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
【精品】小班教案范文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班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粘贴活动,对手工活动感兴趣。
2、感知圣诞树的形状及色彩,学习使用粘贴的方法表现圣诞树的形象。
3、根据不同的图形及颜色,能独立用胶棒粘贴出圣诞树。
【活动过程】:
1、实物圣诞树一棵;示范画一幅。
2、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及长方形彩纸;绘画纸幼儿人手一份。
3、装饰物:彩色纸片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圣诞树。
(1)教师出示圣诞树,幼儿观察。
教师:圣诞树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2)出示示范画,引导幼儿观察。
师:圣诞树真漂亮呀,我想带回家,可是这么大不方便带,所以老师想了个办法把圣诞树变在一张纸上,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小结:圣诞树是绿色,树叶是一层一层的紧紧地叠在一起的,下面部分是大大的,上面部分尖尖的、小小的。
2、教师示范粘贴圣诞树,引导幼儿学习使用粘贴的方法表现圣诞树的形象。
(1)教师出示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及长方形和胶棒,引导幼儿认识并学习粘贴圣诞树的方法。
教师:桌上有什么?粘好胶的形状怎么贴上去?
(2)教师示范粘贴圣诞树。
教师:一个一个的三角形就像好朋友,他们从大到小紧紧的一层一层的叠在一起。
(3)请个别幼儿尝试粘贴圣诞树。
教师:谁来试一试,用胶棒把这些形状按大小顺序粘贴到绘画纸上变成一颗圣诞树?
3、幼儿个别操作,教师巡视。
(1)教师发放作画工具,幼儿自主操作。
教师:请小朋友们都来试一试,贴一棵圣诞树带回家吧!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将三角形按大小顺序重叠贴在一起。
师:完成的快的小朋友还可以将桌上彩色的纸片用同样的方法来装饰圣诞树哦。
4、幼儿作品展示。
(1)教师引导幼儿评价作品。
教师:你认为哪一棵圣诞树贴得最好呢,为什么?
(2)教师小结。
活动延伸:
教师可在美工区放置各种形状的字片,让幼儿继续练习粘贴技能。
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分离、挖、塑造、经验回忆等活动,感知探索沙轻、细小、不溶于水及加水后容易塑造的特性。
2、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诱发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3、引起幼儿对周围自然物的关注,培养幼儿爱护周围自然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玩沙工具一筐、水若干桶、纱布、吸管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今天就来找一找沙子宝宝的秘密吧。
二、用不同的感官感知沙的特性。
(1)用纱布分离出小石子和细沙,并通过触摸、抓捏感受和体验沙细小的特点。
(2)用吸管吹一吹干沙,体验沙轻的特点。
(3)把筛出的细沙倒入水桶中,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的特点。
三、再次玩沙
1.引导幼儿用水把沙浇湿,观察沙子遇水后结块的变化。往沙箱中倒入水,用手感知干沙与湿沙的区别,干沙轻,不易捏合;湿沙重,易捏合。
2.小结:沙子可以和水一起玩,那么我们小朋友也可以利用水和沙子一起做游戏。
3.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小组造型,体验干沙和湿沙的任意造型。幼儿自由分组玩沙,教师适当引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共同完成本次任务。
四、整理玩沙工具,洗手洗脚。
请值日生帮忙整理好今天的玩沙工具,幼儿有序地洗手和洗脚,最后回活动室。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教育幼儿学习保护自己,独自在家时不能随便地给陌生人开门,并且要机智勇敢地与坏人做斗争。
2、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情节,并学习其中的对话。
活动准备:
眯着(眼睛)、抢着(开门)、捏着(鼻子)。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制造悬念,引起幼儿学习新本领的兴趣。
1、今天,老师来给你们猜个关于小动物的谜语。
红眼睛,长耳朵,
白白的毛儿短尾巴,
走起路来蹦蹦跳跳,
爱吃萝卜和青菜。
2、出示“兔妈妈”,并介绍兔妈妈的三个孩子,知道它们的名字叫“长耳朵”、“红眼睛”、“短尾巴”。请全体幼儿学学小兔子的跳,活跃气氛。
(二)出示背景图,利用可活动的动物图片,倾听教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
1、教师:三只小兔都是兔妈妈的乖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三只小兔》的故事吧!
