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案
《长城》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城》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城》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2个一类生字,认识14个二类生字。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本课所运用的比喻和联想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3.通过学习本课,了解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有关语句体会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
教学准备:
有关长城悠久历史的文章,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有关长城的图片、音像资料等。
教学时数:三课时
基础知识:
1.生字:
(1)茫:mng
辽阔,久远,模糊不清。
(茫茫苍茫迷茫茫无头绪)
(2)砖:zhuān
用土坯烧制而成的长方形或方形建筑材料。(砖头金砖瓷砖冰砖)
(3)戍:sh
“戈”部军队防守(某一地方)。(戍边戍守卫戍)
(4)邦:bāng
国。(故国安邦邻邦邦交)
(5)凭:png
(身体)靠着。(凭栏凭借文凭任凭空口无凭凭空捏造)
(6)膀:bǎng
胳膊上部靠肩的部分。(肩膀臂膀翅膀)
(7)陡:dǒu
坡度很大接近于垂直。(陡峭陡坡陡然陡直)
(8)峭:qio
山势高而陡。(陡峭料峭峭拔峭立峻峭)
(9)智:zh
见识;才识。(智慧智能智商智育智谋智勇双全)
(10)慧:hu
聪明。(智慧聪慧慧眼)
(11)焕:hun
光明;光亮。(容颜焕发青春焕发焕然一新)
(12)敞:chǎng
张开,打开。(敞开敞亮宽敞)
2.正音字:
嘉峪(y)关崇(chng)山峻岭蜿(wān)蜒(yn)瞭(lio)望屯(tn)兵金戈(gē)铁马五六匹(pǐ)马
3.多音字:
旋xun(盘旋)
xun(旋风)
供gōng(供求)
gng(供品)
单dān(孤单)
shn(姓单)
chn(单于)
膀bǎng(肩膀)bng(吊膀子)pāng(膀肿)png(膀胱)
4.区别字:
茫()砖()邦()膀()陡()
芒()转()帮()傍()徒()
峭()捎()戊()智()焕()
消()梢()戍()知()换()
5.解词:
蜿蜒盘旋——像蛇爬行时弯曲的样子。
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
屯兵——驻扎军队。
堡垒——在冲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遥相呼应——远远地互相配合。
金戈铁马——金戈:金属制作的戈。铁马:披在铁甲的马。挥动金戈,骑着战马。意指战争。也形容战士们的威武雄姿。
浴血拼杀——浴:洗。这里指浑身浸满。全身是血,还依然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故国安邦——使国家安定巩固。
容颜焕发——容貌、脸色光彩四射。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六、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谁去过长城?讲讲你见到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二、看图,初读课文。
1。看到长城图,你想说什么?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三、交流预习,学习生字。
四、读文,理清思路。
1。写了长城不但长而又壮观。
2。写了长城高大坚固的建筑结构。
3。写了作者对古代人民的赞叹。
4。写了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感悟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二、小组内分段学习。
第一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请抓住有关词语来讲一讲。
“像一条长龙”“飞过———”“穿过———”“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屹立在———”“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板书:雄伟壮观
第二段:让我们一起走近看长城来看一看。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这段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长城?
1。建筑材料。
2。城墙顶上的样子。
3。垛子、射口的构造和作用。
4。城台的样子和作用。
第三段:
1.默读,体会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创举?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3.怎么读,更能表现我们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1)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2)评一评他人的朗读。
第四段:齐读。这段是怎么赞美长城的。
1.“一个伟大奇迹”
2.“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遗产”
3.“成了——————迎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描写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书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听写所学生字。
二、读一读,积累词语。
嘉峪关
浩瀚
屹立
苍翠
陡峭
创举
智慧
瞭望
山海关
修筑
堡垒
戍边
豪情
遗产
城砖
凝结
三、填一填。
五洲四海、容颜焕发、油然而生、故国安邦、
遥相呼应、高大坚固、波涛滚滚、崇山峻岭
四、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通过两个句子之间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第二个句子在表达上更为具体,生动,突出了长城“长”的特点,给人以广阔的遐想空间。
五、句子的研究。
这三句话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长城的概括。在语意上来说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
《长城》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
⑴ 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⑵ 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⑶ 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⑴ 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⑵ 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⑴ 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⑵ 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
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 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五、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教学反思〗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这节课交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品读课文为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
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⑴ 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⑵ 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教学反思〗
紧扣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4自然段,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语,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教学时充分读图,图文结合。
《长城》教案3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二.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 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 (注音略)
三 学海拾贝
1 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2听录音,整体感知
3 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 当场成诵!
