问幼儿:怎样将这根面条变的再细一点呢?
2、幼儿自由操作剪细细的面条。
四、创设煮面条的情境结束本次活动。
师:“孩子们,你们的面条做好了吗?来把你们的面条放在锅里咱们一起煮一煮吧。”
1、“煮面条的时候,我们要放什么佐料?”(葱花、油……)
2、面条煮好了吗?来闻一闻香不香?尝一尝味道怎么样?和幼儿一起吃面条,然后问吃饱了吗?哎呀!我的肚子好饱呀,我吃饱了,吃完饭咱们要去干嘛呀?走,咱们一起去散步!结束本次活动!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受对换后大人小孩的不同变化。
(2)体验做老师的乐趣与辛苦。
(3)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4)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活动准备:
《对换节》图画书,教学课件(PPT)
“我最想做的老师的事"调查表
根据“我最想做的老师的事”调查表上孩子的想法,准备相应的物品(如老师的工作服、口红、高跟鞋,等等),注意对孩子保密
活动过程:
(1)讨论交流,理解名字
(出示封面)这几个字认识吗?
什么叫“对换"?猜猜“对换节"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怎样的节日?
(2)欣赏理解,感受变化
①出示第2面:
对换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
(参出示第3~15面:
对换节里,大人做些什么?
大人们开心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对换节里,大人做着小孩的事,他们很轻松、很快乐。
③出示第16~21面:
对换节里,小孩子做什么?
小孩们快乐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为什么他们会不快乐?
小结:对换节里,小孩做大人的事,一切都乱了套。
(3)大胆表述,体验对换
你想过对换节吗?
你最想和谁对换?
你最想做老师的什么事情?
今天我们也来过“对换节”。这里有许多老师的东西,你可以看一看,选一选,试一试,用一用。
幼儿感受、体验。(教师注意孩子的安全,如孩子穿上老师的高跟鞋走路等。体验的时间可长一些,一日生活中的运动、学习、区角等环节都可)
(4)交流分享,表达表现
①出示第22~23面:
我们的“对换节”结束了,你有何感想?
故事里的对换节结束了,大人和小孩又各有怎样的感受?
现在,你还想和大人对换吗?为什么?
小结:有很多大人做的事情,我们现在还不能做。
②幼儿表现表达:
我知道,你们就像故事中的小孩一样,很想做大人的事情,很想对大人说说你们的想法。这里也有“对换节”的图书,你们可以把最想做的大人和老师的事情、最想对大人和老师说的话,画下来,说给大人们听。
活动反思:
故事中有“对换节”,小孩子可以做大人做的一切事情。故事通过讲述在对换节里大人和小孩角色对换后发生的有趣事情,让孩子们明白一个道理:大人很辛苦!也让大人们清楚,小孩也有自己的想法。一次对换引发了互相尊重、体谅的思考。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的节奏,并能按音乐节奏手眼一致地做采茶动作。
2、能根据欢快的舞蹈旋律,大胆想象创编轻盈而又快捷的扑蝶动作。
活动准备:音乐磁带、纸蝴蝶一只。
活动过程:
一、熟悉音乐,讲述生活经验,学习采茶、扑碟的动作。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曲子,你们想听吗?
幼儿欣赏音乐。
2、听完曲子了谁来告诉我曲子的名字是什么?听完了你有什么感觉?(请个别幼儿讲讲)
教师小结:听了这首曲子就能想到茶园里非常热闹,有的托起茶篓,幼儿忙着采茶,有的寻找茶叶忙碌得很。
3、学习采茶动作。
那你们有谁知道是怎么采茶的?请一小朋友用动作试一试,并请其他幼儿讨论学习。
重点引导幼儿创编不同方位的采茶动作,如上边、下边、左边、右边;采茶的时候眼睛要看着手的方向。
老师听了曲子后也想到了些动作,你们想学吗?(师生一起做舞蹈的动作,教师边做边讲解。)
听音乐与幼儿一起做一遍采茶的动作。(两遍)
4、学习扑蝶的动作。
我们拔开茶树看看有什么飞来了什么?(出示蝴蝶)?蝴蝶来了,我们用什么动作抓蝴蝶?请个别幼儿表演,全体学习。
引导幼儿创编蝴蝶飞高了、落到地上等动作;扑蝶的时候要轻轻的,不然蝴蝶会被吓跑的。
听音乐与幼儿一起做一遍扑蝶的动作。(两遍)
二、学习舞蹈《采茶扑碟》
1、教师完整示范。
“老师把刚才小朋友做的采茶和扑蝶的动作连起来,编了一个舞蹈,想不想看?”
