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发布于:2022-04-13 04:49:22 作者:

关于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7篇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小五班一共有30名幼儿,除了3位幼儿有过上学经验,其余全部是第一次上幼儿园。根据小班幼儿年龄小,观察水平较低,往往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对多种材料的比较探究和细致观察有困难,不善于整体或多角度地去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因此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应简单、直观、有趣,以引发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饶有兴趣地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而孩子们都很喜欢会转动的东西,而风车又是他们熟悉和常会接触到的物品,因此孩子不但不会感到陌生,并且还会十分感兴趣。因此为了让孩子既能玩道风车,又能激发幼儿对探索风车的兴趣,所以我决定开展这一活动。

  一、活动目标:

  1、观察、感知自然现象--风的存在,知道风能使风车转动。

  2、通过玩风车这个活动让幼儿知道用拨、跑、甩、吹等方法使风车转起来,并能讲述自己的发现。

  3、激发幼儿对风车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风车、相关图片三、活动流程:实物导入--自主探索--玩风车--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与幼儿一起探索--结束第一环节:实物导入出示实物,引起孩子对风车的兴趣第二环节:自主探索--玩风车通过自主探索,让孩子自己寻找出能让风车转动的方法。

  第三环节: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培养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的好习惯第四环节:教师与幼儿一起探索能一起跟随老师,共同发现让风车转动的另一方法。

  一、活动目标:

  1、观察、感知自然现象--风的存在,知道风能使风车转动。

  2、通过玩风车这个活动让幼儿知道用拨、跑、甩、吹等方法使风车转起来,并能讲述自己的发现。

  3、激发幼儿对风车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风车、相关图片活动过程:

  一、玩风车,初步获得让风车转起来的经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1、教师出示风车,提问: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你们想不想和我一起玩?请小朋友和我玩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

  2、教师提问如何能让风车转动,请幼儿思考。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

  (1)观察孩子探索风车的玩法,总结典型的玩法。

  (2)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交流自己的玩法和发现。你的风车宝宝是怎么转起来的,快告诉小伙伴吧!本文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4、引导幼儿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玩风车的发现。

  (1)让孩子停止玩风车,坐下来休息。

  教师:小朋友带着风车宝宝回家了。你们看老师的风车宝宝多听话,我叫它停它就停,叫它休息它就休息。小朋友你们的风车宝宝听不听话,我们也让它休息下吧。小朋友和风车宝宝玩的开心吗?

  (2)教师引导幼儿讲述并演示自己的玩法,教师:"你是怎样和风车宝宝玩的?"请幼儿演示给同伴看,同时请同伴一起尝试风车的玩法。

  (3)教师:我们小朋友真能干,知道用嘴巴吹吹,用手拨,迎着风跑、顶着风推、甩、用手搓等方法让风车宝宝转起来。风车宝宝可高兴了。他们要跳集体舞给小朋友看呢!

  三、多观察,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风车的兴趣,拓展幼儿的思维。

  1、教师激发幼儿兴趣,教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很大的本领,可以让风车转起来,你们相信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2、教师出示小风扇,给幼儿吹风,让幼儿感知风的存在,并利用风使风车转起来。

  3、幼儿相互讨论。

  提问:人不跑动,风车会转吗?怎么才能转起来?教师与幼儿一起探索风扇可以让风车转起来。

  4、教师:请小朋友们拿好我们的小风车,用刚才我们想到的方法和风车宝宝开心的玩吧!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幼教小班常识教案-什么不见了。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1、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东西,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

  1)观察教师实验: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看不见了、溶化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还能看见 、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

  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2、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让每个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幼儿教案《幼教小班常识教案-什么不见了》。

  点击浏览该文件

  3、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标记“↑”、“↓”,能根据沉浮标记简单分类。

  2.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获得物体沉浮的经验。

  3.进一步促进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并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多寻找不同的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1.各类时令水果若干(苹果、梨、猕猴桃、提子等)分放在两只箩筐内。

  2.“↑”与“↓”的标记各一,沉浮兄弟表情贴饰各一,盛水容器若干。

  [活动过程]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老师准备了许多水果来招待这两位小客人。你们看,都有些什么水果?”