五 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灵活机动
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长城》教案4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字。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录音机。
2、长城远景和近景的彩色幻灯片。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打出幻灯片)
(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2)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崇山峻岭之间)
(3)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长和高大)
(4)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拉什麽内容
三、图文结合,说一说。
1、说说生字新词。
崇(chong)山峻(jun)岭拍摄(she)嘉(jia)峪(yu)关扶(fu)智慧(hui)气魄(po)
2、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3、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第一节讲长城的长;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4、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1)一条“龙”(2)“高大坚固”;(3)结晶;(4)奇迹。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打出幻灯。)
(1)远景怎样?(像一条龙)
(2)课文怎样写长城的(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3)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麽内在联系(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4)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来到长城脚下)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六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3)图文对照,指出图上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4)小节这一节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两图第三节。
(1)人民为什麽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围绕站、踏、扶、自然)
(2)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
(3)为什麽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4、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麽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长和大想象到建筑的困难,表现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表达拉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
二、总结全文。
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板书设计
长城
远景
观察长城
近景
血汗
联想人民
智慧
雄伟
赞美工程 奇迹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paishe ningjie zhihui jiangu chengqiang yuhangyuan
( )( ) ( ) ( ) ( )( )
二、把下列词语补从充完整
()山()岭 互相()应
蜿蜒( )旋 气()雄伟
三、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这一断长城建筑在八达岭上,高大艰固,是用具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
2、城墙上铺着方砖,向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
《长城》教案5
活动目标:
1.通过画面理解儿歌内容,念唱儿歌,感受登上长城后的自豪情感。
2.愿意主动在集体面前朗诵,声音响亮。
3.能用多种方式进行儿歌诵读。活动准备:长城的图片及长城的视频。
活动过程:
★星期一活动安排
一、谈话导入
上个星期我们学了一首什么好听的儿歌?长城这么雄伟,你想不想登上长城去看一看呢?
二、学习儿歌
1.欣赏长城的图片,说说儿歌中,照片给谁看呢?引导幼儿用儿歌中的语言将登长城的内容表达出来。
2.教师朗诵儿歌,帮助幼儿创设儿歌情景,理解儿歌内容。
(1)教师朗诵儿歌,幼儿边看图片,理解儿歌内容。用儿歌的语言将诗歌说出来。
(2)通过图片,幼儿跟着教师学习朗诵儿歌,感受登上长城后,心理的感受。可以分小组或分男女生反复朗诵儿歌、记忆儿歌,不断激发幼儿学习儿歌的兴趣。还可以请幼儿主动在集体面前朗诵儿歌,提醒幼儿声音要自然、响亮。
★星期二活动安排儿歌诵读比赛
分小组进行儿歌诵读比赛,进一步熟悉儿歌内容。
★星期三活动安排
分组进行轮流诵读活动,如男女生分组轮流诵读、红蓝两队分组轮流诵读等。
★星期四活动安排分组进行儿歌表演
引导幼儿根据儿歌内容,编排角色,进行表演。
★星期五活动安排
幼儿自主、创造性地进行儿歌诵读表演。
附:儿歌《登长城》长城长,长城高,登上长城拍张照。给奶奶,瞧一瞧,我比长城站的高。
《长城》教案6
一、活动目标:
1、幼儿画出长城的主要特征,进一步了解长城雄伟的气势。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胆尝试。
二、活动重点难点:
长城要沿着山坡画,不要“倒塌”。
三、材料与环境创设:
长城挂图一幅、教师范例
四、设计思路:
现在我们大班正在开展“我是中国人”的主题。长城是世界的八大奇迹之一,是我国的著名景点。先前我们已经欣赏过长城了。幼儿对长城非常感兴趣,纷纷描绘着“如果我是设计师”的话,我会怎么样造长城。此活动就是抓住了幼儿的这个兴趣点开展的。
五、活动流程:
引起兴趣——观察范例——幼儿操作——作品展示
1、引起兴趣
出示挂图,引起兴趣,提出问题。
长城像什么?是怎么样的?
