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发布于:2022-05-27 22:33:11 作者:

【精品】科学教案模板汇总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品】科学教案模板汇总6篇

科学教案 篇1

  本课接着上一课结束时,所提到的问题之一“撬石头”而引入。课前,找了根近2米的粗棍子,现场演示,请上来一位班级体重最重的同学,有100多斤,很费力地抱一抱,然后让他坐在椅子上,找块砖一垫,用撬棍很轻松地抬了起来。再请个全班最瘦小的也来试试,也非常轻松地把他抬了起来。这样,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高涨,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对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很大帮助。

  “区分各种常用工具是否杠杆”的活动。充分利用上节课让学生操作使用过的那些器材,进行分析交流。对于榔头拔钉子,学生比较好理解,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确认它是杠杆的应用,但对于老虎钳、剪刀,有的学生认为不是杠杆,是因为他没有结合实际使用来体会理解,可以让学生用老虎钳剪段铁丝,用剪刀剪块木片,在这个过程中找找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再来分析是不是杠杆,学生就较易理解了。对于螺丝刀,有的学生说它用来撬物体时就是杠杆了,也应予以肯定,但做为扭螺丝钉时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杆的应用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还在于杠杆尺的研究。在教学中,很多小组的探究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展这个活动时,首先要强调教师的指导到位,要求明确。对于这个实验,有这么几点要求:

  1、左边所挂钩码当重物,右边的钩码当作我们用的力的大小。

  2、每一次操作,两边的钩码都只能挂在同一个位置,这点很重要。

  3、当杠杆尺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记录实验情况。

  4、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如何区分?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多加观察、思考,发现规律,但在实际活动中,很少有学生能进行认真思考来发现规律,更多的是随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通过增加钩码个数或移动钩码位置来达到平衡。还有的小组,总是在两边挂相等数量的钩码来实现平衡,探究活动没有深入。这些情况都需要老师在活动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并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来分析数据以发现规律。

  通过活动,分析实验数据,解决书中的三个问题,只要小组活动开展的充分,数据详尽,那么困难并不大。但对于“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更合理”?学生的思考并不多,充满随意性。同时,这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也相对紧张,如果想要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杠杆尺实验,建议增加教学时间。因为只有将这个知识掌握了,懂得通过分析用力点、支点、阻力点三点之间距离的关系来区分杠杆是省力的,费力的还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才能使第三课的活动顺利开展。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测量水温的方法

  测量水温,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温计。教学时,可让学生图文结合阅读理解每一操作步骤的要求。同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操作示范,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学习主要是以模仿为主的。

  第二部分:测量水的温度

  这部分的第一项活动是学习用水温计对三种不同温度的水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第二项活动:每隔2分钟,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水在降温的过程中速度是先快后慢。

  第三部分:推测水温的变化

  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引导学生推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一杯热水的温度将会与室内温度一致。

  学情分析

  《冷热与温度》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也是继前一课《温度和温度计》学习的延续。本课我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际练习测量物体温度和识读摄氏温标。学生在这一课将分别测量凉、温、热三杯水的温度,并每隔2分钟连续测量10分钟内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本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比较多的实践机会。因此,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每一条规定的意义,并掌握每一步骤的操作规程,以保证后续测量数据的相对准确。为后续学习(五年级的“热”单元)打下基础。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内能增加。热量是描述内能转移的物理量。但内能这一概念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材采用了小学生通常使用的热量的说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0℃~10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2分钟)连续测量和记录3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 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信息反馈】:

  《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增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用推理的方法认识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学会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我认为上好这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因此,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我就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怎样做才能减少误差。经过讨论,学生会知道:纸放在两个盒子上面做成桥的样子,两个盒子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垫圈要放在不同厚度(宽度)纸的相同位置(纸的中间),最好把垫圈叠起来。学生的回答正是解决了控制变量的好办法(两个盒子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垫圈放在同一位置),控制量一定了,于是,我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用三张不同(宽度)厚度的纸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记录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流,不断追求实验的科学、严谨。最后,学生总结初步发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随之增强。

