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教案
【必备】幼儿园大班教案汇编六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幼儿在拌制凉拌菜的过程中,认识各种常用的调味品。
在尝试记录和小组合作记录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合作协商能力和表达表现能力。
初步了解调味品的小常识。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教学准备:
1、现成的凉拌菜一盆
2、切成丝的几种蔬菜:黄瓜、海带、豆芽、胡萝卜
3、调味品:盐、白糖、醋、麻油、辣椒油
4、一次性的杯子、勺子、碗等。
教学过程:
一、幼儿品尝凉拌菜,激发幼儿拌凉拌菜的兴趣。
老师提问:你吃的凉拌菜味道怎么样?为什么会这么好吃?(你还吃过什么?好吃吗?里面都放了些什么呢?)
二、幼儿认识各种调味品。
老师提问:1、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些什么调味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你们知道了,那我们怎样让别人一看也知道呢?(引导幼儿合作协商制作标记)
3、幼儿制作标记,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创造,并给予肯定和表扬。
(老师不要求统一标记。)
三、幼儿自制凉拌菜。
(一)、幼儿第一次自制凉拌菜
1、教师向幼儿交代制作凉拌菜的要求。
2、幼儿第一次自制凉拌菜,并独自把自己自制凉拌菜的过程记录下来,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讨论:你觉得你的凉拌菜好吃吗?为什么?
4、教师总结:调味品要放的不多不少才好吃。
(二)、幼儿第二次自制凉拌菜,尝试小组合作记录。
(三)、分享交流。教师出示幼儿小组记录的表格,每组幼儿选派一位代表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并向大家推销自己的凉拌菜。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表现方式大胆的设计调味品标记,并记录自己自制凉拌菜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主动性,活动气氛非常的浓厚。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每一次的尝试和制作的过程,都是在帮助幼儿认识调味品,并知道它的作用。同时在无形之中也培养了幼儿的合作协商能力和表达表现能力。
教学的设计是非常的完美的,可是不足之处也有很多。如:第一次的品尝如果我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制作凉拌黄瓜,那么从一开始就能让孩子们尝到了不同的凉拌味道。这样也有利于后期教学的带动。
其次就是本次活动的教学难点:设计调味品标记,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做细致的分工,想让每一个孩子都尝试着为所有的调味品设计标记,但却忽略了孩子们的能力差异,不过我在进一步的巡回指导小组活动时,还是帮助幼儿们解决了这些问题。设计好后,我在每一组挑选出了一名小老师来统一组上设计的标记。所以在这个环节中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后面的教学顺序没法按照自己设计的步骤走下去。操作课是比较难以控制的,尤其又是在吃东西就更没有办法控制孩子们停止下来了。所以,我随机应变的把大组的教学改为小组教学。因为孩子们的兴奋度实在是太高了,原本打算进行两次操作的,结果也因为第一次的操作时间过长和食物的准备过少而放弃了,但孩子们的记录结果还是让我感到比较满意的。
虽然整个的教学活动并没有预计的那样顺利、紧凑,但却顺利的完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在今后的教学路上,我会加倍的用心和努力,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学会更多的本领。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拟人的手法表现春天的美好景象。
2.尝试续编散文诗,并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想象。
活动准备
1.课件-花园里有什么
2.绘画材料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花园里有什么
教师:现在已经是春天了,我们的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花园里有什么不一样?
二、学习散文诗《花园里有什么?》
1.教师朗诵散文诗,幼儿欣赏。
2.教师:春天的花园里有些什么?他们都在干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理解拟人的表现手法:如,柳树姑娘长长的辫子在微风里飘来飘去,蚱蜢在草地里学跳高。
3.教师播放散文诗,幼儿学习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三、续编散文诗《春天,花园里有什么?》
1.教师:春天的花园里,还可以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闻到些什么?
(如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小溪在欢快的歌唱、闻到百合花的清香、泥土的芳香等。)
2.幼儿尝试根据自己的想法,续编散文诗《春天,花园里有什么?》。
四、 画一画
1.教师:春天的花园里有那么多好朋友,我们把它们画出来吧!
2.幼儿操作,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春天的花园。
3.交流展示。
附散文诗:
春天,花园里有什么?
