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精选】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锦七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一、活动题目
有趣的竹蜻蜓
二、活动目标
通过制作竹蜻蜓,训练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竹签、卡纸(画有竹蜻蜓的叶片)、剪刀、飞机模型、风扇、橡筋、图片(风车、排气扇、轮船的驱动器)等。
五、活动过程
制作竹蜻蜓。
(1)用剪刀剪下卡纸上的竹蜻蜓叶片,并用胶带在中间缠一圈固定。
(2)将竹签插在叶片中间,在竹签穿入叶片的上下处,缠上胶带以作固定。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2.喜欢参与区分生蛋和熟蛋的探索活动,并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探索结果。
3.感知蛋壳艺术美,并对蛋壳工艺感兴趣。
教学重点
喜欢参与区分生蛋和熟蛋的探索活动,并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探索结果。
教学难点
让幼儿能够利用不同的工具区分生蛋和熟蛋,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纸盒,里面有两只玩具小鸡,生、熟鸡蛋每人一枚,盘子若干。
2.手电筒20个、放大镜20个,每个小组一盆盐水;小粘贴、彩笔若干、黑板、粉笔。
3.教师制作的蛋壳工艺品,如不倒翁、脸谱等。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律动:动物怎样叫,师生问答
我爱我的小羊,小羊怎样叫?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
我爱我的小猫,小猫怎样叫?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
我爱我的小狗,小狗怎样叫?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
引导创编:师:我爱我的小鸡,小鸡怎样叫?
2.分组讨论
教师出示小鸡:“可爱的小鸡叽叽叽,小朋友可以观察一下,再提出一个关于小鸡的问题让你旁边的小朋友回答好吗?”
引导幼儿观察并相互讨论,回答对方的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启发思考
提问:小鸡是从哪里来的?小鸡的妈妈是谁?可爱的小鸡是鸡妈妈用鸡蛋孵出来的,是用我们平时吃的鸡蛋吗?熟鸡蛋能孵出小鸡吗?
2.尝试探索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班级:大班
活动时间:10月
设计意图:秋天的到来使得周围的树木发生了一些变化,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也较中班有了较大地提高。班上幼儿近些天来总在谈论幼儿园大门外一颗大树的变化,他们已经观察到树叶和树枝被大风吹下时状态的不同,因此,抓住这个机会我设计了该次活动,通过引导幼儿对其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探索,从而推动幼儿科学概念的获得以及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动手实验发现物体抛向空中后会下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自由落体现象的兴趣;2、幼儿能使用至少两种不同的物体进行自由落体实验,并能观察、记录这两种物体的下落的方式和快慢;3、绝大部分幼儿能用语言正确表述自由落体现象,在活动中能表现出合作的意向和能力。
科学原理:
1、自由落体--自由落体运动源于地心引力,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从相对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它有三层基本含义:物体开始下落时是静止的即初速度V=0;物体下落过程中,除受重力作用外,不再受其他任何外界的作用力(包括空气阻力)或外力的合力为0;任何物体在相同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时,下落时间相同。
2、空气阻力--指空气对运动物体的阻碍力,是运动物体受到空气的弹力而产生的。在现实生活中,自由落体也受空气阻力的影响,其速度,接触面积,空气密度等都会影响空气阻力的大小。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树叶、报纸、沙袋、橡皮擦、记录单、笔。
活动形式:集体教学和个别探索结合活动过程:
环节教学
活动内容
一、引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1、幼儿自由表达已有经验,引发幼儿兴趣。
"说说你们见到树叶落下的情形。"2分钟集体
2、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准确表达观察到的树叶下落现象。
"树叶从空中轻轻的飘落。"2分钟探索活动开展部分
二、探索活动一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幼儿探索自由落体现象
1、教师活动材料,引导幼儿选用1种材料,将它抛向空中,观察下落时的情形;注意:给幼儿活动较大空间,以保证幼儿的安全。3分钟个别
2、请幼儿分享活动体会。
"抛上去后都会掉下来。"2分钟集体三、探索活动二教师材料,引导幼儿比较不同物体落下时不同的状况1、引导幼儿观察2~3种物体落下时的情形,并记录下来。5分钟个别2、引导幼儿分享和讨论:你选用了什么材料?它是怎样落下的?
:不同物体因其形状、重量不同,在空中受到的阻力不同,所以落下的情形不同。3分钟集体
三、探索活动三引导幼儿实验:哪个掉得快?
1、在前面活动基础上,新的材料,要求幼儿两两进行比较,比较之前让幼儿猜想一下:哪个物体掉得快?
