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发布于:2022-04-06 14:58:46 作者: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精选1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精选18篇)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变化。

  2、积极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活动准备】

  1、绘本《小蓝和小黄》ppt。

  2、红、黄、蓝三种颜料水各10瓶、一次性塑料杯、色卡、毛巾、纸巾。

  【活动过程】

  一、故事《小蓝和小黄》导入

  故事讲到小蓝和小黄抱在一起变成绿色时,请小朋友想一想,他们会跟爸爸妈妈怎么说这个好消息?

  二、投放蓝色、黄色颜料瓶,请小朋友动手验证,蓝色和黄色抱在一起是否真的会变成绿色。

  1、请小朋友分组,进行配色活动。(做好常规要求)

  2、请小朋友说一说,变出的是什么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3、教师小结:蓝色和黄色抱在一起真的会变成绿色(出示色卡)。绿色真漂亮,让我想到了气球是绿色的,你们想到什么是绿色的?

  三、再投放红色颜料瓶,请幼儿进行配色游戏,感知多种配色方案

  1、请小朋友分组,进行配色活动。(做好常规要求)

  2、请幼儿交换场地,进行另一种配色活动。

  3、请小朋友说一说,变出的是什么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4、教师小结:蓝色和红色抱在一起会变成紫色,黄色和红色抱在一起会变成桔色(出示色卡)。紫色真漂亮,还有什么物品是这个颜色的?你还知道什么漂亮的颜色?

  四、到室外找颜色

  是啊,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所以我们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我们到外面去找还有什么漂亮的颜色,好吗?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1.交流材料,回忆经验

  从孩子们对吹泡泡特别感兴趣入题,询问小朋友还找到了哪些会变泡泡的东西,并请他们跟好朋友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带来的材料。

  2.分类介绍,丰富经验

  (1)请小朋友向大家介绍各自带来的材料,说说他是怎么知道这种材料可以制泡泡水的。

  (2)由于小朋友带的材料可能有重复,无需一一介绍,当介绍到某种较普遍的材料时(如沐浴露),可以问问还有谁也带了这种材料,带的是什么牌子的,等等。

  3.运用经验,积极探索

  (1)在探索活动正式开始前,教师对材料作简单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用自己带来的材料做泡泡好吗?戚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杯子、盖子上带小孔的水瓶、吸管、泡泡圈,材料篮里也有各种不同的材料,你们也可以选择。

  (2)孩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a.观察孩子们使用材料的情况;

  b.及时根据孩子们的探索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

  c.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感知泡泡,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d.发现幼儿不同的操作方法时,及时让其他幼儿分享这些信息。

  4.交流分享,体验快乐

  (1)当有的幼儿制作出泡泡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和同伴、老师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经验。

  (2)和孩子们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有益的学习经验:

  观察天空,感受到天空的广阔和神秘,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

  准备:

  望远镜

  活动与指导:

  1、晚上,带幼儿观察天空。

  2、让幼儿拿着望远镜观看。教师告诉他们牛郎星和织女星的位置,并给幼儿讲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故事。

  3、请幼儿想想牛郎星和织女星见面后都说些什么?我们有没有办法,让牛郎星和织女星有更多的会面机会。

  4、请小朋友看看天上的星星像什么?

  5、告诉幼儿天空中有许多秘密,小朋友长大了可以做天文学家,去研究天空中的奥秘。

  集体活动二星星住在哪儿

  有益的学习经验:知道星星离我们很远,感受到天空的神秘,增进好奇心。

  活动与指导:

  1、晚上天空布满了星星,你们知道星星的家在哪吗?它们离我们有多远?

  2、教师讲解:宇宙大到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里面有许多数也数不清的星星。星星离我们很远很远。比邻星是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星,我们现在看到的比邻星根本不是现在的比邻星,而是4.22年前的比邻星,是它在4.22年前发出的光。而现在的比邻星,我们要过4年多才能看见。

  3、天空中的奥秘多极了,你们长大了想不想到太空中找找星星的家,跟星星交朋友?

  4、让幼儿说说,自己长大后如何与星星交朋友。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强调:“尝试使用工具的经验将对幼儿终身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益。”《小手请谁来帮忙》通过加工食物的实际操作,引导幼儿学习使用工具的正确方法,探索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改变菜的形状,从而让孩子体验到工具的不同功能和使用工具的便捷,从而获得使用工具的经验。另外,在活动中也渗透了情感、数学等方面的内容,如,通过加工食物场景,孩子体验做父母的辛苦并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小工具改变食物形状的正确方法,体验使用工具的方便。

  2.引发对生活中常则小工具的关注。

  3.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伴分享经验。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运用小工具将食物变小的正确方法,引发对生活中常见小工具的关注。

  活动难点:探索用适宜的工具把菜变小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几样厨房小工具,背景音乐。

  2.菜若干(南瓜、芹菜、黄瓜、百叶),工具若干(剪刀、汤匙、小刀),塑料小碗,托盘,湿巾纸等。

  活动过程

  1.说一说:今天买了什么菜?

  (1)教师拿出菜篮子。

  “看看今天老师买了什么菜?你们认识吗?”

  “一起数数一共买了几样菜?”(一一点数。)

  师:这是什么?看看这根黄瓜长的什么样?

  幼:长长的,细细的,绿绿的……

  师:又粗又长的黄瓜看起来真新鲜!

  师:这根芹菜呢?

  幼:也是长长的……

  师:细细长长的芹菜一定很好吃!

  师:四四方方的百叶你们吃过吗?

  幼1:吃过。

  师:好吃吗?

  幼2:没有。

  师:百叶包肉吃过吗?以后吃饭的时候仔细留意一下有没有百叶包肉这道菜?

  师:这个南瓜看上去怎么样?

  幼:很大,圆圆的。

  师:可以用什么好听的词来说说?

