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有关中班教案范文合集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用鲜艳的色彩绘画菜肴,根据要求完成制作任务。
2、模仿妈妈炒菜的动作,感受妈妈对家庭的爱。
活动准备
1、范例:用卡纸剪成“炒锅”和“荷包蛋”的形状,用一条绳子把炒锅和荷包蛋图片连接起来。
2、妈妈的围裙一件。
3、人手一份材料;用纸板制作的有柄锅、如幼儿手掌大小的圆形卡纸、长约30厘米的绳子。
活动过程
一、煎个荷包蛋
教师穿上围裙,出示范例。
教师边念儿歌“太阳咪咪笑,妈妈早早起,早餐做什么?煎个荷包蛋,1、2、3,”边操作“炒锅”。念到数字“1、2、3”的时候,甩动“炒锅”,把荷包蛋甩到锅面上,表示炒菜成功。
二、妈妈的拿手菜
1、示范讲解菜肴的制作过程:在圆形卡纸的正反面均画上妈妈做的拿手菜。
2、引导幼儿思考:怎样让妈妈的拿手菜看上去好吃?(用色鲜艳,涂色饱满)。
3、用胶带纸、绳子把圆形卡纸和“炒锅”连接在一起,绳子可以固定在“炒锅”的前端。
4、幼儿独立绘画、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学妈妈做菜
1、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操作自制“炒锅”,模仿妈妈炒菜的情景。儿歌内容可以根据菜改变,如“太阳咪咪笑,妈妈来炒菜,午餐吃什么?烧条红烧鱼,1、2、3”。
2、妈妈真了不起,为我们家做了那么多好吃的菜!让我们竖起大拇指夸夸她们吧!——引导幼儿交换“炒锅”,模仿妈妈的样子炒不同的拿手菜。
教学反思
一、关于目标与内容
本活动的目标定位为“尝试动作、体验亲情、激发兴趣”。从目标达成情况看,尝试动作部分根据要求完成任务。目标略高,少数幼儿明显感觉困难,这也是和我们农村幼儿园编班不同年龄段特点相关,我班有一半是小班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制作过程难免会有分差现象,这也是我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另外一个目标达成情况较好,夸张性的炒菜动作、有趣的色彩菜肴、材料、吸引了幼儿的注意,让他们感受到了快乐和家庭中的温暖、亲情和妈妈的爱。
二、关于细节
在本次活动中我给幼儿了“炒锅”和“荷包蛋”的形状,用一条绳子把“炒锅”和“荷包蛋”连接起来。简单示范后,在幼儿制作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幼儿还需要在老师的帮忙下才能完成。如果在示范时再增加一个细节——用简单的语言,配合明了的动作,幼儿可能会轻松完成这个动作了。
在圆形纸的正反面绘画妈妈的拿手菜时,孩子们画的内容相同较多,有些单调,我认识到还应考虑一个细节,假如在示范时多一些范例的,丰富幼儿的感观经验,这样对促进教育活动可能更加完善与有效。
三、关于师幼互动
大多数幼儿较好地应对了教师有意设置的层次与难度,但也有少数幼儿感到困难。游戏时“炒锅”和“荷包蛋”有脱落现象。由此,我进行了分析,对中班幼儿和新入园(小班)幼儿来说,“炒锅”和“荷包蛋”连接的牢固度环节过程尤其重要,如教师和幼儿能得到更多地互动,幼儿会感受到更多地成功。与此同时,活动过程也应运用有效地策略激发幼儿活动的热情。如游戏化情景的创设,宽松自主的活动环境的创设等。幼儿能更好的游戏,感受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爱。有利于师幼互动更为顺畅。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8的物体数量,认识数字8,理解它的实际意义。
2、能够用8的物体数量进行活动操作,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
3、能清楚地表述自己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8的兴趣。
活动准备:
制作PPT,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播放PPT,复习7的数量。
师:春天到了,公园里的风景可美丽了,今天老师要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公园里玩!(播放PPT)
提问:
(1)看,蝴蝶闻到花香飞过来了,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几朵花?(7)(引导幼儿完整地讲述。幼儿手口一致点数)
(2)这时蝴蝶闻到花香飞过来了,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几只蝴蝶飞过来了?(7)
小结:公园里有7朵花,有7只蝴蝶,它们的数量都是7,我们可以用数字7表示。
二、播放PPT,引导幼儿感知8的数量,理解数字8的实际意义。
提问:
(1)公园里本来有几朵花,我们来看看?(提问幼儿)(手口一致点数)7朵花,可是又开了一朵花,现在公园里有几朵花?(幼儿回答)(幼儿手口一致点数)公园里总共有8朵花。
(2)公园里本来有几只蝴蝶,我们来看看?(提问幼儿)(手口一致点数)7只蝴蝶,又飞来了一只蝴蝶,现在一个有几只蝴蝶?(幼儿回答)(幼儿手口一致点数)现在总共有8只蝴蝶。
(3)我们小朋友在跟着吴老师到别的地方看看公园里还有什么好看的风景,看这边有好多蘑菇哦,我们一起来数数这里有几朵蘑菇?(7)再添上一朵蘑菇,现在是几朵蘑菇?
