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发布于:2022-04-18 21:55:31 作者:

有关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10篇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目标:

  1、敢于尝试使用一些常见的工具。

  2、乐意记录并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

  准备:

  1、食物:胡萝卜、白萝卜、黄瓜、土豆、熟鸡蛋

  2、工具:剪刀、西餐刀、钳子、刨子、锯子、空矿泉水瓶

  过程:

  一、小手能帮我们做许多事,今天我们又要用小手来做事了,我们把这些东西装到瓶里去好吗?我们这里有许多东西,你想把哪一样东西装到瓶里去就把这样东西选进你的箩筐里。

  二、(让幼儿尝试把东西装进去),这样能把东西装进瓶里吗?怎样才能把这些东西放进去呢?

  三、有的小朋友想到了小手可以请小工具来帮忙,老师准备了很多小工具,你想选哪些小工具来把帮忙?这些小工具是不是能帮你忙呢?我们就来试一试。(教师示范)选你要用小工具放进你的箩筐里,去试试这个小工具能不能帮你的忙。如果能的就选择这个小工具的图片贴在记录纸上画a的地方,如果不能帮忙就把图片贴在记录纸上画r的地方。试的时候一样一样地试,试完一样记好后再试第二样。

  四、幼儿操作

  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及记录情况,同时提示幼儿注意安全。

  五、交流

  1、你装的是什么?

  2、你是请谁来帮忙的?

  3、你是怎样用它把东西变小放进瓶子里的?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变化。

  2、积极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活动准备:

  1、绘本《小蓝和小黄》

  2、红、黄、蓝三种颜料水各10瓶、一次性塑料杯、色卡、毛巾、纸巾。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故事讲到小蓝和小黄抱在一起变成绿色时,请小朋友想一想,他们会跟爸爸妈妈怎么说这个好消息?

  二、分组验证(一)投放蓝色、黄色颜料瓶,请小朋友动手验证,蓝色和黄色抱在一起是否真的会变成绿色。

  1、请小朋友分组,进行配色活动。(做好常规要求)2、请小朋友说一说,变出的是什么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3、教师小结:蓝色和黄色抱在一起真的会变成绿色(出示色卡)。绿色真漂亮,让我想到了气球是绿色的,你们想到什么是绿色的?

  (二)再投放红色颜料瓶,请幼儿进行配色游戏,感知多种配色方案1、请小朋友分组,进行配色活动。(做好常规要求)2、请幼儿交换场地,进行另一种配色活动。

  3、请小朋友说一说,变出的是什么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4、教师小结:蓝色和红色抱在一起会变成紫色,黄色和红色抱在一起会变成桔色(出示色卡)。紫色真漂亮,还有什么物品是这个颜色的?你还知道什么漂亮的颜色?

  四、寻找颜色是啊,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所以我们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我们到外面去找还有什么漂亮的颜色,好吗?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并且了解动物与人一样也有家,有自己的生存环境。

  2、知道不同小动物有不同的居住地,能初步学习按动物的居住场所进行分类。

  3、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动物的家》

  2、山林,土壤、草丛、水的大挂图

  3、各种小动物的头饰

  活动过程:

  1、观看课件,并思考:

  (1)课件中有哪些小动物?说出动物的名称

  (2)这些小动物有家吗?它们的家都在什么地方?

  2、再次播放交互式白板课件,呈现不同动物居住场所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这是谁的家?并把相应的小动物送回家。

  3、学习按动物的居住场所进行分类。

  如:山林——狮子,老虎,熊猫等。

  土壤——蜗牛,蜈蚣等

  水——鲨鱼,鱼,虾等

  4、请幼儿戴上头饰,扮演小动物回自己的家,再次加深幼儿对不同动物的不同居住环境的印象。

  5、再次播放课件,请幼儿观看环境污染,小动物的家遭到破坏的情境,请幼儿讨论:

  “如果小动物们失去了家,会怎么样?”

  ——动物失去场所,会面临死亡。

  ——所以要保护大自然,保护小动物们的家,让小动物们生活得开开心心的。

  6、参与操作课件中的交互式游戏,指出哪些做法是正确的,送给他们小红花,哪些是错误的,及时进行制止。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并发现塑料吸管和毛巾摩擦后能吸起纸青蛙。

  2.通过动手操作感受科学活动的有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统计表。

  物质准备:纸青蛙、毛巾、塑料吸管、自制池塘、荷叶、大统计表、小笑脸。

  活动重点

  发现塑料吸管和毛巾摩擦后能吸起纸青蛙的现象。

  活动过程

  1.以游戏口吻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出示一只手偶青蛙,提出问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2)幼儿第一次操作:用吸管吸纸青蛙。

  关键提问:

  吸管能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吗?