2、边操作图片,边有感情地讲述故事内容,并在讲述中进行提问:
(1)大灰狼会想什么办法来让小兔子开门呢?
(2)小兔子会给大灰狼开门吗?
3、倾听配乐故事,并引导幼儿跟唱角色的对话。
4、通过幼儿自身的肢体动作,来感知眯着、抢着、捏着等动词的意思。
(三)角色表演:给幼儿戴上头饰进行表演。
老师讲述故事,重点练习其中的对话,要求在表演时能大胆地“唱”对话。能区别出大灰狼和兔妈妈不同的唱歌声。
(四)游戏“陌生人敲门”。
让幼儿有亲身的感知。知道不随便给陌生人开门,要机智勇敢,学会保护自己。在游戏中,老师可以充当“陌生人”。
活动结束:
把动物的头饰投放到语言区域中,引导幼儿自主结伴进行角色表演。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让更多的孩子都有表演的机会,并让安全教育渗透于快乐的表演中。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初步探索三种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尝试根据声音的不同进行分类。
2. 能在教师的提示下与同伴合作游戏,遵守游戏规则。
3. 乐意参加集体活动,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点:
初步探索三种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活动难点:
尝试根据声音的不同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装有核桃、红豆、沙子的罐子若干、红绿灯指示牌、音乐
活动过程:
一、猜测装有物体的铁罐,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1.师:今天我带来了很多罐子宝宝,听一听(教师摇罐子)有声音吗?
2.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调动已有经验,用感官感知物体。表扬幼儿的耳朵灵)
二、自由听辨不同物体在罐内发出的撞击声,会根据声音的不同将罐子进行分类。
1.师:你的小耳朵真灵,我这还有很多罐子,我们一起再来听一听。
2.教师摇晃不同的罐子,要求幼儿用嘴巴学一学罐子里的声音。(哐哐哐、沙沙沙、咚咚咚)
3.师:罐子宝宝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
4.师:不一样,我们来找找朋友。请你找一个罐子宝宝摇一摇,学一学里面的声音,记住你的罐子宝宝发出的声音,但是等到我说,罐子宝宝保护好,你就要抱好你的罐子,不能发出声音了,听明白了吗?(幼儿拿罐子学声音)
5.师:请你把罐子宝宝保护好,听一听我这个罐子里发出的是什么声音?请你用嘴巴学一学,谁的罐子宝宝也是发出这样的声音,请你站上来。(帮助幼儿找到发出一样声音的罐子,找好后将罐子放在一起,并请幼儿坐在一起)
6.师:请一名幼儿上来摇一摇手中的罐子,请幼儿学一学声音(帮助幼儿分类)还有谁的罐子也是发出这样的声音,我们站到一起,我们一起摇一摇,请下面的宝宝帮忙听一听,是不是一样的声音。下面还有我们的好朋友吗?请下面的宝宝摇一摇,我们一起听一听,把好朋友找出来。(找好后请幼儿将罐子放到一起,并请幼儿坐在一起)。
同理将三种放不同物品的罐子分类放好,并且在分罐子的同时将幼儿分成三组。
三、再次听辨声音,猜测罐中放的物品。
1.师:老师今天在罐子中放了三样东西,哪三样东西呢?(依次出示标记图:米宝宝、红豆宝宝、核桃宝宝)
2.师:你来猜一猜罐子中谁是核桃宝宝?谁是红豆宝宝?谁是米宝宝?