2、教师记录表,引导幼儿做实验,验证哪个落得快。
要求:幼儿选择两两比较时,要求同一高度并同一时间放下物体。7分钟个别3、引导幼儿交流实验结果,分享经验,启发幼儿探索:为什么有些物体掉得快,有些掉得慢?3分钟集体结束部分四、教师引导幼儿自由落体现象五、活动延伸1、启发幼儿探索同样重量的物体,不同速度的落下。
2、探讨什么物体不会落下?3分钟集体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蔬菜的食用部位,并尝试进行分类。
2、乐意向同伴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懂得多吃蔬菜身体好。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蔬菜。
2、筐子五个,分别贴有果实、花、叶、根、茎。
关键点:能够按蔬菜吃的不同部位进行分类活动过程:
一、幼儿相互交流喜欢的蔬菜1、幼儿介绍自己喜欢吃的蔬菜2、集体认识,教师出示蔬菜,幼儿讲述名称。
师小结:哦,原来啊,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吃蔬菜。有的喜欢它的颜色,有的喜欢它的形状,也有的是喜欢它里面的营养。蔬菜的营养很丰富,有很多的维生素、矿物质,我们应该样样蔬菜都爱吃。
二、介绍吃的部位,并进行分类1、师:老师也带了自己喜欢吃的蔬菜?你们来猜一猜,好吗?(幼儿猜。)师:老师有个问题考考你们?吃萝卜的时候是吃萝卜的哪个部位呢?
2、幼儿了解蔬菜的各个部分3、出示贴有标志的“蔬菜的家”,向幼儿一一介绍。
4、幼儿按蔬菜吃的部位分类放菜。
5、纠错——看看有没有找错家的蔬菜宝宝?为什么?
6、小结:原来有的蔬菜要吃它的根,有的要吃它的茎,有的吃它的叶,还有的吃花和果实。
三、延伸活动1、幼儿游戏:蔬菜对对碰2、经验积累:莴笋、荸荠吃的是哪个部位呢?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几种蔬菜,知道其名称和外形特征。
2、丰富幼儿相应知识,引导幼儿学会按植物食用部分的不同名称分类。
活动准备:
芹菜 萝卜 白菜 花菜 玉米 茄子实物各一
各种蔬菜图片每组一套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今天蔬菜宝宝们要开一个联欢会,想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参加,你们愿意吗?
(二)集体学习活动。
1、分别出示各种蔬菜,引导幼儿认识各种蔬菜,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它们的外形特征和各种吃法、味道等。
2、蔬菜宝宝们都出场了,可是,它们却为了"比谁的贡献大"吵起来了。有的说:"我的贡献比你大,人们可以吃我的根。"有的说:"我的贡献最大,我开的花人们最爱吃,营养可丰富了。"就这样,它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吵起来了,谁也不肯让步,怎么办呢?
3、小朋友们快来做调解员,帮它们分分类、评评理吧!
4、教师手拿实物,以蔬菜宝宝的口吻分别介绍自己的特点:
芹菜:我是芹菜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杆(茎),我的杆又鲜又嫩又好吃。
萝卜:我是萝卜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根,我的根营养丰富,还有杀菌的作用呢。
白菜:我是白菜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叶,我的叶子又大又白又水灵,真好吃。
花菜:我是花菜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花,我的开的花好看又好吃,还有抗癌功能呢。
茄子:我是茄子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果,我的果实又黑又亮,营养也很丰富。
玉米:我是玉米宝宝,人们最爱吃我的籽,我的籽煮熟了香喷喷的,可好吃了,人们还说我是一种保健食品呢。
5、它们都作了自我介绍,小朋友们来给它们评评理吧。
(引导幼儿认识蔬菜的根、茎、叶、花、果、籽六种不同组成部分,知道各种蔬菜都可以为人们提供不同的食用部分,每种蔬菜的营养都很丰富)
6、蔬菜宝宝们说: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评得也很有理,它们都成了好朋友,高高兴兴地去参加联欢会了。
(三)分组学习活动。
教师:蔬菜宝宝还有许多好朋友,你能帮它们分别找到好朋友吗?
(引导幼儿按蔬菜不同组成部分分类)
(四)评价活动。
请分得又快又对的一组幼儿选一名代表上来演示,师作适当评价。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一、活动题目
大班科学教案――天然“胶水”――水
二、活动目标
通过周围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使幼儿感知身边湿的物品与干的物品的不同特性。培养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盘子、水、树叶、花瓣、小纸片、熊猫纸片、布、毛线、塑料布、地毯、吹塑纸剪成的各种图形、手套、盘子、用布剪成的各种面具、画好的大灰狼等。
五、活动过程
试一试:哪张纸片能吹动起来?
方盘子里放干纸片,圆盘子里放湿纸片。
(1)干的.纸片容易被吹起。
(2)湿的纸片不容易吹起。
探究的问题。
(1)熊猫能站在指尖上吗?