  教师介绍活动中要用的水果,幼儿指认水果。

  2.师:“今天要来的两位小客人非常奇怪,哥哥叫浮起来,专吃浮在水面上的水果,你们看他吃多了浮在水面上的水果,嘴巴都往上翘了。弟弟叫沉下去,专吃沉在水底下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沉在水下的水果,嘴巴都往下垂了。”

  师:“如果沉浮兄弟吃错了水果,他们就要拉肚子,今天我们来帮他们把水果分出来,看看哪些水果是浮在上面的,哪些是沉在水底的?”

  教师分别出示‘↑’和‘↓’的标记。

  3.师:“小朋友,你们先来猜一猜,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昵?”幼儿自由讨论后回答。

  请幼儿讨论哪些是沉、浮的水果,教师给予补充。

  4.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说了很多水果,现在我们也不知道,到底哪些水果放在水里是沉下去的,或是浮起来的。现在就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样水果,放到水里去试一试,看看你拿的水果在水里到底是沉还是浮。”

  请幼儿分别在两只箩筐里选择水果,感知不同水果的沉浮。

  5.幼儿自己动手实验,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告诉小朋友听。教师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自己实验的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实验。

  6.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幼l:“我拿的是苹果,我发现苹果是浮起来的。”

  幼2:“我拿的是提子,我发现提子是沉下去的。”……

  7.巩固沉浮兄弟的特征,进一步认识标记“↑”和↓”。

  8.师:“小朋友们真棒,帮助沉浮兄弟找到了他们爱吃的水果,现在我们一起来将这些水果按照‘浮上来↑’和‘沉下去↓’分开放在两只箩筐里好吗?”(请幼儿根据刚才的实验结果分放。)

  教师将标记“浮上来↑”和“沉下去↓”分别贴在两只箩筐上。

  9.师:“沉浮兄弟为了感谢我们,把这些水果送给了我们,我们一起来尝尝这些好吃的水果吧!”请幼儿自己选择一样水果,并与他人互换品尝,体验分享的快乐。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在了解盒子的大小、形状、用途等过程中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

  2、在感知不同盒子外形特征的过程中,知道一些物品的方法。

  二、活动准备:

  1、各种盒子——VCD圆盒子、药盒子(帖有1至7的数字)、相同的饼干铁盒、餐巾纸盒、牙膏盒子、喜糖盒子、肥皂盒子、巧克力盒、眼镜盒子、蛋黄派盒子大小各一。

  2、自制的套盒一组及大小不一的盒子。

  三、活动过程:

  一、说说自己的盒子1、找一个盒子,和好朋友说说:“你的盒子是什么样子的,里面是装什么的。”

  师:看看地上都是什么呀?(盒子)师:请你找一个盒子宝宝,和好朋友说一说,你的盒子是什么样子的,里面是装什么的。

  幼儿起身去拿盒子,教师提示:(慢慢走,不要睬到盒子宝宝……)幼儿回到坐位和同伴交流,教师辅导,你的盒子是什么样子的,里面是装什么的。

  2、集体交流:

  组织幼儿安静,教师提问:“你的盒子是什么样子的,里面是装什么的。”

  预设提问(可选择):

