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关于大班教案模板集锦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处理远近的关系和画法,用画来表示国庆节。
2.在绘画中体验国庆节带来的快乐。
教学准备:
1.教师范例
2.记号笔、蜡笔等
3.天安门挂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合理地布置画面,初步学习处理远近的关系和画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示范讲解法、谈话讨论法。
开始部分
1.活动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天安门挂图。
“这上面是什么?它在中国的什么地方?”
(2)天安门这么漂亮,是要有什么节日吗?你们知道国庆节是什么节日吗?你们喜欢国庆节吗?
基本部分
1.出示图片,了解国庆节。
“你们看,国庆节那天我们都是怎么庆祝国庆节的呢?”
2.出示范画,引导幼儿学画。
(1)师:你们觉得国庆节开心吗?想不想用自己的蜡笔画出来呢?
(2)出示范画。
“你们看,老师就先把我自己想怎么过国庆节的场景先画了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提出要求:把自己的事画出来,画得时候要注意画面内容的安排,近处的东西画大点,画在下面;远处的东西画小点,画在纸的上边。
3.幼儿自由作画。
提醒幼儿注意画面的远近关系。
4.教师巡回指导。
结束部分
1.交流欣赏自己设计的标志。
(1)“请你们来说一说你画了什么?要表现什么内容?”
(2)互相欣赏作品。
教学反思:
通过分享交流自己对我们国家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天安门的介绍,孩子们对我们国家的认识更加深入了。随着孩子们对我们国家认识和了解的深入,孩子们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了。活动中,我们绘画了天安门,远处的话的小,近处的画的大。我进行了示范,一些孩子以及可以掌握这种画法,但是一些仍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画,我下次应再进行个别指导。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背景:
在进行有关“马”的主题活动时,为了进一步促进幼儿加深对马的认识,我结合了二胡独奏曲《赛马》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它是我国著名的民乐乐曲,不失为幼儿音乐欣赏的好教材。我将一首结构比较复杂的器乐曲诠释成特定的情景表演,让幼儿去了解它、接纳它、表现它,运用多通道参与理论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欣赏、律动、打击乐演奏活动让幼儿自发的投入到听、说、想、做、演的活动中来,进行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从而生成本课题。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木偶表演,欣赏乐曲《赛马》,根据音乐形象和情绪,`用筷子随节拍较投入地进行表演。
2、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和提供的材料,积极探索尝试用筷子不同的敲击方式,并探讨其他乐器如何进行合理的匹配,创造性的表现自身对音乐的感知。
3、培养幼儿对欣赏乐曲的兴趣及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四种颜色(红、黄、白、黑)的木偶马饰,二胡曲《赛马》,共四组幼儿人手两把筷子,串铃,圆舞板,小铃,实物二胡。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老师:在一片美丽的大草原上奔跑着四匹骏马,一匹红马、一匹黄马、一匹白马、还有一匹黑马(相继出现马饰),看----它们来啦!(两位老师手持马饰,随乐进行木偶操作)幼儿边听乐曲,边欣赏木偶表演。
二、分析音乐,将音乐情境化。
<1>师幼讨论:刚才的`音乐听了有什么感觉?你们看到它们在干什么?幼儿回忆刚才的情景表演,讨论音乐情节。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对,刚才小朋友看得很仔细,听得很认真。这首音乐听上去很欢快、奔放,表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群马飞奔,你追我该的动人场面。
三、幼儿根据音乐情节大胆表现音乐。
<1>教师示范随乐用筷子敲奏。
①教师:你应该表演什么颜色的马?为什么?幼儿:我坐的是红色的椅子,就扮演红色的马。
②教师:你怎样表演马在奔跑?
幼儿1:我可以象骑马的叔叔那样挥鞭;
幼儿2:我可以喊“驾——”
<3>幼儿听音乐,分组用筷子演奏。
①教师出示小乐器:圆舞板、小铃、串铃。手持木偶马饰:刚才四匹马奔跑时,哪里发出声音?哪种乐器最象马铃声?(串铃)加在单独演奏,还是集体演奏的地方?(集体);哪种乐器最象马蹄声?(圆舞板)加在单独演奏,还是集体演奏的地方?(单独)
②各请两位幼儿分别加奏串铃和圆舞板,全体幼儿共同演奏。
四、小结:
今天我们大家共同欣赏了我国著名的民乐乐曲《赛马》,它是由弦乐器二胡演奏的,好听吗?下次老师再次带领你们欣赏优美的二胡曲!(出示二胡实物,让幼儿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1、让孩子明白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假日之一,有其奇特的教学与习俗习惯。
2、明白"重阳节"的来源。
3、让孩子明白"敬老爱老"是祖国的光荣传统,要敬爱长辈。
4、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5、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教学预备:
1、音乐"常回家看看"
2、剪辑中央电台夕阳红栏目里,百岁长辈美好生活的绝妙片断。
3、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请孩子听歌曲"常回家瞅瞅":
交流:
1、你们刚听到的是什么歌曲?