3.师:(教师摇米宝宝)这是什么声音?嘴巴学一学。猜猜看这是什么宝宝?(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猜测,然后打开罐的封口看看,检查所猜正确)
4.教师把各种罐子分别发给幼儿,请拿到罐子的幼儿保持安静。
四、游戏:"警察叔叔红绿灯"结束活动。
1.师:都拿到罐子宝宝了吗?拿好后我们要开始玩警察叔叔红绿灯的游戏了。警察叔叔这样子(把标记图反过来)表示红灯,罐子宝宝不能发出声音,当它反过来才能发出声音哦,眼睛看好,火车要开啦,谁开呢?(教师把米标记反过来),米宝宝,请你摇一摇。(三组各试一次)
2.完整游戏:我们开始喽:
(1)核桃宝宝摇一摇,米宝宝摇一摇,红豆宝宝摇一摇……
(2)核桃宝宝请你摇一摇,米宝宝请你摇一摇,红豆宝宝请你摇一摇……
(3)我要唱一首歌,和警察叔叔一起玩游戏,听好啦,声音很好听的:核桃宝宝请你摇一摇……我们大家一起摇一摇……(教师哼唱表演,不断加速,反复3次)
(4)现在我请来了一个乐队,它的速度很快哦,你们的眼睛要看好,耳朵要听好哦,请起立(完整配乐)
(5)师:你们玩的开心吗?还想玩吗?我们带着自己的罐子宝宝到教室里交换着再玩一玩。
小班教案 篇5
一、活动名称:我的鞋子
二、预设目标:
1、能用语言、歌曲等不同的形式表达自身所获得的不同感受。
2、通过创编歌曲,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三、资料准备和环境创设:
1、幼儿会唱歌曲《大鞋小鞋》,并改编过一段歌词。
2、教师安排场地:地毯、报纸、海洋球、稻草、石子
四、重难点:
重点:能表达自身的感受
难点:创编歌曲
五、活动流程:
幼儿自由体验创编歌曲
六、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体验:
(1)、师:今天,我们要带鞋婴幼儿去玩玩,你们看看
哪些地方?(幼儿自由说)
我们带鞋婴幼儿去踩一踩,看看鞋婴幼儿会发出什么声音。
(幼儿在不同的地方走走,体验不同的感受)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区别各种不同的声音,并能用较形象的象声词表示出来。
(2)、互相交流:
如:我踩在海洋球上,发出哗啦啦的声音
教师可以让个别幼儿再去踩踩,其它幼儿倾听,并表达自身的感受,幼儿可以用不同的象声词表达鞋子踩在某一地方的声音,如:踩在石子上,听到嚓嚓嚓的声音;踩在石子上,听到唰唰唰的声音。
教师还可以让幼儿感受两种对比较明显的声音,如:地毯上的声音较轻,可以用较轻的'声音表达,海洋球的声音较响,可以用响的声音表达。
2、创编歌曲:
(1)、幼儿演唱歌曲《大鞋小鞋》
摘句:的笃的笃的的的的笃(唱的时候可以轻一点)
(2)、演唱改编的一段歌词
我穿自身的鞋呀,真呀真舒服,踩在地板上呀,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3)、幼儿创编歌曲:
a、幼儿自由结伴,选择场地进行创编,教师随机指导。
如:我穿自身的鞋呀,真呀真舒服,踩在海洋球上,哗啦哗啦哗啦啦啦啦啦,哗啦哗啦哗啦啦啦啦啦。
b、创编的时候要注意跟上节拍,注意声音的运用。
c、能初步体验合作的快乐。可以采用多种演唱方式,如领唱、齐唱、重唱等。
如:踩在海洋球上听到哗啦啦、噼噼啪啪的声音,就可以采用重唱的方法演唱。
3、幼儿展示效果:
a、提醒幼儿认真观看其它幼儿的扮演。
b、假如幼儿的演唱方式比较简单,教师可以适当提醒,如:谁来领唱?特别褒扬一些平时较胆小的幼儿,鼓励他们大胆扮演。
小班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冬天是幼儿易患感冒的季节,一旦感冒,咳嗽、打喷嚏现象则随之而来。在幼儿生活教育中,幼儿虽然都知道要天天带手帕、纸巾,但如何适时、恰当地使用手帕、纸巾,要真正落实在小班幼儿的行动上,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本教材借助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入手,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小朋友感冒后,咳嗽、打喷嚏的不正确做法,从而引导幼儿进行生活迁移,帮助幼儿掌握礼貌、文明、卫生的做法,可谓水到渠成。本教材适合小班教学。
