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教案

发布于:2021-06-12 16:28:04 作者:

【热门】幼儿园教案模板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幼儿园教案模板汇总十篇

幼儿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5月的第一个双休日就是母亲节

  2、通过活动让孩子们知道母亲的辛苦,知道感恩母亲。

  3、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4、体验节日的快乐氛围。

  活动准备:

  1、让幼儿了解母亲节的意义。

  2、让幼儿学习说:"祝妈妈母亲节快乐!妈妈您辛苦了"

  3、练习舞蹈《让爱住我家》

  4、准备气球(每个幼儿一个)

  5、音乐《让爱住我家》《让爱传出去》《感恩的心》

  活动进程:

  1、先安排各班幼儿家长按班级在户外场坐好。

  2、16:50时组织幼儿在幼儿园一楼排好队,并给幼儿发放气球。

  3、当《让爱传出去》的音乐响起的时候各班教师按学、大、中、小的班级依次慢慢的把所有的妈妈围在中间,(要求教师安排幼儿自己找到自己的妈妈或家人)

  4、把手中的气球献给妈妈、拥抱妈妈、或亲吻妈妈、给妈妈说一句贴心的话。

  5、让幼儿去邀请自己的妈妈来一起跳舞蹈《让爱住我家》

  6、活动结束

  注意事项:

  1、如遇天气不好的情况地点变动为(幼儿园三楼多功能活动室)

  2、幼儿先把家长们围到教师再安排幼儿找到自己的家人

  3、活动当天一定要通知家长到位(以免有个别幼儿没有家长陪同做活动),如有特殊情况家长未到得幼儿教师要安排好幼儿在自己的身边,告诉他先把礼物收到等妈妈到了再送给他。

  4、活动结束后一定要注意家长未到的幼儿。

  小百科:回眸中华民族的历史,孟子母亲仉氏是最突出的中华贤母形象,在孟子三岁丧父后,她就担负起教养孟子的全部责任。“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传颂了两千多年,从孩子成长的外部环境到学习的内部规律,她都注意到了,终于使孩子成了大器,她自己成为教育子女的母亲典范,被誉为“母教一人”,到现代仍传为懿范,孟母堪可作为中华母亲节的形象代表,用以彰显母亲的伟大和伟大的母爱,激励一代代母亲,激发作为人子的爱心、孝德。

幼儿园教案 篇2

  教学活动表

  班级:小一班第六周

  活动时间

  星期二

  活动内容

  梳洗(艺术)

  活动目标

  1、体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乐趣。

  2、能够大胆的在同伴面前表演律动。

  3、熟悉曲子节奏,能够跟着音乐做刷牙、洗脸、梳头等动作。

  活动准备

  有一定的模仿能力;教学音带《梳洗》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1)提问:我叫兰兰,这是我的家,你们猜猜我起床后会做什么事情?

  (2)幼儿讨论兰兰起床后可能会做的事。

  2、教师表演律动。

  (1)教师分解示范动作并提问:兰兰起床后干什么了?

  (2)幼儿自主模仿。

  3、幼儿学习律动。

  (1)幼儿跟音乐在教师的带领下表演律动。

  (2)鼓励幼儿大胆上前表演给大家看。教师引导:谁愿意表演给大家看?

  4、引导幼儿回忆生活经验。

  (1)教师引发幼儿讨论:你们自己会穿衣、刷牙、梳头吗?你们还会做一些什么事情?

  (2)教师将幼儿的回答即兴编成律动,请幼儿欣赏,鼓励幼儿自主模仿。

  活动反思

  模仿是孩子们特别热衷的事情,而且孩子们都很喜欢律动表演,我们班的孩子相对能力较强,于是我让她们自己来创造动作,并相互模仿一下同伴的动作,再把他们自己的动作串编成律动,这样一来孩子们也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因为整体表演有三段,所以在学习的时候显得有点儿过长需要分段进行学习。

幼儿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演示教具,教师与幼儿的活动,进行口头加法练习,理解8的加法的意义。

  2、培养幼儿计算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

  3、理解8的加法的互换、互不规律。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幼儿加强练习8的加法运算的准确性。

  2、难点:锻炼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辨别能力。

  活动准备:

  1、挂图、雪花片、作业纸、贴图。

  2、8以内的数字头饰、音乐游戏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组织教学,老师戴8的数字头饰走进教室,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带来

  了数字娃娃8跟我们一起学习,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一)以对歌的形式来复习8的分成,先按互补关系,再按互换关系。

  老师:小朋友我问你8可以分成1和几?