小结:7只蝴蝶添上一只蝴蝶就是8只蝴蝶,7朵花添上一朵花就是8朵花,7朵蘑菇添上一朵蘑菇就是8朵蘑菇,7添上1就是8,这些都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出示数字),所以8可以表示数量为8的任何东西。
三、认识数字8。
引导幼儿认读数字“8”,观察想象8像什么?
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看8像什么呀?(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小朋友的想象力真丰富,8还像一个雪人。(播放PPT)
四、以“小动物去公园玩”的形式,让幼儿操作,巩固对8的认识。
1、提出操作方法
师:公园里的风景吸引来了好多小动物们,可是我们的小熊管理员(出示手偶)说今天公园有一个规定,小动物们必须结伴8个才可以进去公园玩,可是小动物们的同伴都不够8个,现在小动物们要请小朋友们来帮一个忙,帮小动物们找好8个同伴,摆在盘子上,它们才可以进去公园玩。(出示操作材料)
2、幼儿分组操作
教师巡回观察幼儿摆的是否都是数量7小动物?
4、教师验证幼儿操作结果
师:“请小朋友来说说你帮那种小动物找伙伴?”(教师引导幼儿完整地表述)
5、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8,它表示的东西可多了,可以表示8只小松鼠、8只小狗、8只燕子、8只蜜蜂,还可以表示更多的东西,如8个兔子、8个盘子、8个小朋友等。我们再去找找数量为8的东西,下次再告诉老师,好吗?
教学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PPT,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春天来了”情景,幼儿通过“去公园玩,看到公园里的景色”提出问题情景,并围绕这一问题情景设置环节,通过问题情景的解决启发幼儿思考解决数学问题。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数字8,知道8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感知数字与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萌发孩子积极参与探索活动的兴趣。
2、引导幼儿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比较发现经特殊加工后纸杯功用。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重点:目标1所诉既重点。
难点:目标2所诉既难点。
活动准备:
1、三个大水盆装满水,纸、笔若干。每组一个一次性纸杯装上水。
2、幼儿每人事先折好一个小船。
活动过程:
(一)玩纸船。“请小朋友看看教室里有什么?”(水盆,水盆里有水)“你们想玩吗?想想你要怎么玩。”幼儿讨论后自由选择地方玩。提问:A你是怎么玩纸船的?B你的纸船怎么了?C你发现了什么?小结:蜡不喝水,蜡涂在纸上就好像给纸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纸的
(二)折纸杯。教师出示一个纸折的杯子,让幼儿观察。提问:A你觉得这个纸杯能装水吗?B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纸杯不漏水。幼儿自由讨论后进行操作。小结:蜡涂的厚薄均匀与否会影响效果,涂的厚均匀的不会漏水反之就要漏水。
(三)发现纸杯的秘密。教师出示另一种一次性纸杯,让幼儿比较发现他们的不同,然后揭晓纸杯的秘密。
(四)延伸。生活中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请小朋友回去再找找,我们下次再来做实验。
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发现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的不足或者说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教师请小朋友观察与亲手触摸发现了纸船不湿的秘密,这时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契机,请拿着蜡船的小朋友把船举起来,让周围的小朋友也看一看,摸一摸让他们能够发现不同,这样后面孩子关注实验的热情更高,活动的气氛更好。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时间:20xx年4月15日执教:xxx
活动目标:
1.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幼儿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并初步学会记录。
2.使幼儿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大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1、动物背景图:草地一幅;动物图片:马、大象、小兔、小狗、小老鼠、跷跷板各一;箭头若干。
2、实物:教学书,文具盒及其他能比轻重的食物各一。
3、重量相似的苹果与梨;自制天平称一个,苹果,梨,橘子各一,
4、。每两个幼儿一架自制天平称、一个小篮(笔、纸,记录单若干,内装玻璃珠、木珠、积塑等)笔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师:
师:星期天,草原可热闹了,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图片出示情境图。)
1、动物乐园来了哪些小动物?它们都在干什么?(噢,有马、大象、小兔,还有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呢!)