  喜糖盒子——这个盒子是什么形状的?它是装什么用的?什么时候会拿到喜糖? (积累经验:三角型的,里面装喜糖的,结婚的时候用喜糖)巧克力盒子——这个盒子是什么形状的?它是装什么用的?(积累经验:象花一样的,放巧克力的)药盒子——这个放药的盒子怎么和我们平时看到的药盒子不一样呀,上面还有数字呢!为什么要有数字?(积累经验:盒子上的数字1表示这是星期一吃的,2表示星期二吃的,依次类推)饼干盒子——这个盒子是什么形状的?它是装什么的?还有谁的盒子也是圆圆的?(积累经验:这个盒子是圆形的,是装饼干,请幼儿找相同圆形的盒子碰一碰)(这里的相同是完全一样的)牙膏盒子——这个盒子是什么形状?它是装什么的的?(积累经验:这个盒子是长长的,是装牙膏的,请幼儿找也是牙膏盒子碰一碰)(这里的相同是用途一样,只要是装牙膏的都可以)蛋黄派盒子——这个盒子是什么形状的?它是装什么用的?谁的盒子能和它做朋友?(这里的相同是用途一样,但大小是不一样的)(找到小的蛋黄派盒子)猜猜哪个盒子里装的蛋黄派多?为什么?(积累经验:小盒子装的少,大盒子装的多,小盒子还可以躲到大盒子里)教师示范把小盒子藏到大盒子里,为下面的难点内容做好经验的准备)。

  眼镜盒子——这个盒子是什么形状的?它是装什么用的?家里还有谁也戴眼镜?(积累经验:这是放眼镜的,到了晚上,眼镜就放在这个盒子里睡觉):这么多盒子宝宝,他们形状、大小都不一样,里面装的东西也不一样,有的盒子装好吃的东西,有的盒子放用的东西。

  3、送盒子宝宝回家:

  师:看看您手里的盒子宝宝是装吃的还是用的?放吃的放在这边,放用的请放在那边。

  幼儿分类放盒子,交流(重点提问):

  师:都放好了,看一看,有问题吗?老师可是有点问题:(根据幼儿摆放来决定问题)1,这个盒子(牙膏盒)是装什么的?牙膏不是也要能到嘴里的吗,为什么不放在吃的东西这边?(它是刷牙用的,它到了嘴里以后要吐出来的,并请幼儿模仿刷牙的动作)2,药盒子—(这个药盒为什么放在吃的这边?所有的药都可以吃吗?引导幼儿探索,有的药是不可以吃的,如:红药水、眼药水等。教师教授正确的生活经验,这个药盒可以放到吃的这边,也可以放用的那边,如果盒子里放的是药膏和眼药水,就要放在用的这边。

  二、猜猜神奇的盒子,重点提问:

  教师出示倒扣的蛋糕盒(蛋糕盒、牛奶盒、鞋盒子、豆腐盒、香水盒、手帕)师:这里还有一个盒子,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

  蛋糕盒——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教师提问,幼儿猜想)牛奶盒——方方的牛奶盒子里可以放些什么呢?(幼儿猜想)鞋盒子——这里面放的是宝宝的鞋子还是**的鞋子?为什么?那我们来比一比豆腐盒——这是什么盒子?里面还有盒子吗?你怎么知道?(这是豆腐盒子,里面还有盒子,因为它有些透明)香水盒——这是什么盒子?里面还有盒子吗?(幼儿猜想)教师可摇动盒子,听听里面有盒子吗?)教师用夸张的方法从盒子里拿出手帕并展开?提问:“呀,这么大的手帕是怎么藏到这么小的盒子里的?幼儿回答:手帕折小(请幼儿动嘴巴,教师动手,示范折手帕)盒子宝宝的全家都来了,数数一共有几个?(5)这么多盒子宝宝是怎么排队的? (一个接一个、从大到小):这么多盒子,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圆圆的蛋糕盒子里藏着方方的牛奶盒,牛奶盒里住着宝宝的鞋盒子,鞋盒子里睡着透明的豆腐盒子、豆腐盒子里躺着香香的香水盒子。原来,小盒子可以躲进大盒子里面,妈妈抱着宝宝,一个抱着一个,这么多盒子看起来就像一个盒子。(教师边,边示范把盒子一个一个放回去)三、理理各种各样的盒子师:“后面有很多盒子,你也找一个盒子妈妈,把所有的盒子宝宝都想办法藏在盒子妈妈里面,行吗?”