  幼儿:刘老师告诉你8可以分成1和7……

  老师:小朋友我问你8有几种分合法?

  幼儿:刘老师告诉你8有7种分合法。

  (二)学习8的加法

  1、老师出示挂图,让幼儿观察,引导幼儿按花的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边观察边列出加法算式:

  图上有1朵黄花7朵红花一共有几朵花?

  1+7=8

  图上有2朵小花,6朵大花,一共有几朵花?

  2+6=8

  图上有3朵圆形的花,5朵椭圆形的花,一共有几朵花?

  3+5=8

  图上有4朵兰花,4朵紫花,一共有几朵花?

  4+4=8

  2、 实物练习

  分给幼儿每人8个雪花片,让幼儿边数雪花片,边填写上作业纸上相应的数字。

  3、老师巡回指导幼儿操作,对表现好的幼儿奖励贴图,差的幼儿加强指导。

  4、游戏:找朋友

  老师分发给每个幼儿一个数字头饰,音乐想起来,小朋友们去找和自己合起来是8的数字成为好朋友。游戏可交换头饰进行。

  5、引导幼儿观察一下自己的周围及教室里有什么物品合起来是数字8,回家后也可练习运算,如:糖、苹果、饼干、玩具等等。

  三、结束部分:

  老师讲评上课情况,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差的幼儿进行指导鼓励,结束本节课。

  活动反思:

  在以后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要多采用游戏的形式,因为幼儿对游戏是最感兴趣的,最能吸引他们,游戏的形式可以使幼儿对数学活动更感兴趣,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爱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幼儿园教案 篇4

  设计思路:为了让幼儿了解秋天的特点,我请家长在自然角投放了一些秋天的农作物,象花生、黄豆、绿豆、米等。许多家长为了方便就用各种各样漂亮的瓶子装着过来。一天早上,我和孩子在自然角进行观察时,许多小朋友把那些装有各种豆子的瓶子拿着摇晃,发出各种响声,看着孩子的举动,本来想发火的我及时的调整了自己的想法。我想:平时都是我在引导孩子观察自然角的,今天,我想看看孩子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果不其然,在这过程中,叶梓询拿的瓶子里面的豆子较少,他的瓶子发出的声音最大,而湘湘的却因为瓶子里装满了花生发不出声音。湘湘急着跑过来问我:老师,为什么他的瓶子会响,我的却不会?新《纲要》指出,要以问题引领幼儿进行探索,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为幼儿探索和经验的建构提供适宜的支持性引导。我没有直接回答幼儿的问题,而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幼儿回家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答案,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一、活动目的:

  1、在学习,操作中,了解豆子在瓶中没有装满时能发出声音;装满了却不能。

  2、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获取经验。

  3、积极参与交流,乐于把探究各种各样的结果与同伴分享。

  活动准备:

  各种瓶子,花生、绿豆、红枣、米、汤匙、纸张、盘子等。

  二、活动过程:

  1、以问题“豆子装在瓶子里,为什么有的会响,有的不会呢?”引入,请幼儿谈谈自己回家寻找的答案。

  (由于是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许多幼儿回家后都很积极的寻找答案,有的问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实验。当然,老师在其中是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把今天的发现让父母做一个了解,以便父母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大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2、向幼儿介绍各种操作材料,请幼儿进行操作,验证幼儿的答案。

  ①根据幼儿提出的方法,请幼儿进行操作。

  师: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②重点在幼儿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指导幼儿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幼儿发现瓶子里的豆子如果装满了就没有声音了。

  (在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又有了新的问题的提出:怎样才能更好地豆子装到瓶子里,而不让豆子掉下来呢?)

