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大班教案

幼儿园大班教案

发布于:2022-03-25 06:40:10 作者:

【热门】幼儿园大班教案范文锦集六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门】幼儿园大班教案范文锦集六篇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要尊重别人的喜好。

  2、知道一家人有时会吵架,但是常常很好就好起来了。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方脸和圆脸》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教师:每个人都有家,小朋友有家,老师也有家。请你们说说,家是什么?

  2、教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家里都有谁?请幼儿看幼儿用书《方脸和圆脸》第1页。

  二、分段欣赏故事

  1、教师讲故事从开头到“就这么定啦,分吧”。幼儿边看幼儿用书,边听故事。

  2、教师:老公公和老婆婆各自喜欢什么东西?从画面里找找,哪些东西是方的,哪些是圆的?老公公、老婆婆为什么要分家?

  3、老师继续讲故事,从“老公公站在小院子里一瞅”到“袖子是圆的”。幼儿边看幼儿用书,边听故事。

  4、教师:他们能不能分家?引导幼儿关注老两口分了一个上午,越分越分不清楚。

  5、教师继续讲故事至结束。

  6、教师:他们分家了没有?为什么?

  7、教师:一有人有时会吵架,但是,常常很快就好起来了。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就好。

  8、请幼儿在幼儿用书第4页上添画故事的结尾。教师提醒幼儿要表现出老公公和老婆婆的脸部特征以及两人和好的动作和表情。

  三、交流讨论

  1、教师:在你家里,爸爸妈妈或爷爷有没有吵过架?后来又怎么样了?

  2、教师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也要知道别人也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家人不要为这样那样的事情吵架。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才好。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熟悉音乐的旋律和AB结构,并能创造性的用各种肢体动作表现做爆米花的过程和爆米花的造型。

  2、引导幼儿欣赏音乐,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得情趣。

  3、愉快地、积极地参与活动,感受音乐活动的乐趣。

  4、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能创造性的用各种肢体动作表现做爆米花的过程和爆米花的造型。

  2、教学难点: 区分音乐AB结构。

  三、活动准备。

  音乐、微波炉、玉米粒、盆子。

  四、活动过程。

  (一)简短谈话,激发兴趣。

  1、出示玉米粒,把玉米粒放进微波炉,引导幼儿观察。

  2、教师引导孩子认真听听微波炉里的声音变化。

  3、请幼儿品尝爆米花。

  (二)感受音乐,引发联想。

  1、欣赏音乐。

  师幼共同欣赏音乐,教师根据音乐段落出示爆米花制作的过程图片,让幼儿充分体验音乐A-B式的结构。

  2、引发联想。

  师:听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师:你知道玉米粒是怎样爆成爆米花的了吗?(请幼儿说说自己的看法)

  师:玉米粒在没爆之前是怎样的?那是怎样慢慢变成爆米花的?你可以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现?(幼儿自由表现)

  (三)倾听音乐,自由表现。

  1、自由表现。

  教师播放A段音乐请幼儿表现玉米粒变爆米花的过程。

  2、讨论创编。

  师:玉米粒在微波炉里是怎样转?

  师:爆米花爆开时还可以怎样表现?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音乐试试看。

  教师播放B段音乐请表现幼儿爆米花转动过程过程和爆开的样子。

  (四)完整表演。

  幼儿跟随音乐完整地表现爆米花的全过程。

  (五)结束活动。

  把爆米花带回去和同伴一起分享。

  五、教学反思。

  我组织的是大班音乐活动《爆米花》,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首先,新《纲要》中提出:“让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本活动正是贯彻了纲要的这一精神,让孩子在音乐中尽情地创作和表现,体验其中的乐趣。

  其次,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也做了精心的安排。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首先让孩子通过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玉米粒和爆米花的多种形态,为后面的创编活动作铺垫。然后用图谱配合音乐帮助孩子熟悉音乐旋律和结构,再设计学做爆米花的情境引导幼儿创造性的用各种肢体动作表现爆米花的过程和造型。最后让幼儿随音乐大胆表现,自由创编。

  第三,活动中,我注意积极引导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让孩子随音乐创造性地自由表现,而不是把孩子变成机械式的技能训练,让他们充分的体验到了创造表现的乐趣。

