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发布于:2022-03-04 18:42:49 作者:

【实用】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三篇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重难点分析:

  重点: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难点: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活动准备:

  1、气球、塑料袋、游圈、打气筒等。

  2、轻松欢快的音乐。

  安全要求:充气的过程中注意不要过度,来避免爆破造成的伤害。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入:幼儿和球宝宝一家随《去郊游》音乐入场--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要带小朋友进行一次神秘旅行。在旅行途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一些困难。我们要一起想办法解决它,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响起快乐的音乐,然后才能继续前进。

  二、过程部分:

  (一)给物体充气--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变化。

  1、幼儿尝试给物体充气--培养勇于探索的,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变化。

  2、猜想如果气球一直充气,气球会怎样?

  教师:给物体充气,物体变得越来越大,如果一直充气,物体会爆炸的。

  (二)游戏"变成充气的物体"--用动作表示充气前后的变化1、幼儿自己是充气物体--幼儿自己用肢体表现充气变大的样子。

  2、尝试用身体其它部位表演变大变小--进一步感受充气前后的变化。

  鼓励幼儿尝试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嘴巴、手)来表演变大变小的形象。

  3、变稍大一些的气球--尝试体验合作,感受充气变大与破掉的情形。

  (三)幼儿变成一只气球--幼儿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的情形。

  三、结束部分随音乐变成大气球离场。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标记“↑”、“↓”,能根据沉浮标记简单分类。

  2.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获得物体沉浮的经验。

  3.进一步促进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并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多寻找不同的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1.各类时令水果若干(苹果、梨、猕猴桃、提子等)分放在两只箩筐内。

  2.“↑”与“↓”的标记各一,沉浮兄弟表情贴饰各一,盛水容器若干。

  [活动过程]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老师准备了许多水果来招待这两位小客人。你们看,都有些什么水果?”

  教师介绍活动中要用的水果,幼儿指认水果。

  2.师:“今天要来的两位小客人非常奇怪,哥哥叫浮起来,专吃浮在水面上的'水果,你们看他吃多了浮在水面上的水果,嘴巴都往上翘了。弟弟叫沉下去,专吃沉在水底下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沉在水下的水果,嘴巴都往下垂了。”

  师:“如果沉浮兄弟吃错了水果,他们就要拉肚子,今天我们来帮他们把水果分出来,看看哪些水果是浮在上面的,哪些是沉在水底的?”

  教师分别出示‘↑’和‘↓’的标记。

  3.师:“小朋友,你们先来猜一猜,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昵?”幼儿自由讨论后回答。

  请幼儿讨论哪些是沉、浮的水果,教师给予补充。

  4.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说了很多水果,现在我们也不知道,到底哪些水果放在水里是沉下去的,或是浮起来的。现在就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样水果,放到水里去试一试,看看你拿的水果在水里到底是沉还是浮。”

  请幼儿分别在两只箩筐里选择水果,感知不同水果的沉浮。

  5.幼儿自己动手实验,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告诉小朋友听。教师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自己实验的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实验。

  6.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幼l:“我拿的是苹果,我发现苹果是浮起来的。”

  幼2:“我拿的是提子,我发现提子是沉下去的。”……

  7.巩固沉浮兄弟的特征,进一步认识标记“↑”和↓”。

  8.师:“小朋友们真棒,帮助沉浮兄弟找到了他们爱吃的水果,现在我们一起来将这些水果按照‘浮上来↑’和‘沉下去↓’分开放在两只箩筐里好吗?”(请幼儿根据刚才的实验结果分放。)

  教师将标记“浮上来↑”和“沉下去↓”分别贴在两只箩筐上。

  9.师:“沉浮兄弟为了感谢我们,把这些水果送给了我们,我们一起来尝尝这些好吃的水果吧!”请幼儿自己选择一样水果,并与他人互换品尝,体验分享的快乐。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讲讲自己发现的各种洞洞,体验和老师、同伴一起找洞的乐趣。

  2.引导孩子观察身边是否有洞洞,以及这些洞洞的用处。

  3.初步尝试能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纸、剪刀、皮球

  活动过程:

  一、说说身体上的洞洞。

  1、请幼儿找找我们的身体上,哪里有洞洞呢?

  幼儿在自己身上找、也可以在同伴身上找洞洞。鼓励幼儿仔细发现身上的洞洞。

  2、说说身上的洞洞的作用。

  幼儿大胆回答教师小结:嘴巴用来吃饭、眼睛看东西、鼻孔用来呼吸、耳朵听声音、肛门拉大便等等。

  二、讨论如何来保护好我们身上的洞洞。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保护洞洞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会科学保护身体上洞洞的常识。

  小结:身体上的洞洞对我们的生命很重要,因此我们要保护好身体上的洞洞,不能让它受到伤害(如:掏耳朵、戳眼睛、把异物放入洞洞等等都是不科学的)。

  三、幼儿体验如何制作出洞洞

  (1)出示纸:这是什么?上面有洞洞吗?我可以变出洞洞来。你们能试一试吗?我可以用这个洞洞当望远镜。(彩纸卷起来,变成望远镜,这是一种可以从这边望到那边的洞洞;从这一边穿到那边的洞洞)老师用剪刀剪纸,请小朋友猜猜会剪出什么来。(圆形的洞洞)用湿的手戳出一个洞洞。

  四、游戏:

  钻洞洞教师和配班老师利用肢体做出不同的洞洞造型,请幼儿一个个的钻过去。洞洞的形状有大到小,有低到高,慢慢训练幼儿掌握钻洞洞的方法。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