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

发布于:2022-06-04 14:32:09 作者:

【热门】中班教案范文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中班教案范文汇总七篇

中班教案 篇1

  一、设计思路:

  5以内物体按数量进行正逆排序是中班上学期数学教学内容,也是在幼儿已经掌握了5以内数的形成的基础上进行的,此类活动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对中班幼儿接下来的10以内数的形成的学习很有帮助。本活动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用给小动物排队这一游戏形成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在操作中学习这一内容。

  二、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排序的乐趣。

  2、能用清楚的语言表述排序的结果。

  3、感知5以内数量的数序关系,并能由少到多,由多到少进行正逆排序。

  三、活动重点与难点:

  1、重点:引导幼儿理解按物体数量的正逆排序,正排序是由少到多一个比一个多,逆排序是由多到少一个比一个少。

  2、难点:在理解正逆排序的基础上能够接着排,或填空排。

  四、活动准备:

  动物卡四套;幼儿用作业纸人手一张、胶棒若干

  五、活动过程

  1、以游戏口吻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今天,刘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很多动物朋友,你们看,它们排队进来了!

  2、幼儿观察范例,找规律。

  (1)出示小动物排队范例(正排序),请幼儿数数卡片上的动物,找出最多的和最少的。

  (2)引导幼儿讨论:

  ——小动物是按什么方法排队的?(由少到多,一种比一种多)

  (3) 出示小动物排队范例(逆排序),讨论:

  ——这次小动物按什么方法排队的?(由多到少,一个比一个少)

  3、幼儿学习按规律排序。

  (1)教师出示一队错误排列(正排序)的=动物图片,请幼儿观察并纠正,集体检查。

  (2)再次出示一队错误排列(逆排序)的动物图片,请个别幼儿纠正,并集体检查。

  4、幼儿分组操作。

  (1)教师出示范例1,请幼儿说说规律,接着往下排。

  (2)教师出示范例2,请幼儿排出空白部分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5 以内的相邻数,初步理解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能较清楚的表述5以内的相邻数

  2、引导幼儿在玩中学,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3、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迁移能力。

  活动准备:数字与点卡,动物图片,房屋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5 以内的相邻数。

  1、教师:“ 今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因为小动物们搬进了新房子,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五座房子,师幼一起点数。)

  2、师幼共同打开房子,认识动物,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学习5 以内的相邻数。

  1、理解相邻数的含义。

  (1)教师指着二号房的小乌龟说:“住在小乌龟旁边的是谁?” 教师小结:住在小乌龟旁边的就是它的邻居,一个是住在一号房的小猪,还有一个是住在三号房的小鹿。

  (2)依次找出三号、四号小动物的邻居。

  2、利用点卡了解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1)教师:“小动物们都找到了自己的邻居,数字宝宝也想找找自己的邻居,我们来看看,每座房子上都有一个数字宝宝,我们先来帮数字宝宝2找找它的邻居。(幼儿回答)

  (2)出示点卡。教师:“数字2我们可以用几个点来表示呢?”分别给数字1、2、3送点子,幼儿观察比较。

  (3)教师:“小朋友你们发现这些点子之间有什么秘密?

  (4)按此方法,请幼儿分别找出3和4的相邻数。

  三、巩固游戏:《开火车》

  1、教师:“小动物们和数字宝宝们都找到了自己的相邻数,它们可开心了。住在2号房子的小乌龟邀请它的相邻数去它家做客,2的相邻数快快来

  2、游戏重复,分别邀请3号、4号的邻居。

  四、拓展延伸游戏:《跳格子》

中班教案 篇3

  目地要求:

  1、尝试对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等几何图形进行分割与组合。

  2、探索图形分割与组合的不同形式.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准 备:

  物质准备:正方形豆干,、空白纸张、长方形、圆形纸张若干,剪刀、固体胶若干。

  蒙氏数学:图形分割(数学)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兴趣。

  师:今天请小朋友都来当小厨师,给家人做一道“炒豆干?的菜。

  讨论:想将一块豆干分给两个人或者四个人吃,要切得一样大该怎么切呢?

