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发布于:2022-03-02 04:20:17 作者:

关于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6篇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菠萝学名凤梨,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的菠萝树上。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和爱吃的一种水果。在孩子们的眼里,菠萝是一种特殊的水果――它的果实总和密密的叶子连在一起、它的表皮特别的粗糙、吃到它的果实有点困难……为了和孩子们一起全面的了解菠萝,我们通过对已有经验的回忆、依靠感官的观察、了解正确的削菠萝方法等活动过程,幼儿在猜猜、玩玩、看看、吃吃中充分感知菠萝的特性,培养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观察探究能力,提高幼儿了的感知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认识菠萝的特性。

  2、在观察、交流中,了解削菠萝的正确方法。

  3、幼儿在活中能仔细观察、主动探索。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菠萝,一份削好的菠萝。

  2、菠萝拼图四张,观察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回忆感知菠萝的特征

  1、 猜谜

  师:“今天我们小六班来了一位水果客人,想知道它是谁?

  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谜,发现这种水果是菠萝。

  2、 交流

  师:你们是怎样猜出它是菠萝的?幼儿自由回答。

  小结:我们发现菠萝

  二、玩菠萝,感知菠萝外部特征。

  3、 玩菠萝

  幼儿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充分探索菠萝的特征。

  4、 讲菠萝

  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字卡。

  (菠萝的皮很粗糙,摸上去有刺,叶子上有刺,叶边有锯齿,硬等)

  5、 削菠萝

  菠萝为什么又重又硬?它里面到底藏着什么?(幼儿根据已有经验猜测。)

  请出水果超市的叔叔,当场示范削菠萝――观察第一步:去表皮,第二步:去疙瘩。

  在看削菠萝时,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因为菠萝表皮又厚又硬,凹凸不平,所以要用特殊的工具来削。

  三、吃菠萝,品尝菠萝果实的味道。

  1、泡菠萝

  师问:菠萝削好了,我们可以吃了吗?

  为什么切好后菠萝必须经盐水浸泡才能吃?

  2、吃菠萝

  幼儿品尝,讲出味道酸酸的,甜甜的。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幼教小班常识教案-什么不见了。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1、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东西,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

  1)观察教师实验: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看不见了、溶化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还能看见 、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

  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2、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让每个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幼儿教案《幼教小班常识教案-什么不见了》。

  点击浏览该文件

  3、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几种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一种物体,由于数量、材质的不同,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

  3、在玩玩、摇摇瓶子过程中,体验探究声音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好听的声音》。

  2、图标:大鼓和小鼓。

  3、小瓶人手一个,小盆每组一个,黄豆若干,软硬糖果若干。

  活动过程:

  一、辨别生活中的声音。

  1、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 师(1)宝宝们,今天有这么多的客人老师来我们教室做客,你们知道为什么?是来找耳朵最灵的宝宝,那我们来比一比,听一听,谁的耳朵最灵。

  这是什么声音呀?你知道是谁的笑声吗?(你们猜对了,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图片宝宝)

  (2)天亮了,听听看妈妈叫了哪个小动物去叫醒宝宝呢?(大公鸡)(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大公鸡)还有哪些动物是会叫的啊?(幼儿模仿)会叫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很多,下次也请它们帮忙来叫醒小宝宝。

  (3)宝宝被叫醒了,你们听听,现在小宝宝在干什么?(洗手图片)

  (4)洗好手,吃好饭,宝宝准备坐车去上幼儿园啦,这个车子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马路上除了这个声音之外还有什么也能发出声音?(摩托车,自行车)

  2、小结:我们的身边有这么多好听的声音,马路上也还有好多好多,真的非常好听。

  二、把黄豆装进瓶子里,根据装豆子的数量区分声音的不同。

  (1)到了幼儿园里,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啦,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好玩的呢?(出示空瓶子)

  (2)听听这个瓶子有声音吗?(没有),那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瓶子发出声音呢?(幼儿尝试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碰碰手、碰碰椅子、放东西到瓶子里等。拍拍拍,瓶子有声音,碰碰碰,瓶子有声音)

  (3)老师有一种办法和你们不一样,我摇摇瓶子就会有声音,(出示装有少量黄豆的瓶子摇一摇)问,你的瓶子也摇摇有声音吗?如果我们在瓶子里装点豆子,瓶子能发出声音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4)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有都有声音了吗?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瓶子来学学这两样东西,看看,这是什么?(大鼓和小鼓)

  (5)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就来学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大鼓--我是一只大鼓,我的声音很大,咚咚咚咚咚。

  小鼓--我是一只小鼓,我的声音很小,咚咚咚咚咚。

  (6)大鼓的声音很大,它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小鼓呢?(大鼓力气用的大,小鼓用的力气小)

  小结:原来,大鼓要用大一点的力气,小鼓要用小一点的力气。

  (7)师:小朋友们看,老师这里有两个瓶子宝宝,一个瓶子里面装了很少的豆子,我们来听听看像大鼓的声音还是小鼓的声音。另外一个里面装了很多的豆子,我们也来听听看。

  小结:原来豆子要多放些,但是不能放满,力气大一些就是大鼓的声音了。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知道泡泡的形状与吹泡泡的工具是无关的,打破圆形——圆形,三角形——三角形的匹配的思维定势。

  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户外活动中孩子已经玩过街上买来的泡泡的游戏,知道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材料准备:

  三角形吹泡泡的工具、泡泡水。

  环境创设:一张大张的纸上贴一个三角形的图形和一个圆形的图形,每个幼儿一张卡片。

  活动过程:

  一、猜想、记录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

  1、前几天小朋友都玩了吹泡泡的游戏,而且你们还发现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今天老师带来了不同的吹泡泡工具,你们看看它是什么形状?跟你们玩的吹泡泡的工具一样吗?