2、歌曲中表现的是啥内容?
(小孩与大人一块儿探望长辈,回家团聚的场景)
3、导出长辈节:我们孩子有自个儿的节假日,长辈亦有自个儿的节??日,推荐(农历9月九日)即是长辈节。
4、你们明白长辈节是怎样来的吗?
二、推荐重阳节的来历:
1、长辈节也称重阳节,相传在中国古时候有一个叫恒景的名士,9月九日那一天,全家一块儿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那时听说這樣可避邪。所以,重阳节登高之后就渐渐构成一种习俗。打那之后,在九九重阳这一日有很多诗人都做诗来纪念。
2、播放古诗《9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幼儿学习这首诗。
三、自制礼物送给家中的长辈。
教学反思:
我园历来重视家园共育,加强德育工作。为了使这一良好的传统继续传承下去,萌发孩子主动关爱爷爷、奶奶们的愿望,增进和爷爷奶奶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我们此次加强了节日氛围的营造。
小百科: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大班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感受A段音乐的欢快B段音乐的优美,体验共同演奏的乐趣,
2.探索歌曲的表演动作,以及演奏时乐器的配置方案。
3.讨论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案,根据乐曲的变化设计配器方案,学习用不同的乐器来表达音乐的不同情绪,能够用铃鼓、碰铃、圆舞板、双响筒等乐器演奏歌曲。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会唱歌曲《郊游》。
2.铃鼓、碰铃、圆舞板、双响筒等乐器。
三.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进一步感知歌曲结构的情绪。
(1)这首歌有几段? 哪几段是一样的? 第一、第三段音乐听起来怎么样?
(2)第二段音乐怎么样?
2.创编动作。
(1)在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卡片画面进行讲述后,鼓励幼儿探索用什么动作表示手拉手、很高兴去郊游的情景。
(2)鼓励幼儿探索怎样表演第二段音乐中表现的优美景色。
(3)老师根据幼儿想象的动作组合成歌表演,并进行集体练习。
3.讨论配器方案,为歌曲伴奏。
(1)请幼儿思考用什么乐器演奏音乐优美部分?
B段的比较抒情,可以延长的,适合用什么乐器?
(2)请幼儿思考用什么乐器演奏音乐大家欢快地去郊游的部分?
提示幼儿A段脚步的适合用双响筒
(3)请幼儿看老师指挥做现用乐器的模仿动作,用乐器看指挥演奏。
(4)请幼儿和小伙伴交换乐器看指挥演奏。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引导幼儿用活泼、轻快的声音演唱。
2、引导幼儿会看歌词图谱学认歌词,能理解歌词。
3、复习认读词组:蜜蜂、蝴蝶、捉迷藏、热闹。
活动准备
1、 热闹的大街的照片、歌词图谱
2、字卡:蜜蜂、蝴蝶、捉迷藏、热闹
3、磁带、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听《郊游》音乐进活动室。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到大街上去看一看。
二、 利用课件进行教学
1、出示大街上的照片,提问:
这是什么地方?
上面都有什么?
人们看起来怎样?
街上的人很多,车也很多,看起来怎样?
2、学习歌曲《热热闹闹的大街上》
(1)欣赏歌曲一遍。
提问:这首歌听起来怎样?
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2)再次欣赏,幼儿跟音乐拍节奏。
提问:为什么说你们是小太阳?
(3)出示歌词图谱。
复习认读学过的字、词。重点复习:蜜蜂、蝴蝶、捉迷藏、热闹。
按节奏朗诵歌词。
(4)整体跟唱。
提醒幼儿用较小的声音跟唱。
要求幼儿会边看图谱边唱,提醒幼儿用活泼、轻快的声音演唱。
3、鼓励幼儿根据歌词大胆地边唱边表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