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大班教案

幼儿园大班教案

发布于:2022-02-24 05:47:46 作者:

关于幼儿园大班教案集锦五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幼儿园大班教案集锦五篇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

  活动名称:蛋宝宝的故事

  重点领域:科学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8个物体,能说出总数。

  2、让幼儿知道7 添上1是8,8比7少1 ,7比8多1。

  3、发展幼儿的分析、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惊喜蛋7个,小鸡贴绒教具8只,小虫若干、盆子

  活动过程:

  1、 复习7的形成。

  教师:鸡妈妈生了许多蛋,我们来数看看有几个?(6个)听“咚”的一声响鸡妈妈又生了一个蛋,看看现在是几个蛋?(7个)是怎样变成7个蛋的?(复习6添上1是7)

  2、 学习8的形成

  教师:

  (1) 鸡妈妈今天来孵蛋,看看它孵出了几只小鸡?(7只)这时,鸡哥哥跑来看它的小弟弟,看看现在有几只小鸡?(8只)是怎样变成8只小鸡?(7只小鸡添上1只小鸡是8只小鸡)8只小鸡用什么表示?你觉得8象什么?

  (2) 我们来看看,蛋壳和小鸡是不是一样多?哪个多?哪个少?(知道小鸡比蛋壳多,由此得出7比8少1,8比7多1)

  3、喂鸡宝宝

  每个幼儿一个小盆子,到篮子里找8条小虫子,一一喂给小鸡吃。

  4、 礼物给鸡宝宝

  教师:鸡妈妈有了许多宝宝,它的宝宝肯定需要礼物,我们给它送礼物吧!每样礼物一定要有8份,请幼儿从卡片中找出是数量是8的礼物。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会分类记录"9"以内农庄里的农作物和动物数量,认识统计表。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统计,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教具:农庄动物、蔬菜ppt,填有答案的蔬菜统记表ppt。种子统计表1份;

  2、学具:每人一份种子、动物记录单,动物统计表每小组一份,农家菜园记录、统计表作业单每人一份;4个篮子里装有白果、花生、蚕豆、黄豆种子(数量在9以内),一次性杯子每人一个、记号笔每人一支,农庄小小统计员奖牌若干。每张桌上贴有水果标志2份。

  活动过程:

  一、农庄收种子,探索统计的方法

  1、设置情景,"农庄里收获了许多种子,王爷爷不小心把种子混在一起了,今天我们学做农庄小统计员帮助王爷爷把种子分一分,记一记。"

  2、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

  出示种子统计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统计表。明确统计时要找到相应的标志,在它对应的格子里记录数字。

  3、师幼共同完成种子统计表。

  二、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记录,小组合作完成统计表

  1、幼儿观看农庄小动物ppt,初次尝试记录小动物数量

  2、小组分工合作记录动物数量。

  讨论:有什么方法把这么多动物又快又对的记录下来?教师引导幼儿小组合作记录小动物。

  小组商量,幼儿自主选择统计的小动物。

  观看ppt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记录,交流分享记录的方法

  3、小组合作统计农庄里的小动物。

  4、师幼共同检查每组统计情况。

  三、独立完成蔬菜统计小统计员们,你能一个人独立的统计农庄里其它物品吗?那我们挑战一下吧!统计的又对又快、细心认真的小朋友活动后将颁发"农庄小统计员"奖牌。

  1、幼儿观看农家菜园ppt。

  2、教师提出比赛的要求。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自主评价统计表四、颁发奖牌,结束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多次探究验证中探索感知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与凸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发现拱形面能承受更大的力。

  2、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会与同伴分享交流探究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小鸡出壳》挂图;

  2、鸡蛋壳、削好的铅笔、针筒、装水的盆、托盘、积木、纸板若干;3。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小鸡出壳"引发问题,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二、第一次探索:戳鸡蛋壳的凸面与凹面,哪个更容易破?

  1、与幼儿共同设计实验方法:

  提问:我们来做个实验吧,那要怎么做能比较出谁先啄破蛋壳的呢?需要什么材料?

