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旅游景点的作文

旅游景点的作文

发布于:2021-09-24 16:09:01 作者:

【实用】旅游景点的作文3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旅游景点的作文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旅游景点的作文3篇

旅游景点的作文 篇1

  今天天气晴朗,碧空如洗,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跟着爸爸妈妈来到了温岭长屿硐天。听妈妈说,长屿硐天是古人人工开采石板后留下的景观,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规模最大的人工开凿石硐,非常壮观。不但是省级风景区,还是世界吉尼斯之最。

  我们来到景区,抬头望去,门口两根参天大柱直入云霄,“长屿硐天”四个字格外醒目。我们走了二十分钟左右到了双门石窟,看到了高20米的观音像,是省内石雕像之最。看完双门石窟,就来到了水云硐。刚一走进,马上就觉得一股凉意迎面袭来。地上一排排的小石房格外别致。右边是奇石馆,我一下子就被各种各样的石窗和古代的石器吸引住了,让我目不暇接。再往里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湖,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嬉戏都看得清清楚楚,洞口一道阳光照射进来,伴随着水滴落在地面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好似人间仙境一般。

  我们随着人群,来到了一个很深很深的洞里,我望着深不见底的洞和窄窄的小石阶,不敢下去。爸爸走过来说:“男孩子要勇敢,下面是采石遗址,有古代人最原始的开凿工具和开凿痕迹,一定要去看一看。”在爸爸的鼓励下,我也学着他们紧抓靠墙边的绳索,小心翼翼地往下走,走着走着,视野也开阔起来。走到一半,看到了十几个石工有拿着锄头、铁锤、铁锹,在一块斜坡上开凿石块,还有四五个石工一起扛着大石块。爸爸说那便是古人开采山石的场面,他们那时没有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完全是靠勤劳的双手。这种坚持不懈,勇于挑战的精神不正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吗?走到最底下,特别凉爽,仰望刚才走过的台阶一直到宽阔的洞顶,看着“石破天惊”这四个大字,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终于理解了什么叫能工巧匠!

  接着,我们又去游览了熊猫馆和观夕硐,然后依依不舍地回家了。长屿硐天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

旅游景点的作文 篇2

  那天,连续下了三天三夜的倾盆大雨终于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仿佛要洗净雨天的痕迹,我们一家三口趁着这阳光明媚的好日子去天台感受一下琼台仙谷的那股仙气了。

  琼台仙谷大不大?是不是以前住着仙人,才叫仙谷……一路上,一连串的问题不断浮现在我脑海里。正当我浮想联翩时,不知不觉,已经到达了目的地。一下车,迎面悬崖峭壁、奇峰插天,“琼台仙谷”四个鲜红的大字摩崖题刻,迎面夺目。进入洞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碧波荡漾的八仙湖。湖面非常宽阔,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周围连绵起伏的群山;湖中央竖着8根石碑,石碑上分别刻着神话故事里“八仙”的名字,这个大概就是湖名字的来源吧;浅水边几只纯白色的鸭子在嬉戏。湖光、山色、野鸭,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沿着湖边小路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由木头搭建而成的阁楼。这个阁楼由8根钢筋主干支撑着,一直连接到坚硬的花岗岩山体,远远望去,就像是悬空在半山腰,因此叫它“悬空阁”,可真奇妙呀!顺着石阶往上走,一路上,景色迷人,令人目不暇接。很快地,我们就到了这里最美的地方——龙潭瀑布。瀑布可真雄伟,从好几十米高空飞流下来,水花四溅,仿佛一条白龙从天而降。

  离开龙潭,我们准备继续爬山。突然,我发现前面的路竟然是修在悬崖峭壁上。栈道很窄,只能并排容下两个人,一边靠着悬崖,另一边只有一根铁栏杆拦着。人走在上面,胆战心惊。我颤颤悠悠地在爸爸的帮助下,总算走完了这段险路。我们来到了山顶。山顶上大雾弥漫,一座座山峰若隐若现,如诗如画。漫步其间,令人心旷神怡。

  啊!琼台仙谷真是人间仙境,令我流连忘返!

旅游景点的作文 篇3

  大家好!欢迎来到东龙古村参观。

  像赣南所有古村一样,四面环山,中有大明堂,都为山间盆地,溪河穿盆而过。东龙也是标准的风水宝地,是赣南风水的杰出典范。村庄规划以东北面的东龙岭为祖山来龙,以东南面以的南桥岭为望山来龙,一溪穿过明堂,东水西流,出水口及水口塔在西方。整个村庄分为五片功能区,建筑全布置在山麓缓坡处,北面是坐北朝南的祖宗祠堂区、西面是休娱园区,东、南、西南是居住区。

  孝思堂门前有一照壁,形制为中原地区古制,壁有两株高直伟岸的杉树,一古一新,古杉超过500年,胸径近米,新杉不足百年。祠堂大门高悬“都阃府”新匾,此匾原为赐建南京兵马指挥使(此祠后人)府邸门匾。为荣耀李氏祠堂复制新做一块悬挂于此。孝思堂得名于兴建此堂的李思常(东山公)及其后人。李思常为该祠开山基祖李太郎的十七世孙,他及子孙倾其家财从明正统九年(1444年)到明弘治四年(1491年)历时48年修建而成。 此堂最值得看的是原木框架结构,用了75根原木,采用榫卯连接方式完成整个建筑结构框架,将墙体镶嵌于木结构之间,这样结构的好处在于即使墙倒,房子也依然耸立。孝思堂历经500多年,至今完好如初。

  再值得看点就是建筑风水,特别是天井处理,采用了“四水归堂”形制,下水道只有一出口,开口东南方,用了株钱成串网格图案。

  “东里一望”建筑群,又称“百间大屋”。或“仁方公祠”。由李氏下祠(长房这支)二十七世李泰恕,又名李仁方建造。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峻工于乾隆二年(1737年)。该建筑类似客家围屋。

  百间大屋的布局很有意思,与坐北朝南、对称规整的客家祠堂形制不同,因地处东南面的南桥岭山麓,考虑了风水朝向,将大门转向东面,而大部分主体建筑轴线是平行山体走向,所以建筑群平面布置组合上灵活多变,看上去很有审美感。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旅行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