2、 你知道小熊和小猴谁轻谁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轻重。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看一看,猜一猜,比一比:
师:(1)草地上有那么多动物,你知道谁轻谁重呢?
(2)你们又是怎么标记的轻重的呢?(箭头)
2、掂一掂,比一比:出示各种玩具、材料,让幼儿分组用各种方法比出它们的轻重。
(1)数学书和文具盒你们能看出它们谁轻谁重吗?(你们都认为不能用眼睛看出来)那么,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比较它们的轻重呢?
(2)师:现在请一幼儿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数学书和文具盒的轻重老师这还有好多东西,你们用什么方法分出它的轻重?(端一端、提一提、掂一掂)
(3)有幼儿说,他反复掂了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它们的轻重不是很明确,你们想一想,该怎么办呢?(对了,我们可以借助秤这种工具称一称,现在,我们用天平这种秤称一称。
4、称一称,比一比
(1)(教师示范称一称苹果和梨)师:谁轻谁重呢?你怎么看出来的?(很多同学都看出来了,放苹果的这边矮,说明苹果重垂下去了,放梨的这边高,说明梨轻翘起来了。(这边是垂、这边是翘)
5、幼儿第一次分组操作活动----比较两种物体轻重。
(1) “要想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还可以用称一称的方法,请幼儿每两人一组从篮子里拿两样东西比轻重,轮流操作。
(2) 请幼儿与同伴交流操作结果。
6、教师出示三种水果:“老师这儿有三个水果:苹果、梨,柑橘它们谁重、谁轻?老师请一名幼儿用老师的天平称,共同得出结论后,教师在黑板的记录纸上示范记录结果。(学习词语:不轻不重)
7、幼儿第二次分组操作活动----比较三种物体的轻重。
(1) 请幼儿没两人一组从小篮子里拿三样东西比轻重、一个幼儿记录,一个幼儿操作。
(2) 请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8、结束:
师:小朋友们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比较物体的轻重一般用哪些方法?在哪种情况下用哪种方法?
(比较物体的轻重有很多的办法,一眼就能看出轻重的物体,我们可以用看一看的方法;当看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当掂不出又看不出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称一称的方法.)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意图:
“谁和谁好?”经常是孩子们口中心里提及的问题,班级里面也总有孩子说“我和***好”“我们是好朋友”……这是他们上幼儿园的动力和源泉。此次活动的开展是让孩子知道生活中也有很多事物是两两相配的,互帮互助的。学习这首好歌不仅了解生活中相互的事物,也让孩子感受朋友间在一起的欢快。
活动目标:
1、乐意为生活中常见的事和物寻找联系,并讲述自己的理由。
2、能遵守游戏规则,体验竞赛游戏的快乐。
3、幼儿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清楚自己想说的事。
重难点:
愿意讲述事物之间联系的原因。
活动准备:材料材料包、ppt。
活动过程:
儿歌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朗诵儿歌,幼儿欣赏。
今天,我带来一首关于好朋友的儿歌,名字叫《谁和谁好》。请你们来听一听。儿歌里都说了什么。
你听到了谁和谁好?他们是怎么样好的?
小结:谁和谁好?藤儿和瓜好。它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
为什么他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
小结:因为他们住在一起,离得近,天天在一起,所以他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
你还听到了谁和谁好?儿歌里还说到谁和花好?
小结:谁和谁好?蜜蜂和花好,蜜蜂来采蜜,花儿仰脸笑
蜜蜂做了什么?花又做了什么?
小结:花里面有花粉,蜜蜂每天都要去采花粉然后带回家酿成香甜的蜂蜜。
仔细看,还有谁和谁好?
小朋友之间又做了什么?他们的心情怎么样?
小结:谁和谁好,我和小朋友好,大家唱起歌,开心又快乐。
二、完整欣赏:
教师和幼儿稍作动作表现儿歌内容。
三、幼儿操作材料《谁和谁好》
过渡语:除了我们刚学到的儿歌,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朋友,让我们去找一找。
观察要点: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将事物进行联系,并简单说说理由
集体交流:请幼儿说说自己配对的原因?