  评析:这个“说一说:今天买了什么菜?”环节的设置,既唤起了孩子的B有生活经验,又渗透了数学元素,帮助孩子梳理出有关大小、长短和粗细的概念。

  (2)讨论:“菜买回来了,就这样能吃吗?该怎么办?”

  幼:烧一烧。

  师:在烧之前,我们要做什么?

  幼:洗一洗。

  师:把菜洗一洗,然后怎么样?

  幼:切一切。

  师:是啊!黄瓜一般要切成一片片,芹菜要切成一段段的才能做菜,平时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做的。用什么切呢?

  评析:继续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孩子回忆起家里爸爸妈妈做饭做菜的情景,为认识工具环节做铺垫。

  2.认一认:请谁来帮忙?

  (1)认识刀。

  “我这里有一把刀,你会用吗?谁来试一试?”(请一名幼儿上前尝试使用。)

  师:看看他的一只手抓在哪里?(想一想手应该抓哪里?)

  幼:刀把。

  师:另一只手做什么?

  幼:按住菜。

  师:按住菜,不让菜滚来滚去。

  师:快快的刀口朝哪边?

  幼:下面。

  师:快快的刀口要朝下。小刀很危险,你要小心啊!

  “除了刀,还可以请什么工具来帮忙把食物变小呢?”(看看今天谁也来帮忙了?)

  (2)认识剪刀。

  “这是什么?你会用吗?看看这把剪刀哪里最危险?”

  幼:剪刀头、里面……

  师:是这里吗?张开的大嘴巴是很危险的地方,你的手可不能伸进去啊!小朋友们刚开始用剪刀,所以要加倍小心啊。

  (3)认识勺子。

  师:“我们平时用勺子来做什么?”

  幼:吃饭,吃菜……

  师:现在我们不吃饭,也不喝汤,勺子会帮谁的忙,让它变小呢?待会儿试试看!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除了勺子是孩子们会用的,像剪刀、小刀,特别是小刀,出于安全角受考虑,我们通常不太会让小班孩子尝试。其实只要教给孩子正确的使甬方法(当然也要考虑这种工具是否适合孩子,孩子小叽肉是否发展勤司以掌握这种工具的程度),告诉他们哪里比较危险,让孩子试着去剪一剪,切一切,对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能力都是有帮助的。

  3.试一试:哪种工具更方便?

  (1)了解操作要求

  ①现在请大家转过身来,桌子上有已经洗干净的黄瓜、芹菜、百叶,还有南瓜。按顺序指,让幼儿说出名称。

  ②交代任务:南瓜组,请选择合适的工具把南瓜肉放到小碗里;黄瓜组、芹菜组、百叶组请试试用哪个工具帮忙可以把它变小。

  ③提出要求:每组的桌子上都有剪刀、刀和勺子。你们都去选一选,试一试,看看哪种工具用起来更方便!用工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轻轻地拿轻轻地放,保护好自己,也不要伤害到其他小朋友。在开始之前可别忘记用纸巾把小手擦擦干净,注意卫生啊!

  (2)幼儿操作,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评析:在“试一试”环节,孩子亲自操作,在“做中学,玩中学”,体验到使用工具的方便,发现小手和工具的关系,在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身边的科学。

  (3)交流。

  ①黄瓜

  师:你请谁来帮忙把黄瓜变小的?

  幼:小刀。

  师:怎么用的?

  师:你觉得用小刀切黄瓜方便吗?还有谁也把黄瓜变小了,但用了不同的工具?

  幼:剪刀。

  师:你觉得用剪刀把黄瓜变小方便吗?

  梳理经验:让黄瓜变小用小刀比较方便。

  ②芹菜

  师:把芹菜变小你们是请谁来帮忙的?

  幼:刀,剪刀。

  师:你们觉得哪个更加方便?

  梳理经验:用刀和剪刀都可以把芹菜变小,用剪刀会更快更方便一些!

  ③百叶

  师:谁把百叶变小了?用了什么工具?

  幼:剪刀。

  梳理经验:看来用剪刀做事还真方便!

  ④南瓜

  师:南瓜肉都放到小碗里了吗?

  幼:还有一点没有挖完。

  师:你是请谁帮忙的?怎么做到的?

  幼:用勺子挖的。

  梳理经验:原来勺子除了可以用来吃饭,喝汤,还能挖南瓜肉呢,真方便!以后有什么需要挖的,可以请勺子来帮忙哦!

  (4)小结:刚才我们的小手请了刀、剪刀帮忙,切一切,剪一剪,把黄瓜、芹菜和百叶变小;请了勺子来帮忙,把南瓜肉挖出来了,等会儿厨师就可以做菜啦!这些小工具的用处还真大,谢谢你们帮忙!

  评析:在交流环节,主要帮助孩子梳理出选择合适小工具的经验,如,黄瓜用小刀切比较方便。

  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工具

  (1)出示开瓶器、饺子器等,了解用处。

  师:我在厨房还找到了几样小工具,看看是什么?

  ①开瓶器:这个是什么?它有什么本领?

  ②饺子器:知道这个是什么吗?可以做什么?

  ③刨丝器和打蛋器一起出示:这两个你们认识吗?

  师:不认识没关系,可能你家的厨房里就有哦,回家可以找一找,问问大人是什么工具?

  (2)引发幼儿寻找生活中常用小工具的兴趣。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请小工具来帮忙做事。今天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明天来说一说好吗?