  2、教师提问: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幼儿猜想,有的说是三角形的、有的说是圆形的)

  3、幼儿进行猜想记录。

  如果你认为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三角形的就把你的卡片贴在三角形的图形下面,是圆形的就把你的卡片贴在圆形的图形下面。

  二、幼儿吹泡泡,验证自己的猜想。

  1幼儿自己选择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吹泡泡的工具,开始吹泡泡。

  2分享交流:

  (1)你们用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

  (2)到底用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老师再吹吹,小朋友看看到底是什么形状。教师又用三角形的工具吹泡泡让幼儿观察,再次验证三角形工具吹出来的泡泡也是圆形的。

  三、幼儿调整事先的猜想记录。

  四、小结:不管是圆形还是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泡泡都是圆形的,那么还有什么可以用来吹泡泡,吹出来的泡泡又是什么形状,回家以后小朋友可以去找找,以后我们再来试。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沉浮现象,获得物体沉浮的体验。

  2.认识标记"↑"、"↓",能根据沉浮标记简单分类。

  重点:初步理解沉浮

  难点:认识标记并简单分类

  活动准备:

  1.石头、铁夹子、玻璃球,积木、塑料、泡沫块等十三份及图片一幅。

  2.贝壳、磁铁、瓶盖、乒乓球等十二份,抹布每人一块。

  3."↑"与"↓"的标记各两份,沉浮兄弟表情贴饰各一,盛水脸盆三个,筐筐若干,黑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沉浮兄弟表情贴饰。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你们好,我是哥哥,我叫"浮起来",专喜欢浮在水面上的玩具,你们看我的嘴巴都往上翘了。我是弟弟,我叫"沉下去",专喜欢沉在水底下的玩具,你们看我的嘴巴都向下垂了。"引导幼儿分别和他们打招呼。

  2.师:"他们今天带来了很多玩具。"教师逐一出示准备的材料,让幼儿认一认、说一说。

  二、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

  1.师:"哎呀,他们兄弟俩的玩具不小心混在一起了,哥哥的玩具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弟弟的玩具放在水里会沉下去。怎么办呢,我们帮他们把玩具分分开吧。"

  2.师:"我们先来猜一猜这里面有哪些玩具是浮起来哥哥的,哪些玩具是沉下去弟弟的。"

  3.教师出示图片,幼儿自由猜测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图片。

  4.幼儿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师:"你们猜的对不对呢?老师准备了三盆水,请小朋友们把筐筐里的玩具一件一件地放到水里去试一试玩一玩,仔细观察哪些玩具放在水里的时候是浮起来的,哪些玩具是沉下去。"

  5.提醒幼儿玩具轻拿轻放,注意不要把水弄湿了衣服。

  6.幼儿亲手实验后,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告诉小朋友听,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请说清楚什么东西放到水里之后是浮上来的还是沉下去的。"

  7.教师针对每件物品根据多个幼儿实验后的回答,调整黑板上的图片。

  8.师:"我们看一看浮起来哥哥有哪些玩具?沉下去弟弟有哪些玩具?"

  9.教师总结:我们发现木头积木、塑料模具和泡沫放到水里之后会浮在水面上(老师在"浮上来"表情旁边画"↑");石头、铁夹子、玻璃珠放到水里之后会向下沉(老师在"沉下去"表情旁边画"↓")。

  三、认识标记,再次操作

  1.引导幼儿看黑板上的箭头标记,师:"现在老师把浮起来和沉下去用箭头标记来表示,箭头向上表示什么?箭头向下表示什么?"

  2.教师出示贴有标记"↑"与"↓"的两只筐筐,引导幼儿将玩具分别放在两个筐筐里。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浮起来哥哥的玩具放在箭头表示浮起来的筐筐里,把沉下去弟弟的玩具放在箭头表示沉下去的筐筐里。"

  3.教师提供贝壳、钥匙、瓶盖、海洋球等物品。师:"瞧,妈妈又给他们买了新玩具,也请你们来分一分,看看哪些玩具是浮起来哥哥的,哪些玩具是沉下去弟弟的。"请幼儿先操作,然后再放到相应的筐筐里。

  4.师:"小朋友们真棒,帮助兄弟俩分清楚了他们各自喜欢的玩具,他们要向你们说一声"谢谢"呢。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本领,把玩具放到水里就能知道这个玩具会浮起来还是沉下去,我们把这个本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吧。"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能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溶解变化。

  2、能分辨哪些东西能在水中溶解,哪些东西不能在水中溶解。

  二、活动准备:

  勺子、糖、盐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品尝糖水,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一杯白开水和一杯糖水,请幼儿观察。

  “这两杯水一样吗?”(一样)

  2、请幼儿品尝,并说出味道。

  “我请小朋友尝一尝,看看这两杯水到底一样不一样。”

  “你喝的水是什么味道的?”

  (二)引导幼儿讨论,并探索哪些东西可溶在水中。

  1、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为什么这杯水喝起来是甜甜的?”

  “糖到哪里去了呢?”

  “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溶到水里去呢?”

  2、请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并适当指导,提醒幼儿不要用嘴巴尝。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去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可以溶在水中,哪些东西不能溶在水中,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3、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验证幼儿的操作结果。

  带着幼儿一起检查并验证一张记录单。

  4、教师小结。请幼儿自由检查。

  三、自然结束。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