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汇编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风筝”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它融科技、娱乐、文化等要素于一体,是孩子们喜欢的娱乐活动。他们对高高飘扬着的风筝更是感到好奇。风筝为什么会在高高的蓝天上飞呢?风筝飞得高矮与哪些因素有关?本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探究风筝秘密的机会,孩子们在亲身体验放风筝的基础上,了解风筝的放飞原理、风筝的种类、风筝的材质等等,通过记录表征、交流讨论、梳理总结等,让孩子们了解风筝飞起来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放风筝记录卡的交流、统计,让幼儿了解风筝飞上天与风、材料、技能的关系。
2.尝试与同伴合作放风筝,能主动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感受放风筝的愉快情绪和探究风筝飞起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记录卡人手一张、大记录卡一张、实物风筝若干。
活动建议
一、幼儿手持小记录卡交流自己放风筝的感受。1.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卡。
2.老师根据幼儿的介绍汇总在大记录卡上,成功的用红色笔打“√”,失败的用绿色笔打“×”。
二、交流讨论放风筝的三个成败因素。
1.观察大记录卡,统计全班幼儿放风筝的成功次数,了解风筝飞起来与风的关系。
(1)讨论:有风的日子里和没有风的日子里放风筝,成功和失败有什么不同?
(2)用数数方法验证有风时成功机会多,没风时成功机会少。
师生共同小结:有风的时候成功的机会多,没有风的时候成功的机会比较少,原来风筝飞上天与风有关。
2.风筝飞起来与风筝构造、材料的关系。
(1)讨论:没有风为什么风筝也飞上天了?
(2)出示两只风筝:观察、比较、讨论它们的构造、式样、材料、尾巴等不同之处。
师生共同小结:原来风筝飞上天还与风筝的样子有关,与长长的尾巴有关,与制作用的材料有关……。
3.放风筝与放飞技能的关系。
(1)讨论:为什么有的风筝用的材料很好,尾巴也又轻又长,风也有,但没有飞上天呢?
(2)观察大记录卡:比较同样有风或无风的情况下大人和小孩成功的机会多和少。(验证大人放风筝的技术高)
小结:原来想要风筝飞上天,不仅和风有关、和选择的风筝有关,还要掌握一定的放风筝技术,这样你的风筝就会在天上飞得又高又好。
活动延伸
1.出示幼儿收集的有关放风筝的资料及尾巴材料,交待需要的幼儿可以在区角内学习并调整风筝的结构等。
2.再次尝试到室外放风筝,并做好记录。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能按要求连接管子,发现管子的多种连接方法。
2.尝试绘制和使用管子组合连接线路图,了解线路图的作用。
3.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接管子的模型(线路)结构框架、长短不一的各种管子、接头、记录表。
三、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实验操作:按要求连接管子。
(1)观察操作材料,了解连接要求:将分离的两个管子连接在一起,并能通过两个“花园”。
(2)幼儿两人一组连接管子。
(3)幼儿交流介绍,发现管子的多种连接方法。
3.依据管子组合连接顺序绘制线路图。
(1)集体讨论线路图的绘制方法。
(2)幼儿根据本组管子的组合连接顺序绘制线路图。
(3)集中展示线路图,并验证是否正确。
4.实验操作:看线路图接管子。
(1)幼儿交换线路图,并看图连接管子。
(2)讨论并小结:线路图的作用。
5.延伸活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1.现代教育模式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定向思维,没有自己的思想,为了使幼儿重返天真,重新找回好奇心。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培养5~6岁幼儿的的探究能力,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验证自己的猜测。
活动目标:
1.知道绳子会发出声音。
2.会运用观察比较与分析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3.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喜欢探索。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难点重点:
1、难点:比较与分析法的运用
2、重点:幼儿自己探索使绳子发出声音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事物的经历,会通过比较发现事物的不同之处。
2.物质准备:若干个两孔的扣子和数条细且结实的绳子。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在活动结束创设小小音乐家的情景,激起幼儿对小乐器的探索,为活动延伸幼儿和家长共同制作一个乐器留下好奇。
操作法 操作法是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这个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是以幼儿的操作为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活动过程:
1.教师自制一个能使绳子发出声音的装置,请幼儿闭上眼睛,使绳子发出声音,并拆开装置,让幼儿看到教师手中的绳子和扣子,请幼儿睁开眼睛,猜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2.给幼儿一人发两颗扣子,一跟绳子,请幼儿使绳子发出声音。(幼儿自行探究)
3.成果展示:请幼儿展示出自己的组合,轮流用自己的绳子做乐器演奏并伴唱。
4.猜测自己的绳子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5.讨论你的乐器是绳子发出的声音还是扣子发出的声音。
结束部分:
一起唱什么乐器在歌唱,并用自己的小乐器伴奏。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在家长的帮助下制造一个不一样的乐器。
活动反思:
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的出现也正是孩子认知冲突的关键时刻,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使幼儿能发现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愿望,明确幼儿学习新经验的需求动机,同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抓住问题的要害,一语道破天机,使孩子在渴望的心理状态下,明晰事理,收到教于学的高效。本次活动气氛较好。
小百科:绳子的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数万年前。在人类开始有最简单的工具的时候,他们便会用草或细小的树枝绞合搓捻成绳子了。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看看、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纸。
2、尝试用团、抛、踢等不同的动作玩纸,体验活动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餐巾纸、手工纸(红黄蓝绿)、报纸、超市的广告纸;纸箱等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这是——出示纸袋。可以放什么?我在纸袋里放了,宝宝喜欢
的纸,猜猜看是什么纸?
2.看看讲讲。
(1)餐巾纸(生活)---边出示边说这是---餐巾纸。
提问:餐巾纸帮宝宝擦什么?你是怎么擦的?
儿歌:餐巾剑?
(擦过的餐巾纸放哪里?)
(2)我的纸袋里还有——出示手工纸(颜色)
提问:这是什么颜色的手工纸?(红黄蓝绿)手工纸可以干什么?(可以 剪、可以撕)
游戏:手工纸变变变,变架飞机飞飞飞……
(3)超市的广告纸(认说日常用品)---
提问:小朋友在广告纸上看到了什么?
讨论:你想到超市买什么东西?
(4)我们再看看,纸袋里还有——报纸(新闻)
提问:报纸是谁看的?报纸上有什么?
小结:宝宝长大了,也来看新闻、看故事。
3.玩报纸
(1)超级捏捏捏!(团成球)
捏捏捏,用力捏。谁的球小?谁的球大?
(2)抛——我的报纸球,飞起来喽!
踢——我的报纸球,踢起来喽!
滚——我的报纸球,滚过来喽!
4.送纸球宝宝回家。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是要让幼儿通过生活中的观察、摸等感官来发现各种各样纸的不同特征,如有些纸是厚的、薄的;有些纸是光滑的、粗糙的;还有些纸的颜色是不同的。在这里课前我让幼儿收集了各种材料,以便让幼儿们能够更好的在活动中去发现、去观察。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2.知道月亮变化的顺序。
3.初步对天文知识产生兴趣。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幼儿初步掌握月亮变化的规律。
2.活动难点:正确掌握月亮变化的顺序。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
月亮变化的图片,视频《月相变化》,一则关于月亮的谜语。
幼儿准备:几张实拍月亮的照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通过猜谜语,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跟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想听听吗?
幼:想听。
师:那小朋友们要仔细听哦。有时圆圆像个盘子,有时弯弯像只船。
要问这个是什么?晚上抬头向天看。
师: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晚上会在天空中出现的,是什么? 幼:是月亮。
师:那小朋友们想一想,你们平时看见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幼:有时圆圆的,有时弯弯的。
教师小结:通过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教师让幼儿回忆平时看到的月亮,激发幼儿的思考与探讨,寓教育与生活。
(二)基本过程
1.展示照片,让幼儿说出自己看见的月亮形状。
师:那有小朋友能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晚上看见的月亮吗?
(教师请幼儿展示照片)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看小伙伴展示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
幼:好。
(幼儿自由发言)
师:那为什么我们每次看见的月亮都不一样呢?你们知道月亮是怎样变化的吗?
幼:不知道。
2.通过观察,让幼儿发现月亮的变化过程。
师:那现在,老师给大家播放一个视频,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月亮是怎样变化的。好吗?
幼:好。
(教师播放视频《月相变化》)
师:小朋友们,看完了视频,你们知道月亮是怎样变化的吗?