2、观察范例,讨论
“长城是怎么造的,有什么特征,你会怎么设计长城?”
3、幼儿操作。老师观察
4、作品展示
幼儿展示作品,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长城》教案7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知道长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
2、学习词语:脊梁、儿郎。
3、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帮助幼儿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2、童谣录音、挂图。
活动过程:
一、说说长城
1、你去过(或听说过)长城吗?你心目中的长城是什么样的?
2、幼儿看挂图,听老师介绍长城。如:长城是什么时候建造的?秦始皇为什么要造长城,多少人造的长城,长城有多长,长城有多少作用等。
3、引出童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首有关长城的儿歌《长城谣》
二、欣赏童谣
1、放录音,请幼儿欣赏
2、提问: “脊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城是“山上一道脊梁”呢?长城是谁造的?“好儿郎”指谁?
三、童谣对唱
幼儿自由分成两组,对唱童谣。
活动反思:
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工具,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参与语言,人类生活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教育至关重要。幼儿期虽然具备了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本潜能,但最终语言发展的水平却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后天的学习、锻炼、应用。幼儿语言教育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幼儿全面素质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城》教案8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本单元阅读训练点之——能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在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预设目标:
1、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能正确书写本课的15个生字,理解“刚毅、巍然、浩大”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到万里长城的雄伟壮丽。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全文谈感受,对长城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精读第二自然段,感受长城的壮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一遍读完的同学可以想一想,万里长城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2、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读得动情的学生,并就学生对长城的印象做初步了解。
3、教师组织全班交流。由学生说说初步的印象,引导朗读。教师随机点评。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是分了几个方面来介绍长城的,第二自然段是抓住了长城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的?
2、请你自己用心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段话中哪句话或者哪个词语深深地激发了你对长城的赞美之情,用笔划一划,并且想一想为什么?
3、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教师巡视,并且关注学生划的是什么句子和词语,可以随机做一些交流和讨论。
4、小组交流: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划的句子或者词语和伙伴做一个交流,说说理由。
5、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请学生读读自己划的句子,引导学生重点读悟:
①、“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用巨龙比喻长城:一种中华民族的象征。)
②、“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6、师生合作朗读第二自然段。
7、教师小结:这段话是围绕着“长城气魄雄伟。”这句话写的,按照从远望到近看、由物到人的顺序层层写来。写得多么生动,多么精彩!
四、作业:
写写课后的生字,挑选特别陌生的多写几遍。
从课文中找出至少六个描写长城的词语,并记在心里。
( )长城 ( )长城 ( )长城
( )长城 ( )长城 ( )长城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精读三、四自然段,感受长城的古老和浩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理解部分词语。
1、听写词语:组织学生听写带生字的新词,听好以后自己校对订正。
2、用课文中的词语说说心里的长城。并请学生做简单的解释把词语的理解与长城的形象结合在一起。
3、用自己头脑里的词语说说你了解的长城。
二、精读三、四自然段,感受长城的古老和浩大。
1、是啊,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座不朽的长城,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又从其他角度为我们介绍了长城,请你认真地读一读这2个自然段,还是划一划你认为深深打动你的词语或者句子,并且想一想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并划出有关的句子。教师巡视,关注学生所划的句子,并做简单交流。
3、组织同桌之间先做一个交流,说说自己的体会与理解。教师参与同桌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读书心得,寻找典型事例准备全班交流。
4、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指名学生朗读,引导学生重要读悟以下句子:
①、“到了明朝,几百万人又进行了整修和扩建,历时200多年,现在我们看到的,主要是明朝时修筑的长城”。
②、“要采制这么多的砖头和条石,并要运送到陡峭的山峦上砌筑起来,光靠肩膀和手,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与生命。”
③、“这虽然只是传说,却说明了正是千百万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生命修筑了长城。”
5、再快速地读读3、4自然段,看看你还有特别想知道的知识,还有特别想提的问题。(有一个质疑的环节,可以发现孩子们读懂课文的情况,也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暂时回答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延伸到课后。)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请同桌为你做一些评价。
2、找一些你感兴趣的关于长城的资料,与同学们做交流。
第三课时
预设目标
1、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用朗读表达自己对长城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1、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学习《猫》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方法,请你想一想《万里长城》的2、3、4自然段你如何来概括。(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摘下来加以改动。)
2、这一部分的内容和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联系起来,你发现什么问题?(结构上是总分关系。)那这一部分内容与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联系起来,你又发现了什么?(结构上是分总关系。)概括一、三段的段意。
二、朗读,再说感受。
1、配乐朗读。
2、同学们,现在你对长城一定有了新的体会和了解,你的朗读比第一节的时候更动情了,能对大家说说你的动情理由吗?