  3、请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请幼儿把自己装好的瓶子与同伴进行交流,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换瓶子,试试对方的瓶子,并能把自己实验的结果与同伴分享。

  4、小结:豆子在没有装满时,能发出声音;装满时不能。

  (针对操作过程中幼儿发现的问题—怎样把豆子装到瓶子里,豆子才容易掉下来呢?引导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

  活动延伸:怎样把豆子装到瓶子里?

幼儿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2.初步了解影子的作用,引发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

  3.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影子,画影子

  2.白纸、手电筒、胶水若干,记录纸人手一份。

  趣味练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谈话: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儿探索欲望。

  教师:你知道影子是什么样的吗?

  今天我们准备了不一样的材料,你可以选择喜欢的材料玩一玩、画一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二、展开

  1.幼儿操作玩影子,了解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个别幼儿演示并介绍记录结果)

  教师:当光线位置变化了,影子会变;当物体位置变化了,影子同样会变。

  课件:图片-树林影子

  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课件:图片-影子

  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2.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玩“影子棋盘”。

  玩法:幼儿两人一组,分别选择红方、蓝方。

  轮流把中间的水彩笔的影子照在对方的棋盘标志上,影子的最远处停在不同的标志上可以得不同的星数,比一比谁的星最多。

  3.影子在日常生活各种运用。

  师:影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什么时候不需要影子?

  4.趣味练习:找影子

  观察图片中的影子,都是谁的影子呢?用剪纸把它贴出来。

  三、结束

  趣味练习:画影子

幼儿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安静地倾听散文。

  2、初步理解散文的内容,产生喜欢园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蓝天背景图一幅、月亮阿姨一个、星星若干个。

  2、月亮阿姨头饰一个、星星头饰若干个。

  3、配乐散文录音带、欢快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星星来做客,导入课题。

  1、演唱歌曲《满天都是小星星》

  2、教师:今天带来了一个我们早就认识的朋友,这个朋友它藏在我们刚刚唱过的歌里,你猜它会是谁?

  对,是可爱的小星星!(出示纸偶星星一个)

  星星:我是一颗小星星,大家好,我从天上来,小朋友你们知道天上是怎样的吗?

  那你们知道天上有什么吗?(请说说天上有什么?)

  3、教师:小星星,天上是不是有好多好多好玩的东西啊?

  星星:对呀,天上可好玩了,有好多好多的东西。那你们知道我什么时候出来吗?(晚上)

  我每天晚上出来玩,我还在蓝天幼儿园上学,我有好多好多的朋友,你们想听听我们园发生的有趣的事吗?

  二、听录音。

  1、 教师念一遍散文

  教师:你听到了什么?

  2、再欣赏

  教师:那我们再来仔细地听听好吗?

  倾听散文(前半段)提问:

  (1)小星星的幼儿园是怎样的?(好蓝好蓝的园)

  (2)蓝天园上有小朋友吗?它们是谁?(小星星)

  (3)那这些“小朋友”在干嘛呢?(这个走过来,那个走过来,好象在游戏,好象在跳舞)

  它们开心吗?(它们玩得可开心了!)

  (4)那蓝天幼儿园有吗?是谁呢?(请自由说)

  教师:那让我们接着听蓝天上的园吧!

  3、倾听散文(后半段)提问:

  (1)现在谁出现了?(月亮阿姨)

  (2)她来干嘛的呢?(给小星星讲故事)

  小星星们怎样呢?(玩累了,听故事)

  它们喜欢听吗?(喜欢,它们静静的听得入了迷)

  (3)那蓝天幼儿园有吗?是谁呢?(是月亮阿姨)

  那月亮阿姨象不象我们园的呢?我们再好好地来听一下好吗?

  三、角色表演。

  教师:你们喜欢蓝天幼儿园吗?那你们也想做一回小星星吗?