  在科学课上,应该把时间把发言权都交给学生,在他们那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学生会从完全不知道的问题中,慢慢的加剧自己的看法,得到你异想不到的结果。就这个非常的严谨,数据非常的明朗,让我认识了孩子们崭新的能力。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苹果和橘子,以其香甜的口味、诱人的外形,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小班幼儿年龄小,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加上父母包办的居多,所以很大一部分孩子对于水果怎么吃、吃哪里都不知道,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较差,所以我安排了该活动。

  活动一开始我用猜猜,摸摸的形式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激发孩子爱吃各种水果的习惯。然后以浅显精短的小故事配以PPT引发幼儿看看、想想、说说,胖胖猪是怎么吃木瓜的?木瓜籽能吃吗?吃下去会怎样?调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再现,再迁移到平时常见的水果吃法上,形象鲜明的水果横切图让幼儿很容易就知道了哪些水果该吐籽,哪些不必吐籽?最后的“品尝水果”环节更是起到了升华内化的作用。

  活动目标:

  1、知道许多水果里都有籽,吃水果时要吐籽。

  2、通过感官激发孩子爱吃各种水果的兴趣。

  活动准备:ppt课件几种水果实物布袋几个

  活动流程:

  一、猜水果,引起幼儿兴趣

  ——猜猜老师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水果宝宝?请你们小眼睛闭起来,我们来摸摸看。让幼儿摸摸说说

  苹果是圆圆的,红红的。滑滑的,吃起来甜甜的。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袋子,大家猜猜这个袋子里躲的是什么水果宝宝,我们来看一看。(桂圆)

  1、介绍木瓜

  ——还想不想再请水果宝宝呀,好的,顾老师这里还有个水果宝宝,你们认识它吗?跟孩子一起说说木瓜

  ——那木瓜宝宝的肚子有什么?好,顾老师把它切开来看一看,看看木瓜宝宝的肚子里有没有小宝宝。

  请孩子们看看,木瓜宝宝的肚子里有许多的籽宝宝,给幼儿闻一闻木瓜的香味。

  想不想吃?

  二、籽儿吐吐——说说自己的想法。

  1.看图听故事《籽儿吐吐》

  1、图一:胖胖猪已经把木瓜都吃进肚子。

  重点提问:胖胖猪是怎么吃木瓜的?

  木瓜的籽能吃吗?吃下去会怎样?

  师结:小胖猪吃的太快了,把木瓜籽吞进了肚子,水果籽太硬了,会让我们的肚子受伤的。

  2、图二:小猪头上长出一棵树来。

  重点提问:猜猜,小猪把木瓜籽吃进肚子,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头上长出一棵木瓜树会怎样?

  想想头上真的会长木瓜树吗?为什么?

  小结:小猪猜想自己的头上长出了一棵木瓜树,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3、图三:小猪大便里有许多木瓜籽。

  4、重点提问:木瓜籽吃进肚子,最后会到哪里去?

  小结:最后小猪发现在自己的大便里发现了许多木瓜籽。

  重点提问:小猪吃下去的籽最后从哪里出来啦?

  小结:原来小猪吃下去的籽会从大便里排出来,可不会从头上钻出来哦!

  三、说说尝尝——知道吃水果要吐籽。

  重点提问:你们知道哪些水果里的籽是不能吃的吗?那应该怎么办?

  小结:你们说的可真好,有籽要吐掉,不能吃,千万不要吃进肚子里,如果不小心吃下去,也别担心,它会从我们的便便里排出身体。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不同的水果,我们一起去尝尝吧,但是先要把我们的小手洗干净哦。

科学教案 篇5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好玩的泡泡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吹泡泡的游戏中体验快乐的情绪。

  2、鼓励幼儿想出办法吹出更多泡泡。

  3、知道泡泡到了高处表面水分被蒸发所以泡泡破了。

  活动准备

  1、溶解有餐洗净的水

  2、透明塑料杯,塑料吸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餐洗净和水

  小朋友一定要仔细看呀,看看老师要干什么?