3、师生朗读。
三、交流资料。
我们对长城的了解不仅仅限于课文,你找到的有关的长城的资料、知识或者传说故事,与大家一起来分享。
四、作业:
根据提示,写一段话。
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它……
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曹婕
部分参考“名师名校长论坛”中王崧舟老师的《万里长城》。
《长城》教案9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自学法、讲授法、观察法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教材录音带、幻灯片、挂图。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习课文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四、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板书设计:
2长城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长城》教案10
教材说明: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一幅图片是从远处看到的长城,画面展示了长城随着起伏的山势蜿蜒盘旋的雄伟其实,给人的突出印象是长而壮观。第二幅图片是从近处拍摄的长城。图片清楚地显示了长城的结构:城墙外延有垛子,垛子上有瞭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有方形的城台。一眼望去,就感觉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课文一、二自然段描写的是两幅彩图的内容,突出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第三自然段抒发作者由看长城而展开的联想。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0个。正确读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城砖、屯兵、堡垒、陡峭、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4、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学生们对长城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有不少学生去过,对其有感性认识,还有的学生通过阅读、通过电视,对古代历史、对长城的修建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可以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使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指导看图,直观感知
出示两幅彩图,让学生形成对长城的直观印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要有序,而且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会观察到不同的景象,从而对学生进行遣词说话的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的训练。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1、图文对照,在理解课文一、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对照图,尽量用书中的语言描绘图中景象,这样既可以做到对文本中语言的积累,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2、了解了一二段内容,由此引发作者联想。教学三四自然段。围绕写作者联想的语句,让学生多读熟读,交流感受,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在此过程,训练学生抓重点字词理解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或课外阅读理解课文等多种学习方法。同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智慧力量的敬佩以及民族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贯穿始终。
3、其中设计一个小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合理联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同时也渗透了写作方法上的训练,通过你观察到的,把你联想到的写出来。
四、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让学生浏览全文,把有感受的地方再有感情地读读,使学生从整体上再次把握全文内容、感情、写法。
五、练习作业,巩固新知
基础字词;仿写片断,由观察到的所联想到的;设计导游词。
板书设计:
长城
远看
长龙蜿蜒盘旋
近看
高大坚固
——
气魄雄伟
奇迹
联想
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
《长城》教案11
课题:第一课
《长城和故宫》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长城是举世闻名的历史宏伟建筑奇迹,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成就;知道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古代皇家宫殿——故宫,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是一座辉煌的建筑群。
2、技能目标:能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长城和故宫的位置、及长城的起止点,培养阅读使用地图的能力;能介绍相关的长城和故宫知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能根据同学的介绍补充知识,培养倾听能力。
3、情感目标:我国有举世闻名的长城和故宫,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值得骄傲自豪的。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为我们留下这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珍惜保护。
重点:人类工程的奇迹——长城。
难点:长城和故宫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
教学过程:
(1)导入部分:
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有着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被称为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山河壮丽,被称为美丽神奇的东方国度。这些令人向往的历史遗迹和名山大川,吸引着中外游客,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今天就开始学习第十三单元——我国的旅游胜地。
(2)新课部分:
第一部分:人类工程的奇迹
1、进入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介绍: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想想他们看到雄伟的长城时,会说什么?