幼:先从弯弯的变成圆圆的,在变成弯弯的。
师:对,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但是你们知道月亮为什么会变化吗?
幼:不知道。
3.教师给幼儿简单的讲解月亮变化的原理。
师:那老师今天就给大家简单的讲一讲。因为月亮本身不会发光,
是太阳将光照射在月亮身上,但有的时候地球会挡住太阳照在
月亮上的光。因此我们每次看见的月亮都不一样。
教师小结:刚开始时,幼儿对月亮的变化过程很陌生。但是经过教师的讲解之后,初步了解了月亮变化的过程,并开始对变化的过程产生兴趣。
(三)结束部分
1.通过排序,加强对月亮变化过程的认知。
师:现在老师手上有几张关于月亮变化的图片,想请小朋友们帮老师排一下顺序,好吗?
幼:好。
师:在排序的过程中,如果有小朋友不会,一定要举手,向老师提问哦。
师:老师看见小朋友们都能正确的排好序,小朋友们真棒。给自己比个心,好不好?
幼:好。
教师小结:教师请幼儿排序,加深幼儿对于月亮变化过程的了解。在排序过程中,还是有孩子不能正确的进行排序,教师应多对此类孩子加以指导。
(四)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今天表现的都很棒,很多小朋友都能正确的排序。老
师想请小朋友们回家收集两句关于月亮的诗句,下次活动时与
老师和小伙伴们分享。好不好?
幼:好。
活动反思
《会变的月亮》是一个比较有科学性的活动,适合大班幼儿年龄段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主题地位,引导幼儿去观察和发现。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要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幼儿。在活动结束后,我认为以后还可以进行一些新的活动,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和想象力。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教学难点: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1、白色塑料袋每人一个
2、玻璃杯、蜡烛每组一套。
3、装有水的玻璃盆 1 个、小玻璃杯、打火机各 1 个,面巾纸、气球、充气用具两个。
四、教学过程
1、播放“猪猪侠”音乐,引起幼儿兴趣。猪猪侠为我们送来了包裹,并设计了 3 个“小关卡”,小朋友一起闯关。
2、打开包裹观察包裹里有什么物品,出示透明玻璃杯,探索玻璃杯里真的有空气吗。教师做实验,请幼儿细心观察,证明实验用的杯子里有空气。
(1)在玻璃杯里放入面巾纸,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大玻璃盆中,过一会儿再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中的纸没有湿。如果杯子在水中倾斜。
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杯子中跑出来,杯中的纸也被水浸湿了。
(2)启发幼儿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引导幼儿进行猜想和讨论,寻求答案。
3、引导幼儿探索实验,寻找空气在哪里,发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1)幼儿闯第一关,请幼儿拿塑料袋在活动室的各处找空气。
(2)观察空气的颜色,闻闻空气的味道,摸一摸,启发幼儿说出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3)幼儿闯第二关,请两名幼儿幼儿为气球充气。观察一大一小的气球,讨论发现气球充气越多,气球越大;气球充气越少,气球越小。
(4)幼儿闯第三关,把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幼儿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讨论想想这是为什么?探索发现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让蜡烛熄灭。
(5)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 (皮球、游泳圈、轮胎等等。
4、幼儿闯第四关,双手捂住口鼻,坚持 10 秒钟后松开手,说说自己的感受,发现生活中是离不开空气的。帮助幼儿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
5、幼儿讨论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的办法,为想出好办法的幼儿颁发“环保小卫士”勋章。
四、活动延伸
在生活中继续寻找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的办法。
课后反思
本活动让幼儿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产生兴趣,在实验中让幼儿反复玩,使幼儿在操作、探索的基础上获得经验,玻璃杯中有空气,水就不会进入到玻璃杯里,纸巾就会不会湿,玻璃杯中没有空气,外面的水压入杯中纸巾就会湿。同时我在这课设计了用杯子去盖点燃的蜡烛,一下蜡烛就灭了。空气可以支持燃烧。这样吸引幼儿的注意,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建立一个探索、尝试与交流的平台。,幼儿容易理解。在活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幼儿通过闯关卡--寻找空气--试验操作的教学环节,让抽象的自然想象变得具体化了,课堂气氛很活跃,突出了活动的重难点,通过科学探索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简单的科学实验使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也是这次活动的亮点,让幼儿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无处不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