  虽然我活动开展得比较顺利,但是有不足之处,比如:对孩子的能力和各方面的情况都了解不够,有些孩子虽然能够根据音乐的变化而变化动作,但有些孩子还是要经过提醒,说明还是有小部分的孩子不太熟悉音乐结构,需要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加强音乐欣赏以及创编动作方面的教学。

  在我上完这节课的时候,专家指出幼儿在看微波炉爆爆米花的过程时用时过长,而且微波炉里的光线太黑,应该把灯都关了,让孩子更仔细地观察,效果会更好。专家还指出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孩子放手不够,经常要求孩子们做完动作后就坐回小椅子,怕孩子会乱。我在活动过程中确实存在这些问题,怕放手,特别是在进行启发式的提问或对孩子评价时怕孩子太乱,会听不清楚我说的话,不按要求去做。在今后的活动中我还要不断总结提高,学会如何大胆放手让孩子自主的学习,做到收放自如。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3

  《你最喜欢什么颜色》是以故事展开式为主的读本,图书本身的特征是:

  (一)它包含了科学领域、语言领域和艺术领域的相关知识。

  (二)图画情节平行,图文相等。

  (三)文字难度一般。

  教学特征是:以故事的`形式引入,重点让幼儿掌握词汇和复合句式。

  《你最喜欢什么颜色》这一读本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幼儿对读本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教学中,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如:“配色活动”一一孩子们用配出的不同颜色画出了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装饰在墙面上;“大书导读活动”一一孩子们在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注意倾听和观

  察;“小书阅读活动”一一孩子们已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尝试着说书中旬式;“幼儿口述日记”一一让幼儿、家长和教师之间有了沟通的桥梁。第一次“口述日记”幼儿说出了“我最喜欢XX颜色的XX东西”,家长记录后由教师来读;第二次“口述日记”幼儿将自己最喜欢的颜色进行创编故事。幼儿在前面的活动中积极参与,进发出了极大的热情。在第三

  阶段拓展活动中,教师将语言领域和艺术领域紧密相连,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快乐。

  教师根据各领域的内容,设计了拓展活动的目标为:

  1.语言领域:引导幼儿运用复合句式,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

  2.科学领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的经验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想法。

  3.艺术领域: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各种颜色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红、黄、蓝颜料各一瓶,毛笔若干。

  (2)各种颜色废旧包装纸、报纸、袋子、透明胶布、剪刀若干。

  (3)京剧脸谱6个。

  (4)白纸、水彩笔(根据幼儿人数而定)。

  (5)各种颜色的圆形即时贴(贴在教师的衣服上作奖励使用)。

  (6)将大班6位幼儿打扮成服装设计师。

  2.经验准备

  (1)在第一阶段中,幼儿感受三原色的配色活动。

  (2)在第二阶段中,让幼儿回家口述日记:“我最喜欢的颜色”和“颜色的故事”。

  (3)收集京剧脸谱图片,让幼儿观察和讨论色彩、图形等。

  活动流程

  (一)教师读幼儿口述日记:创编故事――颜色的故事

  (这一内容是教师在第二阶段教学中给幼儿布置的口头内容,教师将幼儿的口述日记放在第三阶段进行朗读。)

  1.活动过程 .

  (1)教师说:“前面老师让小朋友用最喜欢的颜色编一个故事,我们还像以前一样,找几个故事来读一读。”

  (2)教师读口述日记,并对幼儿的口述日记进行奖励。

  (3)教师考虑到有些幼儿认识大量的汉字,请他们到前面来读自己的口述日记。这样,孩子们会更有兴趣参与此项活动。

  2.本活动意义

  这一环节是与第二阶段的活动相衔接的,是幼儿读完读本后的学习反馈,是家长了解和参与幼儿学习的途径,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分享、沟通。

  (二)说颜色

  (这一环节教学目的在于想引导幼儿说出读本中的复合句式。)

  1.活动过程

  (1)教师说:“你们看,老师身上有很多颜色的即时贴,你最喜欢什么颜色,从老师身上取下来后,到前面来说一说你最喜欢什么颜色的什么东西。”

  (2)教师以浏览的方式让幼儿看小书,激起幼儿想说的愿望。教师说:“你们还记得《你最喜欢什么颜色》的读本中是怎么说的吗?”