  交代任务:这个筐里的盒子比较多,我请2个小朋友一起藏(尝试2个小朋友合作操作),其余的小朋友每人一个筐,自由探索,教师指导(提醒:要装在一个**的肚子里;让盒子宝宝躺的舒服一点)四:讲评师:(展示一份作品)数数盒子妈妈可以装几个盒子宝宝。

  幼儿点数后,教师拓展提问:“你也装的和他一样多吗?还能装的更多吗?”(能)“好,下次我们到区角中再玩,要想办法装的更多。”

  现在,我们抱着盒子宝宝回教室去休息吧,和客人老师再见。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探索活动,敢大胆品尝各种味道。

  2、学会用甜甜的、酸酸的、苦苦的、辣辣的、咸咸的等词汇描述所品尝到的味道。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

  幼儿已会玩游戏《捏拢放开》。

  2、物质材料的准备:

  五种味道的水:甜、酸、咸、辣、苦各三份,吸管人手一根,小盘三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捏拢放开》,导出活动

  评析:在此环节中,我以幼儿熟悉的游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通过此活动让孩子们准确地知道自己五官的位置,如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孩子们对此游戏很感兴趣,能随老师说出的五官迅速地指出,并导出本节活动《能干的小嘴巴》。

  二、探索了解:了解嘴巴的作用,探索嘴巴的结构。

  评析:小朋友们自由地发言,对嘴巴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吃饭、唱歌、说话等,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强。在探索嘴巴结构这一环节,几乎能说出有舌头和牙齿,并演示了其作用,孩子们互相交流,互相看看,有一定的互动。

  三、示范讲解幼儿操作:用舌头品尝各种味道,学会用甜甜的、酸酸的等词表达出所尝的味道。

  评析:在示范讲解这一环节教师讲述很清楚,幼儿操作时都能正确地进行品尝。由于水的味道调得不是很浓,幼儿在品尝后能准确地说出所以尝水的味道,教师在正确地引导下,积极肯定孩子们所说出的味道。并给孩子们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所以孩子们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所尝的味道。

  四、游戏:《看表情猜味道》,加深对味道的理解,并能说出是什么味道。

  评析: 此环节中,通过幼儿去品尝味道后作出相应的表情让其他孩子们说出味道,在此活动前应作垫,让孩子们先学会做这几种味道的表情,孩子们就懂得看表情辩别味道。

  五、小结:我们的嘴巴很能干,不仅会说话,会唱歌,还会品尝各种味道。我们把这个小秘密告诉其他小朋友好吗?

  活动延伸:

  1、请其他班上的小朋友也来尝尝这些水的味道,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交流,让幼儿也当小老师进行知识的传授。

  2、了解保护口腔卫生的方法如:饭后漱口、少吃糖、不吃手指头等。

  活动反思:

  在此活动中,孩子们兴趣浓厚,参与性强,都能通过说一说,尝一尝、学一学、看一看、猜一猜等多种方法对嘴巴的用途有进一步的了解。开始一环节设计非常好,孩子们开心地和老师一起游戏。孩子们能开动脑筋说出嘴巴里还有什么。在幼儿尝味道这一环境中,准备很充分,每个孩子都能动手操作,品尝味道,在请幼儿说说各种味道时,引导还不够,可以请孩子们互相说说,然后再集体或请个别代表说。在游戏——看表情猜味道这一环节,如在课前做适当的铺店,让孩子学做这几种味道的表情,效果会更好些。