①在手上蘸点水就能让熊猫纸片站在指尖上。
②干的熊猫纸片不能站在指尖上。
③手上有唾液、汗水也能让熊猫纸片站在指尖上。
(2)戴干、湿两种不同手套有什么感受?
①湿的手套不易戴也不易脱。
②干的手套容易戴也容易脱。
幼儿讨论:生活中的现象。
(1)裤子尿湿后不易脱下来。
(2)下雨淋湿衣服后也不易脱下来。
(3)洗澡后马上穿衣服会很难穿。
画一画:把自己探索的过程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六、拓展思路
雨后让幼儿做值日生,感知湿的落叶粘在地上不好扫,也不容易吹走,请幼儿提出解决的办法。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后,能产生静电的现象。
2. 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泡沫板、碎纸屑、塑料尺、气球、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等。
活动过程
1.“变魔术”活动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用“神奇”的泡沫板吸起碎纸屑。
2..幼儿自由操作,引导幼儿想一想、试一试怎么做才能让泡沫板把纸屑吸起来。
3.教师示范泡沫板吸起纸屑。教师用泡沫板在衣服上擦呀擦呀,边做边说,纸屑起来吧!
总结:
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泡沫板在衣服上来回摩擦产生了一种电,叫静电,所以能把小纸屑吸上来。
4.幼儿再次操作,体验操作成功的快乐。
分别请操作成功和不成功的幼儿操作示范。
总结:摩擦时时间要长一点,速度要快,就容易产生静电,吸起碎纸屑。
5.幼儿分组操作,尝试泡沫板、塑料尺和气球可以和哪些别的东西摩擦产生静电。
发现:泡沫板、塑料尺和气球跟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摩擦都可以产生静电,将纸屑吸起来。
6.发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脱衣服时听到了滋啦滋啦的声音。梳头发时,头发被梳子吸起来。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里提供毛皮、丝绒、铁梳、木梳等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供幼儿继续探索。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内容:
神奇的光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奥秘的兴趣。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点:
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活动难点:
能理解浅显的光的特性原理
活动准备:
1、水、玻璃杯、小镜子、水盆、硬币、手电筒
2、活动记录表:(光的特性、光的用途)每位幼儿两张
3、多媒体课件:各种照明灯、浴霸、歌厅里的灯光、装饰的彩灯、港口和马路上的信号灯。
活动过程:
一、了解光的种类:
1、设置场景(使室内变暗)师:提问:
小朋友,屋里为什么变暗了?
幼儿:“没有光了,所以屋里变暗了”(打开灯)提问:为什么屋里又亮了?幼儿:因为有灯光了,所以屋里变亮了。师:那么,你能说说你都见过那些光呢?
2、幼儿说出自己见过的那些光(太阳光、月光、星光、灯光、闪电光、x光、火光、激光、荧光棒、萤火虫发出的光等等)。
教师小结:让幼儿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自然光:像太阳光、月光、星光、火光、闪电光、萤火虫的光是自然界产生的光叫自然光。
★人造光:像灯光、激光、x光、萤光棒的光是人们制造出的光叫人造光。
二、认识光的特性、探索光的特性:
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光是怎样走路的?
实验(一)将活动室窗户遮住使室内变暗,打开手电筒,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走路的?幼儿(手电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
师小结:这是光的第一个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生活中有很多光都是直接就射过去的,比如:太阳光、月光、手电筒的光、应急灯的光等等,因此,这种光的照射过程成直线的现象称之为直射现象。
实验(二)让幼儿在有阳光的地方玩小镜子、水盆里的水。师:小朋友边玩观察光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发现小镜子反光,发现水盆里的水也反光、发现小镜子让光拐弯了)。
师小结:这叫光的第二个特性:光的反射性。
实验(三)把硬币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导幼儿观察硬币和筷子的变化,幼儿(我发现筷子弯了、我发现硬币从玻璃杯侧面看变得很大,从玻璃杯的上面看没变)。
师小结: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太阳光会照在地上,我们身上,也会穿过清水照进水里,可是水和空气不一样,光钻进水里,走得慢了,也发生了一点变化,我们的眼睛看下去,水里的筷子好像变弯了,其实是光在和我们做游戏呀!是光的第三个特性:光的折射
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并让幼儿做记录。
三、讨论光的用途:
师:人们利用光的这些特性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1)、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娱乐、装饰、用作信号等。
2)、让幼儿说说自己还知道光有哪些作用?作手影、帮助找东西。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诊疗、美容、科考、照相、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3)、鼓励幼儿长大后探索、发现更多的没有被人类发现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造福人类。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光的用途画到记录纸上。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