  小结:我们可以可以角对角的切,也可以横塑的切,但要切一样大可需要练习切得本领。

  (二)、出示拼图,提出要求。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正方形的纸张,我们把正方形的纸张当成豆干,你们先想想该怎么分割比较好。

  要求:使用剪刀时要小心,在分割之前可以先对折、再分割,再组合黏贴在白纸上。

  小结:

  一张正方形的纸张分成两份可以变成两个三角形或两个长方形,如果分成四份,就变形四个三角形,四个小的正方形,分割后的每一份都比原来的正方形小,但合起来又是原来的正方形。

  (三)、分组操作活动。

  (四)活动延伸。

中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乐意感受彩陶的审美、实用功能。

  2.尝试欣赏古代彩陶作品的装饰性。

  3.能简单了解文物意义及其欣赏和研究价值。

  活动准备:

  1.幼儿准备:已经认识陶瓷。

  2. 师幼共同收集花瓶、酒瓶、瓷盘、瓷碗、陶罐等瓷、陶器,用来欣赏的彩陶图片的资料。PPT课件,剪成瓶子形状的白纸、纸盘若干。

  音乐《金蛇狂舞》

  3. 场地准备:教室布置小型瓷器、彩陶博物馆,幼儿做前排,后面桌子呈半开放方形摆开桌上放有瓷器、彩陶。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参观小型瓷器博物馆,欣赏花瓶、茶壶。

  (1) .教室带领幼儿从教室外,排队进入教室。

  老师:小朋友,我们今天来参观一个小型博物馆,看看博物馆都展示了什么?

  (2).老师:我们看一看,用手摸一摸,老师请小朋友说说他看到了什么,触摸之后有什么感受。在老师带领下参观、触摸瓷器和彩陶

  (3) 讨论:这些是什么?这些东西是做什么用的?(插花、盛饭、盛菜、泡茶……)瓷器上有什么图案?(好看的花纹有龙纹、圆圈等)这些图案有什么作用?(图案使瓶子更加漂亮)

  2.出示彩陶实物。

  (1) 老师:除了现代的瓷器之外,老师今天还给你们带了一个和现代瓷器不同的容器。

  (2) 讨论:小朋友们猜猜看这是什么?(陶罐)

  老师:你们看看它和现代的瓷器有什么不同(粗糙、颜色不同、花纹简单)

  老师小结:它是古代人们用来装食物的容器,你们想不想欣赏更多的彩陶图案?

  3.出示图案,分别欣赏。

  (1)老师:我们来看看这是什么图案

  第一张图片小鸟图案,

  (2)老师出示青蛙图案的彩陶图片,讨论:如果里面装水,随着水的晃动,感觉像是在跳跃

  (3)老师出示人面鱼纹盆欣赏,讨论这是什么图案

  (4)最后出示舞蹈纹彩陶盆

  讨论:他们在干什么呀(在一起跳舞)对,这是古代人民围在一起跳舞的场景,你们心情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想跳舞呢?(高兴快乐的时候)老师:我们大家一起来给这个陶罐起个名字吧(舞蹈纹彩陶盆)

  师幼共同总结:陶器都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造的,他们不仅实用,而且美丽。

  4.你们想不想和上面的小人一样手拉手跳起舞来

  请幼儿围着座椅一起跳舞。

  拓展延伸

  老师这里有一些没有图案的花瓶,下面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图案来装饰一下这个花瓶。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激发幼儿探究豆类与豆制品关系的欲望和兴趣。

  引导幼儿初步认识豆类及其制品,并了解其营养价值。

  培养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辨别豆类、豆制品的能力,并会表达自己的认知。

  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豆及豆制品的愿望。

  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重难点:

  帮助幼儿了解豆类及其制品的特征、用途(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方式辨别豆类,区分豆制品。

  整个活动都是由浅至深,从易到难,围绕这个重难点来设计的。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因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所以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本活动我既作好了物质准备,又作好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请家长帮助幼儿准备1—2种豆制品,并简单介绍其名称及吃法。