春天的花园里有什么?嘘--让我们仔细去寻找。
太阳公公红红的脸膛,美丽的花朵张开了笑脸,
青青的草地像绿色的地毯铺在花园里,
柳树姑娘长长的辫子在微风里飘来飘去,
勤劳的蜜蜂在采蜜,五彩的蝴蝶翩翩起舞,
蚯蚓在泥土里忙着松土,蚱蜢在草地里学跳高。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的`细节,能大胆表达对图片内容的理解。
2、感受图片的意境,乐意说出自己的感受。
3、感受朋友之间的关爱,体会相处的快乐。
活动准备:图片4幅。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今天我带来了几幅关于“大树和男孩”的图片,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看图讲述(逐幅图片观察)。
第1幅:
1、图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小男孩在跑步。
——小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
2、你怎么知道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
——因为他的手这样子。(回答问题的小朋友用手势表示,其他幼儿模仿动作。)
3、小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大树呢?
——大树伸出树枝要抱小男孩。(老师追问:是大树的什么?你来指指看。小朋友在图片上指出到底是大树的什么。)
——树枝!
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它想抱小男孩。
——跟小男孩打招呼。
4、完整讲述。
第2幅:小男孩来到大树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猜测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对下一幅图片的观察充满期待。)
1、他们在干什么?
——睡觉。
——休息。
2、谁有不同意见?大树是怎样做的?大树有变化吗?
——它一只手伸得好长。(幼儿模仿动作)
它长长的手指在指着谁?它为什么要指着他?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捉迷藏。(师生模拟“捉迷藏”的游戏)
怎么玩?(请幼儿完整讲述,当幼儿讲述出现困难时老师给予动作提示,幼儿讲不下去时,请下一位幼儿“接力”讲述。)
3、师生完整讲述,及时捕捉幼儿创编的角色对话并给予肯定。
4、完整讲述。
5、玩着玩着,小男孩怎样了?
——困了。
困了?要不要休息呀?
——要,在大树旁休息。
——在大树下。
第3幅:
1、谁在哪里干什么?
——小男孩在大树旁边睡觉。
2、大树有变化吗?有什么变化?
——变成圆圆的月亮。
——像屋子。
——像一把伞。
3、大树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它想遮着小男孩,不让阳光晒着他。
如果有大树为我遮阴,我就会睡得怎么样?
——很香。
——很舒服。
老师模仿大树为幼儿遮阴,提问:有什么感觉?
——很舒服。
——睡得很香,没有阳光。
4、完整讲述(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感受带进图片讲述中)。
5、大树热情地欢迎小男孩的到来,跟他玩“捉迷藏”的游戏,小男孩子累了,大树为他撑开一把伞,为他遮风挡雨。大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关心他。
——他们是好朋友。
第4幅:
1、(老师用拥抱的动作表示对幼儿的关心)我们一起看看大树和小男孩有些什么关心的动作。
——大树做摇篮。
——荡秋千。
2、(师生模仿大树和小男孩的动作)大树和男孩在干什么?
——拥抱。
3、他们为什么要拥抱在一起?
——因为他们感情很好。
——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4、完整讲述。
三、完整讲述四幅图片。
四、原来互相关心除了一起玩游戏、帮助解决一些困难之外,一个拥抱也是一种爱。我爱你们!(师生拥抱)
1、平常是谁给你拥抱最多?
——爸爸、妈妈。
2、爸爸、妈妈除了给你拥抱之外,还会给你做什么?
——亲一亲。(亲一亲是一种爱的表现)
——好好照顾我们。(好好照顾我们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3、原来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爱我们的人,他们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爱我们,那我们也爱他们吗?你会怎么去爱你们所爱的人?我相信你们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告诉他们——你爱他们。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图片节选自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图画书作品《爱心树》。看似简单的线描画面,虽然没有孩子喜爱的色彩,但却蕴含着许多秘密,能激发起孩子反复观察与积极讨论、讲述的欲望,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在过程中的投入。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手段与孩子共享活动的愉悦。、
第一,引导孩子观察画面细节。在以往的看图讲述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在观察图片的时候,常常只注重对主体物的观察,忽视细节部分,而那些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留下的细节,通常与主题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如果对其缺少关注。就会妨碍对图片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本次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树枝的变化绘画得生动、拟人化,我不断引导孩子对这些细节及其变化重点进行观察、展开想象,使孩子在反复的观察与讨论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孩子们也乐此不疲。、
第二,教师语言的引导与层层追问。活动中我通过运用适当的语言提示帮助孩子观察画面,连贯讲述,对于孩子的回答,能注意及时捕捉,层层追问,并注重帮助孩子对观察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提升。如当观察讲述“男孩向大树跑来,大树弯下腰伸出手臂欢迎他的到来”这一画面时,我用语言进行提示:“男孩子来到大树下,他会干什么呢?”当出现下一幅画面“大树和男孩玩‘捉迷藏’游戏”后,我又提示:“玩累了,会做些什么事情?”此时幼儿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日常游戏中的感受带到讲述中,形成新的体验,并积极展开想象,进入下一画面的观察和讲述中。当孩子带着切身体验重回画面进行讲述时,他们中的多数在语言表达上更为丰富、更富有创意。、
第三,教师情感的自然流露有效地感染幼儿的情绪,并在情感互动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如在观察大树与男孩捉迷藏这一画面时,我们一起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孩子模仿角色的行为和创编角色的对话。孩子从中真切地感受到画面营造的氛围,体现大树和男孩双方亲密无间的关系。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年历的构图及组成,引导幼儿自由创作一幅具有某种含义或能表现自己美好祝愿的年历。
2、引导幼儿欣赏年历的主要色调,感受年历不同的气氛。
3、积极参与版画活动,体验其乐趣。
活动准备:各类年历、范画。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上次我们认识了年历,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年历有哪几部分组成?