  评析:在活动的最后环节,出示了更多小工具,引发孩子对工具的关注。

  活动反思

  1.活动中孩子们积极性高,通过情景设疑、探索操作和交流分享等环节,孩子尝试运用各种小工具将食物变小,并从中体验到每种工具的方便之处。另外,小班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弱,在活动中,教师创造了一个家庭式的温馨活动氛围,引导、启发和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2.活动环节层层递进,重点突出。从“买菜”情节到引出生活中的几种常见小工具,过渡自然并贴近孩子的生活。在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安全教育、常规教育等内容,特别是在认识小工具的环节,重点强调了刀和剪刀的正确使用方法。

  3.比较注重活动中的一些细节。如,背景音乐的介入,既能调动气氛,又能控制时间。再如,提供的几种食材(芹菜、黄瓜、南瓜、百叶)既干净卫生,又利于孩子的操作和探索。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眼睛的外形特征和简单功能。

  2.在看看、说说、猜猜的过程中感受眼睛外形特征的多样性。

  3.积极参加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猜猜他是谁"ppt(包括教师的眼部特写、辨识度较高的几位幼儿的眼部特写)。

  2.幼儿熟悉的几种动物的眼部特写ppt。

  3.小镜子人手一面(活动前置于幼儿椅子下面)。

  活动过程:

  一、游戏《小手拍拍》导入活动。

  二、"猜猜他是谁",萌发幼儿观察眼睛的兴趣。

  1.教师逐个放映几位幼儿眼部特写的画面,引导幼儿猜测。

  ★师:这里有一些亮眼睛的小朋友的照片,请你猜猜他是谁?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追问,帮助幼儿梳理知识经验)。

  2.展示教师眼睛部分的画面,请幼儿猜测是班上哪位教师的眼睛,提高观察活动的趣味性。

  ★小结:每个人的眼睛都是独一无二的,看眼睛就能区分出每一个人。

  二、观察眼睛,初步了解眼睛的外形特征和简单功能1.幼儿照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

  ★师:你的眼睛是什么样的?请你拿出小镜子来看一看,然后说一说。(幼儿先自由交流,再个别讲述。)2.幼儿结合ppt再次集体感知眼睛的外形特征。

  ★小结:眼睛上面有睫毛,它能帮助我们遮挡灰尘;眼睛上面还有眼皮,眼皮会一睁一闭,保护眼睛;眼睛里面有眼球,眼球上有黑色的眼珠,眼珠会转动,它能让我们看到各个方向的东西。

  3.观看外国人眼部照片的ppt,感知眼睛外形特征的多样性。

  ★师:我们都有一双黑色的眼睛,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眼睛?(逐幅播放ppt,引导幼儿感受、交流)三、扩展话题,了解动物的眼睛★师:除了人有眼睛,谁也有眼睛呢?

  ★师:(出示小动物眼睛部分ppt)请你猜一猜,它是谁?

  ★小结:眼睛是各种各样的。人有眼睛,动物也有眼睛。动物的眼睛也是多种多样的。

  四、感受眼睛的作用。

  1.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掌遮挡自己的眼睛,引发幼儿思考。

  ★师:眼睛有什么用呢?如果没有眼睛会怎么样?我们要怎样保护好眼睛呢?

  2、游戏:《我的亮眼睛》

  ★教师出示红色(绿色)雪花片,请幼儿用眼睛到台下客人老师处找出和老师手上颜色一样的雪花片。

  ★小结:我们的眼睛真亮、真能干,能帮老师找到需要的雪花片,现在我们一起用这双亮亮的眼睛去后院里看一看、找一找什么东西是你最喜欢的!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小班的孩子怎样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呢?小班孩子的想像力极其丰富,所以,应为他们创造一个能激发情绪的情景,以青菜奶奶的生日为情景,引领孩子进入活动这里尽可能地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让孩子自己感受蔬菜的特征。在选择蔬菜的种类和数量时,我就考虑让孩子积累一些数学经验。让孩子在感知数中学习算术。另外,品种多样的萝卜、番茄、茄子,以及"给蔬菜排队"的不同排列,都让孩子感受到:世界是丰富多样的。小班年龄是言语习惯养成的最好时期,而小班孩子的良好语言习惯就是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所以,我设计了"青菜奶奶眼睛不好、耳朵不好"的情节,来养成好习惯。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蔬菜的外形特征,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2、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同伴的讲述。

  3、在给"青菜奶奶"过生日吃蛋糕时,体会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活动重点:

  幼儿能认真倾听同伴的讲述。

  活动难点:

  能正确说出蔬菜的外形特征

  活动准备:

  1、新鲜蔬菜若干:各种大小不一的番茄5只,长短不一的黄瓜4根,大小不一的番茄3只,粗细长短不一的茄子2根,青菜1棵,蔬菜分别放在小袋子里;相应的蔬菜图片。

  2、用硬纸做一个青菜老人。

  3、相应数字宝宝和字宝宝。

  活动过程:

  一、青菜奶奶的客人

  1、青菜奶奶要过生日。

  师:(出示纸制青菜)这是什么?

  孩子:青菜。

  师:这是青菜奶奶还是青菜宝宝?

  孩子:青菜奶奶。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孩子:戴着老花眼镜……有一条一条线……有皱纹……师:青菜奶奶今天要过生日了。她要请客,客人在小布袋里,你摸摸,闻闻,猜猜青菜奶奶请了哪些客人?

  师:把你布袋里的小客人请出来,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孩子:我的茄子宝宝是弯弯的……我的茄子宝宝是紫色的……我的茄子宝宝摸上去是滑滑的……我的黄瓜宝宝也是弯弯的……是绿绿的……师:谁的宝宝摸上去也是滑滑的……哦,有的宝宝摸上去是滑滑的,有的是粗糙的……孩子:我的萝卜宝宝是长长的、红色的……我的萝卜宝宝圆圆的,是白色的……师:萝卜有长的圆的,还有不同的颜色……除了红色、白色,还有什么颜色的萝卜?