  目的:引导幼儿第一次尝试用吸管吸纸青蛙。

  2.幼儿进行猜想,并将自己的猜想贴到大统计表上。

  (1)请幼儿猜一猜,小毛巾和吸管在一起,能不能帮助小青蛙从池塘里跳到荷叶上。

  (2)幼儿进行猜想,并将自己的猜想用笑脸贴到大统计表上。

  关键语:

  觉得吸管和毛巾能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的,请你把小笑脸贴到对勾下面的方格里。

  觉得吸管和毛巾不能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的,请你把小笑脸贴到叉子下面的方格里。

  目的:引导幼儿进行猜想,并将猜想用笑脸贴到大统计表上。

  3.幼儿操作实验,尝试用吸管和毛巾摩擦吸起纸青蛙。

  (1)幼儿自己尝试用吸管和毛巾吸纸青蛙。

  关键语:请小朋友试一试,毛巾和吸管在一起能不能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

  (2)教师引导幼儿用吸管和毛巾摩擦来吸纸青蛙。

  关键提问:

  小毛巾和吸管玩“蹭一蹭”的游戏,吸管能不能帮小青蛙从池塘里跳到荷叶上?

  你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了吗?

  你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的?

  你是怎么做的?

  (3)请幼儿把小笑脸贴到统计表上。

  目的:在操作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塑料吸管和毛巾摩擦能吸起纸青蛙。

  4.梳理实验小结。

  关键提问:

  小朋友们,刚才你们的小青蛙跳到荷叶上了吗?

  你是用什么方法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的?

  教师梳理:用吸管和小毛巾蹭一蹭,吸管就能吸起纸青蛙,帮小青蛙跳到荷叶上。

  目的:通过操作,让幼儿发现,塑料吸管与毛巾摩擦后能吸起纸青蛙。

  实践活动案例

  1.开始部分

  (1)出示一只玩偶青蛙,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是谁呀?

  幼儿:小青蛙。

  教师:小青蛙平时生活在哪里呀?

  幼儿:池塘里。

  教师:小青蛙生活在池塘里,喜欢在荷叶上跳来跳去。

  教师:现在,小青蛙想从池塘里跳到荷叶上去做游戏,可是小青蛙太小了,跳不上来,我们来帮帮它好吗?

  幼儿:好。

  教师:小朋友那都有一根吸管,请小朋友想想能不能用吸管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现在请小朋友来试一试吧。

  (以游戏口吻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第一次尝试用吸管吸青蛙。这是第一层次,教师用激趣的语言激发幼儿,引导幼儿只用吸管一个材料尝试吸青蛙。)

  (2)幼儿第一次操作:用吸管吸纸制小青蛙。

  教师:吸管能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吗?

  幼儿:不能。

  (教师运用提问,帮助幼儿明确第一次试验的结果。)

  2.幼儿进行猜想,并将自己的猜想贴到大统计表上

  (1)回顾刚才实验的结果。

  教师:请小朋友让吸管休息一下吧。小朋友刚才用吸管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了吗?

  幼儿:没有。

  教师:现在又有一块小毛巾也来帮它了。请小朋友猜一猜,小毛巾和吸管在一起,能不能帮助小青蛙从池塘里跳到荷叶上。

  (教师梳理第一次结果的同时,引出第二个材料:小毛巾。)

  (2)幼儿进行猜想,并将自己的猜想用笑脸贴到大统计表上。

  教师:觉得吸管和毛巾能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的,请你把小笑脸贴到对勾下面的方格里。

  教师:觉得吸管和毛巾不能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的,请你把小笑脸贴到叉子下面的方格里。

  3.幼儿操作

  (1)幼儿自己尝试用吸管和毛巾吸纸质小青蛙。

  教师:请小朋友试一试,毛巾和吸管在一起能不能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

  (这是第二个层次,在不提示毛巾与吸管关系的情况下,请幼儿自己尝试毛巾和吸管怎样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

  (2)教师引导幼儿用吸管和毛巾摩擦来吸小青蛙。

  教师:小毛巾特别想和吸管玩“蹭一蹭”的游戏。咱们小朋友不是玩过蹭一蹭的游戏吗,让它们也来蹭一蹭吧。看看玩完蹭一蹭的游戏,小吸管能不能帮小青蛙从池塘里跳到荷叶上。

  (这是第三层次,教师提示幼儿用毛巾和吸管蹭一蹭来吸纸青蛙。)

  教师:小青蛙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可不能用力杵它,要让吸管挨着小青蛙躺下,帮助小青蛙从池塘里跳到荷叶上。

  教师:小毛巾和吸管玩完蹭一蹭的游戏,吸管能不能帮小青蛙从池塘里跳到荷叶上?