2、幼儿围圆圈舞蹈两遍。
重点引导幼儿用表情、动作表现舞蹈的欢快气氛。
三、幼儿分组自由表演。
幼儿分成四组,分别担任采茶人、茶树和蝴蝶等,随音乐按节奏做动作。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设计意图:
节奏是音乐中最重要的要素,也最易被人感知。自然界和人的.生活中无不蕴含着节奏。本次活动让幼儿把生活中蕴含的节奏与具体的节奏型联系起来,从而对节奏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
一、 活动目标
1、体验节奏世界里的乐趣。
2、通过联想生活中的节奏,感知节奏型的多样和
有趣。
3、学习创编说白词并配以节奏进行朗读。
二、 活动准备
1、多媒体幻灯图片一套。
2、易拉罐、瓶子、碗、筷、匙、若干。
3、脑白金盒子一个。
三、 活动流程
调动情绪、引发兴趣 联想节奏、引导编节奏语言 看图编词句、配节奏朗读 演奏作品
四、 活动过程
(一)调动情绪、引发兴趣。
(1) 用一神秘物引幼儿入活动室。
通过揭开神秘物而引题。
(2) 听音乐选择动作:走、跳或跑,
引导幼儿说出节奏的快慢特点。
(二)联想生活中的节奏。
(1)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的各种节奏。如:打哈欠| | 、扫地| | | 、拍皮球| | |
各环节设计意图
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供幼儿看图创编说白词用。
供幼儿演奏作品用。
供调动幼儿情绪及引入主题
用。
抓住幼儿好奇心强的特点,应用神秘物能很好地调动幼儿的情绪和注意力。
幼儿听着音乐自主反应,快慢不同的节奏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生活中存在许多有趣的节奏,幼儿无时不在使用。这个环
小鸟叫| | 、刷刷牙| | | 牙疼| | |拔河比赛加油声 | ||等等。
(2)启发引导幼儿想象编节奏语言。
发挥幼儿的想象,让幼儿自由编说。
(三)看图创编说白词
(1) 出示幻灯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图片的意思
及判断图片中各种行为的正确或错误,并学习创编说白词。
(2)配节奏朗读。
引导幼儿为说白词配节奏。如果幼儿无法完成,
教师可提供节奏型给以提示,让幼儿编配。
(四)演奏作品
幼儿演奏作品。请幼儿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打击伴奏,获得成功的乐趣。
节把幼儿生活中发现或发生的现象与节奏联系起来,让知识得以升华,同时感受节奏型的多样和有趣。
通过举一反三的想象练习,既可培养幼儿节奏感又可扩充词汇。
据省市委、妇联近段向全市发起的倡导“五不新风”精神为
主导,让幼儿在风趣、幽默、易
懂的漫画中,感悟出“五不新风”的含义,并让幼儿尝试编配节奏,这样幼儿既能理解并能迅速地记忆。使“五不新风”之花从小在幼儿心中绽放。
以幼儿为主体, 尊重幼儿的编配。
尽情快乐地演奏,感受成功的乐趣。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
2、知道年历等是记录或查看日期的工具;学习查看它们的方法。
3、培养幼儿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年历、台历和挂历各一份
2、20xx年年历人手一张;铅笔若干支
活动过程
一、以到朋友家做客的形式,引导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
1、看课件说一说,这个朋友的家特别在哪里?
2、哪几座房子大,哪几座房子小,最小的是哪一座房子?
二、以“年妈妈”赠礼物的方式,出示课件:“数学卡:12、28、30、31、365”,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任务。
1、幼儿看课件:“数学卡:12、28、30、31、365”,并认读。
2、师问幼儿数字与房子有什么关系?(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三、演示课件并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1、教师利用课件讲述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引导幼儿发现大、小“房子”里日娃娃数量的差异和联系。
2、幼儿看课件回答问题:
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
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年妈妈给房子起了什么名字?
大月房子有哪几座?为什么这些房子比较大?
小月房子有哪几座?为什么这些房子比较小?
最小的月是几月?为什么二月房子是最小的?
四、学习查看年历的方法。
1、认识日历、台历和挂历。
2、学习查看年历的方法:认识年份、生肖、月份、星期。
3、幼儿尝试在年历上找到自己喜欢过的节日和自己的生日。
本次活动,目标的设置具体、有效,可行性强。在环节设计方面,教师将看似难理解的年月日,用课件以及故事的形式巧妙地化解了,使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教师的语言生动、简练,普通话水平较高,声音也十分好听,给在场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