  孩子:我也是红的(举着胡萝卜)……师:这是红的(将红萝卜与胡萝卜作比较),胡萝卜的颜色和红的一样吗?这个颜色叫橘红色……——在引导孩子的认知过程中,尽可能地寻找时机,丰富孩子的知识。

  师:(小结)今天,青菜奶奶请的客人有萝卜宝宝、番茄宝宝、黄瓜宝宝、茄子宝宝。(边说边出示相对应的蔬菜图片)这些宝宝有的是长长的,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红的,有的是绿的……——这里尽可能地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让孩子自己感受蔬菜的特征。

  2、"小客人"来排队。

  在活动中:

  师:把"小客人"放在一起,排排队,一起去青菜奶奶的家。

  孩子:……大的排第一个……黄瓜宝宝排在前面……长的茄子排在前面……——就谁排在第一个,孩子的视角是多元的,有时是大的排第一,有时是短的排师:我们来数数,有几只番茄宝宝……谁知道"5"……谁知道"4"是什么样子的……——让孩子感受到了物体的长短、大小、粗细等形状特征,也感受了数量和数字。

  二、去青菜奶奶家

  1、师:我们一起去青菜奶奶家……门关着……青菜奶奶眼睛不好,她看不清你是谁?

  孩子:我们说……告诉她……师:青菜奶奶耳朵不好,怎么办?

  孩子:我们说得响一点。

  师:好,我们去青菜奶奶家了。

  ……师:青菜奶奶家到了。谁先去敲敲门?

  教师扮青菜奶奶:谁呀……你是什么样的黄瓜宝宝……好,请进请进……

  2、师:(将贴在板上的蔬菜图片用笔圈起来)这些宝宝和青菜奶奶合在一起,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蔬菜。(出示汉字"蔬菜")

  三、和青菜奶奶过生日为青菜奶奶唱生日歌。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几种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一种物体,由于数量、材质的不同,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

  3、在玩玩、摇摇瓶子过程中,体验探究声音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好听的声音》。

  2、图标:大鼓和小鼓。

  3、小瓶人手一个,小盆每组一个,黄豆若干,软硬糖果若干。

  活动过程:

  一、辨别生活中的声音。

  1、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师(1)宝宝们,今天有这么多的客人老师来我们教室做客,你们知道为什么?是来找耳朵最灵的宝宝,那我们来比一比,听一听,谁的耳朵最灵。

  这是什么声音呀?你知道是谁的笑声吗?(你们猜对了,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图片宝宝)

  (2)天亮了,听听看妈妈叫了哪个小动物去叫醒宝宝呢?(大公鸡)(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大公鸡)还有哪些动物是会叫的啊?(幼儿模仿)会叫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很多,下次也请它们帮忙来叫醒小宝宝。

  (3)宝宝被叫醒了,你们听听,现在小宝宝在干什么?(洗手图片)

  (4)洗好手,吃好饭,宝宝准备坐车去上幼儿园啦,这个车子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马路上除了这个声音之外还有什么也能发出声音?(摩托车,自行车)

  2、小结:我们的身边有这么多好听的声音,马路上也还有好多好多,真的非常好听。

  二、把黄豆装进瓶子里,根据装豆子的数量区分声音的不同。

  (1)到了幼儿园里,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啦,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好玩的呢?(出示空瓶子)

  (2)听听这个瓶子有声音吗?(没有),那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瓶子发出声音呢?(幼儿尝试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碰碰手、碰碰椅子、放东西到瓶子里等。拍拍拍,瓶子有声音,碰碰碰,瓶子有声音)

  (3)老师有一种办法和你们不一样,我摇摇瓶子就会有声音,(出示装有少量黄豆的瓶子摇一摇)问,你的瓶子也摇摇有声音吗?如果我们在瓶子里装点豆子,瓶子能发出声音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4)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有都有声音了吗?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瓶子来学学这两样东西,看看,这是什么?(大鼓和小鼓)

  (5)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就来学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大鼓--我是一只大鼓,我的声音很大,咚咚咚咚咚。

  小鼓--我是一只小鼓,我的声音很小,咚咚咚咚咚。

  (6)大鼓的声音很大,它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小鼓呢?(大鼓力气用的大,小鼓用的力气小)

  小结:原来,大鼓要用大一点的力气,小鼓要用小一点的力气。

  (7)师:小朋友们看,老师这里有两个瓶子宝宝,一个瓶子里面装了很少的豆子,我们来听听看像大鼓的声音还是小鼓的声音。另外一个里面装了很多的豆子,我们也来听听看。

  小结:原来豆子要多放些,但是不能放满,力气大一些就是大鼓的声音了。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根据动物影子寻找相应的动物,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明显特征。

  2、有观察、发现、比较的兴趣,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在太阳下和影子做游戏的经验。

  2、动展板,贴有小动物的图片。

  4、塑封的小动物影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分享交流,再现经验1、宝贝,你喜欢哪个动物宝宝?为什么呢?(幼儿发表自己的的想法,如:小猫,追问:你喜欢小猫什么呢?)小结:动物宝宝很可爱,还有很多的本领呢。

  二、情景导入,感知特征1、今天,草地上来了一群小动物,想和宝宝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是谁呢?它们躲在哪里?请你仔细找一找,再和好朋友说一说。(幼儿相互交流,自由表达。)2、提问:你找到了谁?它躲在哪里?(我看到了小兔,在草丛里)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是小兔呀?(长耳朵)我们大声地把小兔请出来吧!小兔小兔,快出来吧!

  我们来学小兔。小兔小兔真可爱,长长耳朵短尾巴,走起路来蹦蹦跳。

  3、提问:大象在哪呢?我怎么没看见?