谁和谁好,说出你的原因。
总结::原来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事物都能够找到谁和谁是好朋友,事物之间是存在联系的。
活动延伸:
继续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
附:儿歌《谁和谁好》
谁和谁好?藤儿和瓜好。
它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
谁和花好?蜜蜂和花好,
蜜蜂来采蜜,花儿仰脸笑。
谁和小朋友好?我和小朋友好,
大家唱起歌,开心又快乐。
活动反思:
教学活动来源于儿歌《谁和谁好》,引发幼儿去关注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关联。通过活动,幼儿在智慧火花的碰撞中,激活了思维,展示了潜能。抓住机会挖掘他们潜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活动中,没有意识去整合知识,教育机智上还应多加思考,教学的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炼、准确,回应不够精炼,在方式方法上应多加变化。在教学中,应该多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使幼儿在语言方面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龋齿产生的原因,懂得牙齿保健的重要。
2、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3、乐意保护自己的牙齿,愿意早晚刷牙。
活动准备:
1、一个小熊头饰,一副黑色眼睛做“蛀牙虫”。
2、牙齿模型一副。
3、一盒牙膏,人手一把牙刷、一个水杯预先放在盥洗间。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活动。
谜语:小小石头硬又白,整整齐齐排两排。天天早起刷干净,结结实实不爱坏。
2、听故事《小熊拔牙》,了解产生龋齿的原因,懂得牙齿保健的重要。
教师扮小熊手扶腮做痛苦状,并请幼儿猜猜小熊怎么了?
幼儿听故事。
讨论:小熊的牙为什么被拔掉?牙被拔掉有什么不方便?
3、幼儿相互交流,知道牙齿保健的简单方法。
(1)幼儿相互看同伴的牙齿,自由交流看牙齿的经历和感受。
(2)请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保护牙齿的。
(3)教师小结:如果不注意保护牙齿,牙齿也会生病的,牙疼是会影响我们吃事物,不能好好的睡觉,并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缺少牙齿时,说话不清楚;龋齿严重的话,还会很难看呢!
4、讨论正确的刷牙方法,并徒手练习。
(1)教师:小朋友会刷牙吗?我们来教教小熊怎样刷牙好吗?
教师用牙刷在牙齿模型上示范正确的刷牙的方法。
(2)幼儿用牙刷做空手练习,“小熊”来回检查。
(3)游戏“蛀牙虫,快走开”,继续帮助幼儿练习刷牙。
(4)教师戴上“蛀牙虫”的眼镜扮“蛀牙虫”,在幼儿四周边唱边随意走动,各曲结束后,“蛀牙虫”随意请一位小朋友,这位小朋友念儿歌“蛀牙虫”,快走开,我会刷牙赶你走!然后练习刷牙一次。其他幼儿看他刷牙方法是否正确。
5、幼儿分组到盥洗练习。
活动延伸:
利用餐前让幼儿欣赏故事《蛀牙虫想搬家》,激发幼儿乐意保护自己的牙齿。
中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学习按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并能用叙述词表示物体的排列次序。
2、喜欢参加操作活动,能积极探索。
活动准备:
1、教师示范:小动物图片(小鸭,小狗,小猫,小兔,小鸟),一幢5层的房子,火车图片,1——5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给小动物排队,学习从左到右的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1、今天,班上来了几个小动物来做客,看,一共有几个动物?它们是怎么排队的?从左往右数,谁排第一个?调皮的小动物又变换了排队的位置,这下,它们是怎么排队的?
2、创设情境“小动物坐火车旅行”,帮助幼儿认识“5”以内的序数。
(1)教师出示火车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导语:“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准备乘火车去旅行。现在火车开来了。”提问:①这辆火车有几节车厢?(5节)
②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③第一到第五节车厢分别是什么颜色的`?(看序号说颜色)
④绿颜色的车厢是第几节?数字几来表示?(看颜色说序号)
(2)教师边出示小动物图片边提问:
①哪些小动物都来乘车了?(小鸭、小狗、小鸟、小猫和小兔)。
②小动物们分别坐在第几节车厢呢?
③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从哪边开始数的?(从左到右)
(3)玩游戏:“我来问、你来答”,复习巩固从左到右1至5的序数。教师:“xxx,我问你,小兔在第几节?”
幼儿:“刘老师,我来答,小兔在第2节。”
教师:“xxx,我问你,第3节坐着谁?”
幼儿:“刘老师,我来答,第3节车厢坐的是小狗。”
二、送小动物回家,学习从下到上的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1、工人叔叔给小动物们盖了漂亮的小房子。天黑了,小动物要回家了,我们送它们回家吧。边说边出示一幢5层的房子,让幼儿数一数是几层,并按从下到上的顺序编上层号(1——5)。
提问:①楼房一共有几层?用数字几来表示?
②第一层在哪里?(下面)
③数楼房要从哪儿开始数?(从下往上)
教师小结:我们数楼房时应该从下往上数。
2、教师把动物放进5层高楼里,谁住在第几层?