  通过此活动,可以看出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强烈,教师要有目的性地进行引导,充分让孩子去说、去尝试,鼓励幼儿,调动幼儿主动学习探索的积极性,教师也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以实现活动的最优化。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强调:“尝试使用工具的经验将对幼儿终身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益。”《小手请谁来帮忙》通过加工食物的实际操作,引导幼儿学习使用工具的正确方法,探索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改变菜的形状,从而让孩子体验到工具的不同功能和使用工具的便捷,从而获得使用工具的经验。另外,在活动中也渗透了情感、数学等方面的内容,如,通过加工食物场景,孩子体验做父母的辛苦并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小工具改变食物形状的正确方法,体验使用工具的方便。

  2.引发对生活中常则小工具的关注。

  3.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伴分享经验。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运用小工具将食物变小的正确方法,引发对生活中常见小工具的关注。

  活动难点:探索用适宜的工具把菜变小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几样厨房小工具,背景音乐。

  2.菜若干(南瓜、芹菜、黄瓜、百叶),工具若干(剪刀、汤匙、小刀),塑料小碗,托盘,湿巾纸等。

  活动过程

  1.说一说:今天买了什么菜?

  (1)教师拿出菜篮子。

  “看看今天老师买了什么菜?你们认识吗?”

  “一起数数一共买了几样菜?”(一一点数。)

  师:这是什么?看看这根黄瓜长的什么样?

  幼:长长的,细细的,绿绿的……

  师:又粗又长的黄瓜看起来真新鲜!

  师:这根芹菜呢?

  幼:也是长长的……

  师:细细长长的芹菜一定很好吃!

  师:四四方方的百叶你们吃过吗?

  幼1:吃过。

  师:好吃吗?

  幼2:没有。

  师:百叶包肉吃过吗?以后吃饭的时候仔细留意一下有没有百叶包肉这道菜?

  师:这个南瓜看上去怎么样?

  幼:很大,圆圆的。

  师:可以用什么好听的词来说说?

  评析:这个“说一说:今天买了什么菜?”环节的设置,既唤起了孩子的B有生活经验,又渗透了数学元素,帮助孩子梳理出有关大小、长短和粗细的概念。

  (2)讨论:“菜买回来了,就这样能吃吗?该怎么办?”

  幼:烧一烧。

  师:在烧之前,我们要做什么?

  幼:洗一洗。

  师:把菜洗一洗,然后怎么样?

  幼:切一切。

  师:是啊!黄瓜一般要切成一片片,芹菜要切成一段段的才能做菜,平时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做的。用什么切呢?

  评析:继续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孩子回忆起家里爸爸妈妈做饭做菜的情景,为认识工具环节做铺垫。

  2.认一认:请谁来帮忙?

  (1)认识刀。

  “我这里有一把刀,你会用吗?谁来试一试?”(请一名幼儿上前尝试使用。)

  师:看看他的一只手抓在哪里?(想一想手应该抓哪里?)

  幼:刀把。

  师:另一只手做什么?

  幼:按住菜。

  师:按住菜,不让菜滚来滚去。

  师:快快的刀口朝哪边?

  幼:下面。

  师:快快的刀口要朝下。小刀很危险,你要小心啊!

  “除了刀,还可以请什么工具来帮忙把食物变小呢?”(看看今天谁也来帮忙了?)

  (2)认识剪刀。

  “这是什么?你会用吗?看看这把剪刀哪里最危险?”

  幼:剪刀头、里面……

  师:是这里吗?张开的大嘴巴是很危险的地方,你的手可不能伸进去啊!小朋友们刚开始用剪刀,所以要加倍小心啊。

  (3)认识勺子。

  师:“我们平时用勺子来做什么?”

  幼:吃饭,吃菜……

  师:现在我们不吃饭,也不喝汤,勺子会帮谁的忙,让它变小呢?待会儿试试看!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除了勺子是孩子们会用的,像剪刀、小刀,特别是小刀,出于安全角受考虑,我们通常不太会让小班孩子尝试。其实只要教给孩子正确的使甬方法(当然也要考虑这种工具是否适合孩子,孩子小叽肉是否发展勤司以掌握这种工具的程度),告诉他们哪里比较危险,让孩子试着去剪一剪,切一切,对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能力都是有帮助的。

  3.试一试:哪种工具更方便?