  你怎么知道这是大象的`呢?(长鼻子)大象的长鼻子甩起来。大树后面躲着的真的是大象吗?你们找对了,真的是大象。大象有两个大耳朵,象扇子;四条腿粗粗的,象柱子;小尾巴,细细短短的,象个小辫子。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大象大象真可爱,长长鼻子甩一甩,吸足水儿洗个澡。

  4、刚才有宝宝说看到小鸡和小鸭了,那么小鸡和小鸭在哪里呢?为什么你觉得这是小鸡和小鸭?(小鸡嘴巴尖尖的,小鸭嘴巴扁扁的)除了嘴巴,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它们是小鸡和小鸭呢?(小鸡的脚像树枝是分开的,小鸭的脚上是连起来的)小结:我们可以从上往下看,小鸡、小鸭的嘴巴、身体和脚长的不一样。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有益的学习经验:

  1、感知平衡的意义。

  2、学习用增减数量达到平衡的目的。

  准备:

  1、塑料(或木制)小船一只。

  2、大盆一个,盆里装满水。

  3、石子若干。

  4、作业卡。

  活动与指导:

  1、全体幼儿围在水盆边。教师指水盆:“这是公园的湖,湖上有小船,今天天气好,没有风和大太阳,小石子要乘船去玩。我们看一看,它们应该怎么坐船才安全,才不会掉到湖里。”接着示范:把石子摆到船的两边,使之倾斜,逐个移动石子,直至达到平衡。教师要边讲边示范,使幼儿明白道理和方法。

  2、指导幼儿做练习:

  (1)在每3组物体中,找出和圆点数一样多的物体,并画线圈起来。

  (2)启发幼儿数一数,说出每排物体的数量,然后比较它们的多少,知道将多的组去掉1或将少的组添上1都能使两组物体一样多。

  (3)将猴子和气球一一对应的比较,差多少气球就添画多少气球。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有益的学习经验:

  初步认识水的基本特性:无色、无味和无嗅。学会用各种感官观察事物。

  准备:

  玻璃杯,清水,牛奶,硬币等。

  活动与指导:

  1、嗅觉游戏。教师把装有清水、酒、醋的瓶子放在幼儿面前,请幼儿来闻一闻,判断哪个瓶子里装的是清水。

  2、味觉游戏。教师请幼儿尝一尝,说说哪个瓶子里装的是清水。

  3、教师对幼儿说:“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小朋友们仔细来观察。”

  (1)教师拿出两个玻璃杯,在一个玻璃杯中倒入清水,另一个玻璃杯中倒入牛奶。

  (2)教师把两枚硬币分别放入两个玻璃杯中,请幼儿观察哪个玻璃杯中的硬币看不见,而哪个玻璃杯中的硬币能够看见?

  (3)教师总结,水是没有颜色的,所以放在里面的东西我们都能够看见。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1

  幼儿园喂养了许多小动物,幼儿纷纷从家里带来食物,有巧克力、有旺旺雪饼、有娃哈哈果奶,有小鱼、肉骨头等等。看着小朋友带来的这些食物,教师又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孩子们愿意把自己爱吃的食物带给小动物吃,体现了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关爱之心;但这些食物是动物们爱吃的食物吗?实践出真知,本次活动让幼儿试试将自己带的食物分给小动物吃,通过小动物吃与不吃的选择,让幼儿明白不同动物有不同的食性。人与动物也有着很大区别。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动物有不同食性。

  2.有探索小动物食性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实物:小鸡、小鸭、小兔,小米、小鱼、小虾、玉米面、菜叶。

  教具:小动物图片,食物图片。

  过程建议

  1.带幼儿分别参观小鸡、小鸭、小兔的家,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外形、动作,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模仿几种动物的叫声。

  2.小动物吃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试一试:提供各种食物,幼儿依自已意愿选择食物喂小动物。

  4.交流:我喂小动物吃了什么食物。

  5.汇报:将动物爱吃的食物图片,粘贴在小动物图片下:小鸡爱吃玉米面和菜叶,小鸭爱吃小鱼、小虾和菜叶,小兔爱吃菜叶。

  延伸提示

  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兴趣继续让他们探究其他小动物的食性。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结合已有经验,加深对生活中几种常见帽子的认识,乐于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

  2、能积极观察比较,了解帽子的不同质地、不同用途,并能根据帽子的不同尝试设计分类标记。

  3、萌发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幼儿用书“多彩的服装”、分类操作作业纸各一个。

  学具准备:幼儿用书“多彩的服装”人手一册,分类操作作业纸、铅笔、油画棒、师幼一起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帽子(绒线帽、草帽、太阳帽、头盔等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展示的帽子,加深对生活中几种常见帽子名称的认识。

  师提示语: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今天活动室里多了些什么东西?

  你们认识这些帽子吗?谁认识的最多?这里有你不认识的帽子吗?(一起认认说说)

  二、观察感知帽子的不同质地,了解其功用并尝试分类。

  1、师:你们喜欢这些帽子吗?那让我们赶快选个自己喜欢的帽子,找个舒服的位子坐下来。

  提问:你选的是什么帽子?为什么喜欢它?(自由交流)

  你喜欢的帽子是什么材料做的?有什么用?(鼓励幼儿先和好朋友一起相互比比说说,然后在集体面前讲述)

  2、在孩子讲述的基础上,老师基本用孩子的原话进行小结:小朋友发现帽子有很多的用处……小朋友还知道制作帽子的材料也很不一样……原来帽子还有这么多的不同,那小朋友想不想把这些帽子根据他们的不同来分一分呢?

  帽子还有什么不同?可以怎么分?

  组织幼儿相互讨论并把自己想法设计相应的标记记录在操作纸上。

  3、鼓励幼儿相互分享自己的想法,讲述自己的记录方法。

  三、扩展有关帽子的知识和经验。

  师: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很不错!那除了这些帽子,你还知道那些帽子呢?(幼儿自由表达)

  用实物投影仪打出图片:你们看,这些是谁?他们戴的是什么帽子?

  请小朋友阅读操作材料相应画面,师幼一起阅读、讲述,进一步拓展孩子对帽子的认识。四、激发思维,启发幼儿创造设计的欲望。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帽子,你最喜欢什么帽子?

  那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顶帽子,你想让你的帽子有什么特殊功能呢?(鼓励幼儿自由到动手区去设计、创造)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比较观察了解溶解现象,产生观察的兴趣。

  2、能初步记录与交流自己实验结果,乐意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教学准备:

  1、教师操作材料:糖、黄沙、赤豆若干,一张大记录纸。

  2、幼儿操作材料:分别装有糖、黄沙、赤豆的盒子若干,水杯、分类盒、小调羹若干,记录板、记录纸、粘贴纸人手一份。

  3、实验记录:用贴标记的记录形式。

  谁在水里不见了姓名:

  我的实验材料糖黄沙绿豆

  我的猜想

  我的实验

  4、科学术语及词汇:溶解。

  5、时间安排:20~2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幼儿认识材料,激发实验兴趣。

  教师出示装有糖、黄沙和赤豆的盒子,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认识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几样小礼物,看看它们是什么?