幼儿分析:
咳嗽、打喷嚏是一种生理现象。但由于幼儿缺乏一定的卫生常识和一些必要的教育,他们常常会表现出一些不卫生或不文明的作法;如面对别人会大声咳嗽或打喷,有了鼻涕和唾沫随手就乱擦乱抹等等。因此,初步了解喷嚏会传播病菌,传染疾病的道理,让幼儿了解掌握一些简单的自理技能,不仅能引起幼儿产生正确行为的愿望,而且也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习惯。
设计理念:
《新纲要》指出,应培养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让幼儿了解咳嗽、打喷嚏的卫生知识,掌握一些相关的自理技能,对幼儿进行有意识地教育和培养,对其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展此教育活动,让幼儿直观地理解在咳嗽、打喷嚏时,该怎么做?为何要这样做?在活动中,通过让幼儿看一看、念一念、学一学、做一做,进而有效地使幼儿在“知、情、意、行”四方面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喷嚏会传播病菌,传染疾病。
2、学会咳嗽、打喷嚏时的一些卫生文明的做法。
3、进一步养成每天带手帕、纸巾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课件《咳嗽、打喷嚏》;
2、幼儿人手一份纸手帕。
活动流程:激发兴趣――观察讲述――实践操作――强化巩固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天气渐渐变冷了,很多小动物都感冒了。
1、提问:得了感冒哪儿会不舒服呢?
2、幼儿做打喷嚏动作。(自我点评:开门见山,引出主题。)
二、观察讲述,了解打喷嚏时出现的不礼貌、不卫生的行为及原因。
1、演示课件:看看小动物是怎样打喷嚏的。
2、提问:
(1)刚才,你看到谁在打喷嚏呀?
(2)黄狗是怎么打喷嚏的?吓跑了谁?
(3)大象是怎么打喷嚏的?吓跑了谁?
(4)河马是怎么打喷嚏的?吓跑了谁?
(5)它们打喷嚏的时候,其它小动物是怎么做的啊?
小结:哇!它们的喷嚏可真厉害,小动物们都吓跑了。
3、幼儿讨论:为什么动物们都怕它们的喷嚏呢?
4、教师小结:它们真不讲卫生,打喷嚏的时候鼻涕、唾沫到处乱飞,细菌也跟着鼻涕和唾沫飞出来了,其它小动物也会传染上感冒的。(自我点评:从幼儿的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幼儿不学黄狗、大象和河马打喷嚏的错误做法,了解喷嚏中带有细菌,会到处传播。
三、实践操作,学会正确的咳嗽、打喷嚏的卫生做法。
1、提问:如果小朋友感冒了,打喷嚏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1)个别幼儿回答;
(2)演示课件:一位幼儿正确的做法。
(3)提问:这位小姐姐打喷嚏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呀?
(4)教师示范讲解,幼儿练习2─3遍。
2、教师小结。(自我点评:结合顺口溜的内容,幼儿学一学《咳嗽、打喷嚏卫生》的做法,在看看、念念、学学、做做中,幼儿轻松地掌握了礼貌、文明、卫生的做法。接着老师进行拓展教育,教育幼儿不但要在咳嗽、打喷嚏时,不能面对别人,应低头或转头用手帕或纸巾或手来掩住口鼻;而且若有鼻涕和唾沫溅在别人身上,应及时向别人道歉或拿出手帕、纸巾拭去;咳嗽有痰不能随地乱吐,坚持天天带手帕等等。如此教育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幼儿易于接受。)
四、强化练习,巩固幼儿掌握咳嗽、打喷嚏时的正确做法。
小动物们还没学会这个本领了,我们一起去教教它们,让我们再来练一练吧!(自我点评:体验做小老师的喜悦之情。)
五、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经常提醒或暗示想咳嗽、打喷嚏的幼儿,要按文明卫生和做法来做。幼儿之间也逐步形成能相互提醒和督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