  (在操作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塑料吸管和毛巾摩擦后能吸起纸片。)

  教师:你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了吗?

  幼儿:跳到荷叶上了。

  教师:你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的?

  教师: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啊,你是用吸管和小毛巾蹭一蹭把小青蛙吸上来,帮它跳到荷叶上的。

  教师:现在,我应该把小笑脸贴在哪呢?

  幼儿:贴在对勾的下面。

  教师:请小朋友来贴上小笑脸吧。

  (教师通过几个关键提问帮助幼儿思考、回顾实验的过程。)

  4.梳理小结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我这也有一个池塘,可是小青蛙还没跳到荷叶上呢,我想请小朋友来帮帮卫老师。

  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的小青蛙跳到荷叶上了吗?

  教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的?

  教师:你是怎么做的?我想请一个小朋友帮帮我。

  教师:用吸管和小毛巾蹭一蹭,吸管就能吸起纸青蛙,帮小青蛙跳到荷叶上。

  教师:小青蛙今天特别高兴,谢谢小朋友们帮助它从池塘里跳到荷叶上。我们跟小青蛙说再见吧,下次再跟小青蛙一起做游戏。

  (教师通过提问和请幼儿操作演示,帮助幼儿梳理、提炼经验,让幼儿发现塑料吸管和毛巾摩擦后能吸起纸片,总结实验现象。)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根据颜色和味道分辨不同水果饮料。

  2、体验自己调制水果饮料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不同口味的果珍粉、饮料;幼儿人手一只杯子;ppt。

  【活动过程】

  一、猜影子。

  出示ppt,引导幼儿猜猜图中的影子是哪种水果宝宝?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的?

  你还认识哪些水果?

  总结:水果宝宝是很有营养的,对我们的身体有帮助。

  二、找出隐身的水果宝宝

  1、出示饮料(橙色),你能看见是哪种水果宝宝藏在里面呢?

  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找出隐身的水果。

  首先,它是什么颜色的?哪些水果是橙色的?

  其次,我们可以闻闻水果的味道。

  我们除了用闻闻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找出什么水果藏在里面呢?

  再次,还可以用嘴巴喝喝它的味道。

  现在请小朋友喝一下。

  出示瓶体图片验证答案。

  2、出示红色饮料,哪个红色的水果宝宝会躲在里面呢?

  运用感官验证

  出示瓶体图片验证答案。

  3、出示果珍

  出示黄色果珍,猜猜哪种水果会藏在里面幼儿观察果珍粉颜色、闻果珍的气味,猜测是哪种果味的果珍粉。

  教师示范调制过程。

  三、幼儿调制果珍。

  幼儿自选果珍

  请幼儿看看闻闻说说自己的果珍里有什么水果?

  请幼儿放水搅拌,品尝。

  说说自己喝的是什么果味的?

  出示果珍袋子,进行验证。

  四、拓展延伸。

  结合ppt,说说生活中水果还会隐身的地方。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重难点分析:

  重点: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难点: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活动准备:

  1、气球、塑料袋、游圈、打气筒等。

  2、轻松欢快的音乐。

  安全要求:充气的过程中注意不要过度,来避免爆破造成的伤害。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入:幼儿和球宝宝一家随《去郊游》音乐入场--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要带小朋友进行一次神秘旅行。在旅行途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一些困难。我们要一起想办法解决它,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响起快乐的音乐,然后才能继续前进。

  二、过程部分:

  (一)给物体充气--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变化。

  1、幼儿尝试给物体充气--培养勇于探索的,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变化。

  2、猜想如果气球一直充气,气球会怎样?