  二、幼儿实验操作——谁在水里不见了

  (一)、幼儿猜想,到集体记录板上记录猜想结果。

  1、师:今天,三种宝宝要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请它们藏到水里面会怎样呢?你觉得哪个宝宝在水里会不见了?

  2、幼儿独立思考、进行猜想,交流讲述。

  3、幼儿到集体记录板上用粘贴小红花记录猜想结果。

  4、教师小结:有的小朋友觉得糖宝宝到水里会不见,有的小朋友则认为黄沙宝宝,还有的小朋友认为是赤豆宝宝。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样,待会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做一做,看看到底是哪个宝宝在水里不见了。

  (二)、幼儿实验,在自己的记录板上记录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交待实验步骤。

  师:①请小朋友选择一种宝宝,放在红色盒子里的小水杯里,用调羹搅拌一下,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它是不是在水里不见了?②如果这个宝宝在水里不见了,就把看到的结果用小红花粘贴在“我的实验”里。③记住,试一种记录一种,然后再去试另外一种,记录一种。

  2、幼儿证实猜想:将糖、黄沙和赤豆分别投入水中,观察谁在水里不见了。

  3、幼儿实验记录:引导幼儿用粘贴小红花的方式将实验结果记录到自己的记录板上。

  4、幼儿自由交流:大家的游戏做完了,哪个宝宝到水里去不见了呀?它们到哪里去了?请小朋友看着你的记录表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

  5、幼儿交流,教师记录结果在大记录纸上。

  教师小结:我们发现糖宝宝放在水里会不见,化掉了,这就是溶解。

  三、经验拓展。

  教师提问:还有哪些东西会像糖宝宝一样放进水里也会不见呢?我们回去再问问你们的爸爸妈妈吧!

  小班常识活动:轻和响

  一、活动目标

  1、知道声音有轻有响,并能加以简单区分。识字:“轻”、“响”。

  2、在看看、听听、玩玩的过程中,探索不同事物在易拉罐里摇晃的不同声音。

  3、乐意参加常识探索活动,并学会在生活中主动探索。

  二、活动准备

  1、易拉罐若干(多于班级人数),半数装有钉子或者豆类,半数装有纸或者小木棍。

  2、“响”“轻”立式字卡各两份。

  3、录有伴奏音乐的磁带,录音机。

  三、活动过程

  引题。

  教师直接出示四只易拉罐。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解释。

  2、通过听听、看看来进行观察。

  ①教师摇一摇装钉子的易拉罐,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响)请幼儿对声音进行模仿。

  ②教师摇一摇装纸的易拉罐,提问这是什么样的声音?(轻)

  ③教师展示“响”,“轻”字卡,并将两只易拉罐分别放在相对应的位置。

  ④教师将另外两只易拉罐分别摇一摇,结合幼儿的意见对其进行区分摆放。

  ⑤开易拉罐。教师引导:“这些易拉罐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吧!”教师分别打开四个易拉罐,并把里面装的东西倒出来,分别在幼儿面前进行进距离的观察。

  ⑥小结:这些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放在易拉罐里面摇一摇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3、通过亲身操作进一步感知轻和响。

  ①教师引导:老师这里有这么多的易拉罐,我一个人玩不了那么多,我请小朋友跟我一起来玩,好吗?

  ②教师提要求:在拿到易拉罐的时候不要随便的摇,要先把易拉罐抱住,等到老师请小朋友们操作的时候才可以摇。小朋友摇一摇以后,听听这个声音是轻的还是响的,是响的,就站在响字宝宝旁边,是轻的,就站在轻字宝宝一边。

  ③幼儿操作,找到相应的字宝宝并站在旁边。

  ④教师检查,纠正。

  4、用易拉罐来给音乐配伴奏。

  ①听音乐一遍,区分响的一段和轻的一段。

  ②幼儿和教师一起根据音乐轻响来给音乐伴奏。响的一段由拿响罐的小朋友摇,轻的一段由拿轻罐子的小朋友摇。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4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初步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2、乐意大胆猜想,尝试集体记录。

  3、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泡泡水记录纸各种形状标记抹布等

  三、活动过程:

  一、幼儿在玩中学习吹泡泡的方法

  1、师:你们吹过泡泡吗?老师也为你们准备好了吹泡泡的材料,请你们去吹一吹,比比谁吹得泡泡多、泡泡大。吹得时候请宝宝找个空地方,不要吹到小脸上,也不要把把小工具贴在小嘴上,听明白了,那就行动吧!

  2、交流吹泡泡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吹泡泡的?(幼儿自由说说)小结:先拿小工具在泡泡水里浸一下,然后慢慢拿起放到嘴边轻轻吹一吹,这样泡泡就吹出来了。

  3、想不想再试一试?

  好!这次老师要请你们不仅都要吹出大大的泡泡,还要看看你吹出的泡泡什么形状的幼儿再次操作二、探索圆形工具吹出来的泡泡形状并做好记录师:宝宝们,真棒!都成功了,告诉我你们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圆圆的)哪个小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圆圆的。

  小结:原来圆形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圆圆的。我们来找个圆形标记贴在圆形工具的下面。

  三、出示不同形状的工具,大胆猜想师:这又是什么工具?(星星形工具)猜猜它又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我们找个标记贴到星星工具的下面。

  以同样的方法出示长方形工具并做好猜想记录。

  四:幼儿自由探索,观察泡泡的形状长方形和星星形吹出的泡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们自己去吹一吹、看一看。

  五:交流发现并进行记录

  1、师:星星形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呢?(圆圆的)长方形形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呢(圆圆的)

  2、记录操作结果小结:原来不管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泡泡都是圆的,真有趣。让我们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去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吧。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5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果、蔬菜等都有种子。

  2、对种子产生探索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萌发对科学、对大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准备苹果、香蕉、橘子、西瓜、南瓜、西红柿、葡萄等水果。

  2、幼儿每人一份操作纸,各种种子若干

  3、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昨天老师带小朋友去参观了我们的蔬菜园地,看到了许多碧绿碧绿的蔬菜,你们知道吗?这些蔬菜是由什么长出来的吗?