  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做自由落体,分别戳蛋壳的凸面、凹面,并记录探究的结果。教师关注幼儿探究的过程与困难,鼓励幼儿多次尝试验证。

  3、结合幼儿记录表,交流分享。

  教师:"小朋友们都发现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

  三、第二次探索:为什么蛋壳的凸面不容易戳破?

  1、设置疑问:鸡姐姐不服气,我也用了同样的力气,为什么啄不破蛋壳呢?

  我用的力气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2、教师出示针管,介绍操作的方法。

  3、幼儿实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流下的情况。

  4、交流分享探究的结果。

  教师:针管里的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了,就像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被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会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第三次探索:拱桥承载的重量更大吗?

  1、教师介绍材料及操作方法:

  幼儿两两合作,分别用纸板搭两座"桥"(一座平面桥、一座拱桥),

  然后轻轻地往上面摆放积木,比一比哪座桥承载的积木更多,并以小组记录的方式记录结果。

  2、幼儿操作探究,教师引导幼儿更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

  3、结合记录表分享交流:

  哪座桥承受的积木多?有不同意见的吗?

  五、引发问题,拓展活动。

  教师:"拱形的力气更大吗?在我们的生活里,人们在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拱形,

  请你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明天带到班上和大家分享吧。"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4

  设计意图利风吹拂,大地回春,小区的草评、郊外的空地上,傍晚和星期天,都会有家长带着孩子放风筝。风筝以它优美的造型、鲜艳的色泽、在空中盘旋的舞姿,深深吸引了大人和孩子的心。何不设计一个以风筝为主题的活动,让孩子们既能了解有关风筝的更多的知识,感受民间传统艺术的美,又能体验到创作的快乐,发展动手能力。 因此,设计了《美丽的风筝》这一综合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风筝的基本结构和不同种类,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2、初步了解风筝的由来,激发对民间艺术的兴趣,萌发民族自豪感。

  3、愿意设计制作风筝图案,感受创作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搜集各种造型和颜色的风筝,布置"风筝展览"。

  2、教师对风筝的历史文化、演变过程、基本结构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3、有关风筝的幻灯片6张。

  4、纸张、水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毛笔等综画工具。

  活动过程

  (一)参观"风筝展览",了解风筝的基本结构和不同种类,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1、欣赏各种不同造型的风筝,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师: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风筝。老师布置了一个"风筝展览",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当老师把遮住风筝的布揭开后,全体幼儿异口同声:"啊!好漂亮!那么多!)评析:风筝是教师收集和幼儿从家中带来的。幼儿没有集中看过这么多的风筝,只是熟悉自己带来的。这么多色彩鲜艳、造型各异的风筝经过老师的精心布置,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幼儿的兴趣一直子被调动起来了。

  师:这些风筝真漂亮!还有什么词语可以用来夸风筝漂亮?

  幼1:美丽。

  幼2:好看。

  幼3:颜色鲜艳。

  幼4:各种各样,非常漂亮。

  师:你看到有什么风筝?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幼1:我看到有蝴蝶、猎八戒、孙悟空。我喜欢蝴蝶风筝,它的颜色特别鲜艳,有两只美丽的.翅膀。

  幼2:有老鹰风筝,还有小燕子、五角星、金鱼。我最喜欢老鹰,它的眼睛很大,很精神。

  幼3:我看到有大蜈蚣、螃蟹、红灯茏,还有唐僧。我特别喜欢红灯笼风筝,觉得像过节一样。

  评析:由于老师的提问紧接幼儿的感叹而来,而且问题具体、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幼儿观察的顺序和思维就紧跟老师走了。在问、答的过程中幼儿自然地领略到风筝的色彩美和造型美。幼儿发言很踊跃,都想把自己看到的说出来,教师就在请个别幼儿回答后,请幼儿和身边的同伴互相讲一讲,满足幼儿的表达欲望。这一环节,幼儿欣赏了各种各样的风筝,为下的环节做了铺垫。

  2、了解风筝的基本结构,感受它的对称美。

  (师:手拿一个风筝,便于幼儿看清楚。)小朋友们看一看,风筝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和你身边的小朋友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全班小朋友。

  幼1:风筝有上面的画和后面的架子。画有的是用布做的,有的是用纸做的。

  幼2:风筝上还有尾巴,是布和纸做的。

  幼3:风筝上还有长长的线。要把它拿在手里,不然风筝就会飞跑了。

  师:看一看,这些风筝的尾巴都一样吗?