  黄豆(可事先浸泡好一部分)、绿豆、红豆。

  豆浆机一台,牙签若干,活动配套多媒体课件一份。

  活动过程

  根据幼儿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本活动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四个部分:创设情境,感知豆豆的种类(1分钟)→引导观察,发现豆豆的特征(10分钟)→实验演示,感悟豆豆的变化(8分钟)→观赏品尝,了解豆豆的营养(6分钟)。

  (一)创设情境,感知豆豆的种类。

  活动开始,我先以“猜猜谁在唱歌”的形式制造悬念,引起幼儿的好奇:我摇一摇装有各种豆子的包装盒,请幼儿听一听,猜一猜:“盒子里面谁在唱歌?”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活动开始部分,大多采用直观导入法引出活动,本活动中我有意的创设变魔术情境(将黄豆、绿豆、红豆装在包装盒子里)让幼儿听盒子里的“歌声”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起初幼儿虽然对此很感兴趣,但不能回答是豆子,我就请一名幼儿上前,在其它幼儿“变变变!”的呼声中打开盒子看是什么,这样做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二)引导观察,发现豆豆的特征。

  这一环节是重点所在,是一个让孩子们相互探讨、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幼儿在宽松、和谐、平等的气氛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建构新知识。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二个小环节:

  1、每组发一些黄豆、绿豆和红豆,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尝试性地找出黄豆、绿豆和红豆。

  2、探索黄豆、绿豆和红豆的外形特征。

  (1)幼儿自由观察,并相互交流对豆子外形的感知。

  (2)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出豆子外形特征。

  教师提问:

  ①这些豆子是什么颜色的?

  ②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③它们表面上有什么?

  ④它们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小结:这些豆宝宝分别是黄色、绿色、红色的,它们的外形都是硬硬的,椭圆形的,但大小不一样,黄豆个儿最大,绿豆个儿最小。

  3、根据幼儿回答,让他们“送豆宝宝回家”:把黄豆、绿豆、红豆送回相应的'盒子内,让幼儿根据豆子的颜色特征进行分类,再进行归类摆放。

  这一环节是调动幼儿各种感官,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一系列的探索、提问、观察、比较中,在玩豆豆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使幼儿掌握并表达三种豆子的外形特征,同时渗透了数学活动中比较大小和分类的内容。

  (三)实验演示,感悟豆豆的变化。

  这一部分包括三个小环节:

  1、提示幼儿:“豆宝宝想和大家玩个捉迷藏游戏,它们躲起来了,躲到哪儿去了呢?我们轻轻地叫叫豆宝宝。”随着叫声,我出示课件中豆浆的图片,请小朋友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图片中找找豆宝宝。在这里,我通过这些提问来引发幼儿讨论:“你在图片中找到豆宝宝了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请小朋友一起看看,他说得对吗?”

  2、创设第二次变魔术的情境,让幼儿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知道黄豆可以做成豆浆。

  ①请小朋友睁大眼睛,看看黄豆宝宝是怎么变成豆浆的?(配班教师用豆浆机把黄豆做成豆浆。)

  ②倒出准备好的豆浆提问:“黄豆宝宝呢?它没有了,变成什么了?豆浆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③小结:像豆浆这样用豆子做的食品都叫豆制品。

  3、通过看课件,了解豆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①师:“我们豆宝宝本领可大了,它们除了变成豆浆,还能变成许多好吃的东西呢!”然后提问:“豆宝宝还可以变成哪些好吃的食物?”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其它豆制品。

  ②引导幼儿看过课件后小结:豆腐、千张、豆腐干、油豆腐等都是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

  ③通过课件依次了解绿豆制品和红豆制品,再播放其中“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幼儿对豆制品的了解。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部分,是让幼儿再一次加深对豆及其制品的了解。在这里,让幼儿不仅参与了自主探索,还尝试了更深层次的分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经验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这也正符合《纲要》精神: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幼儿的学习中只充当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我根据活动的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情境创设法、比较法,促进了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都能主动进行学习。

  (四)观赏品尝,了解豆豆的营养。

  让孩子们赏一赏,尝一尝各种豆制品,培养幼儿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1、我提问:“什么东西这么香?”然后边出示几种豆制品边说“原来是这些豆干、豆沙等豆制品发出的香味,你们吃过吗?”