  教师:给物体充气,物体变得越来越大,如果一直充气,物体会爆炸的。

  (二)游戏"变成充气的物体"--用动作表示充气前后的变化1、幼儿自己是充气物体--幼儿自己用肢体表现充气变大的样子。

  2、尝试用身体其它部位表演变大变小--进一步感受充气前后的变化。

  鼓励幼儿尝试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嘴巴、手)来表演变大变小的形象。

  3、变稍大一些的气球--尝试体验合作,感受充气变大与破掉的.情形。

  (三)幼儿变成一只气球--幼儿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的情形。

  三、结束部分随音乐变成大气球离场。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能根据声音辨别乐器,并能找到相应的摆放位置。

  2、能仔细聆听声音,按规则操作。

  二、活动准备:

  1、铃鼓、三角铁等乐器

  2、活动材料第6页

  三、活动过程:

  (一)什么乐器在唱歌?

  1、教师一次介绍乐器的名称并演奏,幼儿根据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指认“XX(乐器名)在哪里”。

  2、请幼儿闭上眼睛听乐器发出的声音,辨别是什么乐器在唱歌。

  3、请个别幼儿蒙上眼睛,听听什么乐器在哪个位置唱歌。

  (二)乐器在哪里?

  1、出示格子底板,将铃鼓、三角铁、圆舞板、双向筒、鼓的图片贴在相应的格子里。

  2、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或幼儿)一次演奏五种乐器。幼儿睁开眼睛,根据听觉辩论“十字格”中相应的乐器。

  (三)乐器位置在哪里?

  1、翻到幼儿操作材料第6页

  2、请幼儿先用手指做连线动作,确定之后再把乐器和十字格中相应位置的“▲“连上线。

  3、巡回观察,给需要帮助的幼儿提供指导。

  (四)活动延伸:

  可以将乐器投放到区域角进一步加以巩固,使幼儿知道乐器的名字。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对饮料所产生的气泡产生好奇心。

  2、初步感知气体会使物体变轻并漂浮起来。

  活动准备

  1、小熊玩具,挂图。

  2、在两只透明的杯子里分别倒入汽水、矿泉水。

  活动过程

  一、有气的水。

  1、教师将汽水、矿泉水倒入透明的杯子里,引导幼儿观察两者的区别。

  2、教师:汽水有泡泡,喝道肚子里会有气,会打嗝。矿泉水没有气,喝了不容易打嗝。

  二、小熊喝汽水。

  1、教师出示小熊玩具。

  有一天小熊吉米喝了很多很多超级汽水。结果会怎么样呢?

  2、启发幼儿大胆设想小熊和可超级汽水的结果。

  3、结合挂图,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小熊喝了超级汽水,怎么了?

  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体验重点理解小熊喝了超级汽水,肚子里全是泡泡,会变得像气球一样轻,

  在房子里飘来飘去。后来,小熊打了嗝,冒出气,才降了下来。

  三、小熊冒泡泡。

  1.幼儿边翻阅活动材料,边听教师讲述。

  2.教师以较慢的速度有感情地讲述故事,启发幼儿把自己想像成小熊吉米,用动作来表达自己

  对故事的理解,重点表现小熊变轻、漂浮,最后打嗝降落的过程。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9

  前几天,我班的AA为小朋友带来了一罐泡泡水,当他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时,孩子们顿时沸腾起来了:他们有的拍泡泡,有的吹泡泡,有的追泡泡……第二天,更多的小朋友带来了泡泡水,他们和泡泡玩得很开心,“泡泡”成了孩子们谈论的热点。

  我想:既然幼儿如此喜欢新奇、好玩、会变的泡泡,何不借泡泡开展一次主题活动呢?

  探索问题的产生

  孩子的泡泡水很快就用完了,要想继续玩泡泡游戏,孩子必须拥有更多的泡泡水。用什么材料来制泡泡水呢?泡泡水如何制作?自制泡泡水便成了孩子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趣味探索的主题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孩子们玩泡泡的兴趣正浓,所以他们一定会想办法解决泡泡水的问题。泡泡水里蕴涵着一些科学问题,围绕自制泡泡水可以开展一次很好的科学探索活动。于是,我预设了下面的活动,想调动孩子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积极尝试,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展开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能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各种材料,大胆尝试制作泡泡水,体验探索的乐趣。

  2、愿意在同伴面前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的洗手液、洗发水、沐浴露、洗衣粉、吸管、带小孔的瓶子、一次性杯子等。

  活动过程:

  1、交流材料,回忆经验

  从孩子们对吹泡泡特别感兴趣入题,询问小朋友还找到了哪些会变泡泡的东西,并请他们跟好朋友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带来的材料。