  现场配兑吹泡泡的泡沫水,引起幼儿的好奇心。

  2、教师吹泡泡,激发幼儿对泡泡的兴趣。

  教师:吹泡泡真好玩,你们想玩吗?

  二、展开

  1、教师吹出泡泡,让孩子追捉泡泡。

  2、你抓住泡泡了吗?你看到的泡泡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泡泡本身是没有颜色的,经过阳光照射就成五颜六色的啦。

  3、讲解吹泡泡的方法,请幼儿试试。

  小朋友你们知道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吗?

  请几个小朋友来试试。

  4、老师示范:吹泡泡

  用力不要太大,要慢慢吹。

  5、幼儿尝试吹泡泡,教师指导。

  提醒小朋友吹泡泡时注意不要把水吸到嘴里,不吹时把吸管插在小瓶里,不能含在嘴里。

  (1)你是怎么吹出泡泡的?

  (2)你能用什么方法让泡泡越飞越高?

  (3)泡泡飞到高的地方会怎样?

  (4)谁知道为什么泡泡破了?”

  小结:泡泡到了高处,表面水分被蒸发所以泡泡破了.

  三、结束

  欣赏儿歌《吹泡泡》

  小朋友现在我们休息一下,泡泡不仅好玩,他还有一首好听的儿歌呢,让我们一起欣赏吹泡泡的儿歌吧。

  自然结束。

科学教案 篇6

  1、《太阳和影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

  2.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2.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准备

  手电筒、铅笔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谜语:

  人人有个好朋友,

  乌黑身子乌黑头,

  太阳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处就分手。(谜底:影子)

  2.生猜谜。

  3.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4.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

  评析: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

  二、画影子

  (一)画自己的影子。

  谈话:你们画过影子吗?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

  讨论:你们打算怎样画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

  带学生到操场上画自己的影子。

  这么多的学生一齐来到操场上画影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场面。学生在讨论中就已经盼望着画出自己的影子来看个究竟。影子虽然是极为普通的,但他们就是对这些极为普通的影子没有太多的关注,更谈不上关注自己的影子了。

  这一活动中,学生在画影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

  1.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

  2.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3.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

  4.子比人长(注:早上9点钟)

  在获得这些发现的同时,他们学会了合作,懂得:有时候,一个人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画出自己的影子。

  过程:

  1.发之前,告诉学生将干什么。

  2.给学生每人一支粉笔,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画影子。

  3.影子的同时把脚印也要画出来,并且把名字写在影子里。

  4.住自己站的姿势。

  5.学生观察此时太阳在哪边,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现场的观察更具有说服力,也为下面的研讨打下基础。

  6.好之后,领取新任务。

  评析:还有什么比画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们呢。画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让学生留下影子的痕迹,为再一次观察影子埋下伏笔,便于比较。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有了感受,经历了一次趣味性地动手做的活动,有所发现。注意:这是他自己的发现。

  (二)画其它物体的影子

  此时,学生还沉浸在画影子的乐趣之中,再让学生画其它物体的影子,让他们找一找,操场上还有哪些物体有影子,把他们的影子画出来。如有难画的,只要求画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缘的一条线也行。

  学生在画其它物体影子的同时,他们会:

  1.找:哪些物体有影子?认识到,并不是有了物体就有影子,在没有光线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体影子里的物体就没有影子。

  2.察:这些影子是什么样的,和物体本身的形状有没有什么联系。

  3.较:这些影子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

  哪个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个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流:你画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发现?哪些比较有意思或是比较特殊?

  (三)制作简易日影仪,画影子

  教师讲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纸的中间画一个“”或“”记号,把橡皮泥捏成底盘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纸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教师示范画影子的方法: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仪平放好,准确的方位要用指南针测定,在影子末端用“”或“”作出记号,同时记下测定影子的时间。

  过程:

  1.发学生材料。

  2.生制作简易日影仪。

  3.作记录杆影。

  (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详尽地说明操作的方法,因为这是教会学生科学地学习方法,要求摆放日影仪时,一定要用指南针测准方位,确保科学性)

  三、猜想影子的变化

  组织学生围坐一圈,老师参与其中。

  猜想: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

  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会动。然而仅仅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接着让学生猜想影子会怎么动?朝哪个方向动?为什么要朝那个方向动?除了方向变化,还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意在向学生渗透:猜测也应是有根据的。以此培养学生根本已有经验对未来事物做出较准确预测的能力。

  评析:猜测是由问题到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猜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去收集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去验证它,修正它。学生作出猜想后,无需教师布置任务,相信他们肯定会再次观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四、学生再次观察影子,交流讨论

  1.师提问:影子真的会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变化吗?