  (3)请幼儿从教师身上选一个最喜欢的颜色,并用这个颜色说:“我最喜欢XX,我喜欢(黄色)的XX,还喜欢(黄色)的XX。”

  2.活动意义

  教师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幼儿模仿说出读本中的复合句式,强化幼儿对词汇和句式的表述能力。

  (三)相互交流

  (教师充分考虑幼儿的语言能力,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发言,并相互表达自己的想法。)

  1.活动过程

  (1)幼儿之间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教师巡回指导、奖励。

  2.活动意义

  教师鼓励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由表达复合句式,倾听和分享表达不同的复合句式。

  (四)区域活动

  (教师简单介绍区域,让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

  区域一:涂京剧脸谱。

  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为京剧脸谱涂色。教师在指导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幼儿对京剧脸谱的理解。这个区域能让幼儿在涂颜色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京剧脸谱中图形的结合、颜色的搭配和对称关系。

  区域二:制作图书

  幼儿可以欣赏别人的图书作品,同样可以将自己喜欢的颜色编成故事画在纸上,教师将幼儿的语言记录在画纸上,幼儿可以用粘贴、缝制等方法做成完整的图书。这个区域是将幼儿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绘画活动整合,并让幼儿亲自体验制作图书和阅读的快乐。

  区域三:配色

  这一活动幼儿已经做过,教师考虑到幼儿对这个活动的兴趣浓厚,让幼儿继续体验三原色相互调配后会变成什么颜色,亲身体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个区域是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三原色和颜色的混合。

  区域四:制作服装

  教师请大班幼儿扮成设计师与幼儿一起设计服装,幼儿使用不同颜色的不同材料来设计自己喜欢的服装。通过这个活动能锻炼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延伸:

  1.读书活动: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进行阅读。

  2.幼儿口述日记:我喜欢(教师请幼儿将今日的活动口述在日记上,请家长记录下来)。

  3.幼儿用京剧脸谱作品、配色作品、制作的图书作品装饰班级。

  活动总结:

  幼儿在拓展活动中是积极的、主动的、愉快的。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中自然而巧妙的将前两个阶段的内容融入第三阶段中,让幼儿较好地掌握了复合句式,为幼儿提供了自由轻松的环境和有机会说、愿意说的语言环境。整个活动环环相扣,教师将语言学习与其他领域的学习相结合,静态学习方式和动态学习方式相结合,以读本内容、幼儿学习需要为基点安排分享阅读活动与扩展活动,符合分享阅读课程的实施原则,为其他教师提供了优秀的教学经验。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4

  幼儿园的孩子是最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感到非常新奇,总想一探究竟。为了让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真正地成为孩子发展的动力,我就尝试着在我们的探索型主题活动中来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下面我就主题活动“鸟”来介绍一下。

  一、主题来源

  阳春三月,春意浓浓,世界万物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慢慢苏醒过来。饭后,我带着孩子们来到后操场的草坪上找春天,当孩子们欢呼雀跃地讨论着自己的发现时,徐季超小朋友拿着一片小小的羽毛来到我身边,用他稚嫩的声音问道:“赵老师,这是什么鸟身上的羽毛呀?”旁边围观的孩子都抢着说:“我知道,是燕子身上的。”“不对,是麻雀身上的”……这时候,徐季超又抬起头来问:“赵老师。是不是有人用枪打了小鸟后,小鸟的羽毛才会掉下来的?”看到孩子们这么关注这片轻轻的羽毛,而且还想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构想,就是让孩子们去了解鸟、发现鸟的秘密,从而去关注鸟、爱护鸟。于是,我们就开始了“鸟”的主题活动。

  (分析:孩子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会特别关注,从而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提出质疑。那么碰到这种问题时,成人应给予相应的关注,让孩子的联想得以实践,让孩子的疑惑得以解决,这样孩子的这种瞬间产生的好奇心的火花才不会熄灭,并且会生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二、调查已有经验