(真长啊!太壮观啦!了不起!)
(2)引导质疑:第一次看到长城的人随后会问导游一些什么问题?
(长城有多长?长城是什么时候建的?怎么建的?为什么要筑长城?)
(3)小结:人们最想知道长城的长度,修筑的时间,修筑方法和它的用途
板书:
长城
长度
时间
方法
用途
(5)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商讨:能解答哪个问题,怎样解答更清楚。
学生以“小导游”身份介绍长城。
2、解答疑问,汇报成果
(1)长度
1
学生介绍:长城长度
(长城位于我国北方,西起甘肃省嘉峪关,东至辽宁省的鸭绿江,全长一万多华里,5000多千米,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板书:长万里
2
组织分析:长城“全长一万3
多华里,4
5000多千米”,5
这是多长?
(如果从长城的起点步行止终点,每天走50千米,要3个多月的时间才能走完。)
(2)时间
学生介绍:修筑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即20xx多年前,各诸侯国在自己的管辖境内修筑城墙,秦、赵、燕在北方修筑了长城。秦统一六国后,在三国长城的基础上继续修建,形成万里长城。秦以后,历代都修过长城。现在我们见到的长城大多是明朝时修建的。长城的修建历时一千多年,清朝以前从未停歇,是世界上建筑时间最久的人类工程。)
板书:春秋战国
明朝
(3)方法
1
学生介绍:修筑方法
(劳动人民用肩扛、手抬、土堆等最原始的建筑的方法,将每块重达一二百千克的条石运送到陡峭的山岭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多人为此付出汗水、鲜血、甚至生命;据粗略计算,修筑长城的砖石,如果用来修建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长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圈多。如此巨大的工程量、艰难的建筑环境,即使是在拥有大量高科技的建筑工具和运输工具的现代社会也是难以达到的。可我们的古代劳动人民却做到了,让人惊讶赞叹。)
2
组织归纳:长城的真正建造者是谁?
(长城的建造者是古代的劳动人民。所以说,人民创造了历史,人民创造了一切。)
板书:肩扛手抬
(4)用途
①学生介绍:用途
长城是一项用于军事的防御建筑工程,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而修建。在历史上,对遏制冲突扩大,维护当地人民的生产和安全,保护当时中原地区较先进的经济和文化,方便各民族的友好往来,起着重要作用。
②组织介绍:今天的长城发挥什么作用?
(今天的长城成为人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旅游胜地)
板书:防御
游览
3、小结
组织分析:长城为什么被称为“人类工程的奇迹”?
板书:人类工程的奇迹
(长城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
第二部分:宏伟瑰丽的紫禁城
1、
进入情境,
①提出问题
②组织介绍:故宫过去叫什么?紫禁城在什么地方?
(故宫过去叫做紫禁城,位于首都北京的市中心。)
3
组织质疑:看到这么大的紫禁城,4
人们想知道什么?
(紫禁城有多大?都有什么用途?)
④小结:人们想知道紫禁城的规模和用途。
板书:故宫
紫禁城
规模
用途
2、解答疑问,汇报成果
(1)规模
1
学生介绍:紫禁城规模
紫禁城
,明清两代的皇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房屋9999间半,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紫禁城由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外朝有著名的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内廷由后宫和御花园等建筑组成。整个建筑群以神武门、三大殿、午门、天安门为中轴,宫殿层层叠叠,万户千门,异常壮观。
板书:宏伟壮观
2
组织分析:这么宏伟的紫禁城是由谁建造的呢?说明什么?
(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令人赞叹和佩服的。)
(2)用途
1
学生介绍:紫禁城用途
(外朝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的地方;内廷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以及眷属居住、游玩的地方。)
2
组织分析:紫禁城的用途是什么?为什么叫紫禁城?
