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实用的大班教案三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发现和掌握在弯道内快跑的窍门,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2.体验竞赛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在弯道内快跑,能控制身体,保持协调性。
活动难点:发现保持身体平衡的窍门。
活动淮备:
1.写有“注意弯道”的标记,两个不同颜色的火炬。
2.粉笔,可以画粉笔画的大场地。
活动过程
(一)四通八达的路
1.用粉笔在场地上画弯曲的小马路、笔直的大马路,互相说说:你造
的是什么路?
2.沿着各种各样的路,自由地走走、跑跑、跳跳。
3.把路都连在一起,变成四通八达的路。听教师信号在路上变化行走,如慢走、快走、用脚尖走、两人连体走等。
(二)通过立交桥
1.用红色粉笔在路中间画一个大圆,表示立交桥,个别幼儿在大圆上探索
弯道内快跑的方法。
2.分享方法。
在弯道上跑时,我们的身体和平时直线跑有什么不同?(发现身体稍稍倾斜,才能保持平衡。)
3.在场地上添加几个“立交桥”,幼儿自由体验在弯道上快跑。
4.反思保持身体平衡的窍门。
为什么有的人容易跑到立交桥外面去(离线)?你能教教他怎样才能保持在桥上跑吗?
(三)火炬接力赛
1.解读标志图,了解玩法。
(1)城市里要举行运动会,我们都是小小火炬手,来传递火炬。
(2)这个标志提醒我们运送火炬的路线是怎样的?(从起点经过立交桥,绕一圈后再跑到终点。)
3.每组“运动员”按路线接力运送火炬,先送完的组获胜。
(四)搭伴回家
1.幼儿自由结伴,两人一组,一人在前当司机,一人在背后低头弯腰抱住司机,组合成一辆小车,听着音乐在四通八达的路上自由穿行,或休息放松。
(五)活动延伸
1.日常游戏时,改变跑动路线,提高游戏难度,如将马路变宽、变窄,反方向追逐。
2.玩“丢手绢”等圆形追逐跑游戏,继续训练身体的协调性。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幼儿在手型绘画中,能够积极合作,体验合作的乐趣。
2、能根据手型的不同画出相应的事物。
活动准备:
1、白纸、彩笔。
2、带领幼儿玩手影游戏,让他们对手影造型产生浓厚兴趣。
活动过程:
1、导入:我们能用自己的小手变出不同的动物形象,也可以把自己的小手画下来,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手型画出不同的图案呢?
2、教师出示范画,讲解基本方法:用手做出事物的简单雏形,用笔将轮廓图画出,然后根据轮廓进行联想,加工完成其具体形象。以手型的简单屈伸为主,手型特征与所表现的对象应尽量接近,表现的内容以简单的常见物体为主,如,让幼儿单手做出造型放在纸上,用握笔的手沿造型手的外型轮廓画线成轮廓图,然后在轮廓图上进行独立作画。
3、幼儿构思,根据设计的形象,展开想象,适当地增加、删改。
4、作画过程中,启发能力强的幼儿主动帮助和带领能力弱的幼儿一起画。
5、作品完成后,请幼儿相互猜猜、说说是用怎样的手型添画的,跟同伴学一学,做一做,掌握更多的手型造型。
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幼儿共用双手造型,由同伴把投影轮廓勾画好,小伙伴间可勾画多个造型,并协商决定画面主题,进一步画出有情节的完整画面。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设计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注意收看、收听广告。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结合“广告”创编内容并能用连贯、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
2.培养幼儿耐心专注地倾听同伴谈话的好习惯,能理解别人谈话的主要意图。
3.通过谈论和创编广告词激发幼儿谈话的.兴趣。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自己创编广告
活动准备
录音机及录好广告词的磁带,报纸。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请幼儿倾听录音里放出的广告词,再出示报纸上的广告,念一段广告词给幼儿听。提问幼儿:“刚才录音机里放的、报纸上刊登的是什么?”(幼儿回答)教师提出话题:“你们知道哪些广告?广告上是怎么说的?”
2.幼儿分成几组围绕“广告”话题自由交谈。请幼儿将自己知道的广告说给同伴听。要求说清楚这是什么广告,广告词是怎样说的。教师轮流参与各小组的谈话。
3.鼓励幼儿将自己交谈的内容大胆地讲给全班小朋友听。教师及时将好的语句反馈给全班幼儿,让幼儿学习用连贯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
4.教师帮助幼儿借鉴已有的广告内容和形式,创编广告词。
引导幼儿根据出示的玩具汽车及橡皮泥的样子、用处来编广告词,鼓励幼儿编出与众不同的广告词。表扬说话声音响亮、表演出色的幼儿。
5.各领域渗透
教学反思
有的幼儿胆小,不敢发言,还有就是时间不够充足,有的幼儿还想发言就没时间了,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自己组织语言有一定的难度,幼儿的语言表达不够完整。总之,我发现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问题出在哪里?我认真学习了新课标,与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了对照和思考,发现自己在学科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