  为了了解孩子对鸟的已有认识,我们首先进行了一个调查活动,让孩子们说说“我知道的鸟的名称”,孩子们说了很多很多鸟的名字,当苏开明小朋友说到“雕”时,胡陈超马上说出他自己的意见:“我知道,雕就是老鹰。”这个观点引起了其他孩子的争论,有的说:“雕和老鹰的名字不一样,所以雕不是老鹰。”有的说:“雕和老鹰长得一样,所以雕就是老鹰”……争论不休中,有的孩子为了证实他的观点是正确的,就走上来问我:“赵老师,雕到底是不是老鹰?”我故意摇摇头:“我也不知道。今天小朋友问了这个问题非常好,回家以后你们就去找这方面的资料,看看到底谁说得对。”于是,我们首先就展开了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孩子们终于获得了答案,原来雕不是老鹰,但是它们是同一科的,都是猛禽类。

  (分析:由于孩子的知识经验不丰富,容易混淆事物,所以对事情就有很多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发争论。但是我觉得这些争论正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导火索,有了争论就有质疑,有了质疑就会产生问题,重要的是老师如何点拨这根导火索,如何让孩子的争论变成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三、收集资料、交流介绍

  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孩子们收集了很多鸟的资料,有图书、图片、识字卡、鸟的羽毛以及实物鸟等等。

  一天,张心仪小朋友带来了一张蝴蝶图片,她向大家介绍说:“我带的鸟的名字叫蝴蝶。”这时,翁少航听到了马上站起来说:“不对不对,蝴蝶不是鸟。”其他孩子也争论起来,我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蝴蝶是鸟,一派认为蝴蝶不是鸟。我们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聪明的王若愚小朋友把手举的高高的:“我知道,是‘蝴蝶是不是鸟’的问题。”经过我的提点后,孩子们的问题产生了,而且学会了概括和提炼。以后,他们就针对这个问题去深入探究。徐季超带来了他观察后的发现:“我发现蝴蝶有触角,小鸟没有的。”赵君磊带来了他姐姐的一本生物书介绍说:“蝴蝶是毛毛虫变成的,小鸟是从鸟妈妈生的蛋里出来的。”由此,我们得出了结论:蝴蝶不是鸟。

  又一天早晨,贡弈桢小朋友带来了一本图书,他向大家介绍说:“有的鸟是不会飞的,企鹅就不会飞。”汪凯迪觉得很奇怪,马上问:“为什么企鹅不会飞呀?”这个问题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后来,贡弈桢把他带来的图书和同伴一起分享后才发现,原来企鹅的翅膀已经退化了,所以不会飞了。发现了鸟的这个秘密后,季雨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老师,我看到动物园里的孔雀也不会飞,是不是有很多鸟不会飞呀?”根据这些问题,孩子们乐次不疲地去寻找着、探究着。

  (分析:孩子们在接受同伴信息的同时自己也在反馈、思考,在和他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碰撞。在这种碰撞中就会产生疑惑、发现问题,只要成人稍加点拨,

  孩子就会很自然地提出问题。另外,孩子在提出问题后一定要去关注它、想办法解决它,那么,孩子才会保持长久的提问习惯,也会更深入、更有目的地提出自己的问题。)

  四、参观、采访

  孩子对一些图片资料上的鸟是不满足的。因此,我们就带孩子去实地参观了我们镇上唯一的一个鸟店。一来到鸟店,我们就被淹没在一片叽叽喳喳、百鸟争鸣的鸟的海洋里。孩子们满怀兴奋,但更多的是一种新奇,恨不得伸手去摸一摸、抱一抱。他们拉着鸟店里的老爷爷,争相提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王若愚:老爷爷,那只绿色羽毛的鸟是鹦鹉吗?它会说什么话呀?

  胥冰清:老爷爷,这只长长尾巴的鸟叫什么名字呀?

  翁少航:老爷爷,那种红色羽毛、一点点大的鸟叫什么名字呀?

  徐嘉浩:老爷爷,这些鸟喜不喜欢吃饭?

  赵君磊:老爷爷,这些小鸟关在一起要不要打架的呀?

  汪凯迪:这些小鸟的嘴巴很尖,会不会咬我们的手指呀?

  季雨:这些小鸟要不要经常洗澡的?

  徐燕:老爷爷,这些鸟食都是些什么东西呀?