三、游戏:排队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小朋友自由活动,音乐停,5个小朋友迅速手拉手站在一起,数数一组有几个小朋友,然后说说自己排在第几。
四、小结
今天小朋友学会了按照数字排顺序,排在最前面的是第一,接下来是第二,~~~~~~,还学会了从左往右,从下往上的方向排顺序。生活中还有很多按照数字顺序排列的物体,比如看电影的座位,站队的位置等,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可以找到,请大家仔细去找找吧。
中班教案 篇8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让幼儿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类别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针对这一目标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数学活动《玩纽扣真有趣》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发现分类的方法。
2、学会用多种分类的方法进行分类。
3、训练幼儿的分类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训练幼儿的分类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 教具:颜色(红、黄、绿),形状(正方形、圆形),大小(大号、小号)的纽扣若干。
2、学具:幼儿人手一份同上的纽扣。
3、衣服形状的图卡。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各种纽扣,请大家一起来说一说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纽扣?(纽扣有三种颜色,有圆的和方的,还有大的和小的。)教师小结纽扣的特征。
2、出示衣服形状的图卡,请幼儿为它按上方形的红色纽扣。
3、幼儿操作,教师小结:在一堆纽扣中一个一个找出来太慢,而且还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可以先把纽扣分分类,再进行操作时就会顺利多了。
4、在教师的要求下,幼儿先按颜色这一特征对纽扣进行分类。幼儿操作,教师随机巡视指导。
二、找朋友。
1、拿起黄色的一正一圆两个纽扣,用纽扣宝宝的口气说:“我们都是黄色的纽扣,所以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请幼儿小结为什么它们能成为好朋友?(因为黄色是它们共有的一个特征)
2、游戏:找找好朋友。师:“让我们边做游戏边帮纽扣宝宝找朋友。”(以游戏活动的方式激起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教师讲述游戏要求:说出两个纽扣之间的一个相同特征就可以让它们做好朋友。
①示范活动。教师手拿一个黄色的圆形纽扣和一个绿色的圆形纽扣说:“你能让它们成为好朋友吗?请你来说一说。”
②集体练习活动。教师分别出示:红、圆与红、正;黄、圆与红、圆;绿、大与绿、小;圆、小与正、小;……请幼儿说说它们两两之间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一堆的纽扣种类繁多,对幼儿来说分类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通过对单独两个纽扣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出可以作为分类依据的几种分类方法,体现了在活动的难点之处是引导幼儿能主动探索发现分类的不同方法。)
3、教师小结:我们不光可以按照颜色来进行分类,帮相同颜色的纽扣找到好朋友,我们还能按照形状来分,把圆形的纽扣集中到一起做好朋友,还能按照大小帮大个子和小个子的纽扣都找到好朋友。
三、自由分类。
1、为自己的一份纽扣分类,可以按照自己想要分的类别进行活动。
2、分好后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按照何种类别进行分类的。(再一次巩固、强化重点)
活动延伸:
由老师带领幼儿到幼儿园小卖部里去找找看,货架上的商品都是按什么特征来分类的。
中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的名字,并了解同伴的名字。 2、运用美工形式认识自己名字的写法,并能在别人写出自己名字时有所反应。 活动准备: l、每个幼儿名字的轮廓。 2、各种小礼物。 3、各种彩
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的名字,并了解同伴的名字。
2、运用美工形式认识自己名字的写法,并能在别人写出自己名字时有所反应。
活动准备:
l、每个幼儿名字的轮廓。
2、各种小礼物。
3、各种彩色纸屑、亮片、胶水、棉签。
4、了解部分幼儿名字的由来。
活动步骤:
1、分礼物引题:教师请被叫到名字的幼儿领一件小礼物,让幼儿了解每个小朋友不同的名字。
2、游戏:《谁来了?》可以用一首顺口溜,如:嘭——嘭——嘭,谁呀?我是某某某呀。你 来干什么呀?我来给你送礼物呀!并和以节奏通过接龙形式让幼儿认识同伴的名字,同时 依次与同伴交换礼物。
3、教师向幼儿介绍部分小朋友名字的趣事。
4、制作自己的“名片”:
5、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幼儿的名字,并让幼儿知道这个是自己的名字。
6、说说可以怎么装饰自己的名字。
7、教师出示装饰好的名字,并进行示范。
8、幼儿制作,在自己名字的轮廓内涂上一层薄薄的胶水,在上面洒上亮片、彩色纸屑等,可 以一个字一个字地做。
9、班级幼儿名片展。
10、对应活动:将不同的物品,如:彩笔等依次放到自己的名片前。
活动延伸:
用不同的方式制作爸爸妈妈的名片。
《美食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