  2、请小朋友听优美的音乐,一起品尝豆浆、豆腐干等豆制品,教育幼儿它们不光味道好,还很有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以引起幼儿爱吃豆制品的兴趣和愿望,让幼儿知道经常吃豆制品,身体会更健康。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尝过豆制品后,喜欢吃,养成常吃豆制品的好习惯,最后收拾桌面让他们自己动手,培养了他们讲卫生、爱劳动的好习惯,渗透了健康和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

  (五)活动延伸,观察豆豆的生长。

  引导幼儿平时去自然角观察豆宝宝的又一个魔术:豆豆发芽,通过观察豆芽,激发幼儿探索豆芽生长过程的兴趣。为幼儿有兴趣的进行下一个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反思: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教育是为了完美的生活”(斯宾塞语),由此可见,科学启蒙教育应以幼儿的生活及周围环境为基础,并让幼儿最终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次活动在教育内容、活动形式、操作材料等方面都呈现出较明显的生活化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育内容生活化。

  教育内容生活化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前提与条件。本活动利用幼儿身边常见的事物——黄豆、绿豆、红豆及各种豆制品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使他们发现和感受豆类的神奇,了解豆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的前提和可能;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背景。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发现:如果我们让幼儿结合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去学习,幼儿的眼界将更加开阔,他们对科学知识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也将理解得更深。

  (二)活动形式生活化。

  在本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都是采用设置情境引起幼儿兴趣、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动手操作、分享与交流这几个模块来进行活动,通过这样的尝试、探究,我们不难发现只要给幼儿机会去尝试、去实验、去操作、去思考,幼儿好奇心就得到了满足,他们在摸一摸,看一看,尝一尝的同时,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以及探究的乐趣,也会产生新的好奇,推动他们不断追求科学真理,在交流与讨论中,孩子们的思维力,口语表达力及自信心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我们也感受到了他们成长的喜悦!我们从中也发现了科学探究活动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幼儿能够全身心的投入。

  (三)操作材料生活化。

  充足的操作材料不仅可以给幼儿较多的选择机会,而且还可以避免幼儿出现“无所事事”和争抢冲突的情况。在本次活动中用到的材料,如各种豆类、豆制品、豆浆机等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收集,自己的身体去感观,不断理解豆、豆制品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我不直接告诉孩子结果如何和做的步骤,而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发现,孩子们从这个活动中学会了科学探索的方法,如:通过观察、感知、比较能找出事物的主要特征,从而增强了探索的主动性。

  当然,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本次活动在实际组织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为保证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活动中展示的豆制品实物是事先准备好的,没有再进一步加工成菜肴,要凑近闻才有香味,如果用了课前设计中一个的环节:老师现场烧制一个豆腐炒肉末,将更能让幼儿感受到豆制品的美味,更加爱吃豆制品,在今后的活动中这个环节也可以加到活动延伸中去。

  教育向幼儿的生活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才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这在阳光下幻化出无限美丽的源头活水。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科学活动真正成为沟通幼儿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一、 通过摸、看、玩筷子让幼儿了解各种筷子的用途、特点。

  二、 发挥幼儿的想象思维,用筷子创造各种图形。

  三、 让幼儿练习使用筷子做到姿势正确并用筷子学会夹物品。

  活动准备:

  各种样式及色彩的筷子数十双,用盘子装好的豆子、玻璃球、纸条等少许。

  活动过程:

  一、 发声练习《小心过马路》,提醒幼儿“马上就要开始上课了”,意在集中小朋友的注意力。

  二、 老师的话:“亲爱的小朋友,老师在上课前要出个谜语让大家来猜,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最先猜出来,”-----两姐妹,一样长,酸甜苦辣她先尝。(筷子)

  “筷子是每天都要和我们见面的小伙伴,它在吃饭的时候帮助了我们,是我们大家的好朋友,今天聂老师就要请小朋友们一起来重新认识一下我们的朋友—筷子!”