  (1)了解操作要求

  ①现在请大家转过身来,桌子上有已经洗干净的黄瓜、芹菜、百叶,还有南瓜。按顺序指,让幼儿说出名称。

  ②交代任务:南瓜组,请选择合适的工具把南瓜肉放到小碗里;黄瓜组、芹菜组、百叶组请试试用哪个工具帮忙可以把它变小。

  ③提出要求:每组的桌子上都有剪刀、刀和勺子。你们都去选一选,试一试,看看哪种工具用起来更方便!用工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轻轻地拿轻轻地放,保护好自己,也不要伤害到其他小朋友。在开始之前可别忘记用纸巾把小手擦擦干净,注意卫生啊!

  (2)幼儿操作,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评析:在“试一试”环节,孩子亲自操作,在“做中学,玩中学”,体验到使用工具的方便,发现小手和工具的关系,在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身边的科学。

  (3)交流。

  ①黄瓜

  师:你请谁来帮忙把黄瓜变小的?

  幼:小刀。

  师:怎么用的?

  师:你觉得用小刀切黄瓜方便吗?还有谁也把黄瓜变小了,但用了不同的工具?

  幼:剪刀。

  师:你觉得用剪刀把黄瓜变小方便吗?

  梳理经验:让黄瓜变小用小刀比较方便。

  ②芹菜

  师:把芹菜变小你们是请谁来帮忙的?

  幼:刀,剪刀。

  师:你们觉得哪个更加方便?

  梳理经验:用刀和剪刀都可以把芹菜变小,用剪刀会更快更方便一些!

  ③百叶

  师:谁把百叶变小了?用了什么工具?

  幼:剪刀。

  梳理经验:看来用剪刀做事还真方便!

  ④南瓜

  师:南瓜肉都放到小碗里了吗?

  幼:还有一点没有挖完。

  师:你是请谁帮忙的?怎么做到的?

  幼:用勺子挖的。

  梳理经验:原来勺子除了可以用来吃饭,喝汤,还能挖南瓜肉呢,真方便!以后有什么需要挖的,可以请勺子来帮忙哦!

  (4)小结:刚才我们的小手请了刀、剪刀帮忙,切一切,剪一剪,把黄瓜、芹菜和百叶变小;请了勺子来帮忙,把南瓜肉挖出来了,等会儿厨师就可以做菜啦!这些小工具的用处还真大,谢谢你们帮忙!

  评析:在交流环节,主要帮助孩子梳理出选择合适小工具的经验,如,黄瓜用小刀切比较方便。

  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工具

  (1)出示开瓶器、饺子器等,了解用处。

  师:我在厨房还找到了几样小工具,看看是什么?

  ①开瓶器:这个是什么?它有什么本领?

  ②饺子器:知道这个是什么吗?可以做什么?

  ③刨丝器和打蛋器一起出示:这两个你们认识吗?

  师:不认识没关系,可能你家的厨房里就有哦,回家可以找一找,问问大人是什么工具?

  (2)引发幼儿寻找生活中常用小工具的兴趣。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请小工具来帮忙做事。今天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明天来说一说好吗?

