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
【精品】小班教案模板汇总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班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手按住滚过来的球,锻炼手下的控球能力。
2、体会足球活动的快乐,喜爱足球运动。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个足球。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自由活动。
2、幼儿暖身活动足球操:上肢运动——体侧运动——腰部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二、基本部分
1、跟足球跑。
①教师示范一次,提醒幼儿。
②幼儿练习。
③幼儿个别示范。
④集体练习,教师指导。
2、按住滚过来的球。
①集合幼儿:表扬在练习中表现好的幼儿。
②介绍游戏——用手按住同伴滚过来的球。
③把幼儿分成六组站好,然后由一组幼儿把球滚过去,对面的幼儿用手按住同伴滚过来的球,注意要在球的正面出手。
④幼儿游戏教师指导。
三、结束
活动
要求幼儿自己收拾活动玩具。
小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教学重点:十几加几、减几。
教学难点: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小捧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
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教师板书:10+5=15 16-2=14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
(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
(二)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一)动手操作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1=11 10+6=16 10+7=17
11-1=10 16-6=10 17-7=10
11-10=1 16-10=6 17-10=7
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二)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
三、活动三:整理归类。
(一)找规律
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进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
2、小组合作交流。
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教师小结
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找到了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及方法,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知道耳朵能辨别声音,了解保护耳朵的方法。 喜欢听好听的声音。
活动准备
1、各种瓶罐、各种玩具(包括木制玩具、塑料玩具、蚕豆、赤豆、回形针、硬币等)
2、奇妙的声音磁带,录有雨声、雷声、小动物叫声、火车开动声等;
3、准备大鼓、碰铃等乐器;
活动流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客人,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发现声音
(1)教师引导:教师随手拿一个瓶子,用手轻轻敲打,告诉幼儿:“瓶子说今天认识小朋友非常高兴,瓶子问小朋友们早上好。”你们也赶快认识一下其它客人吧,听一听它们告诉你什么悄悄话。
(2)教师出示各种瓶罐、玩具等,引导幼儿自由的选择喜欢的瓶瓶罐罐,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玩,教师观察幼儿如何去操作,适时指导幼儿。
教师引导:
1、你们听见了什么?客人们说了些什么话?
2、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
3、怎么会有声音的呢?引导幼儿发现声音的来源,以及如何去寻找声音的来源。
教师小结:盒子里有东西就能发出声音,没有东西就没有声音。
3、引导幼儿听听声音
(1)你的瓶子里发出什么声音?
幼儿1:我的瓶子发出咚咚咚的声音。
幼儿2:我的盒子里发出沙沙沙的声音。
(2)你的瓶子里为什么没有声音?(放置纸、棉花、保鲜袋)
幼儿1:纸很轻的,没有声音的。
幼儿2:棉花也很轻的。
小结: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瓶子、盒子都能发出声音。(把不能发出声音的棉花、纸重点提出,让幼儿解决为什么没有声音的原因,找出没有声音的缘由,由幼儿自己发现,这样能更轻易地被幼儿所接受)
4、听辨声音——游戏《猜声音》
(1)教师提供三只同样的瓶子(内容物不同),分别摇一摇,声音一样吗?(赤豆、硬币、回形针)
(2)分别是什么声音?(选择的声音有明显的不同,明确三种不同的声音,让幼儿能初步分辨不同点。
(3)猜一猜,瓶子里面是什么?小结:原来一样的瓶子装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游戏激发幼儿再次的兴趣,进一步训练了幼儿听觉,及分辨的能力。)
4、提供声音环境,让幼儿听听奇妙的声音
(1)教师敲打乐器,请幼儿学一学大鼓、碰铃等乐器发出的声音。
(2)听磁带,感受奇妙的声音,说说自己喜欢听什么声音。
5、引导幼儿听听周围有什么声音,了解护耳常识。
(1)户外散步,听听周围有什么声音。知道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声音,都是耳朵帮助我们听到的。
(2)说说怎样保护耳朵,如:不随便挖耳朵、声音大时要张大嘴或后上耳朵、不把东西放进耳朵里。
活动延伸:
游戏:学做“小喇叭”
教师对一名幼儿耳语一句短语,如:我爱你们,请你笑一笑等请幼儿大声告诉大家。游戏反复进行
我的创新:小班年龄的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无限的好奇,对他们来说,声音是美妙的,对能发出声音的东西更是好奇无比的。对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会玩玩、试试、摸摸、看看,对能发出声响的东西就尤为感兴趣。小班幼儿通过听觉能很好地帮助他们认识周围世界。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发他们充满探究欲望,能更好地通过操作探索去发现知识、获得知识。所以我选择了《奇妙的声音》这一主题活动,让幼儿充分自主发现声音、探究声音。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做夹心饼干,巩固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认识。
2、在感受做饼干的乐趣中,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实物夹心饼干;
2、PPT;
3、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人手一份,油泥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动动眼睛看一看
1、饼干宝宝舞蹈导入三种形状。
师:你们吃过饼干吗?
幼:吃过
师:你们见过会跳舞的饼干宝宝吗?
幼:没有
师:汤老师请来了几位会跳舞的饼干宝宝呢!我们一起跟着节奏拍拍手吧!
2、回忆形状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哪些形状的饼干宝宝呀?
幼: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二、讨论三种饼干的形状特点
师:圆形什么样啊?三角形什么样?正方形什么样?
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片来回顾一下吧!
三、观察夹心饼干。
1、出示奥利奥夹心饼干PPT
师:饼干宝宝们很高兴认识我们小五班的小朋友,它们还带了一位新朋友来呢。
出示奥利奥,
这种饼干你吃过吗?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幼:奥利奥夹心饼干
师:夹心饼干是什么样的?
引导幼儿观察,知道夹心饼干是由两块饼干中间夹心做成的,上下两块饼干形状是相同的。
2、学习制作夹心饼干。
(1)、出示3只小动物和形状标记
师:小动物们没有吃过夹心饼干,想请你们动手做一些夹心饼干给它们吃。
你们愿意吗?你知道它们喜欢什么形状的夹心饼干吗?
(引导幼儿观察动物身上的形状标记,说说动物们分别喜欢吃什么形状的夹心饼干。)
(2)、出示图形片和馅儿
师:汤老师这里有许多的夹心和饼干呢,你一会想送饼干给哪个小动物吃呢?
那该选几块什么样的饼干呢?(一模一样的2块)
(引导幼儿逐步了解制作要求,选形状相同的图形片进行制作。)
(3)师:谁想来试试?想想这个夹心该怎么放?
请一幼儿示范制作:先选2块相同的图形片,再将油泥放在两个图形片中间,最后用力压一压,夹心饼干就做好了。
(4)、师:饼干做好了,我们来送一送吧?谁来送一送?
引导幼儿将做好的夹心饼干送给相应的小动物,并鼓励幼儿边送边说。
四、幼儿进行小组操作,将形状相同的图形制成夹心饼干。
1、提出活动要求。
师:我们帮每个小动物都做一块夹心饼干好吗?
要看清楚小动物喜欢什么形状,做好后送的时候,请我们的客人老师也来听一听,你们说得对不对?
要说:什么小动物,我送你什么形状的夹心饼干,送对了,说对了,客人老师奖励一个小贴画。
2、幼儿制作夹心饼干,教师观察指导。
鼓励能力强的幼儿边做边说。
五、结束
师:小动物都收到夹心饼干了,它们可高兴了,说谢谢你们!也谢谢客人老师呢!我们和客人老师说再见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