二、欣赏年历,了解年历的构图及组成。
1、欣赏年历的内容。
(1)引导幼儿分散自由讨论欣赏。
师:这么多画贴在窗上真漂亮呀,现在请你和好朋友一起看看这些年历上画了些什么?(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年历中的主要内容)
(2)集中欣赏,请个别观察几幅典型年历并讲得较好的幼儿交流。
师:你看了哪幅年历,画上画了些什么?
(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相应的年历并展示在黑板上)
2、通过讨论,使幼儿了解年历所表现的含义。
师:刚才我们看了许多年历,每一幅年历上的内容都不一样,那你知道画家为什么要画上这些东西呢?他要表示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小结:原来这些年历都有一定的含义,它可以表示一种祝愿也可以表示一种希望。
3、欣赏年历的色彩,感受色彩所带来的喜庆、吉祥、欢乐的气氛。
4、了解年历的组成
年历上除了图画,还有什么呀?对呀,还有日期。每个不同的月,每个月里还有不同的天数。
三、操作活动
1、我们也来设计一幅年历,先想想你的年历上要画些什么,表达什么愿望,然后想想用哪些颜色可以表现出过年时热闹、欢乐、喜庆、吉祥的气氛,看谁设计得和别人不一样。你设计的是哪个月份的?再把那个月的日历添上去。
2、幼儿创作
四、结束讲评。展示幼儿作品:请你说说你的年历是几月份的?上面画了些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从图中初步体验小美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感受。
2、理解故事内容,讲述小美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经历。
活动准备:
大图书、每人一本小图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引导语:小朋友,你去买东西过东西吗?(请幼儿自由讲述)
2、有个小女孩叫小美,她今年5岁,比你们还小哦!今天她第一次上街买东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二、出示大图书,教师讲述故事前半部分
1、指导语:妈妈叫小美买什么?小美愿意吗?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第二和第三幅图
1)语:小美在买牛奶的路上遇到了什么事?她为什么要躲在墙脚?
2)师:小美摔了一跤,买牛奶的钱还掉了,小美会坚持去买牛奶还是回家找妈妈呢?
三、幼儿自由阅读,教师适当引导。
1、提问:小美有买到牛奶吗?她是怎样买到牛奶的?
2、提要求:安静地看书,从第5页看到第13页,仔细看看每一页在讲什么?
四、理解阅读
1、小美有买到牛奶吗?她是怎样买到牛奶的?
2、刚开始的时候,为什么小美没有买到牛奶?女主人向小美道歉以后,为什么小美还会掉眼泪?
3、小美买到牛奶后是是回家的?她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五、教师完整朗读,幼儿欣赏。
小美在买牛奶过程中说过什么话?两次说的话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
六、情感教育指导语:
小朋友还小,以后也会遇到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参加比赛,第一次离开家,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只要勇敢去面对,就会获得成功。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6
一、主题
手机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幼儿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并对之产生了兴趣。有一天,我班牛牛带来了妈妈不用的旧手机,一下子吸引了许多孩子。怎样用手机?手机有什么功能?手机有哪些牌子?
手机成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内容应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贴近,能符合幼儿的兴趣,满足每个不同幼儿的合理需要。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幼儿生动活泼的主动活动,重视幼儿自身的实践过程,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通过直接体验来学习,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乐趣。于是,我们师生共同产生了手机这一主题。
二、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身边新事物手机的兴趣,乐于主动搜集新的信息,喜欢和同伴交流分享。
2、关心周围生活的变化,为我们的生活越过越美好而感到高兴。
三、活动准备:
1.带领孩子参观手机店。
2.利用家长资源,请爸爸妈妈介绍手机。
3.小记者外出采访活动。
4.幼儿上网搜集信息。
5.师生共同布置缤纷手机世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