  2、分类介绍,丰富经验

  (1)请小朋友向大家介绍各自带来的材料,说说他是怎么知道这种材料可以制泡泡水的。

  (2)由于小朋友带的材料可能有重复,无需一一介绍,当介绍到某种较普遍的材料时(如沐浴露),可以问问还有谁也带了这种材料,带的是什么牌子的,等等。

  3、运用经验,积极探索

  (1)在探索活动正式开始前,教师对材料作简单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用自己带来的材料做泡泡好吗?戚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杯子、盖子上带小孔的水瓶、吸管、泡泡圈,材料篮里也有各种不同的材料,你们也可以选择。

  (2)孩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a、观察孩子们使用材料的情况;

  b、及时根据孩子们的探索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

  c、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感知泡泡,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d、发现幼儿不同的操作方法时,及时让其他幼儿分享这些信息。

  4、交流分享,体验快乐

  (1)当有的幼儿制作出泡泡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和同伴、老师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经验。

  (2)和孩子们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

  活动设计评析:

  “泡泡从哪里来”的主题源于教师对幼儿游戏经验的关注,并在许多幼儿对此感兴趣的基础上,及时转换成一个预设活动。教师依据小班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但其认知活动明显受情绪支配以及对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难以理解的年龄特点,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以及与同伴和老师的初步交流。

  活动设计分四个环节,四个环节的逻辑程序考虑到了小班幼儿学习的心智特点。从引发幼儿回忆各自不同的游戏经验出发,唤起幼儿大脑皮层原有“暂时联系”通道的觉醒,激发每个幼儿参与探索活动的积极性。第二环节的分类介绍是建筑在幼儿零碎、泛化的对泡泡从哪里来的感知经验基础上的概括与提升。但是对于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小班幼儿来说,仅限于此还远远不够,所以,教学过程安排了尝试操作的环节,为幼儿提供尝试――发现――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失败――修正――成功的过程中,满足自主操作、试验的需要,满足表现的愿望和相互认同的心理需要,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

  2、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圆形的特征,能按大小,颜色分类,并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套大小。颜色不同的止片

  2、课件“有趣的圆形宝宝”第一部分是圆形宝宝自我介绍,第二部分是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图形物品。

  3、故事《小兔找太阳》的课件。

  [活动过程]

  1、导入以“圆形宝宝”来做客,引出课题,引导幼儿初步认识图形的基本特征。

  2、打开多媒体课件,圆形宝宝出场,圆形宝宝小朋友们好,我是圆形宝宝,你们喜欢我吗?小朋友,我还有许多伙伴,你们能帮我找一找吗?

  3、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周围生活中带有圆形的物体。

  幼1: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红灯笼是圆的;

  幼2:吃的饼干是圆圆的,甜甜的,大苹果是圆的;

  幼3:我妈妈骑的是电动车,车轮是圆的,跑的可快了……

  师:小朋友说的都很好,那小朋友找一找我们教室里什么物品是圆形的,自己衣服上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吗?

  幼:老师,我知道,吊扇转起来是圆形的。吃饭的碗口是圆形的,我的衣服上的花是圆形的……

  师:小朋友们回答的都很好,兴趣都很高。

  4、圆形宝宝:小朋友们我还有许多小伙伴呢,今天我把他们也带来了,和大家一起做游戏好吗?

  师:圆形宝宝带来的小伙伴,藏在桌子上的纸袋里,现在小朋友把他们请出来吧。

  游戏“快快拿”小朋友按老师的要求拿出卡片。

  教师分别拿出:红大圆、黄小圆、红小圆、蓝大圆、最大的圆、最小的圆。

  5、欣赏课件“有趣的圆形宝宝”

  圆形宝宝:小朋友们,玩得开心吗?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还会变魔术呢。游戏“拼拼摆摆”引导幼儿用大小,颜色不同的圆形进行组合拼摆,并说出自己摆的什么物品。

  6、圆形宝宝: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请大家欣赏。

  提问:小兔为什么把气球、红萝卜和红灯笼当成了太阳?

  [活动延伸]

  制作“有趣的圆形宝宝”粘贴画,引导幼儿把拼摆好的画面做粘贴画,并进行添画,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点评]

  本节活动设计适合小班年龄特点,开始由圆形宝宝导入,提高幼儿学习兴趣,中间穿插玩游戏,变魔术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参与能力和动手能力。最后由讲故事的形式结束。本节谭始终由圆形宝宝惯穿全课,圆形宝宝是孩子容易接受的可爱形象,小朋友们都很喜欢,更使幼儿在生活中积累了不少关于圆形的知识。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