(紫禁城是皇帝生活的地方。“紫”是指紫微星座,象征帝王。“紫禁”的意思就是帝王的门户有禁,不得随便入内。在封建社会,没有皇帝的准许,皇亲国戚都不得入内,老百姓甚至连走近看看都是犯禁的。)
3
组织介绍:今天的紫禁城的用途是什么呢?
(今天的紫禁城已建成为故宫博物院,供人们参观游览。)
板书:禁城
博物院
第三部分:总结
说一说:在了解了长城和故宫的过去及现在后,自己有什么想法?
板书:
《长城》教案12
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驾驶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不朽创造
2、男女分角色读课文的第一、二部分。要求比较一、二部分有什么共同之处。交流,介绍这种方法在诗歌中叫做“反复”
精读课文
过渡引入:作者是从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呢?
学生起齐读相关部分。你从哪儿看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引读——(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景象很奇异,这一句该怎样读?指好这一句。
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交流。出示有关长城的图片。
远远望去,长城像什么在大地上?指导说话(长城像巨龙一样盘旋在大地上。……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相机板书: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引说: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它是——指导说话。指好这两句话。试背。
启发思考:读了这两句话,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理解“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
过渡:万里长城是这样的雄伟、壮丽,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
运河的奇异表现在哪儿?
引读:运河像……及时板书: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风景秀美)你从那些词可以看出?
及时板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介绍:“京杭大运河”是运河的全称。再读这两句,试背,思考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作者把“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可见中华民族的祖先——?师生对答末两句。
指导朗读全文。先欣赏配乐朗诵,再让学生练习朗读。
练习背诵
结合板书,回顾课文内容,尝试背诵。
课堂练习
P11第四题指导说话。
附板书:
2长城和运河
长城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山海关)西(嘉峪关)
运河绸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北(北京)南(杭州)
《长城》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预习情况
1.检查学生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2.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
二、浏览全文,梳理顺序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
2.读后交流,梳理文章脉络,
三、重点感悟,加深体验
(一)感悟长城的雄伟气魄。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在读中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2.通过品读 蜿蜒盘旋等重点词语,激发学生的想象,想象出长城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绵
延万里的壮美景象。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二)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
1.默读第二自然段,图文对照,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
2.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历史作用。
(三)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在诵读中静心感悟。
2.品读重点词句,展开联想,体会修筑长城的艰辛。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在读中体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读中
抒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回归整体,抒发情感
1.画面欣赏:《长城风光》。
2.抒发情感,赞美长城。
《长城》教案14
教材简析
这篇看图学文按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介绍了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使学生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主题学习的探究任务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
2、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3、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4、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学习方式指导
1、自己和几个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来共同来开展研究。由组长给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有的负责图片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历史记载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音像资料的收集等。
2、选定一个研究方面,收集学习资料。可查阅书籍,也可通过老师提供的链接,查阅关于长城的网站,或者在Internet上自己用搜索引擎,收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3、分析、筛选资料,以一定的方式(例如:手抄报、演示文稿或网页)设计完成小组的汇报讲稿。
探究1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
探究2
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探究3
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
一个伟大奇迹?
探究4
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长城》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和联想句、总结句的作用,《长城》教学设计。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借助声像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视观察和思维及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有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听没听说过一句俗语,"不到什么非好汉",谁来说说,什么是哪个地方。
生:长城。
师: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
板书:长城
二、介绍长城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视频以及课件中的视频介绍让学生了解长城。
教师总结: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互助读文,然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
3、小组汇报生字新词,教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崇山峻岭拍摄嘉峪关扶智慧气魄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教学生字
5、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三、观察欣赏,发展思维。
1、观察图画。
(1)指名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经过我国的哪几个省市。
提示: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经过今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八个省市自治区
(2)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
提示: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
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
(3)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
提示:崇山峻岭之间
(4)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提示:长和高大
(5)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
例:
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
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
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
(4)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
提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5)为什么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不同?
提示:第一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
第二幅是平视,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2、欣赏录音。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泛读动画,教师播放课文范读语音,要求学生思考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写生字词,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