  ……

  一次次的提问,在老爷爷一次次耐心地解答中获得满足。于是,孩子们知道了很多鸟的名字:娇凤、鹦鹉、八哥、芙蓉;他们也知道了要经常清洗鸟笼,经常给小鸟清理羽毛;他们还知道了那些小鸟喜欢热闹,喜欢和同伴住在一起……

  (分析:环境是培养孩子问题意识的源泉。孩子们在环境中感受、体验、发现和思考。因此,我们应多带孩子进行实地观察和采访,在自己的发现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唐僧;孙悟空等角色的性格特征。

  2.、能细微的观察、分析、分辨人物之间的细微差别,能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创造性的表演。

  3.、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道具:耙子、行李、钵、禅杖;头饰(猴子;观音菩萨;如来佛祖;唐僧)

  活动过程:

  一、 导入活动

  (播放课件)今天幼儿园里来了两位客人你们瞧是谁?(孙悟空)怎么会有两个悟空呢?我给小朋友讲个故事《真假美猴王》

  二、 看课件边讲故事边提问 ,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播放课件)提问:

  1.师父为什么赶走悟空?

  2.师父渴了,悟空回来后是怎么做的?

  3.真假悟空都请了谁来分辨他们?

  4.假悟空是什么变成的?

  5.故事里都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三.欣赏故事、学说角色对话,并启发幼儿用表情、动作创造性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1.引导幼儿分辨真假悟空,并用动作、表情加以表现

  提问:是谁分辨出了假悟空?

  假悟空是什么变的?

  可以用什么动作、表情来表现它的狠毒?

  2.引导幼儿学说角色对话。

  (1)悟空打死了强盗,师父会怎么批评他?

  (2)悟空端着水是怎么对师父说?师父是怎样回答?

  (3)师父不肯原谅悟空,悟空是怎么做的?

  (4)八戒和沙僧回来看到师父晕倒了是怎么问师父?师父会怎么回答的?

  (5)沙僧看到菩萨身旁的悟空,很生气,是怎么做的?菩萨又是怎么说的?

  (6)真悟空看到假悟空两人会怎样?

  (7)在如来佛祖面前假悟空怎么了,真悟空是怎么做的?

  四、引导幼儿用道具、语言、动作、表情表演故事。

  分配角色,讲解表演规则

  五、 结束活动

  老师戴上师傅的面具:徒儿们随师父继续去西天取经吧。在音乐伴奏走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归纳、总结、学习3、4的组成,知道把3分成两份有2种份法,知道把4分成两份有3种份法。

  2.在操作活动中不断探索数的多种分法,并学会记录。懂得交换两个部分数的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

  3.在游戏中学习3、4的组成,发展动手能力及观察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荷叶与蜻蜓的图片若干,黑板、糖果。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起幼儿兴趣。游戏:分蜻蜓。

  2.初步探索3的组成。

  (1)出示3只蜻蜓的图片请小朋友动动脑把它们分成两份、提问幼儿。 (2)老师小结:3分成两份有2种分法,3可以分成1和2,2和,1和2;2和1合起来都是3、让幼儿指读加深映象。

  3.初步探索4的组成。

  (1)出示4片荷叶的图片请小朋友动动脑把它们分成两份

  (2)让幼儿把荷叶分成两份你们会怎么分?有几种分法?

  (3)老师写出4 的分合式: 4分成1和3,还有3和1这两组数都有一个相同的数字几?它们的数字相同,但是它们的位置不同,只要知道了一种分法后,将两个部分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就是另一种分法,左边的数后面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多1,右边的数后面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少1,左右两边的数合起来都是4。

  (4)老师小结:4分成两份有三种分法,4可以分成1和3,3和1,还有2和2,1和3,3和1,还有2和2它们合起来都是4。

  4.幼儿操作练习,巩固游戏----"分糖果 ":3的组成3颗糖分成2份,4的组成4颗糖分成2份。

  5.集体讲评幼儿操作练习,进一步巩固3、4的组成。

  活动反思: 教学不能只光教学当下的知识点,更要为以后的教学服务,好的方面是准备充分课堂氛围比较好幼儿积极性高,不足的方面是幼儿造作较少应让幼儿多动手多探索。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