  2.生再次观察影子。

  他们会惊奇地发现,站在自己的脚印上,影子和原先画的不一样了,特别是那些固定的物体的影子,变化很明显。

  3.流讨论:

  (1)有什么发现?说明什么?

  (2)这些发现和你刚才猜想的一样吗?

  (3)再过一段时间,这些影子又会有什么变化?

  五、观测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记录日影仪上的影子。

  1.想:到了下午,这些影子又会怎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变化的?

  2.论: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对的呢?

  3.测记录:

  在观察记录之前,让学生讨论需要注意些什么:

  日影仪要严格按着方位放。

  画图或记录时,一定要记下时间。

  看太阳时,要隔着一层东西看,防止灼伤眼睛。

  (1)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的日影仪上的影子。

  (2)观察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采用选参照物观察画图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张大纸上剪上一排排的圆,然后侧立在面前看太阳,把太阳所在的圆记录下来,最后拓印在纸上,就是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图)

  教师指导学生要选好观察的参照物体。

  六、分析整理日影仪上的影长记录以及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观测记录

  1.理日影仪上的数据

  (1)量出杆影的长度

  (2)交流发现

  比较杆影,有什么发现?

  (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样?)

  2.析交流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

  (1)选择学生的记录图展示,观察太阳的运动模式。

  (2)讨论: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方向、高度)

  3.论:太阳高度和影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七、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子的变化

  (课前学生从家里带来手电)

  教师提问:你能用实验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以及影子的变化吗?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可以用手电模拟太阳,控制太阳的运动,观察手电下物体的影子)

  八、 总结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要求学生回答,老师做适当的点评。

  2、播种发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凤仙花种子以及其它植物种子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鼓励学生对种子的生长变化进行有根据的预测,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观察“种子生长过程”的观察活动。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对种子内部结构、播种以及发芽实验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种子、自带种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适量的土壤。教师准备:

  1、提前一周播种。

  2、为每组准备一盆初出芽的苗。

  3、浸泡过的凤仙花、黄豆、玉米和小麦种子。

  4、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许多植物的种子落到泥土里,到了第二年春天醒来: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今天,老师也拿了一粒种子,我把它种进土里,同学们想一想,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么?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最好自己亲自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同学们有信心吗?好,我们看看哪些同学坚持的最好,记录的最完整。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也就可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

  二、观察种子

  看书24页或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凤仙花、黄豆、花生、玉米、大豆、小麦等植物的种子。

  1、观察与描述凤仙花种子的外形特征。

  2、观察与描述其它种子的外形特征。

  3、外形不同的种子都会发芽并形成新的植物吗?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

  4、分组解剖植物的种子,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讨论和交流种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说说凤仙花种子和哪些种子相似。

  (教师提供浸泡过的种子并进行指导,学生汇报时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它的种皮、两瓣子叶和芽。)

  三、播种活动

  1、讨论和交流“如何播种”:播在那里、怎样播种、种多深、怎样浇水等等。

  2、教师可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结构化的板书:

  播种地点 播种方法 播种深度 种子方向 浇水方式 ……

  (每个学生选一种种植方法并做上标记。)

  3、教师提供教材中的播种方法,并做好标记。

  4、教师要求:对两种不同播种方法的种子发芽情况进行课外观察。(以小组为单位在花盆里播种,在盆上做上本组的标记,放在学校由各组同学轮流管理。每个学生带种子回家根据自己情况地栽或盆栽)

  5、预测种子在一周内所发生的变化。

  6、记录播种的日期。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实用文   教案

上一篇:藤野先生读后感

下一篇:网课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