  评析:在活动的最后环节,出示了更多小工具,引发孩子对工具的关注。

  活动反思

  1.活动中孩子们积极性高,通过情景设疑、探索操作和交流分享等环节,孩子尝试运用各种小工具将食物变小,并从中体验到每种工具的方便之处。另外,小班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弱,在活动中,教师创造了一个家庭式的温馨活动氛围,引导、启发和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2.活动环节层层递进,重点突出。从“买菜”情节到引出生活中的几种常见小工具,过渡自然并贴近孩子的生活。在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安全教育、常规教育等内容,特别是在认识小工具的环节,重点强调了刀和剪刀的正确使用方法。

  3.比较注重活动中的一些细节。如,背景音乐的介入,既能调动气氛,又能控制时间。再如,提供的几种食材(芹菜、黄瓜、南瓜、百叶)既干净卫生,又利于孩子的操作和探索。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设计思路

  一天,我的水杯盖怎么也打不开了。童童小朋友看见了,说:“老师,我来帮您开吧!”他尝试半天还是拧不开。许多小朋友也跑来帮忙,争着帮我开。他们都积极地想办法,有的说:“让叔叔来帮忙,他劲儿大。”有的说:“用个东西把它撬开。”接着他们纷纷找到了自己认为能帮我打开水杯盖儿的东西,来帮我开杯子,对打开盖子的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萌发了组织孩子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多种形式,尝试打开各种盖子的方法,满足他们探究的欲望,初步培养孩子遇事多动脑,多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开看”活动形成了。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各种方法打开各种瓶子和盒子。

  2.会用语言表达是用什么方法打开瓶子和盒子的。

  3.通过引导使幼儿在活动中萌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形状、各种材料制成的大小不一的瓶子和盒子。

  2.玩具若干,露露、旺仔牛奶和汽水等饮料,开瓶器。

  3.纸箱一个,塑料瓶子一个,纸盒一个,小娃娃一个。

  4.剪刀,钥匙,刀子,笔等工具。

  活动过程

  一、出示神奇的大纸箱

  1. (出示一个用胶带封好的大纸箱。)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大箱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呀?想不想知道?咱们一起想个办法打开箱子(撕开、剪开等方法)。

  2.请幼儿用自己说的方法去打开大纸箱,里面呈现塑料瓶。

  3.(塑料瓶里还有一个纸盒。)请幼儿用自己说的方法再把塑料瓶打开,启发幼儿说出打开瓶子的方法:注意拧瓶盖儿的方向。

  4.取出塑料瓶里的纸盒,请一个小朋友再用不同的方法把小纸盒开开看。

  5.摇摇纸盒里还有声响,打开小纸盒,里面藏了一个玩具:看书的小娃娃。

  6.:刚才都用了哪些办法打开这些瓶子和盒子的。

  二、幼儿尝试用不同方法打开各种瓶子和盒子

  1.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礼物,它们都藏在盒子或瓶子里,你们要想一些办法打开它才能得到礼物。请你们去挑一个自己喜欢的盒子或瓶子打开它,看里面藏着什么。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提醒幼儿安全使用刀子和剪刀)。

  3.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打开瓶子和盒子的?

  (1)请你们说说你的神奇瓶子(或盒子)里装有什么?用什么方法打开盒子(或瓶子)的?发现里面有什么?

  (2)请你和你的宝贝礼物玩一玩。

  4.放音乐,请幼儿将瓶子或盒子收好,要放回到原来的盒子或瓶子里,盖好盖子。

  三、延伸活动:让幼儿感知几种特殊的开瓶子的方法

  1.出示一瓶汽水,瓶子上有盖子,老师拧不开也拔不开,请小朋友帮老师想办法打开。原来打开它需要一个特殊的工具(开瓶器)。老师用开瓶器把汽水打开。还有什么也需要这样打开的?(啤酒、瓶装饮料等)

  2.(出示露露)这是什么呀?怎样打开呢?引导幼儿观察有个拉环,拉住拉环一提就能打开。请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和露露一样,也是要拉住拉环打开的?(可乐、雪碧、旺仔牛奶和八宝粥等)出示许多瓶饮料,让幼儿找出哪些是易拉罐装的饮料,让幼儿一起打开有拉环的饮料。

  :我们刚才学到了许多种打开盒子和瓶子的方法,以后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积极动脑筋,多想办法。

  3.幼儿打开饮料,大家一起分享。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