  那我们跟小星星一起来做一回蓝天上的幼儿园的小朋友好吗?做月亮阿姨。

  附散文:

  蓝天上的幼儿园好蓝好蓝的天空,好蓝好蓝的幼儿园。

  好多好多的星星,好多好多的小朋友。

  啊,小星星就是幼儿园里的小朋友。

  你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这个走过来,那个走过来,好象在游戏,好象在跳舞。

  月亮阿姨在一旁笑眯眯。

  玩累了,玩累了。月亮阿姨就讲故事,小星星听呀,听呀,静静的,静静的,听得入了迷。

  小娃娃抬头看呀,看呀,也想听听,听听月亮阿姨讲的故事,是不是也像幼儿园老师讲的一样好听。

幼儿园教案 篇7

  午睡起床后,孩子们都像往常一样安静而有序地整理着衣物。忽然,一阵哭声传来,我循声望去,原来是菲菲在哭。

  我向菲菲走去,只见菲菲边哭边说:“把它拿掉!把它拿掉!”“把什么拿掉?”我不解地问。“就是把它拿掉!”菲菲仍闭着眼睛哭着说,并下意识地将头扭向右侧,不敢往左侧看。菲菲究竟要把什么拿掉呢?我带着疑惑搜寻活动室的每个角落,目光停在了离菲菲床较远的一面墙上,墙上贴着我们在中午刚做好的两头狮子的图案,它们的形象确实有些夸张。

  “是把它们拿掉吗?”我指着墙上的狮子问菲菲。

  “是的!把它们拿掉!”菲菲肯定地回答。

  “它们是什么?为什么要拿掉?”我问。

  “它们是狮子,我不喜欢。”

  “为什么不喜欢?”

  “它们长得丑!”

  “它们头上有那么多小辫子,多好看呀!怎么会丑呢?”

  “它们就是丑!我不喜欢!”

  我明白菲菲并不是因为狮子丑,而是因为害怕。于是,我又问:“那它们是真的,还是假的?”

  “是假的!”菲菲很明确地回答。

  “既然是假的,我们去摸一摸吧!”说着,我就抱着菲菲向那两头“大狮子”走去。

  当我带着菲菲伸手摸狮子时,菲菲的情绪平静多了,并高兴地告诉我:“是假的!”

  我接着问道:“还害怕吗?”

  菲菲笑着摇摇头说:“现在不怕了!”

  菲菲是个比较胆小的孩子,但她在与我的对话中始终没有正面回答是因为害怕而要拿掉墙上的狮子,只是说“不喜欢”“狮子丑”。其实,菲菲潜意识里还是觉得让别人知道自己胆小是难为情的。

  要帮助菲菲克服害怕的心理,就应该让她去面对,去证实她所害怕的东西其实并不可怕。我抱她去摸“狮子”就是出于这个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菲菲从根本上消除害怕心理,并且今后再遇到类似事件时,她也会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能以同样的方式去克服面临的情绪问题。

幼儿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童谣内容,采用各种节奏形式展现童谣的不同风格。

  2.通过游戏形式巩固童谣内容,让幼儿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课件、小鹿飞飞圆字卡、找好朋友相靠着坐。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形式引出课题师:小朋友又到了快乐的童谣时间了。今天会是哪只小动物来到我们班呢?请个小朋友来玩猜拳游戏,谁赢了,谁猜。猜对了,它就会现原形。放课件遮挡住小鹿,让幼儿利用猜拳游戏进行猜动物。(老师先和小朋友互动玩,再请小朋友与小朋友互动玩,最后集体玩一玩)。咕噜咕噜,嘿!咕噜咕噜,嘿!猜对啦!是小鹿。

  (二)深入课题,理解童谣内容第一部分1.师:你们都有自己的小名吗?(请幼儿说一说小名),小鹿也有自己的小名,它的小名叫什么?听录音。(对了,我就是小鹿飞飞。)小鹿的小名叫飞飞。

  2.师:你们平时爱吃什么饮料?(幼儿自由答)3.师:小鹿爱喝什么饮料呢?(出图咖啡)4.师:想想它喝完咖啡会变成什么?(魔鬼)5.师:老师把它连起来说一说。(说出童谣第一部分内容)6.师:小鹿飞飞有几个字呢?(4个)7.师:那刚才老师念的时候,这四个字是哪两个字连在一起的,谁来摆一摆?