  幼:不一样,有的长,有的短。

  师:哪些风筝的尾巴长?哪些风筝的尾巴短?

  幼1:大的风筝尾巴长,小的风筝尾巴短。

  幼2:长串的风筝尾巴也长。

  师:知道风筝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吗?

  幼1:好让它在空中飘吧。

  幼2:挂在风筝上好看。

  幼3:我知道,尾巴是保持平衡的。星期天爸爸带我放风筝时告诉我的。

  师:小朋友,我们来看这个蝴蝶风筝,它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幼1:上面的图案是一样的。

  幼2:大小也是一样的。

  师:再来看一看,风筝的骨架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两根尾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组织幼儿讨论,让幼儿自己发现答案:骨架上的竹棒长短一样,粗细一样,两根尾巴一样长,一样粗。

  师:刚才小朋友已经发现所有风筝的面、骨架、尾巴,包括上面拴的线都是对称的。对称才能保持风筝平衡,才能放飞到天上去。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讨论,让幼儿自己发现答案。由于教师多用"看一看"、"我们来看"这些语言提示,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到观察、讨论的内容上来,所以幼儿观察仔细,讨论热烈。在引导幼儿了解风筝的结构时,教师把风筝拿在手中,还走到幼儿中间,便于幼儿看清楚风筝的正、反面都有什么。幼儿看得清,有得说。幼儿发言句子连贯、通顺,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幼儿之间的讨论、个别幼儿的发言,都为全体幼儿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在引导幼儿了解风筝结构时,特别强调了尾巴的长短与风筝大小的关系的尾巴的作用,既因为尾巴容易被忽略,又为幼儿在延伸活动中制作风筝做了知识上的准备。在引导幼儿感受风筝对称美的时候,教师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蝴蝶风筝,以利于细以逸待劳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发现"对称",再请幼儿观察其他风筝,知道"对称"是所有风筝的共同特点。整个环节中,气氛热烈而有序,人人都很投入,达到了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5

  目标:

  1、通过“纸桌”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桌脚的形状与桌面承重能力的关系。

  2、尝试从多个角度比较恰当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地表现,提高幼儿的自评和他评水平。

  准备:

  1、纸桌实验材料:纸若干(部分在边上贴上胶纸),同样大小积木若干,纸桌实验记录表,纸桌范例若干

  2、幼儿自评表人手一份,教师用大表格(幼儿他评自评表)

  3、摄像机、电视机

  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今天我们要用两张纸来做一张纸桌,可以怎么做?

  (二)幼儿自由选材做不同的桌脚的纸桌,教师指导

  比一比,谁的纸桌种类多,最新颖?

  (三)幼儿做纸桌承重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桌脚的形状与桌面承重能力的关系。

  1、假如我要在纸桌上放积木,你认为哪张桌子可以放更多的积木?

  2、幼儿进行承重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根据记录纸,交流实验结果,并幼儿评价自己及他人的记录情况

  1、 总结实验结果:能放最多积木的是哪一种桌脚?(最少)

  2、 请你来评价一下别人(自己)的记录情况,可以打几个五角星?并说明理由

  (三)根据活动录像及两位老师的观察记录,尝试从多个角度比较恰当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

  1、在刚才的录像中你看到了谁的表现?你准备从哪个方面对他进行评价?给他几个五角星?为什么?

  2、你看了刚才你的表现和同伴的评价,准备给自己打几个五角星?为什么?

  3、听听两位老师记录下来的你的表现。

  4、分发自评表,幼儿填好后放入成长档案袋。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