  三、 老师拿出一双筷子,教幼儿大声说出:“筷子,两根筷子,一双筷子”。让幼儿了解筷子表达该用的量词。

  四、 将小朋友带来的筷子和老师收集的筷子全放在桌子上,像个筷子家庭大聚会一样,“长的是爸爸,细的是妈妈,短的是儿子,你们看这家人多热闹啊。”让幼儿对筷子产生兴趣。

  五、 小朋友可以随意下位观察每双筷子的不同,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回答老师在观察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筷子有哪些颜色?”

  “请将长的和短的筷子分出来。”

  “摸摸看,每双筷子是不是都是同一种材料做成的?”

  “你喜欢哪双筷子,为什么?”

  六、 让幼儿讨论,筷子有哪些作用?

  “小朋友们,筷子我们非常熟悉,它有哪些作用呢?”(用餐、敲打、玩具等)

  老师说:“筷子啊,还会变戏法呢,不信你们看。”老师将一些筷子摆成好看的形状,调动小朋友的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动用在桌上也摆出各种图形。老师与孩子一起动手。

  七、 小朋友人手一双筷子,老师教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手捏在筷子的中下方,不能太低和太高,两支筷子不能分得太远,中指与大拇指碰头,其他做辅助。老师考验小朋友的学习效果:“现在老师要来考考大家,看到底你们学得怎么样?”在桌上分组放上几盘豆子、玻璃球和纸条,让幼儿试着来夹物,从一个盘里夹到另一个盘里,看谁夹得稳,夹得快,并在活动过程中纠正错误的拿筷姿势。老师也参与其中。

  八、 结束语:“小朋友们,老师又要给你们出个谜

  语了-----两兄弟,一般高,一日三餐不长膘。(筷子)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重新认识的筷子,以后我们要和筷子做好朋友们,我们要去爱护它,不能伤害它。好不好?

中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帮助他们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2、学习仿编散文诗,激发幼儿想象力,创造力。

  3、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欣赏及关爱。

  【活动准备】

  幻灯片—云的形态。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站在窗前饶有兴趣的对幼儿说:小朋友快来,到老师这里来!今天老师请你们看一些有趣的东西,你们想看吗?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

  看看窗外的天上有什么?

  大树的叶子为什么会动?

  二、观看后交流。

  1、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自由观察并用完整的语言回答)

  你平时看到的云会动吗?(让幼儿知道天空中有风,风一吹白云就会移动。)

  2、大树的叶子为什么会动?

  (启发幼儿讲述,大树的叶子被风一吹就来回的摆动。)

  三、欣赏诗朗诵《云彩和风儿》。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

  提问:听了后有什么感觉?(让幼儿充分感受散文诗的优美意境)

  2、配乐诗朗诵。

  老师配合朗诵用肢体动作表演,帮助其体验理解。

  (1)为什么说云是有趣的云,风是能干的风呢?

  (2)散文诗中的风都把云彩变成了什么?

  用“吹呀吹,云彩变成什么?”来表述。

  (引导幼儿用散文中的语句完整的回答)

  3、集体跟着老师朗诵散文诗。

  (1)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散文诗的内容。

  (2)请幼儿说说平时还见过云彩变成什么?

  用“吹呀吹,云彩变成什么的……”句式来表述。

  四、欣赏—云的形态。

  通过课件,让幼儿欣赏,形状奇特、变幻莫测、多姿多彩的云。

  附散文:云彩和风儿

  天上的云彩,真有趣,天上的风儿,真能干。

  吹呀吹,云彩变成小帆船,竖起桅杆,扬起风帆,小船飘呀飘,漂到远处看不见。

  吹呀吹,云彩变成了大狮子,躬起身子,张开大口,狮子吼啊,吓得羊群都逃散。

  吹呀吹,云彩变成了胖娃娃,头戴金帽子,身穿白肚兜儿,跑来跑去,跟太阳公公闹着玩。

  天上的云彩,真有趣,天上的风儿,真能干。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