  老师总结:这些蔬菜是由一颗颗小小的种子长出来,我们平时吃的水果也是由种子发芽的结果的。

  二、找种子

  1、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蔬菜和水果,要请你们用自己的小眼睛找找看,他们有没有种子,找到后,看一看,和同伴说一说,种子它藏在哪里?是什么样?(幼儿自由探索)

  2、幼儿交流探索的发现。

  (1)、谁愿意上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什么种子?

  幼儿一:我找到了苹果的种子。

  师:我们大家来看看苹果的种子的什么样子的?

  幼儿:苹果的种子是黑黑的,小小的。

  幼儿二:我找到了西瓜的种子。

  师:西瓜的种子是什么样子的?(评析:当幼儿看见西瓜的种子的时候很兴奋,原来西瓜的种子就是我们在超市里买到的西瓜籽,它可以吃呢。)

  用同法和幼儿一起观察橘子、黄瓜、西红柿、葡萄的种子。

  (2)、师:有谁找到香蕉的种子吗?

  幼儿一:香蕉是没有种子的。

  幼儿二:我找到香蕉的这个小黑子。

  师:其实香蕉它也有种子,这些小黑点就是它的种子,只不过是他们退化了,现在的农民伯伯非常聪明,用科学的方法不用种子也能种香蕉,所以香蕉的种子就慢慢退化了

  3、我们知道苹果、黄瓜都有种子,老师告诉你们,除了这些,还有许多瓜果、蔬菜都有种子,小朋友以后长大了就会慢慢知道了。

  三、操作活动:种子和果实匹配。

  1、师: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小卡片,上面有各种果实,旁边有各种种子,请你们给这些果实找种子,找到后把种子贴在果实的下面。

  2、幼儿交流活动结果,并且请集体检查操作结果的正确。

  师:谁愿意上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我们一起看看他找的种子对不对?

  四、活动延伸:

  1、种子发芽实验。

  2、种子贴画。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6

  活动目标:

  1、认识鼻子,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

  2、懂得爱护鼻子的简单方法。

  活动准备:

  1、装有醋和香水的碗各一个。

  2、相关的ppt。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给你们猜一样东西,看看谁能猜出来,小耳朵听仔细。“高高一座山,山上两个洞,是香还是臭,问问它都懂”。

  二、认识鼻子

  小朋友真能干,啊我们一起摸一摸自己的鼻子吧!我们的鼻子是长在哪里的?(鼻子长在我们的脸中间)。那鼻子是什么样子的?(高高的,有两个洞)。

  师小结:是的,我们的鼻子长在脸中间,高高的,有两个洞,我们叫它“鼻孔”,宝宝一起说“鼻孔”。

  三、鼻子的作用

  小朋友,我们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鼻子,那它有什么本领呢?(闻味道)。哦,是吗?那老师请你上来试一试,你闻到了什么味道啊?(香味)。那老师要来看看你们的小鼻子是不是都能闻到呢?(给所有的孩子闻醋的味道)。现在你们闻到的是什么味道?(酸酸的味道)。嗯,看来我们的小鼻子都很灵,其实我们的鼻子能闻出各种各样的味道,妈妈在厨房炒菜,你能闻到是吗味道(香香的味道)。那我们闭上眼睛来闻一闻吧“哇,好香啊”。前段时间,我们班烧醋了,还记得醋是什么味道吗?(酸酸的)。是的,我们可以通过闻醋来预防感冒。(出示ppt,图1)咦,你们瞧,为什么图片上的宝宝用手捂住鼻子呢?

  发生什么事了?(失火了)。失火会有什么冒出来啊?(有很多的烟)。(图2)那这个妈妈上班路上为什么要戴上口罩呢?(因为天气冷,怕冷空气吸进身体,会引发感冒)。(图3)这位阿姨在一个有毒的工厂上班,所以她要带上口罩来保护自己的鼻子和身体。

  师小结:小朋友,我们的鼻子不但可以闻到各种各样的味道,还可以帮助我们呼吸呢,但我们感冒时,鼻子会有什么感觉呢?(流鼻涕,鼻子不通)。你难受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请幼儿用手捏住鼻子)。

  四、保护鼻子

  鼻子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它。那我们怎么样来保护鼻子呢?引导幼儿说出:不用手抠鼻子、不把异物塞进鼻孔、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不要碰撞到鼻子。冬天来了,我们小朋友从外面进入教室的时候,要先把小手搓搓,再把鼻子的两边搓一搓,让鼻子暖和起来,这样就不容易感冒了。

  五、结束部分

  小朋友,不但我们有鼻子,小动物们也有鼻子,我们都来看看小动物的鼻子都有什么作用。出示(ppt图5)这是谁啊?(大象)。大象的鼻子是什么样的?(长长的)大象的鼻子除了可以闻气味,还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呢?(吸水、喷水、卷木头)。(出示图6)这是小狗的鼻子,它的鼻子比我们人的鼻子还要厉害,能闻出很多很多种的气味,它就是靠鼻子找到回家的路的,小朋友,虽然我们和小动物的鼻子长得不一样,但是鼻子对于我们来说,都一样的重要,所以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它。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7

  活动目标:

  1.认识大蒜,了解大蒜的外形特征。

  2.了解大蒜头的吃法,知道吃大蒜头对人体的好处。

  3.在剥蒜头、种蒜头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大蒜头若干、塑料篮、盘子、种植架、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通过看、摸、闻、剥等方法,观察大蒜头的基本特征。