  XXX、XXX、XXX、XXX、XXX、XXX等等8.请个别幼儿上来摆一摆。

  9.幼儿边念童谣边根据图打节奏。

  10.老师分别出示布、锤、剪,提问并让幼儿学一学。

  11.教师带幼儿一起玩一玩。

  12.完整地欣赏一边课件。

  13.幼儿完整地念一遍。

  (三)玩游戏巩固童谣1.这里面还藏着个好玩的游戏呢?想不想玩一玩。

  2.先请个别幼儿上来演示着玩(边念童谣边打节奏——相似石头、剪子、布的游戏)3.幼儿之间相互玩一玩。

  (四)幼儿创编童谣玩游戏。

  附童谣:小鹿飞飞小鹿飞飞,爱喝咖啡,喝完咖啡,变成魔鬼,咕噜咕噜布,我会出布,咕噜咕噜锤,我会出锤,咕噜咕噜剪,我会出剪。

幼儿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厚薄、高矮、粗细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

  2、发展幼儿思维的可逆性、传递性和双重性。

  3、培养幼儿爱动脑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7张厚薄不同的图书图片;7张高矮相同、粗细不同的树干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老师这里有一些你们的好朋友,想不想知道是谁呀!

  二、基本部分

  1、厚薄的排序(出示厚薄不同的图片,7张)。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可是他们没有名字,很伤心,我们来帮他们把名字起了好吗?<让幼儿按照从薄到厚的顺序〉你们看看那一本书是最薄的?它就叫老小。我们把老小送回家,剩下的谁是最薄的?那它就是老六。再看看剩下的谁是最薄的?……下一个应该是谁呢?……依此类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能够找到一个既快又准确的方法。 他们又要出来玩了,这次他们是老大现出来的(让幼儿自行操作,用每次都选出最厚的方法按从厚道薄的顺序排列)

  2、粗细的排序这些书门出来玩,感到很累,这个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些树桩。他们就商量在树桩上坐一会儿,休息一下,可是他们应该怎样安排呢?(出示7张高矮相同、粗细不同的树干图片)他们想把这些树桩按从细到粗的顺序排,怎样排?引导幼儿用前边的方法,依次找到最细的方法进行排序.这时,他们想换换位置,把这些树桩从粗到细排,哪有怎样排?请几个幼儿用相同的方法上来亲自操纵,进行排序。

  高矮排序 他们玩得很开心,你们想不想也出去玩?但我们要排队才行。

  将全班幼儿按人数分成六组,进行从高到矮,从矮到高排序

  结束部分:排好队,和幼儿一齐开火车出去。

幼儿园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做小实验,初步体验量的守恒。

  2、懂得做实验后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的结果。

  3、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地进行实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从杯中倒水的经验。

  2、物质准备:——教具:一粗一细两个杯子,里面分别装有不同水位的水。

  3、——学具:粗细不同的杯子若干(数量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其中粗杯子里盛有兰色的水,细杯子里盛有红色的水),粗细不同空杯子若干(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一半)。

  活动过程:

  一、哪个多哪个少?

  ——教师(出示粗细不同的杯子):这两个杯子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杯子有粗有细。

  ——教师:杯子里面有什么?你觉得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吗?哪个多哪个少呢?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

  ——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思考实验方法

  ——教师: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猜得对不对呢?

  ——鼓励幼儿思考,并提出建议。师幼归纳多种方法,并引导幼儿分析这些方法中哪些可行,哪些方法有难度,现在没办法做。鼓励幼儿发现借助空的第三只杯子可以了解两杯水是否一样多。

  三、幼儿操作活动

  ——两位幼儿共同做实验,一人拿一杯水,然后再取一个空杯子。先猜猜两杯水是否一样多,谁多谁少,然后再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了解幼儿的实验方法。

  如,

  方法一:一幼儿先将自己杯子中的水倒入空杯中,做一个标记后把水倒回去。另一个幼儿幼儿再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二:一幼儿在自己杯子的水位处作标记,然后把水倒入空杯中,另一个幼儿将自己杯中水倒入做标记的杯子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三:如果幼儿取的空杯与其中某幼儿的一个杯子一样大小,则可以让另一幼儿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两杯水放在一起直接比较水位的高低…

  ——提醒幼儿实验时注意慢慢倒入,不要将水泼出来。同时要将杯中水全部倒完。

  四、我们的实验结果。

  请幼儿介绍实验的结果,引导幼儿发现,光用眼睛看,结果不一定正确,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正确的结果。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上一篇:中班教案

下一篇:幼儿园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