  (一)通过看、摸、闻的方法发现大蒜头的特征。

  1.出示大蒜头: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大蒜头)大蒜头是什么样的呀?(集体随意说一说:有点圆圆的,白白的)

  2.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带来了一个大蒜头,一会儿小朋友可以用小鼻子闻一闻,用小手摸一摸。现在请你们从小椅子底下拿出大蒜头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仔细看看它是什么样的。

  3.幼儿观察,教师指导。

  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予引导,从形状、颜色、气味上引导幼儿观察。

  4.大蒜头是什么样的呢?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

  5.教师与幼儿共同大蒜头的特点:看上去白白的、有点圆圆的、外面有白白的蒜皮,里面像橘子一样一瓣一瓣的。

  (二)幼儿手剥大蒜,进一步了解大蒜头的特征。

  师:刚刚小朋友们说了,大蒜头像橘子一样一瓣一瓣的,你们想不想剥一剥,看看大蒜头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1.教师引导幼儿剥一剥大蒜。

  师:(1)你们觉得要先剥哪里呢?(外面)是的,剥的时候可以先把最外面的蒜皮先剥掉。

  (2)再掰开剥成一瓣一瓣的,剥的时候呀还可以闻一闻。(在剥的过程中提醒幼儿不要用小手揉眼睛哦)。

  (3)剥下来的蒜皮放在篮子里,剥好的大蒜瓣放在自己的小盒子里面。(教师边讲解剥大蒜的方法,边示范如何剥大蒜)教师关注幼儿剥大蒜的情况,引导剥得快的孩子剥蒜瓣。

  2.观察比较大蒜头和大蒜瓣。

  (1)幼儿说一说,剥大蒜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幼:大蒜头变成了很多个。

  (2)教师:(出示完整的大蒜头和剥开的大蒜瓣)原来我们有一个大大的蒜头,现在被小朋友们剥成了许多大蒜瓣,由1个变成了许多个。小朋友在剥大蒜瓣的时候有没有闻一闻,闻到了什么气味呢?(香香的,臭臭的)师:是的,大蒜头有一股特殊的气味。

  二、通过谈话,看图片了解大蒜头的不同吃法,知道吃大蒜对人体的好处。

  (一)了解吃大蒜的不同吃法。

  (1)剥干净的大蒜头就可以吃啦,你们有没有吃过大蒜头呀?(有)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图片。(炒菜吃、腌着吃、生吃、拌着菜吃)

  (二)知道吃大蒜头的好处。

  1.吃大蒜有许多好处,你们知道吗?

  幼:吃大蒜可以变漂亮。

  师:是的,吃了大蒜不仅可以让我们变的更漂亮,还可以让我们身体更健康呢。

  幼:吃大蒜可以杀死肚子里的细菌。

  2.教师:大蒜的本领可大了,它可以杀死我们身体里的细菌,能预防感冒,还能治病呢,所以小朋友要多吃大蒜。不过牙疼或眼睛不舒服的时候不能多吃哦。(语速放慢)

  三、幼儿种蒜宝宝,体验种植的快乐。

  1.出示图片,激发幼儿兴趣。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哦,大蒜头种在土里,上面尖尖的地方还会长出绿绿的叶子呢。你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种一种大蒜呀?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蒜头的头和根。

  3.教师讲解种大蒜的方法。

  师:等下种大蒜的时候呀,尖尖的那部分在上面,就会长出长长的叶子,种在泥土里的就会长出根,种的时候我们可以稍微用力点,只要把尖尖的头露在外面就可以了,小朋友们你们去试试吧。

  小朋友种的蒜宝宝我们搬到教室外面去让它晒晒太阳,每天来幼儿园时给蒜宝宝浇水,大蒜的叶子很快就会长出来了。大蒜的椅子也是可以吃的,和大蒜头一样有营养哦。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8

  设计意图:

  菠萝学名凤梨,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的菠萝树上。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和爱吃的一种水果。在孩子们的眼里,菠萝是一种特殊的水果――它的果实总和密密的叶子连在一起、它的表皮特别的粗糙、吃到它的果实有点困难……为了和孩子们一起全面的了解菠萝,我们通过对已有经验的回忆、依靠感官的观察、了解正确的削菠萝方法等活动过程,幼儿在猜猜、玩玩、看看、吃吃中充分感知菠萝的特性,培养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观察探究能力,提高幼儿了的感知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认识菠萝的特性。

  2、在观察、交流中,了解削菠萝的正确方法。

  3、幼儿在活中能仔细观察、主动探索。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菠萝,一份削好的菠萝。

  2、菠萝拼图四张,观察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回忆感知菠萝的特征

  1、猜谜

  师:“今天我们小六班来了一位水果客人,想知道它是谁?

  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谜,发现这种水果是菠萝。

  2、交流

  师:你们是怎样猜出它是菠萝的?幼儿自由回答。

  小结:我们发现菠萝

  二、玩菠萝,感知菠萝外部特征。

  3、玩菠萝

  幼儿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充分探索菠萝的特征。

  4、讲菠萝

  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字卡。

  (菠萝的皮很粗糙,摸上去有刺,叶子上有刺,叶边有锯齿,硬等)

  5、削菠萝

  菠萝为什么又重又硬?它里面到底藏着什么?(幼儿根据已有经验猜测。)

  请出水果超市的叔叔,当场示范削菠萝――观察第一步:去表皮,第二步:去疙瘩。

  在看削菠萝时,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因为菠萝表皮又厚又硬,凹凸不平,所以要用特殊的工具来削。

  三、吃菠萝,品尝菠萝果实的味道。

  1、泡菠萝

  师问:菠萝削好了,我们可以吃了吗?

  为什么切好后菠萝必须经盐水浸泡才能吃?

  2、吃菠萝

  幼儿品尝,讲出味道酸酸的,甜甜的。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